西西河

主题:【原创】雅典是怎样输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 -- 孟词宗

共:💬124 🌺647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一章雅典民主的由来 第一节 《雅典政制》的发现

      第一章 雅典民主的由来

      第一节 《雅典政制》的发现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有信史记载较早的一个。不过,所谓的信史,例如被称为西方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其实是本传说和历史的大杂烩。(顺便说一句,英文里 History 这个词解构了就是 Hi(gh) Story,传奇小说的意思)。当然,中国的《史记》的开头几篇也是神话居多。甚至到了《高祖本纪》还要给刘邦搞出个蛟龙当爸爸。后面还来个斩白蛇之类的情节。在19世纪末之前,雅典的民主制度散见于各类西方史书。但基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叙述。据说,亚里斯多德曾经研究过当时一百五十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写下了一篇巨著,对其研究的一百五十八个城邦的政治制度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评论。不过,这篇巨著到后来就失传了。只在某些古书里能看到只言片语的引用。

      有意思的是1879年,在埃及的沙漠里发现了两小页残破的纸草。1880年,经过专家鉴定,这两页纸草居然就是失传很久的亚里斯多德巨著的残篇。更巧的是,这还是最重要的关于雅典政治制度的残篇。这两页纸草被存放在柏林博物馆。专家通过对文字拼写的识别,鉴定为公元四世纪的抄本。十年后,一位美国传教士在埃及买到了更多的残卷。这些残卷稍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有一位名叫克尼翁(Sir Frederic George Kenyon)的董事兼首席研究员正好是古文字专家。他整理出版了这个称为《雅典政制》(Constitution of the Athenians)的文件。

      当然,19世纪末还没有碳-14鉴定。专家们认为这个残卷是公元100年左右的抄本主要根据纸草的反面是公元78到79年一位埃及庄园管理人的账本。当然,对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来说,为啥名著要由四个不同的抄写手写在一个账本的反面(或者倒过来,为啥名著被用来做账本)是个次要问题。重要的是这个残卷勾勒出了一个完整(在某些学者口中“完美的”)的“民主制度”。当时正值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这个文本的出现让某些西方学者欢欣鼓舞,宣称这是对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颠覆。如果恩格斯预先看到了这篇《雅典政制》,就会改变看法云云。

      那么,这个《雅典政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蓝图呢?

      且听下回分解。

      通宝推:桥上,豪哥的江湖,
      • 家园 公元四世纪还是公元100年左右?

        无论如何,比我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献都要晚得多。

        • 家园 这是两个文献

          这是两个文献。第一个在1879年发现,只有两页。这个经鉴定是公元四世纪的。第二个则在1890年发现,这个就长的多了,除了开头和末尾有缺失外,中间部分基本完整,描述了雅典自梭伦改革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政治体制变化。这个文本经鉴定是公元100年左右的抄本。理由是这个抄本是写在公元78到79年一位埃及庄园管理人的账本的反面的。

          问题是这两个文献的来源在今天看来和“清华简”一样都很有问题的。第一个文献是在埃及 Oxyrhynchus 的一个古代垃圾堆里找到的。同时找到的还有大量其他古希腊文献和早期的《圣经》文本。第二个文献则是所谓的传教士购买所得。

          这两个文件好像都没有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不过就是做了碳十四年代测定也很难说。例如现代的某些“古董”竹简是直接拿了古代的空白竹简往上填字的。而第二个文献的可疑之处有不少:

          第一这个文献是抄录在一个账本的背面的。问题是古埃及并不缺少纸莎草。为何如此重要的名著要写在账本的背面?更合理的情况,应当是记账的无知,拿了名著的背面来记账。但根据古文学家的鉴定,从抄写的字体来看是公元100年左右的流行字体。所以是账本在前,抄书在后。

          第二个问题就更严重了。这篇文章很短(中文版连序言才5万字),原文一共才四页纸莎草。但居然用了四个抄写手。也就是说抄写手可能是分工各自抄写一部分以加快进度。但为何有时间限制?有人猜测是因为要作为随葬品,必须在下葬前抄写好。但这只是猜测罢了,没有实际证据。

          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其实是个辑录本。《雅典政制》的只言片语在其他西方古书中被引用过。所以在整理出版这第二个文献的时候就用这些古书中的引言来校正和补充。

          这个文本在当时之所以引起轰动,一是因为文本里描写了完整的雅典政治制度和其演变过程。二是因为文中描绘的雅典“民主”制度居然不是当时人们所熟悉的民主制度,而且看上去比当时的民主制度还要公平。这点我会在后续的章节里讲到。

          这个文本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怀疑,认为是托古之作。但后来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证实了很多文中的制度(例如陶片放逐法),因此这个文本就成为权威了。

          通宝推:桥上,任爱杰,
          • 家园 清华简应该是真的

            网文太水,下面这篇文章比较可信:

            [URL=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9-12/04/nw.D110000zhdsb_20191204_1-09.htm]为什么说清华简安大简绝非伪简-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URL]

            • 家园 清华简的问题很大的

              你引用的这篇文章其实没说什么新鲜的东西。甚至有些论据是可以用来证伪清华简的。

              例如这个“湿简”的问题就是一大破绽。这批竹简是所谓的含水量极高的“湿简”。一般现代考古发掘出“湿简”后要立刻采取措施保存才行。但清华简的来源据说是盗墓所得然后贩卖至海外。那么盗墓贼的保存手段都能赶上专业考古机构了?而且这批竹简辗转数地,也不知到底在外流传了多久,到回购的时候居然仍然保存完好,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第二呢,这批竹简的量很大。有人把这个作为不可能造假的证据。问题是量这么大的一批竹简是从哪里出土的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解放前出土。这是因为竹简据说是用保鲜膜包裹再放在塑料筒里保存的。鉴于这是“湿简”,出土后立刻要防止失水,所以可以认为至少要到保鲜膜在大陆普及后才出土的。那么这至少就是90年代中期了。问题是这么多的竹简出土,则要么就是挖到了古代图书馆,要么就是挖到了某个大人物的墓葬。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发掘和盗卖,居然到现在还查不到出土地点?也找不到盗墓者的蛛丝马迹?即使是《鬼吹灯》也没这么离谱吧?

              第三,清华简里的文句不通。例如清华简《咸有一德》和《说命》中的作伪破绽十分明显。具体可看这篇文章张岩: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

              再例如用了后代的词语和造字。可看这篇房德邻:先秦不可能产生双音词“瘇脹”

              最后,清华简文章的时代背景出错。例如《蟋蟀》一诗,李学勤认为是《唐风》改编清华简的。但是清华简在后,《唐风》在前。于是有其他论者认为是清华简改编《唐风》的。最大的问题是清华简说《蟋蟀》是周公所作,但在诗经里却是被收入《唐风》。唐国是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建立的。如果周公真的写了《蟋蟀》,为何后来被收入和周公八杆子搭不上的《唐风》?另外《蟋蟀》一诗在《左传》就有引用(早于清华简的战国时代)。从引用的角度来看(印段赋《蟋蟀》,赵孟日:“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更加符合《唐风》的意境。

              所以现在只能存疑。

              • 家园 个人看法

                购买而非考古出土的,除了清华简、还有上博简、安大简,至少保存问题应该没什么好质疑的,除非认为后两者也是假的,同时还需要认定,参与鉴定、研究的大批知名学者全都是骗子或者酒囊饭袋。

                【 著名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近来指出:凡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简牍,还没有一宗材料是真伪难辨,或是原来被认定为真,后来又证明是伪的。浙江大学藏简的情况很特殊,当时的鉴定团队也是认定是伪的,后来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结果就是学术界一片沉寂,这已经表明了态度。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已经鉴定过的简牍都没有问题。(《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

                ...

                抄一段知乎上的回答,也许可以帮助了解清华简争议的背景:

                【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401844/answer/308222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华简为什么争议那么多,因为其中涉及的利益纠葛太多:一是提出“走出疑古”的李学勤本来就树敌不少,比如疑古派的人。还有人是因为沾不到利益,夹杂了私人恩怨。二是砸人饭碗太多,清华简一出,很多致力为伪古文翻案的学者的论文专著全变成了废纸,刚出书没几个月就被清华简打脸了焉能不急?有人引用诗经形容的很恰当:“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三是不懂古文字,不懂简帛学的外行搏出位,借机炒作。上博简刚出来的时候质疑也不少,阴谋论者连马承源跳楼都能和上博简真伪毫无根据地扯一起。两次C14测年的结果相差太大也是争议的原因(大概是经过脱水处理了所以测不准)。但是古文字学界不管外行怎么炒作,上博简的文字是什么水平内行都看得出来,大家埋头释字写文章。随着对文字的逐步研究深入以及和其他出土文献相印证,目前学界(至少古文字学界)已经无人敢说上博简有问题。所以随着材料的不断公布和研究深入,可预见清华简的争议也会慢慢少下去。一般来说,古文字学者对材料的真假辨别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比一般人还要谨慎 ,因为搞古文字引用有问题的文字材料会把自己的文章论证给引到歧路上去,给假东西写文章百年之后化为废纸不说,完全是浪费生命又遭人耻笑其水平,弄得一身脏躲都来不及。如果是对方位高名重那惹不起还躲不起么,没人能逼你为假简写文章唱赞歌,所以看一看古文字学界对待这几批非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的不同态度,哪些不断被引据而哪些没人理,就清楚了。 】

                ...

                至于你链接的两篇抠字眼文章,说实话,这种口水仗从古至今就没断过,如果不是资深的专家,很容易被一面之词忽悠的。

                • 家园 你忘记浙大简了

                  浙大简还属于品质低劣的伪造品,还不是照样出版,还宣称证明了《左传》云云。

                  盛世出伪书。这是中国的传统了。

                  另外呢,你要看清华简是不是伪简,可以看看里面的《系年》。这篇东西实在不知道怎么评论好。

                  第一根本不是编年体。纪年一会儿用周王在位年份,一会用晋国君主年份,一会儿又用楚国君主年份。甚至有同一章内同时交错使用的。遍观先秦文献,这么纪年的还真是独一份。

                  又例如第一章直接从武王克商跳到历王。中间为啥不写?我恶意得猜想一下,这位作者大概只读过初中历史,没仔细读过《史记 周本纪》,大概还参考过《东周列国志》。初中的中国历史课本,恰恰是说完了武王就是共和,然后就到了烽火戏诸侯。而后面的历史事件,大多都是最出名的写进小说里的。

                  这里顺便说一句。中国造假古董有个传统,必须留下一些破绽。如果买的人不识货,那么就是买家自己的学识不够,怪不了别人。

                  至于说是不是有人能造假造得和真的一样,请参考张大千的发家史。

                  • 家园 浙大简的情况

                    你回复的帖子里就有引用,可能你没注意,只好再引一次:

                    【 著名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近来指出:凡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简牍,还没有一宗材料是真伪难辨,或是原来被认定为真,后来又证明是伪的。浙江大学藏简的情况很特殊,当时的鉴定团队也是认定是伪的,后来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结果就是学术界一片沉寂,这已经表明了态度。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已经鉴定过的简牍都没有问题。(《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

                    ...

                    关于系年,清华简从文字风格上看,主要是楚简,楚人一直被视为蛮夷,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差别本来很大,这也许可以解释《系年》这篇为什么编年比较另类。

                    ...

                    关于造假,再引一段知乎:

                    【 伪造简的内容几乎都是抄传世古籍或者拼凑已经发表的出土文献而成,因为如此作伪最容易且露马脚的风险最小。但清华简的内容大多是前所未见或是只有著录的先秦佚籍,还不是一篇,是几十篇,从已发表的来看伪造的话对造假者的文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古文献学、古代史以及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水平要求高的不可想象。特别是里面有佶屈聱牙的商周文献,其难度还要再上一层,更不用说还有人身图,古算具等现代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这个知乎链接:你对「清华简」的真伪有何看法?,你不妨先看看,再来合理怀疑。

                    • 家园 这段话就是在讽刺浙大简啊

                      著名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近来指出:凡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简牍,还没有一宗材料是真伪难辨,或是原来被认定为真,后来又证明是伪的。浙江大学藏简的情况很特殊,当时的鉴定团队也是认定是伪的,后来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结果就是学术界一片沉寂,这已经表明了态度。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已经鉴定过的简牍都没有问题。(《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人家的意思就是浙江大学藏简是伪简,但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出版。出版后学术界不认它,所以一片沉寂。啥叫“特殊原因”?如果是真简,就不用强调“特殊原因”。所谓一片沉寂是指学术界没人把它当真简,没有引用,没有研究。

                      浙大简的造假水平非常低劣。造假者居然连古代的竹简是要编在一起的都不知道。于是竹简长短不一,同一篇文章的竹简无法编连起来。由于用了古代的残简造假,居然搞出简残字不残的笑话。一片竹简却了几块,造假者居然自动把字体缩小以求把完整的字写在竹简上。

                      说到楚简,到现在也没有其他楚简是用“系年”的纪年方法的。另外,“系年”直呼“周武王”、“晋文侯”、“楚文王”等等。这是哪家的叫法?这位作者大概也没看过《左传》,不知道里面的“春王正月”的王是谁,“我君”又是谁。

                      再看第二章里说“齐襄公杀公子亹”。这件事是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发生的。文中说齐襄公改立郑厉公为郑国国君。问题是当时郑厉公还在流亡。郑国的祭仲立公子婴为君。要到了十四年后,郑厉公才复辟成功。

                      更可笑的是接下来一句是“楚文王以启于汉阳。”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的时候,还是楚武王时代。楚文王要到四年后才即位。而叙述楚国历史,居然不说首先称王的楚武王,却把楚文王拉出来。更莫名其妙的是那一年楚国啥事都没有。“启于汉阳”不知从何说起。

                      这个其实就是写“系年”的老兄专门留下的破绽。前面说过,中国伪造古董的传统是一定要留下破绽。盖伪造者并不视自己为伪造(例如张大千公开承认自己模仿名家书画)而是没有义务告诉你这是伪造的,破绽已经留在作品里了,买家功力不够看不出来可不怪作者。

                      清华简的制作当然比浙大简高明多了。而且内容不是单纯的抄书拼凑,而是干脆自己写大量新的。纯粹的抄书拼凑很容易露出破绽。但完全是新的内容,你到哪里去找其他古书来核对?这是更高明的做法。

                      所以,凡是不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不是现代由正式考古队发掘的,只是从古董市场来历不明的文物贩子那里买来的所谓“古简”,都应当认为是伪简。

                      • 家园 不明白你为什么揪住浙大简不放

                        你如果想用浙大简来证明专家集体鉴定不靠谱,如你前贴所说:【有时候就是专家走眼了。然后骑虎难下,硬着头皮搞下去罢了。否则多年积累的名声毁掉,以后还有谁找他们做顾问呢?怎么教学生呢?】,但是刘钊先生已经说得很清楚:浙大简经专家集体鉴定为假——那么浙大简这个例子,只是证明了专家并没有看走眼。

                        ...

                        关于“周武王”的称谓,你认为不符合“春王正月”的尊周体例,对此我的理解是:其一,公羊成书于后(汉景帝),所谓“春王正月”,只是后世儒家的托古敷衍,并非历史真实,就如同儒家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竹书纪年里的记载却是夺权囚放。其二,楚乃蛮夷,周楚之间并不存在“尊尊亲亲”的主从关系。从周初置汉阳诸姬,到昭王三次伐楚,丧六师,南征不返,再到春秋末期楚国率先称王,公然和周王平起平坐……诸般史实都说明,周楚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敌国关系,楚简里称“周武王”,不过是对敌国君王的正常称呼而已。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就如同你的质疑也只是个人看法一样,也许看似有理,但是两者都未必正确。毕竟你我既非古人也非专家,斩钉截铁的判定真伪,其实是我们能力之外的事。

                        ...

                        至于你指出的《系年》中年代错位、遗漏等问题,知乎里有段说明文字:

                        【清华简第二辑是2011年十二月出版,这一辑只有一份较长篇幅的文献。原无标题,整理者拟定为《系年》。但这个标题存在一定误导,使得我们这些还没看到全文的人兴奋了一阵子,以为这份文献和《竹书纪年》一样属于编年体文献,可以获得夏商周纪年的新资料了。但看过原文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份七零八落的史料杂抄,可分为二十三章,其中第十三章略有残缺,其他章节保存完好。内容从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无过渡地跳到另一个历史事件,中间再掺和点君主世系,实在配不起《系年》这个标题。不过好歹记录了一些历史信息,可以和存世文献进行比对研究。—— 「清华简」目前的研究状况如何? - 知乎

                        以上大致可以理解为:《系年》并不是一部完整的编年史书,更像是墓主人零星收集的史料辑录,而且执笔者水平有限,以致于体例混乱,编排无章,史料价值不高。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是你揪住不放的吧

                          浙大简的情况我本来就说了一句。你非要专门发个帖子引用别人绕弯子的话,但又不说明你的态度。我当然要说得清楚点。现在你承认浙大简是伪简就好。

                          清华简《系年》里的称呼问题并不是你说的“不尊周”,“对敌国君王的正常称呼”等等。你假设《系年》是楚国人写的,所以“不尊周”,直呼“周武王”。问题是楚国人直呼“楚文王”就可以吗?难道楚文王是楚国的敌国君王?

                          我所以说要看《左传》是因为其注解的是鲁国的历史书《春秋》。《春秋》是孔子所编辑没问题吧。那么在先秦,对于自己国家的国君,史书上怎么称呼呢?《春秋》上对于周王就是称“王”,或者“天王”。 对于鲁国的国君则称“公”,“我君”或者是谥号(例如“桓公”)。

                          所以如果这篇《系年》真是楚国人写的,会直呼“楚文王”吗?这是个基本常识问题。而不是什么执笔者水平有限,以致于体例混乱。

                          当然,你可以继续认为这是真简。反正你也说了,你既非古人也非专家,斩钉截铁的判定真伪,其实是你能力之外的事。

                          • 家园 继续能力之外的事

                            【《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 第三十: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如果韩非子直呼韩昭侯可以,《系年》称“楚文王”有什么不可以?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又不是只有儒家。要是如你所言,只要和《春秋》口吻不一样,或者说只要不符合儒家道德的就是伪书,那诸子百家的著作岂不都是伪书,大可以一“焚”了之?

                            另外,关于《系年》的作者,李学勤有看法不一定是楚人:

                            【 《系年》一篇字体是楚文字,但不能由此直接推论这是楚国人的著作……篇中讲到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兴起,如秦、卫、郑、晋等,至于楚国,却自楚文王始见。在全篇 23 章里,提到楚的固然较多,不过这也可能是楚国强盛,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多有作为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篇中不为楚人掩丑,有时措词颇为严厉,如说 “楚师人败,……楚人尽弃其帽 (帱) 幕车兵,豕逸而还”,作者在这里是站在哪方立场,需要研究。应该说,作者即使确是楚人,他的眼光则是全国的,没有受到狭隘的局限。” ——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 家园 两者不是一回事

                              《韩非子》成书是在西汉,由刘向编定。现存的版本最早只有清代的,《史记》中虽然提到篇目,但刘向的传本与其不同。现在的传世本《韩非子》估计是刘向综合法家弟子的作品拼合的。后世也有文字窜入。例如《初见秦》、《存韩》、《问田》等等都可以确定不是韩非原作,或是后人所作,或是转抄拼合韩非的文章。

                              《内储》虽然见于《史记》,但现在的这个体例却是个读书笔记的形式。它分为“经”和“说”两部分。经是正文,说是解说,注释。这其实就是后人对韩非子言论的记录和笔记。

                              所以到了汉代,对于韩昭侯当然要称呼国名。好比我们论坛现在说太祖指的是本朝太祖。朱元璋就只能叫明太祖了。

                              而清华简号称是东周时的作品,那么就不应存在后世刘向编辑文字的问题。

                              此外,《系年》里说到“楚(声)桓王即位,元年,晋公止会诸侯于任,宋悼公将会晋公,卒于鼬。” 这里的问题是楚(声)桓王元年是前407年,而宋悼公要到前403年才即位。等宋悼公前396年死掉的时候,楚(声)桓王已经死掉七年了。

                              如果这么大的破绽还视而不见的话,那么只好说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 家园 你大概误解了《韩非子》的“经说”

                                春秋三传为经传体,韩非子则为经说体,两者似是而非,前者是经书与后人注释的结合,后者则是论点(经)与例证(说)的关系。《韩非子·内外储》共六篇,每篇都是有几条经就有几条说,一经对应一说,既不多也不少,经提出论点,说则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阐释,经与说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论证。

                                也就是说,《韩非子》里的“说”,仍然是韩非子本人所作。

                                ...

                                至于《系年》22章纪年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在于《史记·六国年表》不够准确:

                                【 司马迁编《六国年表》時,可以肯定手头比较全面的只有《秦纪》秦惠公以后的部分,然亦有若干残缺不齐。至于其他列国,便只有些散乱的资料了,因而据《秦纪》补入《六国年表》時,便会出现《秦纪》有的,补入而正确;《秦纪》和列国不合而无法统一的,便两存之;《秦纪》无而列国又有的,便以原始状态用史迁自己拟定的列国纪年录入《年表》的各国之中。因为《秦纪》也不全而又需要从列国资料中补入,所以这也导致了《秦表》某些年代的前后误差,这些误差大多在先后一两年左右,其中也有因事件持续发生在两年内而记在一年内的原因。总之《史记》的错误有系统性错误,也有个别性错误。而从现今所掌握的材料看来,《秦纪》惠公以后错误属个别性错误,而列国系年,大多为系统性错误,只有少数为个别性错误。——战国年代校正:楚国年代校正

                                另外,这篇论文论证比较详细——楚声王在位四年,而非六年:

                                李锐:由清华简《系年》谈战国初楚史年代的问题

                                • 家园 削足适履

                                  你引用的两篇文章都是以认定清华简《系年》为真出发的。问题是,如果认定其为真,则不但楚王在位年份要改,宋悼公在位年份要改,连其他各国君主在位的年份都要改。于是不得不削足适履,硬生生拉长或缩短几位君主的在位年份。对于宋悼公,甚至让他提前死掉。

                                  问题在于,宋国灭亡的年份是确定的,前286年为齐所灭。宋悼公提前死掉了,那么当中空位怎么办呢?结果只好把后头的宋国君主在位年份来个大抖乱:

                                  宋休公 从在位23年改成19年

                                  宋桓公 从在位3年改成30年 (这里硬说史记漏一个“十”,完全不想如果漏了二十七年如何和其他国家君主的年份接得上。)

                                  宋剔成 从在位41年缩短为23年(完全不管史记里明确说“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 四十一和二十三无论怎么说笔误或字形相近都是挨不上的。)

                                  司马迁的纪年有没有问题?有时候也有。例如宋康王在本纪里在位47年,而在年表里只有43年。但这只是小错误,把宋康王即位年份在年表里推迟了而已。这或是司马迁记错,或是后世传抄的问题。但从自洽性来说,各本纪、列传和年表没有根本性的冲突,而且可以和更早的史书如《左传》印证,也可以为出土文物印证。

                                  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司马光基本采用《史记》的时间脉络。无他,其他的文献(如《战国策》)大多不能自洽,只有参考补充的价值罢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