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摘一篇报道,这篇报道基本反应了现在社会上对 -- 最爱武术

共:💬11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摘一篇报道,这篇报道基本反应了现在社会上对

    中国传统武术的误解,但是也反应了目前武林存在的一些问题,摘在这里让大家了解一下:

    武学圣地不见高人

      很多著名门派的掌门人少有实战能力

      经过若干年的武侠文化熏陶,功夫高人多隐居在名山古刹已经成了人们头脑中自然而然的想法。可就在不久前,京城某著名杂志社派数名记者分赴各名山大川、武学圣地,拜访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总教练、少林寺的第30代方丈、武当等内家拳门派的掌门人,但结局令他们有些失落――据该杂志介绍:“在少林寺,在武当山,在陈家沟,在青城山,我们见不到金庸笔下深入人心的颠僧、狂道、隐侠和剑仙,满眼所见的是比自己更寻常、无奇的人物……武侠、功夫和江湖,这是虚虚实实世代相传的神话,却永远有人愿意相信它。”(这都是金庸给闹的,净祸害武术)

      那么是不是这些记者探访的还不够全面呢?记者采访了曾任《武魂》杂志主编的魏珉(蓝石)先生,他从1989年到1993年期间曾走遍名山古刹寻找传说中的高人,“我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武当、青城、崂山都去过了,甚至还到日本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魏珉说:“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一些著名门派的掌门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实战能力。” (这种情况有可能存在

      武术需要不断交流

      在深山老林里闭门造车不可能出功夫高人

      对于这一现象,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先生曾说,中国武术是在千百年来冷兵器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幸存者总结出的战场生存之道,并不产生在庙宇和寺观中。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人们的生死肉搏经验越来越少,功夫大家也极难产生。经常组织搏击比赛并开办功夫网站的武术爱好者赵易平先生也认为,武术与科技、与经济一样,都需要与外界不断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才能进步。在深山老林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出功夫高人的。(这个太武断

      采访中,《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向记者提到另一个深入人心的错误看法:“在武侠文化中有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就是越是古老的理论越有价值,越是岁数大的武术家功力越深,其实这是不对的。”(这个有点无知)常学刚说:“武术也在不断发展,现代人在科技、营养、天生身体素质方面远远超过古人,为什么在武术理论和实战方面就一定低于古人呢?这是说不通的。只要中国武术加强科学研究,打破保守,多与国外交流,还是会有突破的。”

      常学刚等人曾找到民国时期一些著名武术家的比武纪录片胶片,当时的媒体把比武过程描绘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放映出来却让人大失所望。“当时那些武林高手的速度、力量、技术诸多方面根本无法与现代散打运动员相比,现代人真回到那年代照样‘切’这些所谓的功夫名家。”这也太扯了吧?

      功夫江湖?问题

      江湖充斥“索天响”

      吹牛、固步自封、死要面子是现在功夫江湖的丑恶现象

      冯骥才脍炙人口的小说《神鞭》中有个“索天响”,是津门武林的祖师爷。据说索天响在武林中稳坐头把交椅,可实际上是个地道的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有圈内人告诉记者,冯骥才先生小说中的“索天响”太形象了,如今国内武术界不少门派掌门都是像“索天响”一样有着靠嘴把对手“说死”的绝顶功夫。

      《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对记者总结了功夫江湖中的三大丑恶现象:第一,吹牛。例如吹嘘某武术家天生神力,能单手握住几百斤重的铁刀绕场一周,或者用肩膀扛住从天花板上掉落的成吨重的机器。还有的吹嘘自己功力如何深厚,赢过多少人,一辈子没输过等等;第二,贬低对手,固步自封。认为天下只有自己门派武功最厉害,不屑跟其他门派学习;第三,怕输,死要面子,不敢通过实战提高技艺。这个有可能

      “《武魂》杂志曾多次组织一些门派之间的比试,但几乎所有门派见面光斗嘴或自行表演,从来不敢真正交手。”常学刚说,“其实很多武术家一辈子没输过是因为他们一辈子没有几次真正的实战,或者根本没有与强手过招,只是在当地小圈子里称王称霸,这些人还有个最显著的特征――只会打自己徒弟,拿自己徒弟练手时赢得都漂亮着呢,就是不敢和外人交手比试。”(这个有这种情况,但不是所有高手都是这样

      记者在查询资料时发现一个现象,可以从旁佐证常学刚的观点:现代武林中多年来发生了诸多论战,比如“达摩祖师”是否创立少林拳、海灯法师是不是骗子、南少林到底在莆田还是在泉州、王芗斋与谢铁夫比武谁输谁赢等等,然而这些论战没有一个主题与实战技击有关。

      功夫江湖?较量

      现代散打称霸天下(一看这个标题就是扯淡

      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开始轻视传统武术

      中国散打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其吸收了国外很多拳法与腿法,因此被传统武术界人士所不齿,认为这个新东西不伦不类。张源侠专著《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中记载了不少传统武术人士的观点:“纯粹的传统武术派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奥妙无穷,目前散打的打法只是大杂烩而已,说是拳打脚踢摔样样在行,实际上里面的中国味没有了。”

      但是这种对散打的蔑视态度,却让传统武术家们在随后的一些非正式比赛中吃了亏。很多在当地享有盛誉的武术家在与国家散打队队员交手后当场被打得晕头转向,赛后散打队员透露“我都不忍心再打他了。”而武术家们则感叹“从没见到过这么快、这么重的拳,专业运动员就是专业啊”……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也开始轻视传统武术。([SHADOW=255,RED,3]这个脸皮也太厚了把,看过那个魏春先生抗打表演后,散打的人估计该跑光了,还敢吹啊[/SHADOW])

      传统武术为何与散打较量时很难取胜?这个问题提的就是扯淡)传统武术界也有自己的理由――散打王是一项体育赛事,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性,有严密的体育规则。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就要舍弃某些技法。而传统武术往往是一种生死肉搏术,几乎无规则可言,只要制服对手,什么阴招都可以使。但是散打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这些“狠招”。

      许多民间武术都讲求手法的变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台,拳套一戴,手就等于没了。什么拿啊,抓啊,统统玩儿完,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抡起拳来开打。

      民间武术家们并非职业运动员,而且根据一击制敌的理念,他们也不可能把体能放在首要地位去进行练习。而散打选手选材精良,还有专业教练和营养师,再加上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扯!)

    • 家园 唉,也没办法怪他们

      一是现在武林确实有这种现象,嘴上功夫无敌,二是真有本事的却又不见有轰动效果的比武,比如廖白和柳海龙来上一架,如果廖白赢了,绝对轰动,哈哈!三是媒体也不报道传统武术,因为没利可赚啊,像楼主所说的魏春抗打,怎么媒体就不报道,俺做为一普通人物,真的是不知道。

      • 家园 是啊,传统武术的宣传是个问题

        魏春先生是龙兄的师叔,瘦的不得了,只有105斤,但是力量惊人,而且抗打能力极强,最有意思的是这种抗打不是靠打沙袋练出来的,是靠内功养的,厉害。那次抗打,他让一个散打运动员任意踢他,他一点事也没有,可惜没有媒体报道,(如果把这段录像在电视台播出,看他们散打还敢吹嘘一拳就把民间高手打晕不。

        • 家园 附和武术兄说两句。

          魏春师叔的体重当时为105斤,这是2005年1月15日的数据,当时是冬天,减去身上衣物重量,师叔的实际体重可想而知。这个数据我印象非常深,因为当时去河南之前我们以为要进行正式擂台对抗,所以提前都称量了自己的体重(呵呵,毛重)。

          和师叔一起演练中负责踢人的是一位石家庄来的武林朋友,因为当时是初次见面,以前是否为专业运动员不清楚,但是当时绝对不是专业运动员。这个要澄清,不可贪天之功、自吹自擂、虚妄言之。当时在场的确实有现役专业运动员,亦有几位在各公众场合一再宣称自己曾经“KO”了多少传统武术家的格斗爱好者在场,但是可惜都没有上台交流赐教,甚憾之。

          确如武术兄所言:魏春师叔的抗打功夫为内养内壮之法,由松柔得之,无一丝一毫外操排打。曾有N个武术名家名门子弟与师叔交流后惊呼:“不得了了,刘快庄的宋氏形意都练硬气功!没他们这样玩的。”孰不知此即内家正宗之法。

          不知千年吾道在,内家宗风隐乡间!

          现在大家学习的松静桩功,只要勤加练习,亦有同等功效,望大家不可等闲视之。大道至简,神奇的功效就从平平淡淡的基本功中得来。

        • 家园 慢慢来吧,我相信,好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