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中医辨证分析社会矛盾的发展 -- beiba

共:💬2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中医辨证分析社会矛盾的发展

    替换一、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概念延伸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传统中医在长期医学实践中,总结出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辨证分析概念,借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用药。如果把一个国家看做一个宏观意义上的“人”,可以同样借用以上观念,用以辨证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无形无质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有形有质的都属阴。

    阴阳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治疗疾病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推求矛盾变化的根本。

    作为个体生物的人而言,大致上说,阴代表了物质基础,阳代表了机体功能。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是一对矛盾关系,也可以用阴阳来描述。生产力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生产关系建立在社会机体组分间的互动上,可以认为生产力属阴,生产关系属阳,二者形成一对阴阳矛盾关系。

    长期的传统医学实践观察到,人体的阴阳平衡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况。同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阴阳平衡,决定了社会机体的健康状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引入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概念,可以更加深入的对社会矛盾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对于一个社会有机体生命,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影响和作用在于三个方面:

    1. 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集中垄断到少数人手中,这就是马太效应。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关系是调节马太效应,由政府调配、再分配社会资源。阳亢是社会资源再分配方面政府干预控制太强,造成太过平均吃大锅饭,个体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力发展受制。阳虚就是政府缺乏再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造成寡头垄断社会资源,下层人民难以生存。

    2.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政府引导和干预,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等方面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投入,这是生产关系中的组织关系的体现。阳虚是政府缺乏组织动员能力,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阳亢就是政府好大喜功,盲目做大工程或对外扩张。

    3.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需要有适当的比例。国有经济具有纪律性,可以长期规划,具有公益性。相应的私有经济决策更快,运营更灵活,更多元化。如果政府控制的经济活动过多,私有经济萎缩,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呈现简单、僵化、极端的特点,这就是阳亢,制约生产力发展。如果国有经济比例过低,就难以发展支柱产业,同时私有经济对社会公益投入不足,社会容易因内外矛盾而产生动荡,这就是阳虚。

    简而言之,更偏于“无为而治”、“小政府”、“自由放任”的生产关系,则阳消;更偏于“中央集权”、“干预控制”、“均贫富”的生产关系,则阳长。

    生产关系建立在相应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从上面三个角度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机体的阴阳相辅相成、互根互化又互相制约。

    对于一个社会机体而言,和作为生物的人个体一样,有阴阳失衡的时候,此时会呈现不健康的状态,可以引入寒热、虚实、表里等概念进行辨证分析。

    寒热,指社会机体流动性的改变。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而言,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和官僚行政体系的人事代谢是最重要的流动性要素。当这些流动性枯竭、凝滞、固化就是寒性证候,泛滥、投机猖獗、流动过频则为热性证候。

    虚实,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主要区分由于长期社会矛盾和突发性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长期积累,而社会的活力、正气已有所不支,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即称之为虚证。社会矛盾激化,而社会的活力、正气并不虚,正邪激烈交锋,导致部分社会机体功能失常,即称之为实证。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社会机体中的各个利益集团,把持关键资源和劳动力,影响正常机体机能,阶级固化代谢不畅,这是相对正常运行的机体而言,邪气聚集有形有实,也是实证。

    表里,区分社会体系中的核心、非核心子系统。里指对内控制社会资源和人口最多的子系统,例如支柱产业、行政体系等,若社会矛盾集中反应于此,即称之为里证。表指依附于核心的子系统,比如娱乐产业、文化产业等,若社会矛盾集中反应于此,即称之为表证。除此两者以外,还有半表半里,指包含走私、地下钱庄等地下经济,以及官方政策阴影下的权力寻租、贪污贿赂等灰色地带,若社会矛盾集中反应于此,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中医的观点是“治病必求于本”,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阴阳矛盾就是本。“上工治未病”,在社会矛盾激化之前先一步防治,这就需要对于社会矛盾发展变化的规律有深刻洞察。

    替换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辨证分析

    i. 秦朝的社会矛盾辨证分析

    秦统一中国,却短短二世而亡,社会矛盾短期内迅速激化,背后的原因是其生产关系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改变。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秦仍然大体延续了此前商鞅变法的政策,生产关系没有大的变化。可以从生产关系的三个维度分析商鞅变法:

    1. 所有制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农民开荒耕作、买卖土地,实行土地私有制;矿山国有化;盐铁国营;粮食买卖国营。

    2. 组织关系方面:统一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什伍制和连坐制度;推行小家庭政策,对于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增加税收;燔诗书而明法令,焚烧儒家的书籍,推行法制。

    3. 分配关系方面:实行军爵制,取消贵族特权,以军功受爵;奖励耕织;对工商业坚持重税政策。

    可以看到,商鞅变法除了土地私有制以外,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强政府对社会运行的控制力。秦灭诸国统一天下之后,国家饱经战乱,国力疲敝,生产力极其低下,却沿用了商鞅变法的政策,阴阳辩证分析为阴虚阳亢。阳亢制阴,生产力被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所压制,长期得不到发展。政府把农业生产力作为唯一的生产力指标,重农抑工商,对于社会运行的干预控制过度,同时还进行修长城、阿房宫等浩大工程,对偏远地区进行没有效益的战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积重难返,到了秦始皇死去,整个国家立刻就分崩离析。

    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扩张型国家,对外长期频繁的发动战争,统一中国之前,每次战争胜利都可以吞并对手的土地和人口,收获了大量的战争红利,生产力随着土地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也相应增加。辩证分析,这时候阴阳相辅相成,并未失衡。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国家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战争红利收获殆尽,无法继续依靠战争扩大生产力,这时就应该及时调整。而继续沿用商鞅变法的政策,生产关系没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机体严重的阴阳失衡,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一针见血的总结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ii. 西汉前、中期社会矛盾的辨证分析

    汉朝建立之初,上至皇帝、王侯将相,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很穷窘。开国皇帝刘邦出行,都不能乘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汉书*食货志第四上》记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此时经济萧条,生产力极度低下。

    国家刚刚从头建立,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中央政府放松对于山林矿藏资源的专营,放开关卡不设关税,降低物流成本,促使交易活跃,工商业繁荣。

    同时对农业轻徭薄赋,汉高祖实行“轻田租,什五而税一”的政策,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三十税一”的政策,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尽量通过和亲维持和平。

    汉初政府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放松各种管制,修养生息,辨证分析就是采取滋阴清火的方法,社会生产力逐步恢复。这样的政策延续了七十年。

    到汉武帝即位之初,民间和国库富裕,国家储备的钱以亿计,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坏掉了,国家粮仓里的粮食太多而腐烂。《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朝国力大增的同时,也出现商贾集团崛起并与权贵勾结,官僚系统僵化,诸侯坐大的现象。

    到汉武帝初年,商人集团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列举了西汉初期的二十一位富豪,其中单独列出并详细记载事迹的有八位,有四位是冶铁业者,还有四位从事流通业、粮食业、种植业和金融业,商贾集团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性产业。汉朝虽然有禁止官吏经商的法令,可是执行得并不严格。权贵也与富豪相互勾结,《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商人孔氏,“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

    此时官僚系统开始僵化,人事代谢缓慢。《史记*平准书》记载,“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做官的一做就是几十年,子孙长大了都没有被调任,甚至就用官称作为自己的姓氏。

    西汉建国之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也就是诸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中央政府长期实行不干预的无为而治,地方诸侯纷纷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坐大。在汉景帝时期,诸侯和中央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发生了诸侯挑战中央政府的“七王之乱”。

    阴阳辨证分析,此时汉朝属于阴盛阳虚,里寒实证。到了景帝后期,支柱产业被商贾集团控制,辨证病位在里。官僚体系受到诸侯、权贵等利益集团的把控,人事代谢不畅,辨证属于寒证。不过正气未衰,贾谊、晁错、周亚夫等良臣猛将辈出,七王之乱最终被平息,正邪激烈交锋,辨证属于实证。总体而言,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生产关系没有适应生产力,国家的组织调动和社会资源再分配能力不强,属于阴盛阳虚,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汉武帝亲政之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开出的药方,总结起来如下:

    1. 所有制方面:收铸币权,统一货币;盐、铁、酿酒收归国有专营;推均输、平准法,流通领域实行统购统销,物价管制,建立国营商业网络。

    2. 组织关系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实行察举制,兴办太学,进行人才培养、选拔;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 分配关系方面:算缗令,告缗令,针对工商阶级的强制征税。

    简而言之,汉武帝的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对于社会的运行控制、干预大大加强,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对商贾集团、地方诸侯严重打击。这是一副攻实泻下、兼补阳气的竣猛药方。

    由于阳气转盛,汉朝对外也呈现了强大的扩张势态,西北方向卫青、霍去病与匈奴常年作战,大大扩张了汉朝的版图;东北方派兵灭朝鲜,置乐浪等四郡;南方使夜郎、南越等政权归附汉朝。

    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他的改革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汉武帝的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对竣攻猛药而言,病大体已去,就当停止吃药,所谓中病即止,然后改用其他方法调理。然而汉武帝延续了他的政策,中后期没有及时转变,这时候中央政府仍然保持对社会经济活动过度的干预、控制,就过于阳亢了。阳亢制阴,导致阴虚,生产力持续受到压制得不到发展,犯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错误。史载汉武帝晚期,天下户口减半,《汉书*卷七十*夏侯胜传》:“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汉朝前期七十年的修养生息打下了浑厚的底子,尽管如此挥霍,汉武帝死后汉朝也没有如秦一般迅速覆亡。不过他透支了汉朝的生命力,连年战争带来的沉重徭役和赋税,使得百姓不堪忍受,转而卖土地、卖身于大户。权贵豪族兼并土地,并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世族。生产资料的严重分配不均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从汉武帝后期开始,不断有农民起义。支柱产业农业受到了极大损害,辨证病位在里。官僚体系被世族把持,人事代谢缓慢,世族社会形态下的庄园经济,物流、人流不畅,辨证为寒。此后再没有可以逆转世族社会形态的政治势力,辨证为虚。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分散于社会机体各个部分,所以又是虚实夹杂。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人口、土地都大幅缩减,伤及本元,总体辨证为里虚寒、阴阳两虚、虚实夹杂,社会矛盾已经较难治理。

    替换三、新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辨证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现在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三十五年,最近五六年。

    i.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矛盾辨证分析

    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回顾秦、汉的历史,可以看到,此时社会机体阴虚至极,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力。不过,历史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胜者的诅咒。秦始皇、汉武帝这些伟大的成功者、失败者,在前一个时代中掌握了正确的生产关系,习惯了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于自己坚信不疑,最终当时代潮流变化时,依然坚持过去一直成功的方法,结果就是遭遇胜者的诅咒。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一度执着于追求完美的生产关系,反复各种实验。他们勇于试错,也勇于认错,但是较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过多的干预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整个国家经常处于阳亢阴虚的状态。这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整个国家走过的最大弯路。

    不过也要看到,正是这段艰难的时期,新中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储备了大量的工业劳动力。在保障工业化建设的同时,靠农村集体化的劳动力聚集完成了江河湖海的治理、水库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为后来的崛起打好了基础。这些建设,需要极强的组织动员、社会资源调动能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采取这种执政思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这段时期,外交政策方面也比较积极甚至激进,主动对外输出意识形态,侧面反映了机体阳亢的特点。

    ii. 改革开放后三十五年社会矛盾的辨证分析

    中国共产党学习能力非常强,它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表明它意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当时的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整体上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给了农民充分的自主权,提升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中央政府放权让利,给地方和企业留出了自由空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分配关系上也放松了管制。特区、开发区模式的设立,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放松管制。银行体系,也从纯国有银行,到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并存的体系。

    总体而言,这期间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到组织关系,中央政府都在放松管制,降低对社会运行的干预,采用的是滋阴清火的策略。

    由于采用了正确的治理方法,整个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中国2010年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政策也保持了“韬光养晦”。

    iii. 最近几年社会矛盾的辨证分析

    在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之后,中国社会已经面临一番全新的局面。中国的GDP跃居世界第二,工业生产力更是世界第一,一国生产力全开,可以满足超过半个地球的工业品、消费品的需求。此时,生产力不足已经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措辞虽然委婉,但是实际上,已经把社会主要矛盾定性到生产关系上。

    目前生产力低下已经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鉴古知今,各种发展中的不平衡,生产关系中政府的作用不足成为主要矛盾,辩证分析为阴盛阳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之内,加强对经济和社会运行的调节、干预将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替换四、外部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的辨证分析

    中医有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表现就很好的印证了这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不大,正气充盈,虽然病毒传染力极强来势汹汹,但是除了最初的一段时期,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严重的影响,目前生产生活秩序已经基本恢复。

    对于外邪入侵,长期传统医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很有借鉴意义,可以延伸到对外部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辨证分析。

    外邪入侵,可以分类为伤寒和温病,病因是感受寒邪和温热病毒而起,从病机上而言,前者主要伤阳,后者主要伤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是最关键的四个流动性要素,对应的正是人体的卫、气、营、血。卫、气属阳,营、血属阴。对于温病类外邪,通常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对于伤寒类外邪,通常采用六经辨证。

    外部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辨证分析首辨阴阳,这里的阴阳不指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是判断社会机体的损伤是功能性(信息流、资金流等),还是器质性(物流、劳动力等),前者为阳,后者为阴。再根据病位的表、里、半表半里,就分出太阳(表、阳),阳明(里、阳),少阳(半表半里,阳),少阴(表,阴),太阴(里,阴),厥阴(半表半里,阴)六经,也就是把社会矛盾分类归纳为六类,这就是六经辨证。

    太阳病,病位在表,损伤阳气,影响社会表层行业,且属于信息、资金流等功能性损伤。太阳病主要有三类证候,伤寒表实,中风表虚,太阳温病。伤寒表实,外因引起社会表层产业的资金流动性枯竭,治理法则是解表发汗,也就是对波及的产业大力资金、信息的流动性支持,恢复它们的正常运行。中风表虚,非支柱产业抵抗不住冲击,不仅信息和资金流出问题,连原材料、商品流动都受影响,呈现虚弱势态。中风表虚的治理法则是调和营卫,需要调动整个社会的商品物流,对这些产业提供支持。太阳温病属于温邪类外因,社会表层产业的流动性过热甚至投机猖獗,治理法则是辛凉解表,也就对这些产业降温,控制信息、资金、商品物流等流动性。

    阳明病,病位在里,也就是影响到核心产业。阳明病证候是壮热不退,正邪交争激烈,并且正气往往过于亢盛。治理原则是清里热,需要控制核心产业的资金、商品物资和人员流动性,以防损伤正气。

    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也就是包含走私、地下钱庄等地下经济或者权力寻租、贪污贿赂等政策阴影下的经济活动。少阳病证候是往来寒热(金融、商品交易等领域投机行为此起彼伏),或者耳聋、目赤(中央政府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治理原则是打通灰黑色产业链相关的流通渠道。各种投机倒把、权力寻租、地下经济等活动,其根源是信息、资金、商品、甚至劳动力等在核心产业和附属产业之间流动不通畅,留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打通流动渠道,这类社会矛盾自然消解。由于少阳脉中阳气微弱,对于太阳、阳明病常用的整体宏观调控手段要非常谨慎,这些方法既治不了少阳病,又容易伤及少阳正气。如果少阳与太阳或阳明合病,需要先治少阳,或者同治。

    太阴、少阴、厥阴三阴证,主要由于社会机体本身虚弱,再受外感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呈现商品物流、劳动力受影响的器质性损伤。阳主外,阴主内,社会机体的器质性损伤也是由内而外逐步发展。

    阴证病变最浅的是太阴证,这是里证,长期社会矛盾的积累,导致的虚、寒总是从核心产业开始。核心产业产能低下、落后,周转缓慢,产品质量没有竞争力。治理原则是以温补为主,增加核心产业的流动性,减少政府的调控干预。

    少阴证,这是阴证表证,器质性损伤表面可见。在文化娱乐等非支柱产业,浮现商品物流甚至劳动力的问题,其实社会内部问题更加严重,属于内外皆伤,三阴证也因此往往都被归于里证,内伤杂病往往涉及三阴。少阴证是阴证比较危重的阶段,由于本元衰竭,可能出现少阴化寒和少阴化热两种症状,治法以扶阳育阴为主。少阴化热,也就是阴亏火旺,中央政府有效控制的资源和人口大幅衰减,但还强力干预社会运转,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矛盾频发,治理法则是滋阴清火,减弱干预、控制,修养生息。少阴化寒,属于阳气素虚,政府一向对于社会控制能力较弱,社会内部壁垒林立,交易成本高企,核心产业周转缓慢,这时候应扶阳为主,加强流动性和对社会运行的控制干预。

    厥阴证,病位半表半里,灰黑色产业经济实力最弱小,却最善于保存实力,连这里都出现了商品物流和劳动力短缺这类器质性损伤,社会矛盾已经积重难返,往往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甚至还有“至虚有盛候”、“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等反常现象,很难治理。《伤寒论》的厥阴篇,历来医家争议甚多,侧面说明了厥阴证变证百出,并没有固定套路章法可寻。这时候只能是仔细辨证,详察病机,按照“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原则随证施治。

    卫气营血辨证,即以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对于社会机体而言,外邪最终伤害的是商品物流或者劳动力等物质基础。

    卫分为表证阶段,影响到社会机体的信息流,由于各种谣言、真假消息难辨,这时候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机体运转失常。治理原则就是解表,根据感受的外邪不同有不同的具体治法,可以参考太阳病的治理原则。

    气分证开始,病邪由表入里,开始影响到支柱产业的资金流运转,容易表现阳热亢盛的特点,经济过热,治理原则是清泄气热,降低资金流动性。

    营分证,病邪已经影响到商品和生产资料的流动,这时候属于温病比较危重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不仅邪气亢盛,正气也多受损,商品、生产资料流通被操控。治理法则是清营泄热,控制物资流动性,让流动性的问题转到资金上去,阴证出阳病情则缓。

    血分证则是温病最危重的阶段,有劳动力和就业等问题浮现。血分病有实证和虚证,实证是人员流动性过热,应该凉血散血,控制人员流动;虚证则值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了严重损失,社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治理原则是滋阴熄风,让社会修养生息,同时防止各个产业的投机现象。

    举例而言,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对国家而言属于温病外邪,应该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武汉病毒爆发时,大量患者感染,每天都有不少危重患者去世,辨证分析为外邪直入血分。中医对于温病外邪入血分,有精辟的总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次中央政府的处理深合温病救治原则,先封城限行,限制人流出行就是凉血,防止人流聚集就是散血,然后集中全国医护人员来支援武汉。新冠疫情中国政府应对得当,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另外如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它首先伤害到的是信息流、资金流,辨证分析属于伤阳,应该采用六经辨证。它波及的是一些涉及海外投资的国内企业,和部分进出口相关企业。由于当时相关产业占经济比重不低,属于表里皆病,从六经辨证而言属于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时受邪,其病机为寒邪束表,不得外解所致。治法当发汗解表,应针对进出口相关产业在信息流、资金流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其恢复正常运转。当年政府实际上执行了针对全产业的四万亿刺激计划,给全社会注入极强的流动性,用药类似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有用药过猛、药不对症之嫌,值得商榷。

    2011年的福岛核泄漏,引发了国内老百姓抢购食盐,外因诱发的邪气,根本目的是掠夺人民群众的流动资产,属于伤阳,应该采用六经辨证。最开始是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谣言传播,没有影响核心产业的生产秩序,病位在表属于太阳病。由于谣言传得太猛,导致很多超市、便利店盐都被抢购一空,影响到商品物流,属于表虚,辨证分析为太阳中风。政府立刻调动食盐库存供应,同时限制老百姓的盲目抢购,这就是调和营卫,很快老百姓就发现食盐根本不缺,谣言自散,这波抢购潮就此平息。

    替换五、社会矛盾的治理法则

    社会机体生病时,和人体生病一样,机体将出现矛盾激化,正邪交争的情况,这是身体抵抗疾病的良能起作用。而长期医学实践,根据疾病辨证八纲中的病性,推导出治理八法:温、清、补、汗、吐、下、消、和。原则上而言,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中泻包含汗、吐、下、消四法。当遇到单一治法不足以解决复杂矛盾时,采用复合方法,也就是和。回顾历史,社会矛盾的治理和中医治理人体疾病有相通之处。

    举例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机体呈阴虚阳亢,大体上是采用清火滋阴的原则,放松管制,发展生产力。但是较长时间积累的社会矛盾,已经形成了一些利益集团,社会机体呈现虚中夹实的症状。

    改革开放之初,中顾委、省顾委和各级顾委的成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加速新陈代谢,推进改革的一个举措,相当于在行政体系中使用中医的消法。

    此外,90年代后半段开始的国企改制,也属于在核心产业淘汰旧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属于在经济领域的竣猛下法。

    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导致正气衰弱,社会机体各部分又有聚集成型,影响正常机能和代谢的利益集团,它们控制了社会资源、劳动力,阶级固化代谢困难,这就是中医辨证的虚实夹杂。消法去邪,也即消除利益集团,属于攻邪,虽不如下法竣猛,也会消耗正气。消法和下法的区别在于,下法面临的病势急迫、邪气充盛,社会整体运转失灵,必须速除,而且可以透过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的方式解决。消法要解决的,各种利益集团分布在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环节,邪坚病固但是来势较缓,不可能迅速消除,只能渐消缓散。

    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就是中央政府收紧财政权力的一个具体表现,这又是滋阴的同时在补阳。

    回顾改革开放前三十五年的历程,主体思路是清热滋阴,政府放松管制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并不纯粹的无为而治,而是补泻并用,这就体现了和法,所谓“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治理外部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由于发病急、变化快、传变快,需要有如将军临阵,应当机立断,对症下药,截其进路,或逐而去之,或击而破之,不使内犯。而治理长期积累的社会内部矛盾,邪气纠缠脏腑经络之间,社会疲敝而正邪交错。如果竣攻猛泄,则正邪俱伤;如果一味温补滋养,则利益集团趁势坐大。如不能默为运筹,急于毕其功于一役,孟浪为之,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替换六、总结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结合传统医学实践的辨证分析方法,可以深入分析、理解社会矛盾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Tags): #马克思主义 社会矛盾 中医 辨证分析通宝推:柴门夜归,迷途笨狼,朴石,
    • 家园 补充

      之前这篇文章对于秦商鞅变法的总结少了一个特别关键的点,补充上。

      商鞅变法,为了扩大兵源,很多奴隶获得解放,成为新国人(平民),这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商鞅变化根本上促使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从组织关系、分配关系、所有制的角度看,奴隶的解放属于组织关系、分配关系和所有制都动到了,奴隶原来是奴隶主支配,现在只有国家用户籍制度管控,组织关系变更了,生产资料、生产所得的分配也相应改变,这是一个对社会相当彻底的变革,而且都属于中央政府更有效的控制(从奴隶主手中转移),属于峻补阳气的手段。

      要注意到,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资源就是有效控制的土地、人口。秦在对外扩张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奴隶转化为国人,国本也在增加,仍保持了阴阳平衡。当统一中国之后,没有继续扩张的人口和土地收益时,继续走老路才阴阳失衡,二世而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