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公原创】滴血的圣城 -耶路撒冷游记 (二) -- 巍巍

共:💬6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老公原创】滴血的圣城 -耶路撒冷游记 (二)

    [FLY]三 耶路撒冷老城(Old city)[/FLY]

    历史意义上的耶路撒冷,现在被称为耶路撒冷老城,位于耶路撒冷新城的东部。从一号公路开车去老城,必要经过城市布局十分凌乱和逼仄的新城。在新城里开车,堵塞丝毫不比洛杉矶逊色,且开车的大多急如风火。像我这种初来乍到的,要边开车边看地图,也就格外小心。堵车时,通常和前一辆车保持半个到一个车身的距离,结果是每每被人强行插入前方车道,这让我这个习惯了偏远小镇温和驾驶的人多少有些不习惯,好在对老城的渴望极为强烈,那点不习惯也就变得很淡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城的大马士革门)

    耶路撒冷老城,是一座盘踞在山上的城市,以色列人说去耶路撒冷,通常不说“go to Jerusalem”, 而是“climb to Jerusalem”,一是表明它在山上,二是凸现它的尊贵。

    在老城外停好车后,我从老城七座城门中最庄严的大马士革门进入了这个圣地。现今我们看到的高二十尺的城墙,是奥斯曼.土耳其支配的时代建造的。耶路撒冷的建筑很有特色,在阳光照耀下,显出一种圣洁的光辉。这里的法律规定,所有的建筑都必须用本地的石头,所以建筑色彩显得很一致。当然,如果细心观察,还是能发觉建筑风格的迥然不同。老城分为四个区:亚美尼亚区,犹太区,穆斯林区以及基督教区,占据着圣城的四个角落。居民根据不同的族群及宗教信仰异地而居。

    我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哭墙和阿克萨清真寺;沿着城墙,穿过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区,直达犹太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犹太教士在哭墙祷告,是否在为苦难的犹太亡灵超度?)

    哭墙是犹太民族信仰的象征,对于我们外族人来讲,也许永远不能明白为什么一堵墙能有如此大的魔力。这堵墙镌刻着犹太人的苦难,代表了犹太人的希望。

    高十五公尺的墙壁之所以被称为哭墙,是因为犹太人在漫长的流浪时代里,每年只回到此地一次,哭泣他们被破坏的神殿。在近两千年的犹太人流浪时代里,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们都持着归乡的希望,总是朝着这座墙的方向祈祷膜拜。这座墙成了再度征服耶路撒冷及统一犹太民族梦想的象征。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古埃及人,古迦太基人,古马其顿人…包括华夏大地上曾经出现并风光过的鲜卑人,匈奴人,氐人,丁零人……作为整体的民族,一个个都消亡了。而犹太民族极为坚韧地保持了信仰,一个世纪复一个世纪;所以不论流浪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始终都没有被当地的文明所同化。

    或许,哭墙真的有魔力上达天庭 (仔细看照片,墙缝里塞满了祈愿的纸张,这是与哭墙沟通祈祷的方式之一);上帝耶和华终于被犹太人的精神感动了。在他的眷顾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色列建国后,犹太军队开到哭墙,写下了犹太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AV月的第九日,无数犹太人来到这座墙前,依照正教教规男女别席的规定集合祈祷。虽然持续到半夜后,在墙前祈祷的人影已经稀疏;无法令人置疑的是,这座高耸的墙一直都在犹太人心中,倾诉那悠久伤痛的历史。

    哭墙并不是一座孤零零矗立的墙壁,而是早已和两边的阿克萨清真寺及阿默清真寺融为了一个建筑群体。这是耶路撒冷比比皆是,十分有趣的建筑现象。许多耶路撒冷的古建筑看某一个局部,像受了欧式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但是当你转移视线看它的顶部时,你会发现这竟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式的圆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圣城在不同信仰的势力之间你来我往易手的次数太多了。十字军圣殿骑士团会把阿默清真寺改建成马厩;穆斯林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再把十字军宣誓的圣殿又全都改回清真寺。而我现在所看到的一座犹太博物馆,曾经就是土耳其浴场…耶路撒冷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堆砌起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人文环境。

    这是一座怎样奇妙的城市?曾被许多截然不同的文化所浸淫,使你在城市里漫步时不经意间会发现许多文明的碎片。我就在一个极为僻陋的小巷转角的石壁上看到几乎已被岁月磨损了的法国皇室的白百合徽章。(当时心中就涌现出辛大人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的感叹)也许它已经被镌刻在那里有九个世纪了,而现在则习惯了世人的冷落。是的,这就是圣城的魅力!一个没落的贵族,在粗鄙的外服下掩饰不了其举手投足高贵的气质。

    遗憾的是,我最终没能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内部(曾在马来西亚呆了大半年,一直没机会进入清真寺内部看个究竟),这次是在大门被持枪警戒的以色列士兵给拦住了,说是下午二点才对外开放,等我在城里逛了一大圈再回来时,又被告知:已过三时,恕不待客

    反之犹太教的圣殿倒是进出无阻。在哭墙男士区有座巨大的洞穴,进出的几乎全是头戴黑帽,身着黑色长袍的犹太教教士。洞穴里的书架上堆满了看似犹太教教义的典籍。抽出几本大致翻了翻:全是希伯莱文。

    犹太教,及继承其衣钵的基督教,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那严格的宗教仪式,及令视觉上产生强烈肃穆感的宗教服饰和宗教活动场所,自然而然的给予普通民众以神秘感和依赖感。特别是近代之前欧洲文明圈的民众普遍是文盲,同时负担起文化教育功能的教会必然成为了徒众的精神寄托。

    离开哭墙,向西拾阶而上,便是由石头砌成的犹太区。站在犹太教堂的天台,回头一瞥,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极为美丽的构图。哭墙已在远处的脚下,而阿克萨清真寺和阿默清真寺象两个门神一左一右拱卫着哭墙。左侧灰色拱顶的是阿克萨清真寺:上世纪五十年代约旦国王阿卜杜勒就是在这座弧顶下被犹太极端分子暗杀身亡,当时在他身边的王孙因为胸前佩带者厚重的装饰物,奇迹般的留下一命。而这个王孙就是现在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右侧金色拱顶的是阿默清真寺:里面供奉着对穆斯林和犹太教徒都非常神圣的岩石。传说中,这块岩石伴随着穆罕默德一起升天时,被天使加利利制止,因此岩石上留下了手印。中间一段的哭墙:是被异民族,异教徒(其中至少五个世纪宗主是穆斯林)蹂躏后仅存的犹太遗迹。现在,犹太人和穆斯林之间 依旧不断流血,争斗不休;而作为他们信仰所捍卫的宗教象征却早已融为一体,是那么和谐的矗立在圣城的一麓,真是莫大的讽刺。

    穿过犹太教堂,视线里是密密匝匝的犹太社区街道。

    乍一看,犹太区的建筑有西班牙地中海似的风情。石砌的小巷逼仄但是不会给你压抑的感觉,纵横交错的街道每处都是那么的整洁,在太阳的照耀下洋溢着鲜明和欢快的色调,美的很。这不仅使人联想到加州海畔的西班牙式小城Santa Barbara。给我的感觉,前者是后者在建筑空间上的压缩版;身在其中,是一样的宁静和慵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元宝推荐:马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