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事实判断,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 -- 大眼

共:💬83 🌺1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过我认为薛定谔的猫论

              已经否定逻辑学三律中的排中律了

            • 家园 我的知识太老旧,没听过

              延迟选择试验。

              笛卡尔还是莱布尼茨把所有的哲学命题都用公式证明呢,丧心病狂吧。😀

              文艺复兴后至康德的哲学家多元有兼科学家,数学家的。咱们文史哲不分,他们科学哲学不分。

              • 家园 延迟实验仍是观测影响结果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实验者的最初结论是“现在会决定过去”,但是这个解读是有问题的,因为行动与否都是两种结果(路径),他认为行动后结果只有一种。把概率问题变成了因果问题。

                我记得还有人用这种最初结论去论证阿赖耶识,简直惊掉下巴。好像量子佛学一直很流行。

                • 家园 这个实验目前好像还没有一致的解读

                  仍在讨论中。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脑洞不够,平行宇宙;

                  • 家园 我觉得这个就是典型的

                    拿观察当事实。当发现新获得的观察和之前建立的事实冲突时,要回去检讨原有的认知体系。原来爱因斯坦都不能接受又是波又是粒子,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吧。

                    所谓悖论,不过是模型建的有问题。

              • 家园 哈哈,不知道他们咋搞的

                瞎猜一下,不知是不是概念套概念的路子。

                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擦除实验,可能是已经触到一个天花板了,不知何时才能打破。

          • 家园 因果问题

            用复杂性和超验主体解释不就可以了吗?其实我最早也是因为因果才扯出这一系列说法的。那就是道家的偶然论(自然)和待待无穷(有待)[1]。

            最核心的是超验主体(超验逻辑)。最开始解释这个概念的时候,直接被大家认为是唯心。当时用的是理学,而不是现象学。所以就更容易被误会。虽然提到了康德……

            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讨论的因果,是现实中的因果。但是我们使用的因果,却是超验逻辑中的因果。两者先天有距离,所以“因果律”不靠谱。这是其一。

            这是实际是说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回事。尽管大部分时候是一致的。进一步讲,所谓“现实世界”,实际上是逻辑(意识)构建的产物。也就是道德经的“无名”和“有名”。

            复杂性是这种意识中的一个解释,也就是突变和涌现。这实际是说依然可以找出背后的原因。这是其二。

            从这个角度上,中古道家最终和现代混沌学一致。偶然之后有必然,必然之后有偶然。完全取决于所对应的认识主体和定义。

            一句话,理有固然,事无必致。

            ---

            我没学过哲学,到现在也只不过是从常识出发。除了中国重玄学/道教哲学,真正看过的哲学书是零。为引用溯源(寻章摘句)不算。只是试图使用某些术语,还有自行定义才出现问题了。

            其实这个问题简单到可以不用任何术语,只是为了看起来有成体系的理论支持,可以借用一下哲学。许多时候,的确需要大量预设才能理解,这也是哲学能提供的。

            之前简短写过本体论的问题,和这里经验主义的说法相似。和另一个学派的区别也是这么来的。经验主义强调的是经验得出/确证逻辑,而另一派谁,强调的是基于现有逻辑演绎。两者切换到中国哲学,其实就是知行问题。经验主义是行,逻辑主义是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两个要加在一起,才能避免各自的误区。

            所以总结——本体是在主体知行过程中,构造出来的,从来不与现象有所分离。

            [1] 你会发现,所谓前提预设,可以直接对应因果关系。

            通宝推:钓者任公子,
            • 家园 超验,先验,超越,超绝这几个词

              的分辨太麻烦了,不敢言。我确实是看到休谟等的说法才反思我的思维方式的。

              我觉得中国的知行问题是方法论范畴的,重点在如何行,而经验主义逻辑主义是认识论范畴的,重点在如何知。

              • 家园 换成理学也可以

                 

                超验

                这里的超验和先验是一回事。超验主体的另一个翻译是先验自我。用这些说法的确容易困惑,直接换成心学的心,或者理学的理,是不是就更能理解了?

                 

                知行

                传统重用,容易造成这种印象。也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认识论和本体论是分离的,所以会有这种误解。中国从来没有这种分离,所谓“方法论”,其实就是认识论。或者说方法论背后必然有认识基础。

                我们可以在道学、理学里找到属于认识论的文本,比如即物穷理、格物致知。只是没什么意义。

                 

                超验主体

                超验主体,其实就是说所谓客观世界,是由道理(超验逻辑)所构建的,而穷尽道理后所形成的一理(主体),会成为一切的基础。也就是“总万物之理”而后“理生万物”。只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道理显然是有限的,和这个“一理”有距离,甚至无法判断接近了多少。

                另一方面,我们的意识也是这样的形式。穷尽认识构成自己的“一理”,而后从“一理”中构建出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亦然,分析、综合、判断、总结,作为日后认识的基础。

                这样是不是简单点?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说法,其一、我们的认识有限,依此构建出来的客观世界和超验主体有距离。其二、个体的认识有限,依此构建出来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距离。

                这样说比较拗口。我一般是倒过来说,把超验主体规定为目前的超验主体,也就是已知之理、当下的认识边界。将现实世界规定为终极的超验主体,也就是生万物的那个理、宇宙本原,所构建出来的世界。这样就和现实一致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认识终究是有限的,和现实世界必然存在差距。“有名”虽然可以让我们把握事物,却可能损害了自然,失去了本性。进而,就有了那些“方法论”,本质上是用哲学思想去政教施用。

                就此来看,古代文史哲不分家,政治家很少不是哲学大师、文学大家,不是没有理由的。

                • 家园 我们的文化传统属认识论范畴的

                  是辩证法,可以把辩证法和科学论看做认识论里的两个大分支,这个冯契的智慧说三篇里有论辩证法和科学的关系的,冯契是一个被我国学人忽视的哲学家,其实他老师金岳霖也是,他们加上冯友兰我认为是在认识论领域探索的很多,走的很远的哲学家(还有唐君毅),都去追牟宗三去了。😀

                  按我的分法: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实践论还有很多文章是属于方法论范畴的,为人民服务是属于世界观(价值观)范畴的。

                  我们的传统文史哲不分,西方的传统科数哲不分。我们的传统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注重心灵精神的探索,这个可能在西方被归入宗教哲学了。

                  我们的传统哲学缺乏分而析之的分析,往往是一两句话,及围绕这一两句话做前后左右的分析,所以按我们的思维弄不出分子原子电子的概念来,像你说的待待无穷。

                  朱子提出格物致知是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王阳明格了七天竹子也没格出细胞这个概念来,不过阳明的哲学和英国经验哲学在思考知识源头的认识上已经很类似了。

                  • 家园 关键是本体论和认识论。

                    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本体论哲学,包括我们西边的印度。因为有本体论,才会出现本体与认识的二分,进而讨论认识何以可能、如何探究本体。

                    但是中国没有这种二分,极端重视实用,很难有这种发展。但也不是没有,无论是道教还是明末学术的发展,都已经有这种趋向了。也有国外科学史家认为,如果明清时期,西学能够完整传播,很有可能发展出现代科学。(说法是现代科学可能就不叫科学,而是叫朴学了。现代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出来获得独立地位的。)

                    科学的问题之前写过几个帖子,倒不是缺乏分析方法,而是本体+符号体系+类比思维三者构成了完全不同的体系,过于方便的体系。传统上又强调文治教化,除了医学和天文,探究这些的太少。(还有儒者不知数也。)

                    其实大眼兄说的与其说是认识论(实在是否可以认识?知识是否可以反映?),不如说是知识来源问题。康德之后的超验哲学已经告诉我们,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无法区分的,或者说现象和本质从未分离。来源在理学那里已经明确为近似归纳的格物、近似演绎的反观。所以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并不是认识论的问题。

                    我觉得换一个说法可能比较合适,那就是中国“没能”发展出纯粹的语言哲学,一直都是实践哲学。

                    ---

                    打字框太小,之后可能重写。这里先凑活着。抱歉。

                    • 家园 公理系统可能受限于符号体系,符号体系

                      受限于文字特性,字母文字在表达公理体系和构成符号体系比我们的象形文字便捷多了,我不能想象二元二次方程式用汉字怎么表达,这个区别在文化源头上已经造成,所以两种文化就歧道而行了。

                      补:公理系统可能受限于符号体系,也可能不,这个我没想清楚。😅

                      另外我比较怕用本体论,主客体论这些词,因为太不直观了,在我脑子里没有清晰的概念,往往会弄糊涂。

                      • 家园 这个理由不充分

                        这个话题太大,有机会再说。简单说,汉字符号是可以发展出特定的形式的,比如拆字、减字、图式。而且不一定非得是汉字。类似的符号有很多。

                        真正的源头在于,古希腊把数字和逻辑当作超验主体(上帝、终极实在),有探寻这些的基本动力。而中国只是当作应用工具。所以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古希腊把希帕索斯扔进海里,基督教则更不必提。而中国只有造成行政后果才砍头。

                        最后,我也认为没发展出符号体系是关键,但不是因为这里的“文化源头”。

                        • 家园 你说的对,是不充分

                          文字样式差别只是是形成符号系统的物理条件,至于思想内容是否导致思维方式差别这个我没仔细考虑过,不敢妄言。好像公理系统可以不依赖于文字符号,我们的文化没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