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略谈包产到户与庐山会议 -- 张新泉

共:💬255 🌺1256 🌵3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视野裁剪

        丰收相关因素不止包产一个,大家说多是包产的作用没想象的那么大,有包产前基础建设、工业建设、政策推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包产把水到渠成的所有功劳都拉到自己身上了。包产之后,政策激励的影响也可以算进去。

        如果这只是时间描述,那倒是没错。但大家反对的是单方面的因果描述。

      • 家园 可能我们农民没有大局观吧,只关心自己的肚子

        我再重复一遍我家和我乡的承包前后经历。

        承包前我们不能够全年吃大米饭,要在煮饭或煮粥的时候添加新鲜的红薯或晒干的红薯丝。承包后当年我们大米饭就管够了,有少量的余粮。刚承包的时候,余粮只能卖给国家或在自家的谷仓里存着,不允许自由买卖。大概85年左右的时候,我们那里才允许自由买卖余粮。给国家交公粮叫征,向国家卖粮食叫购,合起来叫征购,根据承包地的数量和家庭人口,每户有相应的征和购的指标,必须完成,除此之外农户当然也可以自愿向国家卖粮食。我家由于父母是民办教师,分的田比较少,全家四口人才一亩八分田,所以我家几乎只有征的指标,没有购的指标。我四舅舅家原来是生产队长,两个壮劳力加三个小孩,大概三亩良田,半亩差田,半亩旱地,他家购的指标大概是征的指标两倍左右。

        承包也有时限,我们那里80年代初第一轮承包,2000年左右第二轮,这几年第三轮。根据家庭人口变化,承包地的面积也变化。比如我家原来一亩八分田,期间我妈妈转成公办教师,我考上大学,我姐姐出国,所以现在就剩下我爸爸名下的五分田左右了。

        刚承包的时候,限制还比较多。粮田只能种粮食,承包地不许抛荒。现在抛荒应该还限制,不过那些被征用作房产开发的田很多抛荒好几年,有些老农民看了心疼就私自种起来了。不过我们那里现在很多粮田种上菜,水果和藕了。

        通宝推:朴石,柴门夜归,
        • 家园 麻烦你再回忆一下

          生产队时要缴多少?承包后公购粮又是多少?这样问题别忽略。(公粮就是你所说得征吧,我们这叫公粮,相当于税,没钱的,必交。购粮不是必交,一般有个要求量,就是卖粮给国家。后来赫赫有名的白条就是购粮打欠条。)

          总不能我们农村人自己饿着肚子缴粮支持国家建设,最后落得个懒字。

          • 家园 这个没法记忆

            我75年的,小时候家里也没让我了解金钱的事情。

            • 家园 真正使得你地区农民吃饱收入增加

              原因在你的回忆中看不到,因为你还小不懂得金钱关系。其实只需看两点。一是粮食。粮食是否增产,国家是否征购数量变化,征购价格是否变化。二是副业。粮食之外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销售,农民出外打工。显然第二点是决定的,是与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相关的。

              • 家园 你这两点都不简单

                "一是粮食。粮食是否增产,国家是否征购数量变化,征购价格是否变化。"

                粮食是否增产,每家人不一样。我四舅是原生产队长,种田好手,家里养猪积有机肥,所以他家的亩产比承包前高。我父母是民办教师,种田水平比较业余,家里也不养猪,所以我家的亩产比承包前高。国家征购数量和价格是否变化我不清楚,清楚的是家里余粮多了,绝大部分农民不愿意把余粮卖给国家。由此可能推出,征购数量可能下降了,但是征购价格并没有多大吸引力。

                "二是副业。粮食之外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销售,农民出外打工。"

                刚承包的时候,我们原来的粮田只允许种粮食,不允许种经济作物,违反的会罚款或捣毁的。刚承包的时候,连余粮也不能自由买卖,大概在85年左右才有粮贩子过来买余粮。刚承包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外出打工的说法,有的话也是出去弹棉花,修鞋,开理发店什么的。副业主要是渔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渔业在我们那里是分季节捞凤尾鱼,白虾,鳗鱼和鳗鱼苗,以及其他海鲜。养殖业是养几头奶牛或养鸡,养鸭。由于80年代农村造房高峰,石匠,泥瓦匠和木匠的生意很好,裁缝也不错,另外还有篾匠等等。

      • 家园 如何解释90年代多发的征粮冲突以及农村自杀事件?
    • 家园 关于包产增产你是错误的

      包产到户,当时并没有增产。为什么农民手中余粮变多?减征。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原创】一则网络互动。

        用真实数据说话,83年后的包产到户对全国粮食增长率贡献率极大!!!

         jameschin

        真实的世界同志,总是喜欢自己打脸,用自己的说过的话,抽自己。

        现在我们先看,真实的世界同志所引用的数据,及相关的内容。

        下面是我国1952年~1994年的化肥总用量和粮、棉总产量(表1、图1)。

        (表:表1 我国历年化肥总用量和粮、棉总产量 )

        年份 化肥 粮食 棉花

        (万吨)

        1952 7.8 16392 130.4

        1957 37.3 19505 164.0

        1962 63.0 16000 75.0

        1965 194.2 19453 209.8

        1970 351.2 23996 227.7

        1975 536.9 28452 238.1

        1976 582.8 28631 205.5

        1977 648.0 28273 204.9

        1978 884.0 30477 216.7

        1979 1086.3 33212 220.7

        1980 1269.4 32056 270.7

        1981 1334.9 32502 296.8

        1982 1513.4 35450 359.8

        1983 1659.8 38728 463.7

        1984 1739.8 40731 625.8

        1985 1775.8 37911 414.7

        1986 1930.6 39151 354.0

        1987 1999.3 40473 424.5

        1988 2141.5 39408 414.9

        1989 2357.1 40755 378.8

        1990 2590.3 44624 450.8

        1991 2805.1 43529 567.5

        1992 2930.2 44266 450.8

        1993 3151.9 45649 373.9

        1994 3314.0 44450 425.0

        (图:图1 我国历年化肥总用量和粮食总产量)

          从表1、图1可见,1984年前化肥用量较低,随着用量的增加,粮、棉产量逐年上升,在此期间产量因自然(天气)和人为(政策)等原因,也有波动,但时间较短。1984年后化肥用量迅猛增加,粮食产量出现了5年的徘徊,1990年开始才缓慢回升。1984~1994年的11年间,化肥总用量增加了1574.2万吨,增加了90.5%,而粮食只增加3719万吨,增加了9.1%。

        全国基本实行包产到户后的198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8728亿吨,1993年全国粮总产量为4.5649亿吨,增长17.87%。而196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14亿吨,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8631亿吨,增长33.8%。包产到户后的十年,粮食生产的增长竟然比人民公社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的粮食生产增长率还低!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14687&page=1&from^^uid=218394

        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世界同志到底犯了那些错误。

        首先,真实的世界同志给出了包产到户完成的时间,1983年。

        我们在查查文献,什么时候是包产到户开始的时间呢。 1978年。

        第二,包产到户作为一种分配制度的改革,其促进生产的作用,应该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呢,还是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立即产生作用呢。当然是在短期内。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农民在实行包产到户后,会因为分配机制的改变,而努力耕作,从而增产。其后,因为这种制度的固定,此后的农作物的增产将取决于其他因素。因此包产到户是否对粮食增产作出贡献,应考察在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期间,粮食的产量增长率,而非包产到户完成后10年内的增长率。

        这如同工业生产中,原来10个人生产零件,工资按人均零件生产数计数发工资。后来改为按每个人实际计件数发工资。那么我们应该考察改制前3个月的零件生产量,及改制后3个月零件生产量,及相关增长率。来评估改制是否促进生产,而非考察改制1年后的月生产量增长率。

        而真实的世界,恰恰在玩这个无聊的游戏。他考察的是1983年至1993年的粮食增产率。这是包产到户已经完成,对粮食增产的刺激效果已经完成。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1977到1983年这几年间增产多少?共6年 增长36.98%,平均年增长率5.39%

        远高于 1966年到1976年的增长33.8%, 平均年增长率2.95%

        • 家园 1950-2014年的粮食总产量曲线

          请楼主解读一下。

          点看全图

          中国粮食总产量最长的一次增长,是从1961年到1998年,持续约27年,呈线性增长。

          这个趋势在1999年被跌破,1998年之后的5年,粮食产量大幅下跌。

          通宝推:阴霾信仰,龙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