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晚期明军的嗜杀与无能 -- 天空不空

共:💬265 🌺1228 🌵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以满遗的逻辑怼满遗的逻辑,有何不可 ?

                                  满遗喜欢吃屎,我就帮着给他嘴里塞么。。。怎么到你这就成了你也跟着吃了 ?

                                  至于“接受满遗的缺点”,塞屎,是批判;跟着吃屎,才是接受。

                                  所以呢 ?

                      • 家园 清朝历史

                        从康熙到慈禧,新疆就没消停过。但清朝控制蒙古草原后,经营西域成本控制应该好于汉唐,如此广阔的空间,很多关键性战役,投入兵力竟然只有小几千人,增援也是一次几百,甚至一两百人的增援就能影响战局。

                        • 家园 如此不遗余力为满清摇旗呐喊招摇撞骗的满遗分子

                          ,通篇就靠一个字:编。为了编造,破绽百出,连基本的逻辑都顾不上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紫梁,
          • 家园 永乐大帝明成祖这个up还是合理的

            朱棣靖难 原来的明史记录确实过多不合理地方,up主指出是明末清初的文人删改的原因是可信的。

            建文帝的历史地位确实是南明以后到清朝不断拔高的。明朝皇帝都是明成祖的后代,天天吹建文帝英明睿智,与人为善,那么这种好皇帝为啥要被造反呢?

            相反,清朝吹建文帝就非常合理,永乐得国不正,所以后面明朝各种扭曲,混了200多年,大家都扭曲憋的不行,然后才是我大清名正言顺的入关继大统。

            • 家园 也不能说满清吹建文

              很多建文时期的烈士平反都要到南明了,比如铁铉齐泰方孝孺,在清朝眼里的南明自然算不上正统。他们的庙宇南明都没给定就亡了,只能让清朝做这个人情。

            • 家园 读靖难有关的史书,确实和小说野史一般充斥各种传说

              《明朝那些事儿》在选择史料方面恐怕有偏颇。给人一种剿匪一亿败退孤岛的画面感。我也是当年明月的读者,但以常理而论,感觉逻辑性方面多有欠缺,以致多有疑惑。

              永乐大典明成祖上传的靖难战役已更新至第9集,还是化解了我不少疑惑的。不敢说此up主讲的故事就是史实,但在逻辑自洽方面超过明朝那些事儿太多了。

              机动性弱势的军队,是很难打出好战绩的。观宋辽宋夏宋金宋蒙之战,弱势无疑。而汉唐诸军,突击兵团清一色骑兵,而步兵军中都配备了大量马匹和车辆。左宗棠收复新疆,步兵哪怕没有马匹,哪怕只找到骡子和驴,也都要配头牲口。肉搏战发生了多次,湘军对穆斯林,不仅有火力优势,在短兵肉搏中也对穆斯林发挥极大的优势。其实也不奇怪,老长毛都不敢和湘军接短兵,穆斯林又比太平天国差远了,又怎么比得上老湘营?但没有牲口,就不可能机动到位,也就无法发挥战斗力优势。

              明初北伐,明军是骑兵对蒙元骑兵。常遇春是著名骑兵先锋。明初马匹缴获自元军,后来马匹来自于茶马贸易。朱棣麾下编列了大量骑兵,他本人也是超越常遇春的骑将。

              朝廷的军队对燕军始终处于机动性劣势。只是靠城防能克制燕军,而燕军始终避免攻击坚城。直至大军南下,一举占领南京。

              通宝推:氵氵,驿寄梅花,
              • 家园 你忽略了一个问题,明朝建文帝的军队是朱元璋留下的

                朱棣起家时候也就是北平几个卫而已,建文帝的军队大量征调辽东 西北 西南对的部队,这些部队可是大量骑兵,两边军队将领和人员构成都是一样的。

                朱棣比建文帝诸将强的确实是大兵团指挥能力。

                区别就在这里,郑村坝 白沟之战都是体现。

                --------------

                明朝并不缺马。

                • 家园 朝廷的骑兵部队不是朱棣对手

                  朱棣原来带兵打北元,靖难起兵后,明军的老部下已被调到开平永平居庸关等地,宋忠带着这些部队镇压朱棣造反,当场大部分倒戈。成为燕军主力。

                  剩余的北方驻守部队也纷纷跑几百里去投奔他。大部分是骑兵。

                  后来奇袭大宁,获得大宁三卫(不是朵颜三卫)。有投奔的蒙古,编成三千小鞑子营。

                  早期俘虏的顾城,沧州之战后俘获的徐凯都是骑将,被俘后为朱棣所用。

                  • 家园 具体而言

                    7月初四靖难开始,当晚占领北平九门。

                    七月初六,通州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宋忠率领的3万步骑从开平进军到怀来。宋军是北平都司的朱棣老部下,大部分部队哗变归附朱棣,宋忠被杀,少量余部逃往大同。

                    发起靖难12天,北平都司军队基本上都归附朱棣,燕军除防守兵力外,机动兵力约3万骑兵。

                    此后朝廷大军出动。北平行都司(含大宁卫)派了刘真帅1万多精骑出松亭关攻遵化,辽东都司派吴高帅1万多精骑攻永平。朱棣击退刘真,少量增兵遵化后,两军各守松亭关和遵化对峙。

                    南线耿炳文、顾成帅13万军队行八月十三日至真定。此外,徐凯帅1万精骑驻沧州。耿炳文派了3000多精骑雄县,潘忠、杨松帅9000精骑驻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与沧州徐凯形成为犄角之势。这些都是朝廷最精锐骑兵,都是1人配多马。

                    八月十五日,燕军围雄县,玩攻城打援,待守军派出求援信使后立即攻破雄县,全歼守军,俘马超过8000匹(1:2.67的人马比例);成功后伏击鄚州的援兵,又接着攻克鄚州,潘忠、杨松被俘,部队和马匹被收编。雄县、鄚州朝廷损失精锐骑兵1.2万,马匹估计在2万左右。

                    此时沧州徐凯吓坏了。但朱棣弃徐凯不顾,转向真定。他派人告诉耿炳文、顾成要攻真定。耿炳文和顾成不信,以为朱棣要借机攻徐凯,于是大军开始行进,准备支援徐凯。八月二十五日,中央军主力在运动过程中被朱棣击败,顾成被俘投降。耿炳文帅残部守真定。顾成是朝廷一等一的猛将,后来在保卫北平时立下大功。

                    八月三十日,朝廷拜李景隆为大将军,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文。李景隆以德州为大本营,调集各路兵马包括耿炳文败兵,增兵至数十万人(史称50万),九月十一日进至河间。

                    朱棣趁李景隆整军之际救援永平,九月二十五日击破吴高。然后从小路绕过松亭关北上,十月初六奇袭大宁,收编当地军队,并把北平行都司家属搬迁至北平都司境内。十月二十一,路过松亭关,北平行都司残余部队也归降。由此,朱棣得到北平行都司全部精锐骑兵,包括大宁三卫(不是谣传的朵颜三卫),实力大增。

                    塞外的蒙古人也归附朱棣,编入三千小鞑子营。后来的京军三千营。

                    十一月初五,从顺义渡白河,回马枪歼灭尾随的李景隆精锐骑兵陈晖部队万馀人。随后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连破其七营。李景隆见战事不利,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数十万人的辎重全部留给了燕军。燕军又接着击溃攻击北平的敌军,缴获其辎重。李景隆率军撤回德州。

                    次年四月,李景隆再次发动攻势,也就是白沟河战役,被朱棣歼灭主力。朱棣占领德州,缴获中央军大批辎重。从此朝廷再也无力全面进攻朱棣。

                    十月,攻占沧州,徐凯投降。至此,朝廷的骑兵精锐主力大部丧失。但朝廷的马还比较多。随后朝廷在东昌击退燕军。

                    然后是就是拉锯战,燕军尝试着不同方向向南攻击,大小战争不断。直至建文四年南下经过灵璧之战后,攻占南京。灵璧之战,燕军还能俘获2万匹马,可见朱元璋留下的家底之厚。

                    通宝推:方平,范进中举,
                  • 家园 看完给李景隆翻案就不想接着再看了

                    不是说作者写的不好,而是难过。

                    朱八八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北方防线,被自己的孝子贤孙给折腾垮了。要么怎么有人说大明名亡于万历,实亡于土木堡,而始亡于靖难呢。

                    • 家园 即使朱棣不内迁卫所,明朝也很难维持住明初的格局 -- 有补充

                      朱元璋设立北方防线的塞外卫所,在洪武永乐两朝就已经快维持不下去了。

                      比如在元上都的开平卫,永乐年间没撤回前,永乐十年运粮百万石,十七年粮食就不够了,还得再运。

                      东胜卫在洪武年内迁以后,明朝一直到正统年间又几度在原地设立卫所,但是就是维持不下来。

                      再比如大宁卫,朱元璋初设大宁,除了散出银锭和征发民夫外,单是粮草就耗费了123万石。然而早在洪武二十二年时候,大宁卫就军储不给了,即使以开中法运栗减罪,还是不够消耗,得拆东墙补西墙,大宁卫存粮勉强够了,甘肃和开平的存粮就见底了,都靠内地千里转运,顾得了一头就顾不了另一头了。

                      对比一下:朱棣北征,每次才耗费40万石左右。

                      只可惜大明初期没土豆番薯。遇到塞外出现天灾就只能摊手了。。。

                      天灾这事真不是古人能搞定的,明初不行,200多年后的阿勒坦汗也不行,水草丰盛的丰州滩(前套)的板升城照样被天灾击垮。一直要到清朝中期黄河改道,河套地区才总算能比较稳定地靠黄河灌溉了。

                      即使是洪武永乐两朝,维持塞外这些据点都难以为继,要是明朝拼命维持明初格局的北方防线,内地千里转运的后勤压力能让明朝早100-150年打出GG。

                      土木堡损失没后来宣传地那么邪乎。装备损失很大,但是大部分士兵还是逃回来了,就连随驾的御厨都跑回来2000多人。我们现在熟知的明朝的九边防线一直到嘉靖年间才修好的。

                      即使是内迁的长城防线,明军也天天挖沙子

                      点看全图

                      通宝推:范进中举,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明军收复大都(北平)的时候,当地只有几万人了。 -- 补充帖

                      这也是为啥辽东仅仅只有30万人,还得迁20万回到北平这边来。

                      明朝顶这北方的严重失血维持九边防线的难度远远超过清准战争。

                      整个唐朝才有197次旱灾,明朝北直隶,南直隶,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的旱灾加起来总共有999次。偏偏明朝末年才刚刚引进土豆番薯,遇到旱灾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通宝推:桥上,
                    • 见前补充 4781930
                        • 家园 会不会我国早就有土豆番薯还有玉米

                          只是到了明末,农业科技才被气候逼出来它们的农业生产价值?

                          据说汉墓里已经出土了玉米的铜铸模型。

                          • 家园 大规模种植记录还是要到了清朝才有

                            玉米在明末叫番麦,红薯叫番薯。土豆在清朝叫洋芋外来的东西明朝习惯加番字,清朝习惯加洋字。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对这几样作物的认识都是舶来品。

                        • 家园 回头看,朱棣收缩北方的大宁卫,东胜卫,替代做法是北伐

                          几年出去打一圈,确实不需要维持这些防线,维持这些驻军消耗在洪武后的五十年里面,确实是不可承受,只不过朱棣之后的皇帝,尤其是英宗想玩一次太爷爷北征,没有组织指挥能力了。宣宗死的太早,他还能维持北巡,但是他就干了十年,三十几岁就死了。实际上武宗企图恢复对蒙古的野战优势,但是武宗摆不平朝廷的文官官僚们,混了几年以昏君名义自己淹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