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国共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能用一个比例来表达么? -- 红茶

共:💬68 🌺7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国共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能用一个比例来表达么?

    在一个论坛有人说国共是9:1,我有些生气,即使国军占优的话也没有这么大吧

    • 家园 我的看法刚好相反,共、国对抗日的贡献应该是6:4

      我认为,如何看待共、国对抗日的贡献,不能拿兵力的数量和丢失的土地面积来计算。

      首先,是两党对待抗日的主动性差别。我们知道,国民党对抗日长期处于一个抵抗与投降的摇摆状态,在西安事变前后,中共有个口号叫做“逼蒋抗日”,即可见一斑——国民党不“逼”,它是不想抗日的。而共产党则是最坚定的抗日分子。

      其次,军事上的贡献。国民党政治上的消极抗日,带来的就是军事上的消极进攻。整个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对日本的进攻性作战屈指可数,打赢的就更少了。就是防御作战往往也是守而不住,到了1944年,还被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如此丢脸的战绩,估计只有意大利军可以媲美了。共军方面,平型关、百团就不说了,到终战时,解放区已经发展到人口1亿,这些地盘可都是国民党丢掉,然后共军从日军手里抢下来的。

      第三,上面说过国民党消极抗日,“以时间换空间”,但是中国再大,总有退无可退的尽头,国民党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国身上;而共产党则以《论持久战》为指导,以自力驱逐鞑虏。

      以上几点,最多也不过是国共5分对5分,那为什么共军要多得一分呢?我认为,国军把希望依靠在外国,使得他们把军援当成了救命稻草,而对美国来说,接受军援的对象唯一条件是抗日、能够吸引日军力量。

      因此,共产党的积极抗日,就对国民党形成了事实上的压力,逼迫他在摇摆不定中选择抗日,否则不但全国人民会抛弃它,美国也会转而将军援提供给中共方面。

      我的看法是,即使国民党投降了,中国也不会亡,共产党会继续抵抗,国民党中的血性男儿也不会跟着一条路走到黑。而如果没有共产党,很可能中国战后就被拆成了几块,哪有位居五大国的风光?

      • 家园 共产党则是最坚定的抗日分子?

        您忘了彭德怀百团大战后挨批的事了?

        国在朝,共在野。在朝的当然想先安内,以免老共趁机坐大;在野的当然要“逼蒋抗日”,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说难听点,国共高层在这事上基本上是一丘之貉 -- 都是把政党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的。

        俺是不是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 家园 百团大战和抗战态度不能简单画等号

          对彭德怀的批评不过是“过早暴露实力,导致根据地遭到日军扫荡极端困难”。单纯就抗日而言,这是个方法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不过三个师,有报道说蒋介石看到八路军上报的实力情况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就这么点人。但是1940年底可以组织百团大战,可见这几年扩军积极,但是相应的训练装备都没跟上,百团大战也暴露了这个问题。把好不容易征召的新兵不经充分训练就送上前线,某种意义上是送死。毛泽东当然难免小发雷霆。

          抗战态度要看双方在抗战中发表的声明和打算达到的目的。918以后日本对华北步步紧逼,国民党一直退让。卢沟桥后也没有本质改变。1938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亚洲司日本科科长董道宁,前亚洲司司长高宗武在香港和日本代表举行秘密会谈后返回汉口。四月,高董(已辞去科长职务)二人重返香港,和日本代表谈判时声称以蒋介石的意图,提出下列原则,

          1,对苏关系及安全;

          2,确保双方经济发展和相互依存.

          具体措施,二人提出东北四省,内蒙以后协商,日本交还河北,察哈尔,尊重长城以南的中国领土完整.日本如果能同意这个方案,则双方可以停战进行谈判.这个方案虽然不算太离谱,毕竟对日本已经有所让步,把内蒙半出卖掉了。蒋介石自己说过中国不怕鲸吞怕蚕食,可他的政策却是在步步被蚕食。共产党对抗日的一系列声明可从来没有软弱过。

          可能有人说,共产党当时不是执政党,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否认有这个因素。但是还要看到除去对日本强硬,为了抗日共产党政策上是做了相当让步的。1936年7月沈钧儒,章乃器,陶知行和邹韬奋联名通电国共两党,要求国民党中止“攘外必先安内”,要求共产党对地主富农商人等采取宽大政策,促成两党合作抗日。8月10日毛泽东就公开回复,苏区内已经停止没收富农土地,资本家商人等财产。蒋介石对此的反应,发表了一些隔靴搔痒式的演说,10月调集20个师进攻边区,11月以“勾结奸党”等罪名逮捕七君子。卢沟桥事变前,共产党已经做出了实质性的退让,而国民党还看不到具体步骤。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一直到卢沟桥事变以后的7月31日,国民党才释放七君子。

          抗战中为了团结抗日力量,1940年前后共产党在边区制订并实行了“三三制”,多余的共产党员(1937年11月边区政府选举,18岁以上均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投票率90%以上的情况下几乎全部是共产党员当选)立刻就退出了边区政府。日军标有“绝密”字样的《关于新四军的实体调查报告书》中也提到,即使是皖南事变后,抗日战争中被新四军没收的地主土地实际都是日军进攻时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有逃亡的地主个人财产都没有收到损害。国民党的作为,1938年制定《异党活动限制办法》;39年12月动员20万中央军包围陕甘宁边区,称共产党为“奸党”,八路军为“匪军”。哪个党派主观上抗日更积极我无意评论,哪个党派的政策客观上更利于团结抗日也不必评论了。

          顺便说一句日本人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评价,他只看到内部不和不能抗战,却看不到坚决抗战能够吸引人们团结在他的领导下。后半句倒是被毛泽东实现了。

          • 家园 说的好! 现在说什么暴露实力都是事后之词

            当时不搞破日军的囚笼路网,就是坐以待毙.在敌后真想有人想的可以游而不击吗? 根本不可能,不击实际就已经被人击了,因为敌人的强化统治一天也没停过呀.

            后期攻坚暴露了战术上的问题,可军队不实战,如何能进步呢?由此来否定作战本身,实在不是认识问题的好方法.

            批老彭的时候,多有政治因素(还是上纲上线的),有人拿那些话来否大战,实在不智.

            为老大上花!

          • 家园 花说的好!
          • 家园 【回复】谢回贴

            > 哪个党派主观上抗日更积极我无意评论,哪个党派的政

            > 策客观上更利于团结抗日也不必评论了。

            GCD当时的政策完全有可能在客观上更利于团结抗日,但我的帖子说的只是国共双方在抗日这个问题上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在当时情况下,国方处于攻势, 共方处于守势。当然处于守势的一方会愿意在不伤筋骨的情况下做出适当让步,以换取对方减轻对自己的压力。

            真正能衡量双方抗日的主观意愿的标准,恐怕只有一条:是否愿意(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抗日而牺牲己方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己方战士的伤亡。这其实是一条很不精确的标准,因为并不是说哪一方死的人多他的抗日态度就更坚定 -- 伤亡人数和战略战术还有很大的关系。

          • 家园 花,E赵括说得好,最后一句经典。
        • 家园 彭德怀因百团大战挨批的事我与你同感。

          当年学历史的时候,看到这里就一惊,觉得和我党一贯政策有一点距离。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彭因庐山会议被贬之后,因为明面上的破绽不多,为了从方方面面打倒有人不免多踏两只脚:然后就成了定论,然后就写到历史书上了。百团大战自然有利有弊,有功有过,现在是虽然“功”,但是“过”的写法,要是倒过来写就更好一些。

      • 家园 共军和国军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共军在敌后的大发展除自身的

        能力出众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日军大部分时间以国军主要攻击目标,日军将更多的兵力和精锐部队物资投入到进攻"重庆军"的军事行动中去,因而有相当的发展空间.(日军念念不忘的进攻四川作战计划,最终以兵力,物资不足而流产)

        否则也不会在42年军力损失20%以上了.

        至于胜仗其实国军战术性的胜利也有不少,比如田家集等...但大都遮蔽在整体的战役失败的阴影中,不大为人注意罢了.

      • 家园 我的看法,国高于共

        但是如果根据掌握的国家资源和战绩相比,则相反。

        • 家园 恩~~~我忘记比两党的“效率”了

          我主要是认为,GMD完全依靠美援,而GCD主要靠自己,这样就导致GMD必须拿出一定的“表现”来换取美援,否则华盛顿就有可能抛弃它而支持GCD。假设如果失去了美援,估计GMD立刻就会接受日本的拉拢,承认日本的实际占领地区而偏安西南。所以,GCD在抗日中不但起到了监督、督促GMD抗日的作用,更有竞争的作用,成为GMD不抗日时中国最后的希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