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机械复制时代的笔记 -- hyena

共:💬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机械复制时代的笔记

    机械复制时代的笔记

    □石剑峰

      

      在我所读的系,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学富五车的老教授要求手下的弟子在平时看书时要勤做笔记。某日其中一个弟子背着一个麻袋到老教授家。老教授以为弟子驮了什么家乡的特产来孝敬,然而却是整整一麻袋的读书笔记。当老教授仙逝的时候,那位弟子已成了我们系的顶梁柱。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是我现在的导师,当年那位弟子的师弟,以此勉励我们多读书,勤做笔记。他带我参观书房,观摩他读书期间所做的上百本笔记。怕我不识货,直叹:“可都是宝贝啊!”让我叹为观止的是,其中有相当多英文和德文笔记。这对我的自信心打击甚大。想当年,导师肯定以那师兄为楷模,比拼谁的笔记做得多,做得好,以博得老教授的青睐。那是80年代的传奇,一个对知识极度饥渴的年代。

      但传奇是不可复制的,我辈能认认真真看完几本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还是立志,成就不了新的传奇,做不了一麻袋的笔记,至少能做一塑料袋的笔记。

      给我的塑料袋填的第一本书就是导师的一本著名译作。导师教导我,所谓做笔记,就是把书中每一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做第一本笔记是导师的译作,异常艰涩,一页刚过去就意识到自己的起点太高了。连句子都不忍卒读,更甭提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了。于是决定把重要的句子全部抄在笔记本上,按照这样的做笔记方式和进度,相信一塑料袋任务很快能完成。

      只是这样看书做笔记的速度实在太低,一年也做不了几本书。无奈,放弃每天在图书馆抢位置的工作,还是呆在宿舍看电子版,反正是从书上抄下来,那还不如在电子版上拷贝、粘贴来得有效率。当然我的塑料袋计划肯定流产,硬盘填满也几乎不可能。但至少那本大书很快就复制完了。

      晚上在图书馆找到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花钱到复印室把其中几页复印以备用。复印室里工作人员对一女孩叹道:才两页也要复印啊?做笔记又不要多少时间的吧?这道理连他都懂,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进去做机械复制时代的笔记。

      本雅明高度赞扬了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从神圣的祭坛上被拖了下来,然后大批量的生产。同样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比老教授们更快更多地接受信息,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学术作品。

      

    • 家园 数量上去了,质量呢?

      现在大部份的电脑都可以用数百kb/s甚至更快的速度复制资料,比以前手抄快了上万倍。

      可是人脑学习和思考的速度毕竟还是差不多的,学术作品也还是要靠人脑生产的。

      同样的人脑,光靠科技进步和信息的丰富来大批量生产学术作品,那些作品里面的智慧含量就让人怀疑了。

    • 家园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从神圣的祭坛上被拖了下来,然后大批量的生产。同样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比老教授们更快更多地接受信息,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学术作品。

      诚然如此,但接收信息多不等于能运用。所以还是要做笔记:在从知识到见识的过程中,手的记忆比眼的记忆有用而持久。

      另外一个原因,如果阅读量非常大,状态不好的时候,会记不住,前边读,后边忘,而且会越读越快。这时记录下来,有利于放慢阅读速度,加深记忆。

      俺师傅教的是做卡片,兄弟深受其益。

      • 家园 言之有理

        同样的东西,用手写一遍,记忆效果就是不一样。

        作笔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原书内容的提萃 -- copy/paste的过程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任何重加工、归纳总结等劳动,动用的只是两根手指,没有脑子参与...

      • 家园 作卡片也是一种好办法,不过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可否指点一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