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天一坊与传统菜“全家福” -- hyena

共:💬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天一坊与传统菜“全家福”

    天一坊与传统菜“全家福”

    □汪宝树

      “全家福”是天津传统名菜之一,它之所以能蜚声海内外食苑,其中有一段趣闻往事。

      1870年(清同治9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之后,奉旨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内政、外交、军事大权。不久,李鸿章来天津行署与各国驻津领事及多家洋行交涉有关事务。天津总督行署地处运河北岸边,与天津北大关侯家后仅为一水之隔。当年侯家后一带为津菜饭馆荟萃之地,许多传统津菜都曾出自这里。因此,李鸿章的随身厨师遂有机会与津菜馆的厨师相见,一起切磋技艺,相互取长补短。一天李鸿章宴请洋人,因时间急迫,仓促之中厨师将冰桶内发好的鱼翅、海参、干贝、鱼肚、鸡脯等10余种熟主料,同时放在一起,按津菜老做法,独出心裁地烧了一个菜,送上餐桌。不料,洋人吃罢大喜,连声追问:“这是什么菜品?”岂不知李鸿章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个菜,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只好含糊其辞地顺口答道:“杂烩”。后来,厨师就又将这菜名改叫“烧海杂拌”。趣闻传了出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附近的几家饭馆还真的在菜单上添了新菜“李鸿章杂烩”,一时传扬深远,一些富人办喜寿宴席,还都特意点这个菜。据近代名士张伯驹先生曾撰文《李鸿章杂烩》,称此菜“驰名国外,凡在欧美中国餐馆,莫不有此。”《清朝野史大观》也记载李鸿章出使海外时:“在美思中国饮食。嘱唐人埠之酒食店进馔数次,西人问其名,华人难于具对,统之名曰‘杂烩’,自此杂烩之名大噪。……繁杂烩馆之食单,莫不大书曰‘李鸿章杂烩’。”

      从此,“李鸿章杂烩”流传开来,蜚声北方各地。民国初年,又改名叫“海杂拌”。后来一些文人墨客席间阔论嫌其菜名不雅,遂改称“全家福”,延续至今仍为海内外中餐馆的常备传统菜品。后来,湖南长沙也有“全家福”一菜,用料大同小异,风味自然有别。

      1879年(清光绪五年)新开业的二荤馆天一坊饭庄,当年坐落在天津旧城北热闹的北门外大街上,靠近大胡同新开路,门前即是通往京师的通衢大道,北距南运河户部税收衙门“钞关”,也即是北大关。这里曾是北方最大的水旱码头、物资集散中心、天津最早最繁华的商业地区,所以饭馆云集。天一坊以传统津菜美味见长,颇得食客好评,有“天下第一坊”美称。那时的天一坊饭庄就曾以“全家福”拿手菜闻名沽上,并纳 入著名的天津“细八大碗”菜品之一。

      1915年(民国4年)在天津南市荣吉大街开办了天一坊饭庄分号,又称“下号”。分号中的厨师擅长大翻勺技法,烹制的扒菜明汁亮芡、整齐美观,故又称为“天一坊八扒馆”。当时开业不久的登瀛楼饭庄,曾以一天一块大洋的日薪,专聘天一坊饭庄厨师烹制“清炒虾仁”一道菜。此后,天一坊饭庄的名菜“全家福”在津菜中呈现显赫地位。

      1982年春,天一坊津菜特级名厨师、天津风味研究中心教师杨再鑫,曾率津菜烹饪队赴日,并出任东京天一坊饭庄厨师长,就以烹制津菜全家福等菜品而博得日本食客的赞誉,从而使津菜香飘东瀛。

      全家福的传统烹制方法:主料为发好的碎鱼翅、鲍鱼、海参、干贝、鱿鱼、鱼肚、鱼骨工150 g;还有划好的虾仁、熟白鸡脯、熟大肠、熟白肚共100 g,玉兰片、腐竹各20 g。调料有葱花2 g,大料1瓣,料酒和姜汁各5 g,酱油10 g,精盐4 g,味精2 g,白糖3 g,水团粉40 g,高汤150 g,大油60 g等。做法是:将主料切成3.3 cm段,其中鱿鱼打花刀,过开水焯过,控干。勺内打大油,炸大料、葱花炝勺,烹调料,打高汤。将焯过的主料入勺,烧煨入味后撇去浮抹,下水团粉勾芡,淋大油出勺。风味特点是,主料多样,质地各异,鲜咸甜口,色泽淡雅。另外,全家福一般烧菜芡汁略大,用大汤盘盛置上桌,从而使菜品显得丰满美观,用于饭菜。有的厨师还将鱼翅单做,翻勺后盖在菜品上面,是一种别异做法,意在显现名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