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太原战役说几句 -- 任爱杰

共:💬26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太原战役说几句

    看到转帖的那篇《日军协助阎锡山保卫山西经过》, 顺便纸上谈兵一下解放太原战役。

    个人认为,太原战役本身就不应该发生。而开战之后更是徐帅平生少有的败笔。

    太原战役的前奏是晋中战役。这一仗徐向前以少胜多,用六万地方部队消灭对手的十万大军。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歼灭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其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

    本来,晋中决战后,我军乘胜追击逃敌至太原城下,并从四面包围了太原。太原城内一片混乱,守城敌军正规军只有一个军,其余均为被歼后只保留番号,没有战斗力的部队和地方武装守备军。我各级指挥员和全体战斗员,纷纷请战,要求接着攻打太原。中央军委七月十六日也电示:“太原空虚,有乘胜夺取的可能。望首先控制机场,以尽可能短促时间完成攻城准备,即行攻城”。

    但是当时徐向前却没有立即攻打太原。理由是当时晋中战役我以少胜多,所有部队全部投入战斗,部队伤亡消耗亦大,实难继续进攻太原。故我军即行太原城下,休整补充,军事练兵,加紧攻打太原的准备。

    表面上来看,这个理由非常充分。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这个就地修整的决定符合一般的军事常识。但是我军固然疲劳,敌军也一样疲劳。何况敌人是新败之军,自然不能给其喘息的机会。对比林彪在东北击败廖耀湘后立刻进击沈阳、营口,不废吹灰之力就攻占两个城市,徐帅未免过于谨慎了一点。

    这么一修整就给了阎锡山喘息的机会。在我积极准备攻城的同时,阎锡山也在大整军备,把地方部队扩充为正规军,把工人、市民、学生抓来充军。到战役发动时,太原守军达到了八万人。

    太原战役的战斗序列起初是由徐向前统一指挥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所属第八、第十三、第十五纵队,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晋中军区各独立旅,陕甘宁警备二旅等。

    当时阎锡山准备死守太原,因此太原城外工事密布。然而工事毕竟是消极防御。对于困守孤城的阎锡山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补给。而补给的来源只有太原的两个机场。这一点,应该说国共双方都认识的很清楚。太原前委因此定下:“一、战役指导方针,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敌人,然后一举攻下太原,全歼敌人。二、进攻步骤:第一步,突破第一道防御阵地,以火力控制南北机场,断敌外援,便于瓦解工作。第二步,攻占东南、东北攻城必经之据点。第三步,攻城。三、攻击方向选东南、东北两处,而以东南为主要方向。四、对于攻城妨害不大之据点,战术上力求连续攻击,分割包围,结合政治瓦解歼灭敌人。”

    但是徐向前又就攻打太原作战方案,给华北军区领导和毛泽东写信说:“前委上送攻打太原作战方案,计划分三个步骤作战很好,但主要精神是连续一直打下去直到夺取城墙为止。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这样作是最好的。但假如第一步计划或第一、第二两步计划都完成了,而到实现第三步计划时,那就好打了,但仍存在一个兵力对比问题。假如第一步计划完成后,实现第二步计划时,即遭到较大障碍,不能按预期计划进行,即只有先围困,使敌更疲惫后,再猛攻之。总之,首先争取一直连续的打下去,在最快期间全歼敌人是上策;先打周围非打而下之,即消耗较大是中策;下策即必须增加力量再攻下之,即影响别线作战,只是最后之途。”

    然而从后来太原战役的发展来看,却成了下策。虽说徐帅自己也说:“太原战役,我本着不急(急躁)不缓(紧张的工作着)的精神去工作,一定坚决地完成任务,请放心。”

    但是可能是前期的晋中战役太顺利的关系,军委的指示却说:“连续一直打下去,在最快期间全歼敌人直至夺取城墙是上策。”

    这在无形中给徐帅大概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从十月五日开始的太原战役初期战役打得非常顺利,至十三日,连续战斗十一昼夜,以歼灭敌人暂编第四十四师、第四十五师全部,亲训师一个团、第七十三师一个团、第六十八师四个营、第三十九师一个营、保安第十八团等部,共一万余人(其中俘敌七千三百四十八),收复太原以南的小店镇、西温庄、武宿、砖井、狄村、大马村、北张、北营等地,从而突破了太原城第一道防线,向纵深推进六公里。占领了城南武宿飞机场,以火力控制了城北新城飞机场,断绝了守城敌军获得外援的空中交通。同时,攻占城东南的主要阵地石咀子和城东北风阁梁等重要据点。在敌人东城防御体系的南北打开了缺口。我军仅伤亡四千三百四十六人。

    到这个时候,太原已经完全是孤城一座,只需围而不打,自然就会瓦解。但是接下来却成了完全没有必要的攻坚战。

    接下来的攻打计划是攻占太原东山,以野炮确实控制北机场,断敌外援,肃清城东外围据点,创造攻城有利条件。但是这部分也是阎锡山经营最多的碉堡群所在。

    徐向前认为不能用传统的攻占东山主峰然后平推的打法,而是一开始就要占领包括牛驼寨在内的四大要塞。

    现在的回忆文章大多说牛驼寨是徐向前的神来之笔。徐放弃攻打太原东山主峰的一贯打法,而突袭牛驼寨,从而瓦解了太原的城防。不过本人作为事后诸葛亮来看,这一招根本是个昏招。

    当时太原已成为一座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伤亡惨重的强攻。突袭牛驼寨虽然成功,但随即为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夺回。之后双方在此反复拉锯,牛驼寨成了凡尔登式的绞肉机。

    而从大局上看,围困太原的真正意义是要吊住傅作义,不使其南逃。就在付出了重大伤亡后终于攻占四大要赛后,中央军委发来了关于暂停攻击太原的电报。指出:“估计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敌困难。”电报要求继续完成攻击外围要点任务,尔后停止攻击,就地休整,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

    这封电报是在徐向前猛攻太原受挫后发出的。但是之前的中央的战略意图并无多大改变。徐向前在此情况下仍然猛攻太原周围的四大要塞致使不必要的伤亡,而他自己也在猛攻不下后病倒。这就不能不说是徐的指挥能力的问题了。这封电报的到来制止了进一步的不必要的牺牲。此后策略改为长期围困太原。

    太原战役的最后是由彭德怀指挥完成的。徐向前退位为前委书记。为何临阵换将?我看主要还是徐向前的前期表现不佳,伤亡太大所致。

    换彭德怀指挥后,不过四天时间就完全攻克。

    太原战役我军伤亡四万五千人,民工伤亡近千人。其中有一万六千多人是在攻打四大要塞时伤亡的。

    应当说,如果不是后来彭德怀指挥得当,是否能够取得这个战绩还很难说。现在的一般文章提到这段历史都含糊其辞,也没有办法。

    元宝推荐:神仙驴,
    • 家园 幸好徐帅谨慎,否则太原之战有可能成为另一个金门之战

      太原毕竟是阎老西经营多年之地,墙高城厚。况且被追到了家门口,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还蹬鹰呢,别管兔子多弱,鹰多强。所以权衡利弊,还是先不打比较妥当。否则被人家生力军一个反击,大好形势就急转直下了,平津还不一定怎么样呢。其实战争打到辽沈胜利,局势是相当明朗的,都是煮熟的鸭子,咬不动大不了费点火再煮会儿。

      • 家园 用林彪的话说, 四快一慢

        徐帅没有立刻攻击太原, 并不算什么失误. 因为那里是阎经营多年的坚城, 据守意志坚定. 不好类比别的城市. 如果快速攻下来, 固然好. 但是非常可能不能得手, 解放军胜利在握时, 却攻击失利, 甚至被击溃, 那就是最坏的结果了.

        所以必须慢一慢, 把握大一点再说.

    • 家园 【原创】给大家的答复

      呵呵,看来本人这个事后诸葛亮说了几句徐帅的坏话,惹来不少高手啊。

      看了一下大家的意见,主要还是认为徐打太原有功,而且没有徐的前期作战,就没有后来彭的四天攻克。另外徐带的是地方部队,攻坚能力不强,而且没有那么多火炮,而彭兵力强大,有大量火炮等等。

      呵呵,本人可从来没说过打太原,徐帅没有功劳。四大要塞的攻克也的确为彭打了基础。但是本人强调的是徐对战机的把握,和攻城的策略。

      徐的部队是杂牌没错,攻坚能力不强也没错。但是太原空虚的时候不取太原,却自动顿兵坚城之下,连试探都没有就太说不过去了。军委给其的建议是趁太原空虚进攻,这应该说是毛泽东比其高明的地方。

      然而毛比蒋高明的地方,是毛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既然让徐指挥,而徐觉得不能立刻攻打,自然有徐的考虑。太原又是瓮中之鳖,早打晚打问题不大,而且还可以借此调动傅作义,配合平津战役,何乐而不为?

      类似的情况,辽沈战役打锦州时也出现过。毛也没有下死命令给林彪。而是让林彪自己想明白。

      徐没有立刻攻打太原,可能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后来攻打四大要塞就是乱来了。诚如诸位高手所言,徐的部队没有经过整编,良莠不齐,攻坚能力不强(只在攻城前突击训练了几天)而且缺少攻城的火炮。在这种情况不避重就轻,反而攻击敌人重兵把守的要塞,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这就是指挥官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偏差。

      四大要塞最后在付出了重大伤亡后的确打下来了。但是整个战役并没有一鼓作气攻下太原,而是回到了围而不打的局面。也就是徐说的下策。为什么?固然有各种政治原因,但以徐当时的兵力难以为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不得不等到援军赶到才能发动总攻。而这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控制的太原的机场,切断敌人的退路和给养之后,是否可以直接实行长期围困的策略呢?我认为这是更好的选择。

      还有一点,如果真的上阵打仗,本人绝对是赵括第二。但是总结战役的得失,不能因为这场战斗最后胜利了就不反省其中的问题。也不能因为战役的指挥者是功勋卓著的元帅就为尊者讳。

      呵呵,欢迎继续拍砖头。

      • 家园 有道理

        没看过徐帅的回忆录,不知道他自己是怎么看的。

      • 家园 手头没有详细资料,也就随便说说

        太原算是一盆地地形, 周围全是山, 阎老锡也是用心多年,恐怕是没有什么很薄弱的环节,徐帅肯定兵力有限,不可能全线进攻,换句话说即使不攻打四大要塞, 肯定也会在别的某个山头双方会进行反复争夺。机场的确是一个问题, 让胡宗南运了一个师过来,不过也是当时没条件吧。很简单, 周围山头拿不下来, 又怎么控制机场?

        • 家园 太原不是盆地

          太原地形与北京类似,西,北,东三面环山,南接晋中平原。

        • 家园 关键太原是退无可退的地方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算是再豆腐渣的军队,一旦处于这种境地,也被逼着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何况太原是阎老西的老巢,尽管军队经过前面的消耗,已经不是很强,但是武器物资的储备却是极端充足的,非山西的其他城市可比。同时太原城内的晋军可以说是阎老西最后的部队了,也是他在国民党内地位的最后本钱,一旦丢掉了这些部队,阎老西就只能成为其他势力的傀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原之战也必然是场恶战。除非阎老西愿意学傅作义,否则肯定得打硬仗。傅作义之所以能够和平起义,根本原因是他的对手是百万的东北军以及他的嫡系已经在张家口和怀来基本丢光了。以疲惫之师贸然进攻这样的城市,其结果就和林彪血战四平一样很容易造成巨大伤亡。即使是百万的东野,尽管经过1948年的大练兵,在攻打天津的战役中还是伤亡了2万多人。就更不用说素质和攻坚经验上都不如他们的徐向前的部队了。想趁胜打下这样的城市,除非城市里有可靠的内应能够干掉阎老西才可以。

          • 家园 贴点东西来说明我的论点

            节选自《沧桑阅尽话太原》

            作者张珉

            1947年和1948年,浴血奋战的解放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之后,先后取得运城攻坚战和临汾攻坚战的胜利,晋南全部解放。攻克临汾不到一个月,还没有得到充分休整的解放军出其不意,迅速北上,徐向前兵团以不足七万人的兵力在晋中战役中歼灭阎军十万人,其中俘虏多达八万人,双方的力量对比在此战之后发生逆转,阎锡山手中只剩下太原、大同两座孤城。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阎锡山军队在山西的这一系列失败使人难以致信,处于劣势的共产党军队在山西克敌制胜的法宝究竟是什么,阎锡山在他的“寅东”指示中曾有分析,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大打运动战、歼灭战。

              1948年的夏天,晋中战役结束后,徐向前率领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完成了对孤城太原的包围,解放军兵临城下,太原战役的帷幕徐徐拉开。当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解放太原,成为全国解放战争城市攻坚战中历时最长、战斗最为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战役。

              做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太原的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城东、城西均有高山做为屏障,登上山头,即可俯瞰全城。太原是阎锡山盘踞山西的统治中心,经过他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和日寇的八年统治,已经建成为全国主要的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基地。

              为了防备共产党争夺太原,阎锡山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太原的第二天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太原防御计划。太原的城防工事,始建于军阀混战的二十年代,1948年秋天,阎锡山军队在太原环城周边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防御工事。这个所谓的百里防御圈由前进阵地、外围要塞阵地、城垣主阵地及核心阵地四道阵地构成。罕山、武宿机场、石千峰和周家山构成外围的四大据点,牛驼寨、淖马、聂家山和松树坡又构成内部的四大据点。这些据点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在各据点之间相互机动兵力、火力,守军由这样的点连成线,由线构成面,使整个太原形成一个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在太原城内,也修筑了大量的巷战工事,解放前太原市区内共有大小丁字街364条的数字就是这一时期统计出来的。

              到1948年底,在百里防御圈内仅式样繁多的各类碉堡就建成五千六百多个,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究而成,在构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在这些碉堡的坚固巩卫之下,三十万人口的太原成为全国少有的坚固设防的城市。一个美国记者描述道:“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陈毅到太原前线查看过防御工事后也惊呼:“好厉害哟。”这座国民党竭力宣传的“反共模范堡垒”在阎锡山的吹嘘下更是号称“可抵一百五十万军队”。

              与此同时,阎锡山大力加强了政治统治,发布《告全体同志书》,号召进行所谓“总体战”,提出建立“战斗城”的措施,制定和颁布了保卫太原的“十二条行动纲领”,并据此把太原居民编为各类战斗队服务于太原保卫战,除了将7万余名壮丁和学生编入参战队外,还组织了6000余人的老年助战队、5000余人的少年助战队、14000余人的儿童助战队、近6万人的妇女助战队为前线提供各种劳役。阎锡山也在接见外国记者的时候,展示了他为自己和五百基干配置的五百零一瓶毒药,表达了顽抗到底的决心。

              当年进攻太原的日军从小东门也就是迎晖门攻入太原后,人们于是将迎晖门戏称为“迎日军门”,当解放军包围太原之后,又有人担心大南门也就是迎泽门会成为“迎毛泽东门”,阎军将领王靖国因此一度准备拆毁迎泽门城楼。

              7月22,也就是晋中战役全部结束的第二天,冒着蒙蒙细雨,蒋介石乘坐专机携陆军大学校长徐永昌等人飞抵太原,与阎锡山商议保卫太原事宜。被东北、山东战场搞得焦头烂额的蒋介石在高级军事会议上许诺要尽最大力量援救太原,除了物资上的援助外,还将加紧从西安空运胡宗南部整编30师赴并。四个多小时后,蒋介石飞离太原,告别了这座曾经成为全国反蒋力量汇集中心的城市,带走了与阎锡山一样的沉重与无奈。

              不久,整编30师一万余人陆续运抵太原,被迅速布署在了东山、河西阵地,加上后来从榆林空运的中央军第83旅4500余人和原有部队、抓丁补整以及被解放军释放的俘虏,阎锡山守卫太原的总兵力达到十万余人。

              早在晋中战役结束前的7月16日,运筹于千里之外的中央军委致电徐向前,要求乘胜包围太原,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争取十天内夺取太原。当时阎军主力已被歼灭,驻守太原的仅有一个正规军,阎锡山统治集团和太原城在晋中失利的阴影中陷入一片惶恐与混乱,因而,此时一鼓作气乘胜进军的确存在速战速决的可能。但是,在夺取晋南重镇运城与临汾的战役中,第一次面临城市攻坚战的徐向前兵团付出了两万余人的伤亡,历时四十天的晋中战役结束后,一年来连续作战始终未得到及时休整的徐向前兵团已是疲惫至极,部队严重减员,基层军官短缺,有三个连只剩下六名步枪兵,而且,这支刚刚由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军的部队缺乏城市攻坚战所需的火力装备,在当时攻守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深谙敌情的徐向前是断然不会轻易冒险。7月23日,中央军委回电,同意了徐向前关于暂停攻打太原的请示,“暂定休整一月,情况许可再延长之。”徐向前兵团随即转入休整补充。

              为统一太原前线各部队的指挥,中央军委批准组成了太原前线委员会,徐向前与周士第分别担任正副书记,陈漫远担任参谋长,胡耀邦担任政治部主任。

              太原前委首先补充兵员和健全基层指挥机构,新补充的大量“解放战士”也就是俘虏兵和新兵也就是“翻身农民”大多觉悟较低,加之新提拔起的基层军官缺乏管教经验,工作方法简单化,致使部队的逃亡现象一度相当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部队大力加强政治工作,普遍开展形势教育和诉苦运动。你们村有没有被地主老财欺压的?有!你们村斗争了地主没有?斗争了!你家分到了地主的土地没有?分到了!害不害怕地主的还乡团报复?害怕!咋样才能不吃二遍苦?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通过这一系列政治工作,提高战土的阶级觉悟,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战的观念,同时要求各级干部爱护和关心战士,改进管教方法,从而大大减少了逃亡现象,有力的巩固了部队,保证了整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至此,在太原前线集结的解放军共有下辖8纵、13纵、15纵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一兵团、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华北军区炮兵第一旅及地方部队各独立旅共八万余人。八月下旬,部队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军事练兵,结合实际敌情、地形,学习训练攻防战术、爆破和土木作业。攻打太原所需的400百万公斤弹药也及时调运到位,并为攻城准备了檩条30万根、门板32万块、麻袋30万条。

              按照太原前委的作战方案,解放军预定在10月18日向太原发起攻击,但是,在9月底的济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全歼10万守军,解放济南。受到强烈震憾的阎锡山以攻为守,以7个师的兵力主动出击,破坏解放军的攻城准备并伺机抢夺粮食。10月5日,面对脱离坚固防御工事的敌军,太原前委当机立断,提前13天发动太原战役。

              一败再败的阎军在野战中已经远非解放军的对手,要不是解放军没有确实切断其后路而让部分阎军乘坐铁甲列车从环城铁路逃归太原,被歼灭的阎军将远远不止12000之数。

              太原城周的险要地势和坚固工事也在此时表现出了它的威力,风格梁和李家山两个要塞就历经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反复争夺。风格梁位于太原东北20余里,由几乎清一色的盂县人组成的阎军保安第7团1大队驻守。担任进攻任务的陕甘宁边区警备2旅经过三天激战后才夺取风格梁,阵地移交给晋绥军区12旅三天之后,阎军组织黄樵松第30军一个团猛烈反扑,风格梁失守,这个号称太原北大门的阵地直到四大要塞争夺战结束后才最终由西北野战军7纵一部夺回。

              在历时11天的太原战役初期作战中,解放军突破了太原城的第一道防线,向纵深推进六公里,冒雪占领城南武宿飞机场,在敌军东线防御体系中打开了缺口,解放军为此付出伤亡4300余人的代价。

              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30公里的东山地区是太原的天然屏障,其主峰罗山高出太原城500米,可俯瞰整个市区。阎锡山深知东山对于太原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东山一失,太原即失。”阎军在东山防线内精心修筑了各类碉堡3000余座,坐落在东山西麓顶端的牛驼寨、小窑头、淖(nao 四声)马、山头是东山防线的四大要塞,长达8公里,距城3到5公里,高出太原城300米,可以俯瞰控制城垣、城北工业区和城北飞机场。四大要塞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连结,分别由3到15个小山头或村落构成集团阵地,数十个碉堡组成防御要塞,辅以野战工事、鹿砦、铁丝网、劈坡和坑道,附属防御物少则3层,多则13层。阎锡山因此而吹嘘说“城东四要点,是塞中塞,堡中堡,足抵精兵十万”,“共产党根本不敢打,也没有力量能把它打下来。”

              历史上李自成农民军和日本侵略军攻打太原,都是先占领东山主峰,然后向西平推,直至突破太原城垣。太原前委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条件,放弃了以城东南为主攻方向的计划,知难而上,决定首先攻占东山,从东北、东南及正东方向逼近太原,相机攻城。在战术的制定上,则放弃平推,而决定南北穿插,不顾敌人东山主峰的干扰,直接插入东山四大要塞。

              牛驼寨由三大集团阵地构成防御圈环,十个主碉为阵地支撑点,地形狭窄,山峰叠起,多劈坡绝壁,是阎军东山防线上的主要阵地,这里由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负责攻取。10月17日夜,第7纵队主力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行军20余里,从秘密小道深入敌人防御圈内,楔入牛驼寨发动突袭,在次日拂晓前攻占了除主阵地庙碉外的其它阵地。就在向后续的19团移交阵地的时候,双方接管不严,第21团过早撤离,致使部分阵地被敌人重占。从18日起,阎军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连续组织反扑,一天冲锋十几次之多,并发射了“联二苯”毒气弹。21日,阎军最精锐的30军一个团和以日本人为骨干的第10总队再次发起猛攻,连续反扑七次,四架敌机轮番扫射轰炸,集中炮火轰击三个多小时,阵地上落弹一万余发,山体为之变形,除了钢筋水泥堡垒外,所有地面工事全部被摧毁,焦土厚达两尺,遍地弹片碎屑,持行爆破任务的战士在匍伏前进的过程中,浮土中锋利的弹片划破棉衣在战士们身上留下了道道鲜血淋漓的伤口,一些陷入浮土的战士至死仍端枪挺立,死不瞑目,19团2营指挥所的坑道口被敌机炸塌,营部指挥员一度被困在地下坑道中。经过四天你死我活的残酷撕杀之后,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当天下午,解放军放弃牛驼寨。

              重新占领牛驼寨后,阎锡山在绥靖公署举行庆功酒会,并把从牛驼寨缴获的解放军苏制机枪做为苏联军援的证据向记者展示,其实,他们缴获的那种机枪样式比较陈旧,是苏联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援助给国民党政府后流入解放军的。

              在牛驼寨弃守的同时,其它几个纵队在进攻中也都进展不大,太原前委决定各纵队重新组织,集中兵力与火力强攻四大要塞。10月26日,四大要塞同时燃起战火,敌我双方都将主力投入到这个长不过8公里的阵地上,双方动用火炮800余门,战斗之激烈,为太原战役所空前。

              26、27日两次强攻失利之后,7纵以独3旅、独12旅再次向牛驼寨的十个主碉发起猛攻,到31日,7纵攻占6个主碉,迫降1个主碉守敌。11月1日,庙碉守军在持法队的督战下五次反扑,均被击退,7纵在这一天以警备2旅接替独3旅投入战斗,经过20多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夺取了除庙碉外的大部分阵地。双方相持对峙了十天之后,随着兄弟部队的推进,牛驼寨已经是三面受敌,成为一个孤岛,12日,7纵以独7旅接替独12旅,向庙碉发动了最后的猛攻。庙碉此时还有敌军精锐一千余人,其中包括一支由残留日军组成的部队,他们在信奉日莲宗的团长的指挥下,敲打着腰鼓,诵读着《南无妙法莲华经》负隅顽抗。庙碉是敌人的指挥碉,也是牛驼寨的核心工事,壁厚超过一米,榴弹炮在它的坚固外壁上也只能留下一个白色印迹。13日,独7旅先后九次爆破五次攻击,在耗用了两千余斤炸药之后终于炸开庙碉,全歼守军,夺取了牛驼寨。

              历时20余日的牛驼寨争夺战可以说是太原战役中最为艰苦惨烈的恶战之一,7纵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的营最后只剩下50余名战士,徐向前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放以后,烈士陵园和解放太原纪念馆先后在这里落成,高大的解放太原纪念碑,外形就是一把竖立的钥匙,一把打开太原城的钥匙。

              小窑头在太原小东门以东四公里处,该山主梁狭窄,支梁崎岖,共有大小13个山头15个阵地,阎军依山筑成交错连环阵地,凭借劈坡和高低碉堡防守,这里由第8纵队负责攻取。经过反复争夺与易手,8纵最终于31日夺取了小窑头。

              淖马在城东三公里处,以淖马村为主阵地,劈坡有五层之多,周围山顶设有一至九号碉堡阵地,与主阵地相连接,这里由第15纵队负责攻取。10月27日,经过多次攻击反复突击,15纵仅用一天时间就夺取了淖马主阵地,弃守阵地的阎军营长姜啸林等20余人被持法队当场枪毙。阎军在此后两天之内连续反扑19次,均被解放军击退。在此期间,阎军的炮弹甚至打入了解放军火炮的炮管之中,有一支连队只剩下排长、战士、卫生员、司号员六人。11月10日,8纵向阎军四大炮兵阵地之一的淖马炮碉发起突袭,40余名工兵携带1600斤炸药在劈坡与峭壁上为突击部队爆破出通道,成功占领炮碉。11日,阎军组织5000余人的兵力反扑,先后攻击十余次,一度突入解放军阵地,弹尽粮绝的战士们以刺刀、铁锹、石头与敌人殊死格斗,在兄弟部队的炮火支援下再次将敌军击退。当天晚上,阎锡山迫令第8总队司令赵瑞率残部做孤注一掷的最后反扑,走投无路的赵瑞在政治争取下,率部下500人战场起义,淖马争夺战至此结束。

              山头位于城东南五公里处,由主阵地山头及大脑山阵地构成,两大阵地之间,相距六百米,有工事连接,主阵地劈坡高达四至六米,少者二层,多者五六层,这里由第13纵队负责攻取。13纵38旅各团接受作战任务后,指挥员深入前沿阵地侦察地形,不幸触雷,113团副团长李兴汉当场牺牲。从10月26日到11月1日,38旅先后发起三次强攻,均被敌军打退。此后,蒋介石将整编10师83旅4500余人从榆林空运至太原,随即以该旅一部接守山头阵地。7日,38旅集中三个团的兵力第四次全力猛攻,只夺得部分阵地,而且很快就得而复失,总攻再次失败。10日,13纵以37旅接替38旅,成功实施突袭,终于在次日夺取山头阵地。

              东山四大要塞争夺战之激烈残酷,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也是少有的,各主要阵地上平均每平方米都要落下数发炮弹,以至焦土三尺,难以成垒,战士们只能用尸体堆积防御工事。整个争夺战中,阎军损失在两万以上。由于对敌情侦察不够周详,对阎军的拼死顽抗的程度估计不足,部队中存在着急躁情绪,急于求胜,攻击受挫后又顾虑重重,因而增大了不必要的牺牲,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16500余人的代价,战前准备了13000具棺材竟然仍然不够用。

              四大要塞激战期间,徐向前司令员抱病坐着担架来到前沿阵地指挥,号召部队“坚持最后五分钟,胜利属于我们”。兵团政治部胡耀邦主任,也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赶到前线做宣传鼓动工作。

              按照原订计划,解放军将乘机攻克太原,但前线部队全部兵力中只有四个建制团未投入战斗,保持完好无损,其余参战部队都伤亡较大,疲劳至极,急待补充休整。而阎军得到了国民党军第83旅的增援,在汾河以西和城北一带抢修了五个机场,其外援通道一时难以断绝,迅速攻克太原已不可能。此时,全国解放战争已进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于11月2日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展开,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不做休整,出其不意,秘密入关发起平津战役,如果过早攻打太原,则有可能会使北平的傅作义集团感动孤立而弃城南逃,增加以后歼敌的难度。因此,中央军委在11月16日指示,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等平津战役结束后再攻打太原。

              1948年11月,太原前线部队转入长达半年的围城休整阶段,以小部队在前沿阵地监视敌人活动,展开对壕战和坑道战,主力则集中于太原东山进行冬季战场大练兵。针对部队在四大要塞争夺战中暴露出的侦察不够周密、步炮协同不密切、连续攻击动作不够快、不善于插入守军纵深、切断守军退路、包围迂回等弱点,兵团提出了10个战术原则,要求各部队对照检查,总结经验,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军事练兵。前沿部队还结合射击训练展开“冷枪运动”、“神枪手运动”,不断零星射杀敌人。

              在部队整训的同时,对阎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攻势,各部队用话筒在前沿阵地对敌喊话,散发各种宣传品,尤其是利用新补充的晋中地区的新兵对阎军老乡喊话劝降,以瓦解敌军。一些部队还特制了“投诚通行证”,用大炮发射到阎军阵地。长达半年的政治攻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先后有12000余名阎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因为害怕被阎军军官射杀,投诚士兵经常一路猛跑冲向解放军阵地,奋力跃入战壕,以至压伤了解放军士兵,人们戏言,阎军士兵投诚比打仗还要勇敢。对于这部分士兵,年老体弱者发给路费遣返回乡,年轻力壮者则动员他们加入解放军,曾经有一名平遥籍的阎军机枪手,尚未换上解放军服装就在战斗中牺牲,此时距他投诚加入解放军仅仅一个小时。

              阎军也展开了一系列备战行动,组织“评枪队”和特等射手向解放军阵地打冷枪,在挖掘战壕时也模仿解放军用门板加泥土掩盖隐蔽,附近村民因此成了名符其实的“夜不闭户”。在太原城内,阎军征用市民修筑城内巷战工事,连妇女们也同男人一起挖掘战壕。阎军还组织艺术慰问团到各阵地巡回演出,一位晋剧名伶在市内为阎军举行了两次演出。针对解放军的喊话运动,阎军组织了反喊话队,编写喊话材料,诬蔑共产党和解放军,但身陷重围的战场形势使得他们的宣传显得苍白无力,为了加强宣传效果,他们甚至组织女中学生到前沿阵地上进行喊话。战场上的枪炮声在寒冷的冬季逐渐平息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相互间的劝降和辩论,双方士兵甚至在喊话的时候攀上了老乡。

              但是,战场终归是战场,流血与牺牲即使在攻心战中也不可避免,新华社随军记者萧逸,后来就是在向双塔寺守军喊话时头部中弹牺牲的。为了悼念这位年青的新闻战士,萧逸的岳父、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在一封信中写道:“萧逸在前线牺牲,我的悲痛是双重的,为国家想,失一有为的青年,为他私人想,一番壮志,许多写作计划都没有实现。我已经多年以来,学会了把眼泪化为愤怒,但萧逸之死,却使我几次落泪。”萧逸的同行们与他一样,前赴后继,冒着生命危险忠于职守。另一位摄影干事李光耀,后来在攻占太原北门的激战中负伤后牺牲。此外,还有两位摄影干事也在前线光荣负伤。

              阎锡山政权的新闻处也提出了以“纸弹作炮弹”的“新闻战斗”,组织太原市新闻记者前线采访团,报道前线战况。《阵中日报》记者张维在化客头阵地的采访途中,与带路的军官一起触雷身亡。阎锡山得知后抱怨说:谁让你们带记者上前线的,暴露了军事秘密,损失不是更大。阎军的新闻战斗随即停止。

              在积级备战的同时,太原前委也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最后希望。晋军名将赵承绶在晋中战役中被俘后,徐向前的夫人黄杰将赵承绶远在上海的女儿、女婿接到太原前线与其团聚,徐向前亲自劝说他这位五台老乡、旧日同学回太原与阎锡山商谈和平解放问题。但赵承绶害怕有去无回而顾虑重重,徐向前也没有再勉强,而是让他写信给阎锡山及阎军高级将领,这些信件后来对瓦解部分阎军军官起到了一定作用。太原前委后来又动员阎锡山的一位老师,一个年近八旬的老秀才携带徐向前的信件入城劝说阎锡山,却被这个不顾念师生情谊的极端顽固的反共分子枪杀。赵承绶后来利用他的关系,动员太谷绅士孔老七进城给阎锡山送信,孔老七是国民党政府原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七弟,阎锡山召集官员开会,拆阅了信件后当场将孔老七扣押。孔老七后来被取保释放,解放区政府为此免除了他家支援解放战争的各种差役。

            • 家园 此文似对任老师观点有利

              晋中战役后,我军虽疲弊,但敌已破胆,若乘势直取太原近郊,夺取机场,然后从容于城下休整备战。似可收先声后实之效,在我大军压境之下,阎军能否从容整编扩军?至于援军,若无机场恐怕也是难来。

              文中所说,阎军10月主动出击,被我大败,可见阎军战力、战志均不强。7月底新败之余,更加不能与我胜利之师抗衡。

              • 家园 不知仁兄为什么有这种见解

                从我引用的资料明显可以看出,徐向前兵团不急攻太原是正确的,除了MacArthur兄所提到的以外,我再补充两点:

                1 晋中战役尽管获得了大胜,但是人员和物资消耗都非常大,从我引用的材料来看,徐兵团的现役部队的士兵数基本同俘虏数持平,这样的话就对俘虏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如果徐向前兵团急攻太原,俘虏在后方造反的话,谁负的起责任,只有消化了这些俘虏后,徐的后方稳定了,才能够攻击太原。

                而且长期的战争已经给后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攻打太原又极有可能是场拉锯战,如果打到一半就打不下去,被阎老西趁机反扑,就可能前功尽弃。

                2 从引用的材料看,太原附近的堡垒和要塞基本上都是阎老西在抗战后陆续修建完成的,并不是在徐兵团修养的时候抢修的,因此徐在晋中战役后如果要急攻太原,就必须面临如何攻击这些堡垒的问题,因为阎的部队要抢先控制这些要塞远比徐容易的多。要进入太原不可能绕过这些要塞,所以太原想急攻而下的可能并不是很大。另外,太原是阎老西的最后老巢,一旦退出太原就意味着他在山西统治的结束,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会主动逃离太原呢?他肯定采用的是死守待援的办法。事实上尽管阎的部队在晋中战役中损失很大,但是这些堡垒却给他的防御无形中提供了兵力和时间,只要徐不能急攻而下这些堡垒,阎就有足够的时间补充自己的兵力。退一万步讲,即使徐的急攻能够攻下这些堡垒甚至攻入太原城,他有什么把握能够攻占太原整个城市呢?他又没有能够分化瓦解阎的部队起义,这样的进攻只能是硬攻。而大量有作战经验的基层干部在晋中战役中伤亡,这个对他的部队的攻坚能力影响就更大了。一旦攻入部队和城外部队被截成两半,就可能提前出现金门那样的大败。林彪在同陈明仁打的四平战役就险些被包饺子,如果徐兵团久攻太原不下,被傅作义集团趁机抄后路,徐兵团就可能全军覆灭。这样的例子在战史上屡见不鲜。

                最后,再补充一个可能是徐的个人因素的原因,徐向前尽管曾经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军事统帅,但是西路军的全军覆灭给他的军事生涯蒙上了很大阴影,使得他一直到47年才能够独立指挥一支自己的部队,而建国后的元帅授勋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军功的,他好不容易才在临汾和晋中战役中取得点成绩,如果这时候画蛇添足的急攻太原的话,最好也不过就是攻下太原,但是最糟就可能是兵团全军覆灭,这样他建国后的地位和名誉都会严重受到损害,所以,即使是从他个人前途的考虑,他也宁肯采取比较求稳的办法。就好像林彪在建国后不愿意带兵出征朝鲜一样的,已经有了足够的功勋,如果画蛇添足弄得前功尽弃,那可就不划算了。

                • 家园 我并没有说强行攻城呀

                  鄙人文中所言,不过是乘胜推进到太原郊区接近地,设法控制机场阻敌增援,并对敌城防构成压力,阻碍敌人动员。如此敌人可能溃败或投降。按照您提供的资料,我军伤亡大,您的资料里敌人也只剩一个军。敌人是不敢出城与我军野战的,即便出来,也更有利于我军歼敌。敌人扩军动员,必须在城市及城市附近的地区征兵,如果我军迫近,敌人未必能够完成。

                  • 家园 功名已随名将去,闲人无事说纷纷
                  • 家园 所谓“麻秆打狼两头怕”

                    徐兵团剩余部队的战斗力比晋军这一个军也强不到哪里去。所以要避战。不能上了就抢占飞机场的原因

                    (1)太原南边西各有机场,均在一线防御圈附近或以内。只抢占一个,没有用。要全面抢占所有机场,兵力又不够。

                    (2)就算徐兵团夺取所有机场,置太原城于死地,这叫“攻其所必救”,晋军无论如何也要倾巢出动,大举争夺。徐兵团自身尚未消化俘虏兵,战斗力大打折扣,十有八九要主动退出战斗的。

                    要理解徐兵团在晋中战役后的窘迫处境,就知道为何要避战晋军了 -- 哪怕是只有一个师蹲守太原城墙,都不一定是徐兵团所能啃得动的。

                    • 家园 如此说来,倒是阎锡山和蒋介石贻误战机了

                      如果按照您等的分析,徐向前在获胜后如此落魄,若阎蒋获知徐的窘境,率领剩下的阎军配合胡宗南部出击徐向前的总部,华北军区恐怕就得落荒而逃了.

                      晋中战役我军战报俘敌8万,很难设想我军剩余总兵力不足3万,即便俘虏兵不可靠,但依照淮海之例短期内总可以提供2至3万兵员。而且总的形势山西阎军陷入包围,最终肯定是死路一条,若徐向前率部前出攻击太原郊区机场,阎军最多是被迫垂死反击夺回机场,也绝不敢远离太原追击,而且如果太原守军只有一个军,断然不能在守城同时出击,像太原这样的城市一两万人根本守不住,我觉得未必能出击,此外即时太原城外有两个机场,如果我军控制一个机场,威胁另一个,敌人也很难组织空运。我军战于不战取决于我。我觉得总应该试一试的。当然攻城确实不可取。我只是觉得应该兵临城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