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铁索连环进行中?浅谈一下李强的经济操作 -- 拜吨

共:💬803 🌺4192 🌵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假日河友低估了第一桶金的重要性

                            改开前和改开后的生活水平,涉及到两个问题:

                            1. 第一桶金的积累

                            2. 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

                            --------

                            全球化,资本主义大循环,核心点有两个,一个是获取资本,一个是参与循环。

                            资本积累从0到1,尤其是做实业的,非常困难。(金融行业可能不一样)

                            河里我知道有两个人,比如forger到加拿大从零起步,算是做得非常快的。

                            -------

                            以中国刚解放的时候,其资本非常微薄。所能依赖的,无非就是土地和没啥文化的劳动力而已。

                            东方农业社会,除了日本赶上工业革命的浪潮,积累的第一桶金;大多数的国家,第一桶金都非常困难。

                            以韩国为例,第一桶金,除了美国的援助,从50年代开始组织年轻人到西德去挖煤,在中东当建筑劳工;越战韩国派兵,付出1.6万人伤亡的代价,才从美国获得的10亿美元。

                            韩国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在1977年人均GDP才刚过1000美元。

                            换句话说,即使是全球表现最佳的韩国,也就1977年才完成从0-1的资本积累。

                            中国即使到了今天,依靠农业科技,再加大批农民离乡打工,留在农村,依靠土地资本获取收入的农民,年收入大概在4000元/人,仍然非常贫困。

                            农民如果完全依靠土地资本来获取收入,以建国初期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再产生贫富分化,有大量缺乏文化的农民,会沦落到非常悲惨的地步。

                            --------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融入全球化。

                            融入全球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进入发达国家,比如清朝的时候,在美国修铁路的广东劳工,虽然相比白人劳工收入低很多,但是一个月也能有30-40美元的收入。收入水平超过广东当地的县太爷。

                            包括你们温州人出国打工,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融入全球化中。

                            另外就是以国家的方式整体融入全球化。

                            融入全球化,一方面全球化的巨头们要接纳你,给你市场;另一方面,你要有资本接得下这个市场的机会。

                            全世界这么多第三世界国家,有资本能够接住全球化市场机会的国家,除了东亚几个国家,寥寥无几。

                            为了能够接住全球化的市场机会,你需要培养一代的优质劳动力(至少6年以上教育程度);你需要能自己建设港口,电力,道路,你需要能够具备基本的冶金/化工能力,等等。

                            -----

                            你自己当年接受了优质的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你觉得都是自己的努力。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第三世界普通的人民,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版权的限制,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普通人连教科书都很难买得起。

                            通宝推:真理,侎众,ccceee,strain2,绝望坡前,大神盘古,西电鲁丁,陈王奋起,一腔诗意喂了狗,燕人,真离,
                            • 家园 不说其他,单工业化和人民教育两条,主席的伟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为了能够接住全球化的市场机会,你需要培养一代的优质劳动力(至少6年以上教育程度);你需要能自己建设港口,电力,道路,你需要能够具备基本的冶金/化工能力,等等。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海峰兄,我跟你这么久,觉得这个贴最实在。

                              花加宝致敬。

                              你跟 @达雅 河友类似,执念太重,故而多少有点大智若愚。

                            • 家园 你说的没错,但是和假日的说法关系不算大,因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

                              他说的是分田到户导致了获得了第一桶金,这点才是关键。

                              你说的过于宏大叙事啦。

                            • 家园 第一桶金当然重要

                              首先说明一点,在这楼里我说的不是我本人改变生活水平的经历,而是温州农村工业化的过程。

                              其次第一桶金很重要,但是对第一桶金的要求随时代变化。刚刚承包那时候,我们那里绝大部分是手工作坊起家,尤其是服装和皮鞋作坊,缝纫机都是脚踩的。就算起步投资要求不高,但是还是需要第一桶金。据我所知主要有几条途径。一,家里比较富有,比如我们那里的华侨家庭。二,原始积累,温州人很早就全国跑,弹棉花,修皮鞋,开理发店等等。三,民间借贷和民间金融。温州的民间金融一直很发达。你可以搜一下一个名词叫呈会或抬会,民间一直存在,温州本地,海外温州人聚居地都有。四,某些非法途径,比如沿海地区的台湾走私货,据说涉毒的也有。

                              • 家园 沿海地区起步,最大的原因是市场突然爆发

                                市场分内外两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

                                国内前30年重积累轻消费,积累了巨大的购买力。人们对于轻工业产品非常,处于非常饥渴的状态。当年基本上生产任何东西,都可以快速销售出去,而且利润非常丰厚。

                                -----

                                还是一个新兴的国际市场需求。

                                与一般人的常识不同,大规模的国际市场其实出现得非常晚。大规模的国际贸易起步于集装箱的使用。而集装箱第一次投入使用,出现在1966年。

                                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一点都不晚,只比国际市场的起爆点晚了12年。

                                集装箱发明后,第一个接到这个泼天富贵的是日本,一方面接受了大量的造船产业,另一方面,有匹配的工业品,可以大规模出口。

                                韩国在60-70年代,在钢铁工业起来之前,除了到中东建筑工地当劳工,还有替美国在越南打战,其实也没有吃到太多的国际市场红利。

                                直到日本以援助代替赔款的方式,帮助韩国建立了浦项制铁后,韩国才能开始慢慢吃到集装箱发明后的国际市场红利。

                                (顺便说一句,帮对手搞基建这件事情,日本是先行者。帮韩国建浦项制铁,帮中国建宝钢。然后中国有样学样,帮印度搞工业,向印度出口盾构机,帮印度在中印边界修建战略公路。我真的是完全搞不懂东亚这些统治者的脑回路。)

                                -------

                                到了1979年,日本人均所得超过美国,向四小龙转移低端产业。沿海地区对基础设施要求,比内陆地区低很多。类似越南,有很多小的港口,投资和技术含量很低。集装箱从小港口,运到香港,基隆港转运。

                                动力使用人力踩的缝纫机,也不需要特别多的电力供应。

                                ----------

                                当年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

                                因为中国当年搞了工业化,做衣服积累了第一桶金后,可以沿着产业链拾阶而上。

                                而孟加拉国,我们可以把他作为一个观察的样本,看看他靠做衣服,能够发展到什么地步?

                                ------

                                沿海,包括温州,还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有经商的氛围。商业的很多知识和常识,可以通过熟人快速学习。从0-1的过程重,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避开很多的坑。

                                -----

                                另外就是产业链的配套。商业上有一个木桶利率,就是要成功,需要很多根木桶板,都齐备了,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产业链的配套,你只需要做一根木桶板,不需要把所有的木桶板都配齐了,就可以开始1-10000的正循环了。

                                假日河友,从智商的角度,应该远远超过你的温州老乡们。但是脱离了温州人的产业链,你在德国单独创业的难度,我估计要远远超过你的温州老乡们。

                                • 家园 他是技术人,只是好个吹牛,温州人富的多了

                                  没他的事啊。根本不是生意人,何谈产业链?

                                  再说俄乌战争,他有啥机会?你说的和他没啥关系。

                                  温州现在升级已经困难了。

                                • 家园 点评一个

                                  温州,还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有经商的氛围。

                                  这个全国哪哪都不差的,管仲是做生意的老祖宗吧,晋商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吧,湖北九头鸟不差吧,广州十三行盛极一时吧……

                                  他们主要是侨乡的优势,村子里只要有一个人在欧美,那么他就可以是驻欧办、驻美办,就可以挖掘商业机会,就可以介绍客户撮合供需。

                                  假日网友自我介绍过的,一大堆姨妈舅妈啥的在海外。

                              • 家园 你说的这些和沈毛银等毫无关联

                                如果来自贷款,报道肯定会提。这个很关键。

                                但是报道说的是六十年代初期的获利。这肯定是很奇怪的。

                                你这还是回避实质。就算是海外来款也应该可以说。

                                但是,很显然,不是那样。

                                至于规模,呵呵呵,你的意思是五小小手工业,其实看起来很明显不是。

                                小规模发展不可能那么快。不是没有,而是极少。

                                你的叙事和官方报道根本对不上,然后你说你说的是浙江日常,普遍致富道路。

                                你说的根本对不上。

                                • 家园 本来两者就没有联系

                                  我举得例子是个体企业,手工作坊,私有企业的第一通金。沈毛银的新华集团是村集体企业。两者走不同的路,起步资金不一样很正常。

                                  再次麻烦你不要随便给我赛内容,改内容。我在这楼里很明确说我了解浙江温州农村工业化的一些情况,没说浙江农村全貌。萧山属于杭州,属于杭嘉湖平原,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开车要差不多20小时。

                                  你的叙事和官方报道根本对不上,然后你说你说的是浙江日常,普遍致富道路。

                                  再说,就是沈毛银的新华集团也不是浙江农村的典型代表。根据统计数据,浙江致富以民营企业为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