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聊一下清朝的避讳制度 -- 任爱杰

共:💬37 🌺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般认为,避讳始于周人

        但至少在春秋时期,避讳显然还不流行,体系也不成熟。别说诸侯的名字,就是周王还有叫 郑 和 胡的。当然,郑国也没因此改个国号。

      • 家园 曹兄说的不错

        其实这个风俗现代很多地方还有。小孩一生出来要先取个贱名,例如“狗剩”,“拴住”之类的。然后大名是另取不用,或者是在上学以后才取。所谓“学名”是也。有些人的小名太出名,例如曹阿瞒的情况可能就是这样吧。

        至于字号却不一定人人都有。男子要到行了冠礼之后才有字。出发点我和老兄的意见相同,都是为了避讳方便的关系。

        可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古书上说“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要问清楚别人家长辈的姓名以免犯讳。可是这个名字别人又不能告诉你。怎么办呢?大概只好让本人或者知情的第三者来说明吧。呵呵,繁文缛节。

    • 家园 任老师不要误导大众

      避讳并不能简单地说是糟粕。避长辈的讳,有不忘本的意思。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认为过去比现在好(以九斤老太为代表,儒林外史中的娄三娄四也是过去派),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在道德层面上我觉得是说得过去的。

      避讳的一大好处是对判断古书等等的时间有帮助。应该用民的地方用人,那一般是在李世民做皇帝以后。

      康熙并不爱搞文字狱,康熙初年确实有不少文字狱,但他老人家那时还小,还没有亲政,连韦爵爷都知道蚊子肉是螯拜老乌龟的手笔。康熙亲政的几十年中,文字狱是相对少见的。

      避讳也不是绝对的,有“临书不讳”、“临文不讳”、“二名不偏讳”等说法。

      现在的避讳也是很厉害的,不过花样翻新,毕竟是革命后罢。避私讳的少,避官讳多。比如论坛上有许多词是打不出来的,比如出版物把某事件称为89风波甚至不许提。比如美国人可以将宠物狗叫做布什(当然中国人也可以),但我不敢用任何元首的名字命名我的狗。哦,对不起,我错了,文革时候可以叫的。

      有点抬杠的意思了

      • 家园 康熙还是搞文字狱的

        《明史》那件事可以算在鳌拜头上。可是《南山集》一案总是康熙自己办的了吧。

        戴名世作《南山集》,其中用南明年号。本来无事。不料他在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后这本书也随即出名。结果被人告发。最后戴名世被处死。此案牵连数百人,和《明史》案大可一拼。受《南山集》案牵连被杀、自杀、系狱、流放者300余人。《与余生书》之余湛死于狱中;已故《滇黔纪闻》作者方孝标被戕尸。

        当然,康熙对于戴名世没有株连九族,比他的儿子孙子要高明的多。而且赦免了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还让其成为自己的文学侍从,帝王术炉火纯青。呵呵。

        至于对自己的父母不能够叫名字,这固然可说是不忘本。但也是个语法习惯的问题。一个人对别人说自己的父母总是说“我爸我妈”而很少直呼其名。这一点,搞避讳的中国人如此,不搞避讳的外国人也是如此。所以避不避私讳和是否尊敬父母,忘不忘本根本没关系。

        问题是,不对父母直呼其名本是出于天性,可是一旦用礼法道德来固定就成了多此一举的蠢事。以至于钱良臣的儿子要闹出把《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念成“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的笑话来。

        • 家园 冯道那个例子好像引的不对吧

          我看的古代的笑话里面是冯道的门客那么讲的,还有的说法是冯道辞官回家自费教小

          孩识字那些小孩那么讲的,仁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随便改史料不好吧。

          • 家园 多谢老兄指正,是我张冠李戴了

            冯道的那件事的确不是他儿子干的。我把钱良臣的事和他的事记混了。正文已改。

            钱良臣事---

            仇远《稗史》:钱良臣自讳其名,其子读书,凡遇“良臣”字,皆令避之。一日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亦改云“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闻者大笑。

    • 家园 好文,花之

      清代后期皇室取名字可真是怪僻,也算是做好事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