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信仰能带给我们什么? -- 淡淡微风

共:💬67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信仰能带给我们什么?

      异乡,午夜,和一个刚相识三天的朋友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生命啊、信仰啊什么的,他问:

      “信仰能带给我们什么?”

      

      忽然就想起了那首歌里的句子:我这样爱你到底对不对?这问题问的我自己好累。我宁愿流泪,也不愿意后悔。。。

      是啊,信仰能带给我们什么?好象也没什么啊。

      信仰除了限制我们,不让我们做一些事情以外,真的能带给我们什么吗?有了信仰的生活,真的有什么不同吗?没有信仰的生活,真的那么难受吗?

      在一个不珍视有些东西的人眼里,大约有没有信仰是无所谓的,或者他们把现实利益当作自己的信仰,然而在一个珍视心灵的人眼里,信仰就忽然变的重起来。

      

      买过一份报纸,因为看到封面有李敖的照片,还有句对他的评语,又正好是他访问大陆的时候,便以为有对他的专访,掏钱买下。之所以专门提出来,是因为我太久没有买过国内的这些东西,在我看来,除了三联周刊等少数几本以外,多数都是令人失望的。结果自然令我失望甚至感觉到被欺骗(要不然我也不会专门说一下)——里面居然是介绍一个自称比李敖更狂的孩子,关于李敖却无只言片语,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不知道是应该感叹他们的聪明会拉大旗扯虎皮,还是应该痛感他们道德的沦丧级别。

      然而里面的另外一张照片,却令我极为喜欢。

      那是一张“奥菲莉娅”飓风时的照片,但不是选择那些悲惨的镜头,而是一对男女孩子,在风里拉着毯子奔跑,作飞翔状。毯子被他们平拉着,在风中舒展,仿佛翅膀,又仿佛旗帜。所有苦难与悲惨都不属于他们,他们并不明白在他们快乐的周围发生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他们也不介意,因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个苦难的世界,只是在他们身边,而没有进入他们的心灵。

      他们没有办法改变身边的世界,也没有能力改变身边的苦难,但是在给别人带来灾难的飓风里,在别人沉浸于苦难不能自拔的时候,他们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角,把恐怖变成了快乐,把悲惨的世界变成了快乐的天堂。他们没有比别人少承受苦难,也没有比别人少面对无奈,却比别人多了快乐与满足。

      在他们的上方,有两只不知名的鸟儿,也在飞翔,不知道是不是陪着他们,还是受了他们感染。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中年人,正扭头看着两个孩子,脸上却只是疲惫和羡慕。

      咫尺天涯,大约是这副画面最好的注脚了吧。

      他们的做法,虽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给了心灵一个出口,在面对无奈的现实之时,也拥有一颗懂得飞翔的心。

      

      信仰的作用大约也是如此吧。

      它不能改变你的生活现状,你不能指望它给你带来钱财、名誉、地位,也不能指望它能改变你的性格、爱好、命运。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内容,是需要你自己一步一步的艰苦努力,用自己的汗水和毅力去改变的。希望有一个力量,帮助你偷懒,想不劳而获,那就别说是信仰,改称宗教好了。

      信仰能做的,无非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栖息地,给我们一个心灵家园,给我们禁锢于不如意人生的心灵一双飞翔的翅膀。

      

      当时怎么回答那位朋友的,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有模糊的一些,就记在这里吧,不然过几天就忘光了。

      当你把生存问题解决了以后,工作只是你挣钱的工具让你活着,公司里的种种,你并不在意,爱理不理,但是你可以假装没看到,却不能说那不存在。老婆常常给你带来烦恼,少有如意之时,孩子永远给你麻烦,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解决。家庭给你的快乐,一般来说不如苦恼多。你只是住在那里,那里是不是你真正的家,是不是你曾经希望过、幻想过的家呢?

      也许你的事业成功,家庭也幸福,家外是鲜花微笑,家里是快乐温馨,并没有那么苦恼,也没有那么多麻烦和无奈,似乎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当你走进书房,走进完全自我的空间,一个人面对世界,面对自己,你永远都是孤独的。所有的一切,并不能解决你一个人独对天地的恐慌。在那时侯,这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其实,都离你很远,你能面对的,只是你自己的心。

      那时侯,你该怎么办?

      当你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或是一个折点:这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让你挥洒激情和热血,让你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能量,让你愿意全身心为之投入时,你怎么办?你以为你可以无所谓,可是你还有一颗心,一颗渴望着的、活泼泼、灵动鲜活的心,你躲不开它,躲不开自己,怎么办?

      三十岁你不面对这个问题,四十岁也要面对,或者再晚,只要你活着,你早晚都要面对。当你的心静下来,沉下来,孤独面对世界时,你躲的开身边的世界,但躲不开自己的心。

      这时候,你就要面对信仰了——因为,只有信仰,才能安顿身心。

      也许你会说:科学、哲学,可以给你科学的人生观——那也算是信仰的一种吧。但是那些不能解决两个问题:宇宙人生、生命与世界,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它们只是给了一个解释,事实的真相,真的象教科书里说的那样吗?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我们要不要有所反思呢?

      世界上有多种信仰,至于选择哪种,就看你的个人爱好和缘分了。也或者,你自己创造一个,找到你觉得合适的对宇宙人生的解释,也不错。

      中国人讲:“心安理得”,其实,“理得”才能“心安”。这个“理”,无非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之理,要不然这颗能生发一切的“七巧玲珑心”,如何才能安顿?

      

      后来我给他讲了禅宗二祖神光拜见达摩的故事,说到声名地位都很显赫的神光,抛弃了世俗的一切,去学习佛法,打坐修行了很多年,还是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后来见了达摩,在经历了立雪、断臂等波折考验后,达摩问他来干什么。结果就有了那段著名的问答:

      “乞师赐安心法门。”

      “将心来,吾为汝安。”

      “觅心了不可得。”

      “吾为汝安心竟。”

      达摩已经为神光安了心,神光自己有没有安心?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后来过了很久,他才悟了道,真正“安心竟”。毕竟,道理是道理,现实归现实,真要安顿身心,还是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水到渠成的。

      

      除了安心,您还需要信仰为我们解决什么?

    元宝推荐:擎箭天使,
    • 家园 对宗教的需要

      人所知道的与未知世界的交界便是圆圈的外边吧,圈内是已经知道了的,而圈外是未知的。知道的越多,圈便越大,这交界的一边也就越长。随着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竟然有那么多,于是开始羡慕那些无知者无畏。当发现未知世界的范围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探察能力的极限的时候,难免产生畏惧。这畏惧是对自然的敬仰,也是对自己能力的绝望。绝望,安全感也就不复存在。然而安全是人不可克制的需求,当对知识绝望的时候,便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

      自然科学的发展如此,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也与之类似吧。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无望,而冥思苦想,搅尽脑汁之后却往往得出一个失望的结论,这更是让参详其中的人心生颓丧。无奈这心生颓丧之人往往又是心思才智上佳之人,更是需得有个周全的解释来让安慰自己,满足自己。这时候,已经构建了数千年之久,被不断完善的,可以包容一切、指导一切的宗教又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这些人的皈依会更加虔诚,并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不断的完善和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于是在他们完成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解释的时候,也同样完善了已经日臻严密的宗教体系。

      无法全知,又无法接受自己的无知,于是宗教的包容和解释便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了。

    • 家园 偷窥碧玉舲的博客

      提到她的一位教授外号"女王样",有这么一段:

      "女王样上课讲康德,说他假定上帝存在,其实荒唐得很。女王样打了个比方:康德看到这个世界的丑恶,很绝望,所以说我们只能相信上帝存在。这样的逻辑可以重新演绎一下――康德想去城里逛街,但是没有车,很绝望,所以拼命地相信天使会飞下来接他。“荒唐吗?”女王样问。我们哄堂大笑。女王样不笑,语气淡淡地:“叫逻辑至上的康德做出这种假设,可见绝望有多深。”

      我的眼泪哗地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像是被女王样看到了。”

      我把这段存了下来.因为,很不好意思地说,或许有点矫情,当时,我的眼泪也一下子冒出来.

    • 家园 信仰能带给我们,要看我们

      想要追求什么了。

      在佛法的方便法门里,信仰分成三个层次。

      (1)人天福报 重在讲因果法则,教人修五戒十善。因为一般人的思维都是处于“存在决定意识”的阶段,也就是局限于佛法所谓的“果报”上,受苦的时候很痛苦,怨天尤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享乐的时候很快乐,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佛陀证悟之后,把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告诉大家,让那些希望得到财富,地位,快乐的人知道如何去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避免痛苦的结果。但是佛法讲的是“非断非常”既没有一个常驻不变的灵魂从此生转往彼生,又不是油尽灯灭转入没有后果的断灭空,所以一般人有“我”的执著,却不知道这个“我”的执著从哪里而来。。。也就是看不到因果的缘起法则。由于此生是过去的业力所集,是受报身,由于能集的本体作用产生“我”的感觉(详见唯识论),无法了知产生这个“我”的原因,所以尽管看了佛书,知道了因果法则,很多人也会因为无法改变当下的果报而放弃修行五戒十善,把佛法或者基督教(基督教求升天果报,仍属佛法的人天福报类,也着重在修摩西十戒)当成是一种无用的心灵寄托,事实上,最原始的宗教的意义都在于实实在在的改变人生的方向和来生的果报。是非常实用的。(这还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次)

      (2)解脱-我法两空,能所具亡。这是佛法的第二个层次的信仰者所要追求的,后世所谓的禅宗的明心见性。三际托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里的不可得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无法得到的意思。很多后来的人研究禅宗,很多只顾搞文字游戏,并不知道到是什么是真正的解脱法门。就像是二祖见达摩祖师的例子,什么“立雪断臂”啦,什么“将心拿来,吾为汝安”啦,一套一套的,然后二祖遍寻心而不可得(注意,又是一个不可得而不是完全没有),就悟了。于是,看书的人会心地一笑,以为自己也悟了,结果呢?遇到事情的时候,心理状态没有丝毫的改变,该生气还是气得呼呼的,该难受还是痛不欲生。很少有人知道,二祖在去见达摩祖师之前曾经是一位儒学和易学大师,经常给人讲课的,后来出家修禅定8,9年,无法安心是修到一定境界的一种体会,不是空口说白话的,然后才有如上这著名的一幕,试想二祖如果不是专心至诚修行到非常的程度(就像现在有些少年人为了追求初恋的MM,或者有些中年人做梦都想发财一样的日思夜想),有什么力量可以促使他立雪断臂这么做呢?而且,二祖悟了以后这件事并不是就皆大欢喜的完了,此后达摩祖师用了几年的时间把禅宗印心的《楞伽经》仔仔细细地传给他。凡是读过《楞伽经》的人都知道那部书奇难读懂,文字翻译的有些晦涩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那是实际修行的层次的印证,没有实际修行经验,或者经验体会没有到那个层次的,就是一定看不懂,或者似懂非懂:)此后二祖又修了很久,到了晚年传衣钵给三祖后,他混迹于市井,人见怪之,追问他原因,他还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呢,所以安心不是空口说白话,那是实修的第二个层次,读过《楞严经》的都知道,禅定要超五浊胜五十阴魔才初有小成的,那个难啊。。。祖师大德们有几个能一生做到的,都不知道呢。这个层次修好了,什么五通(还不是六通)三明八解脱意生身坐脱立亡的本事都有了,神通游戏变化,世间的一切都拘他不住了。这就是所谓小隐隐于野,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嘻嘻,这些话都不是随便讲讲的,是真功夫)

      (3)回小入大,修行六度,入佛智慧。这个层次就是要发心入菩萨地了。《华严经》,《法华经》等大经里都有佛陀的标月指,其中华严经里的十地菩萨品和法华经里的五百弟子授记品等都非常清楚。这个层次就主要是要返身入世,大慈大悲,拔苦予乐,以众生心,做大道场,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利乐普度一切众生了,所谓佛度众生,众生度佛,做梦中佛事,度如幻众生了。这当然更不是空口说白话,要帮一个人,自己都首先要有这个本事,更不要说普遍利乐济度,没有能力的人可能帮自己都困难,就别说别的了。这又是更上一步的修行了,所谓大隐隐于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事情是一件一件的去做的,人是一个一个去帮的,这还是实际的功夫。不是玩虚的哲学。

      因为最近拜读了几本南怀瑾大师的著作,看到这篇文章一时兴起,把南大师写的东西拿到这里卖弄卖弄,参与大家的讨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