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袁王之死是否该由彭德怀负责 -- 我来我看我潜

共:💬5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袁王之死是否该由彭德怀负责

    一直以来, 袁、王之死都被认为是彭德怀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实际上,这一事件的根源在于当地的土客矛盾.

    明清直到民国, 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土客的问题存在. 土籍即本籍, 也就是本地人,客则为外乡迁来之人.在田地全为土籍人所占有的情况下,他们沿山而居,而对土籍人来说,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无时无处不对他们产生着潜在的威胁。这样,双方的矛盾便不可避免。

    在井岗山地区,随着袁文才、王佐势力膨胀,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当地客家人利益的代表,与当地土籍的矛盾也带到了共产党内部.

    毛泽东依靠他超凡的个人魅力给当地土客籍党员带来了暂时的团结,袁王均成为边界特委成员.不过这两人只服毛一人而已. 1929年1月四军和前委离开以后,五军也很快突围而去, 以土籍人为主要领导的湘赣边界特委成了井冈山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 袁王所部是当地主要军事力量.一些矛盾慢慢加剧,土客籍之间的矛盾更是迅速成为了多种矛盾的焦点。

    在同年2月和3月分别产生的临时特委中,袁王还是常委;5月新特委中,已没有袁王.毛泽东的主要助手之一宛希先是临时特委副书记和新特委的执行委员,也是袁王在特委中的唯一有力支持者.但偏偏是宛希先本人的行为点燃了导火索.这就龙家衡的被杀.

    永新县委妇女部长龙家衡 是地主出身,她的丈夫刘真是边界特委委员、永新县委书记.为处理她公公的丧事,龙没有请示即化装潜入白区.当夜返回后,被宛希先以”通敌,充当保安团的奸细”的罪名逮捕,随后被杀.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在特委书记朱昌偕主持的特委常委会上,宛希先声称龙意图逃跑, 袁王以龙出身地主为由,支持宛希先杀龙.对此,以朱昌偕为首的一些特委领导成员及永新县委、宁冈县委不少同志大为不满。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激化, 朱昌偕决定让宛希先暂时去兼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

    5月,彭率五军返回,在恢复井冈山后不久既离开, 向外游击去开辟湘赣根据地.新特委虽然是在这时产生的,其中并没有五军的代表. 新特委中,没有袁王, 宛希先也不再是常委.

    11月, 边界特委决定永新、宁冈、茶陵等县红军警卫营和赤卫大队攻占永新县城。宛希先接到情报,敌人在茶陵通向永新的道路上布下了重兵,于是决定:茶陵武装不参加攻打永新县城的行动。攻打永新的战斗胜利后,朱昌偕立即召开会议,要宛希先说清原因。会上,朱昌偕等严厉质问宛希先为什么不执行特委决议。会议最后决定解除其职务,并关押审查。宛希先感到事态严重,当夜逃跑.因夜黑看不清山路,他没有跑远。特委得知宛希先逃跑后,断定他是畏罪潜逃。于是连夜动员2000余人打着火把,上山搜捕。在一个小山洞里,宛希先被赤卫队员搜出。朱昌偕、刘天干、王怀等特委几位主要负责人决定将宛希先处决。袁王得知此事后,与特委发生激烈争吵,王并掏出了手枪,被袁制止. 袁声称等毛回来再说.经此一事, 袁王与特委嫌隙已深.

    1930年1月间,中央派特派员彭清泉来到永新县了解湘赣边界革命斗争情况,朱昌偕向彭汇报了袁、王的情况。1月18日,在彭清泉主持下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赣西特委、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作出决议:“必须坚决解决袁、王问题。”具体作法:”第一是调开,此为上策;二是敷衍以图安,此为中策;三是照六次全会的指示解决之,此为下策”。朱昌偕回永新后即与刘天干、王怀、龙超清等人商议。刘真、龙超清认为:袁、王虽目无特委,独断专行,但尚无反对革命、投靠敌人的形迹,现在解决袁、王难以服众,还是从长计议为好。朱昌偕考虑再三,也同意了大家的意见。然而,1个月不到,就发生了”罗克绍事件”,形势急转直下。

    罗克绍身任茶陵、宁冈、永新等5县联防团团总,是红军的死对头。他有个30多人的兵工厂,能生产步枪、子弹、手榴弹。袁文才、王佐一直想把这个兵工厂缴获过来,为自己所用。2月11日,罗克绍带着随身警卫20余人到茶陵县猎狗垅姘妇家过夜,被袁、王活捉。为了让罗克绍交出兵工厂,二人对罗十分礼遇,等罗答应交出兵工厂即放了罗。袁王此举并未通知特委.朱昌偕得知这一情况,连夜召集会议研究对策。与会者均认为袁王有勾结罗克绍反水的可能,为了革命不遭损失,应先下手为强,解决袁、王问题。于是特委以整编地方武装,准备配合主力红军攻打吉安为由,调袁文才、王佐速率所部赶到永新城集结。

    2月22日,袁王率部赶到了永新县城.有记载称当晚由彭清泉主持会议,会上因罗克绍的问题双方再次激烈争吵,两边都掏了枪.会后, 特委连夜开会,最后下定决心,派朱昌偕到五军求援.24日晨4时左右,行动开始,除刚赶到不久的5军4纵外,集结在永新的其它地方武装也有参加. 袁被当场击毙,据说开枪的就是朱昌偕,王落水淹死.

    整个事件除最后应特委要求出动一部兵力外,彭德怀和5军并没有参与,事后也没有因此而得利.

    彭徳怀回忆说:

    某晚深夜,边区特委书记朱昌偕(似乎还有王怀或其他人,记不清楚了),来我军部,向军委报告情况。他们谈袁文才、王佐要叛变,袁、王有将参加边区县以上联席会议的同志一网打尽的可能。事情万分危险,请求红五军立即出动挽救这一危局。朱昌偕同志说,如果红五军不立即去解围,边区党有被一网打尽的危险。我们接受了特委书记这一要求,便采取了行动。… 假设这些合乎当时事实,那么就同1931年,当敌人进行第一次‘围剿’之紧急关头时,总前委在桥头决定解散二十军的情况,大致是相似的。如果朱昌偕同志反映的事实不符,那么,我犯了轻听轻信的严重错误。… 王佐的特务队数十(大约三十人)人逃往井冈山,其余二百人交给边区特委整编了. … 我若从袁王部拿了一人一枪,甘愿抵命.

    这些回忆是与事实相符合的.

    杀袁王诚然造成了后果严重,责任却不应由彭徳怀来负.和平解决袁王和特委的矛盾需要高超的人事技巧和崇高的个人威望,这些都是彭所不具备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共同对敌到水火不容,袁王和特委双方都有责任. 特委对袁王原有三策:”第一是调开,此为上策;二是敷衍以图安,此为中策;三是照六次全会的指示解决之,此为下策”。袁从4军逃跑回井冈山,王的骄横粗暴,都足以让人心疑. 宛希先的杀人和被杀,也不免令袁王生惧.再加上土客两方面多年的宿怨,最后导致了下策的采用.陈正人,何长工等4军老人,作为特委成员也没能缓和矛盾,最后的决定他们也是参与者.即使彭不同意派出部队,也最多只能推迟事件的发生.而假如袁王真的反水,所造成的损失又由谁来承担呢?

    几十年后,某些人为了政治原因诬陷彭为吞并袁王部队,不惜杀害袁王,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

    关键词(Tags): #袁王#彭德怀
    • 家园 袁王的死和彭关系不大

      彭确实是犯了轻听轻信的严重错误,但要他为此负责,恐怕无从说起。

      要为袁王之死负主要责任的几个人没过一两年就在肃反运动中被自己人杀了,也是到了解放后还平反。

      袁王之死最严重的后果是红军自此失去井冈山,一直到1949年。

    • 家园 因为同志出身问题就杀人?支持党干掉了这两个杂碎
      • 家园 不应该这么说

        当时井冈地区形势极差,领导干部不经请示批准潜入白区,自然可疑.宛逮捕龙无可厚非,但杀人实在是太草率了,尤其又牵扯到了土客矛盾,毛泽东决不会如此.

        特委会上,袁王为帮宛,才有这样的话出口.他们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杀的人.这两人缺点虽多,对党和革命还是忠诚的.对党的命令也是执行的,否则也不会轻易遇害.

        袁王事件,特委方的责任重一些.

      • 家园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请尊重烈士

        龙的死和袁王的死,都和当时的多疑有很大的关系。袁王的死何尝和他们的出身没有关系?

        你上井冈山去烈士陵园看看,袁王的塑像修的都很好,王的像更是横刀立马的形像。他们都没有什么有影响的后人(呵呵,何长工的像搞的很好,据说是他的儿子给了钱),给他们塑这么好的像,不能说没有内疚的成分在里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