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一 西庇阿:比汉尼拔更伟大? -- 顾剑

共:💬50 🌺7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一 西庇阿:比汉尼拔更伟大?

    罗马统帅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

    古罗马统帅西庇阿,非洲的征服者,战略之父汉尼拔的战胜者,他的胜利奠定了罗马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甚至可以说决定其后五百年西方世界的历史走向。无论在罗马史还是世界军事史上,西庇阿自然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 这样一个题目,还不是笔者敢信口开河说出来的。这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一部专著的标题,原文就是“Scipio Africanus: A Greater Than Napoleon” 。可是利德尔-哈特因为这句话,被别人怒斥为“他把西庇阿说得比拿破仑还要伟大。这样一个人决不可以称作是军事理论的杰出学者” 。利德尔-哈特的大名,相信即便是国内的一般军事爱好者都如雷贯耳。而那位直斥利德尔-哈特胡说八道的,是现代的另一位军事历史和理论巨擘杜普伊,提起他的“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一书,天下谁人不识君?除了这本已经翻译成中文的战争通史著作,杜普伊研究德国总参谋部历史,古典时代亚历山大,汉尼拔等人军事指挥艺术的专著,也是权威作品。两位理论权威的观点针锋相对,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是不是很刺激?当初就是因为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一书第32章的大段注释里,读到杜普伊对利德尔-哈特治学的严厉贬斥,激起我研究西庇阿的兴趣,想自己来给两位巨匠作个裁判,看看倾向于哪一方。正因为“比拿破仑更伟大” 是有争论的,所以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在引用利德尔-哈特原书的标题之余,用了一个问号。

    写西庇阿,当然不能不提到位列西方军事历史四大伟人之一的汉尼拔,这是西方历史上“易水潇潇西风冷” 的悲剧英雄。如果单以拓土略地,百战百胜,建立不世武功而论,四大伟人中,无疑亚历山大大帝居首,凯撒副之,汉尼拔敬陪末座;可是如果单纯比较军事指挥上的技巧,毅力,和艺术,很多军事史行家会把汉尼拔排在首位,拿破仑副之。汉尼拔统乌合之众万里悬军,数十年进行无后方作战而未尝一败,伟大的罗马在他面前颤抖,“战略之父” 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可惜,时不利兮骓不逝,“将军百战声名裂” ,也可以说非战之罪也。那么在一场兵力相当的堂堂正正会战中,一举击败“战略之父”的西庇阿,又当是如何的伟大呢?难不成叫“战略的祖父” ?或者还是象滑铁卢的胜利者惠灵顿一样,在被他所击败的伟人面前相形见绌?(惠灵顿倒决非平庸,但是他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跟拿破仑相比,无论从哪方面说,相去都不可以道里计) 。

    让我们来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一下西庇阿的庐山真面目吧。

    第1章 战争大舞台

    普布里乌斯。科涅利乌斯。西庇阿 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史书上一般称“大西庇阿” ,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以便跟他的父亲“老西庇阿” ,他的弟弟小西庇阿,和他的继孙西庇阿相区分,这个家族是古罗马历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将,老西庇阿是罗马执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战争中指挥西班牙战场,在战争中阵亡。大西庇阿是我们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卢修斯。西庇阿,后来统兵击败了叙利亚的安条克三世,被称为“亚洲的征服者”Scipio Asiaticus。大西庇阿的儿子体弱多病,并未从军,也没有儿子,但是从马其顿战争中皮德纳战役的征服者保卢斯家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这位大西庇阿的继孙,后来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战争中,指挥罗马军团最终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的统帅Scipio Aemilianus。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大约生于公元前236年,早年经历未见于史册,我们只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东方,千古一帝亚历山大早已逝世,伟人身后的马其顿帝国分崩离析,继承人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大致分为三块:马其顿本土,继续坐镇希腊世界的盟主;塞琉古帝国,雄霸于叙利亚和东方;托勒密帝国则占据埃及,偏安自在。(托勒密埃及的创建者,就是电影“亚历山大” 里面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向史家讲述亚历山大故事的埃及王。这个埃及托勒密王朝后来一直延续到两百年后的凯撒时代,它的末代传人,就是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 。

    “万物皆有时” ,希腊的辉煌顶峰已过,下一个欧亚的霸主会是谁呢?在地中海中部,一南一北两个新兴强权正在崛起:亚平宁半岛上的农业城邦罗马,基本完成了对意大利各城邦的征服,正野心勃勃图谋扩张,而北非突尼斯半岛上,腓尼基人的迦太基共和国,也建立起了庞大的商业贸易网络,并在整个地中海广布殖民地。这两个新兴力量之一,将统治地中海世界的未来。两雄不并立。在汉尼拔和西庇阿的时代之前,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已经爆发过一场战争,史称“第一次迦太基战争” ,主要结果是罗马摧毁了迦太基的舰队,夺得西西里岛,和地中海的制海权。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并未让双方伤筋动骨,反而激起迦太基军队统帅汉米尔卡。巴卡对罗马的刻骨仇恨,卧薪尝胆。巴卡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汉尼拔在乃父死后,接替姐夫哈斯德鲁巴,出任迦太基军队统帅,统兵从西班牙出发,出其不意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从罗马人认为最不可能的方向,出现在罗马的战略后方,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爆发,罗马人不得不在本土接受汉尼拔的挑战。

    公元前218年,骑在高高战象上,矗立于阿尔卑斯之颠的汉尼拔,我们可以揣测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自小允文允武的汉尼拔,自然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充满自信:十年一剑,迦太基将雪耻,罗马人就要尝到苦头了。可是另一方面,此去千里无后方作战,稍有差池,全军将粉身碎骨。一旦翻过这座山,从此将永无退路。

    向河梁,

    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潇潇西风冷,

    满座衣冠胜雪。

    这雪,是阿尔卑斯山上亘古不化之雪。

    汉尼拔此刻的心境,也许只有百五十年后,立马于卢比康河边的凯撒,和两千年后经行同一路线的拿破仑,才能够与之共通吧。反正我们知道,此时罗马的统帅,是没有一个与他心思相通的:罗马的眼睛,盯在南方,盯在进攻上面。按照既定方案,罗马的两位执政官,老西庇阿和森普罗尼乌斯,将分道出击,用无敌的罗马步兵军团,铸成两只铁拳,砸向迦太基:森普罗尼乌斯的军团是左直拳,将由西西里岛渡海,直取迦太基本土;老西庇阿是右钩拳,从意大利北部向西,进入西班牙半岛,征服正在那里的汉尼拔主力军团。换句话说,罗马人面向南方,没有意识到汉尼拔的进攻将来自背后。老西庇阿和他的弟弟(大西庇阿的叔叔) 所率领的罗马军团,跟汉尼拔主力相向而进,却错肩而过。

    老西庇阿刚到高卢,就得知汉尼拔主力已经逆向错过,直奔意大利而去,因而大惊失色,他清楚罗马对来自背后的突击缺乏思想准备。但是老西庇阿也是一个处变不惊的人物,当机立断:他让弟弟统兵继续向西班牙进发,自己带轻骑昼夜兼程返回意大利,在波河流域组织防御,截住汉尼拔。乍看起来,这是个鲁莽的决定,因为老西庇阿轻骑而回,手中无兵。实际上,这个大胆的决定是当时最好的对策:如果罗马的西班牙远征军团尾追汉尼拔,大军无论如何不可能比对手快,汉尼拔反客为主之势已成。倒不如顺势征服西班牙这个汉尼拔的后方基地,断其后路。同时,老西庇阿轻骑赶在汉尼拔大军前头,可以在波河凭借天险,组织当地部落武装来抵抗,而且罗马在意大利北部也不是没有军队:司法官曼利乌斯的两万军队正在此处,只是还不知道汉尼拔的突袭而已。老西庇阿可以组织起足够的抵抗兵力,同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以后,也需要休整。只要老西庇阿能够迟滞汉尼拔,再八百里飞檄南方的森普里乌斯军团,等南方主力军团北上会师,就可以对汉尼拔构成绝对兵力优势。以上,是我个人揣测的老西庇阿的决策基础。

    直到这个阶段,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我们故事的主人公,17岁的大西庇阿身在何处。按照常理推测,也许应该是跟父亲和叔叔出征,半路上星夜折回的时候也随侍在老西庇阿身侧的吧。反正当老西庇阿和汉尼拔在波河流域迎头相遇的时候,双方皆没有料到对方的动作如此之快,而双方都自信必胜,於是爆发了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的第一战,提西努斯河战役Ticinus。这场战役本身规模不大,具有前哨战的性质,但却是大西庇阿第一次见诸史书记载:当时是两军在波河北岸支流提西努斯河对峙,双方统帅都带领骑兵亲自侦察,结果迎头相遇,在一场激烈而短促的骑兵交锋中,罗马主帅老西庇阿陷入敌阵,身被刀伤,17岁的大西庇阿救父心切,不顾周围罗马骑兵畏缩不前的情况,几乎是单骑突阵,结果,他的勇气激励起周围的罗马亲兵,冒死救出了老西庇阿。汉尼拔赢得了远征意大利的初战胜利,而大西庇阿,也第一次出现于战场上,尽管此时的他,还是一普通一兵,而非统帅的身份。

    提西努斯河战役之后,受伤的老西庇阿且战且走,等到执政官森普里乌斯率罗马南方军团主力北上会师。老西庇阿比较持重,主张继续坚守待变,而森普里乌斯锐气方刚,执意出战,结果特雷比亚河一战大溃,4万罗马大军,只逃出1万步兵。战后,双方各自扎营过冬,老西庇阿养好伤势,到翌年交卸掉执政官职务,再次赶赴西班牙,跟他的弟弟一道经略西班牙半岛,以期断绝汉尼拔跟陆地大后方迦太基援军的联系。史书没有记载从特雷比亚河战役到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战中间,大西庇阿在何处。从道理上推测,大西庇阿在特雷比亚河战役时,应该还是随侍在受伤的父亲身边。但是第2年老西庇阿出发去西班牙的时候,大西庇阿没有随行,而是留在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军主力当中。

    大西庇阿再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在汉尼拔的不朽经典,坎尼之战。此战汉尼拔以几乎1比2的兵力劣势,对抗两位执政官率领的8万罗马大军,结果竟然以少围多,几乎全歼罗马军团。大西庇阿是能够率部拼命突围的军官之一,他和其它3名军团将校领着4千败军在维努西亚停下来固守,等到统帅执政官瓦罗赶来,总算是聚集起一支军队的核心。

    坎尼之战以后,大西庇阿又在史籍中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汉尼拔无法攻破罗马的坚城,而罗马军队自此也不敢再与他作战,意大利境内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西班牙,局势出现了大起大伏的变化。起初罗马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在半岛东北部的埃布罗河谷地带Ebro,这里是比利牛斯半岛通向亚平宁半岛的必经之地。扼住这条路,西班牙的迦太基军就不能重走汉尼拔的道路进军意大利,也就断了汉尼拔的后援。

    迦太基军队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是半岛东南部的新迦太基城,这是他们与北非本土联络的枢纽,也是主要补给基地。双方的作战,主要就是在半岛的东部沿海一带展开。这时由西班牙的地理决定的:西班牙半岛内部多山而且贫瘠,被当地部落占领,这些部落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朝秦暮楚,大部分则是独立王国,谁的帐都不卖。这个半岛,用19世纪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惠灵顿公爵的话来说,叫作“一支大的军队会被饿死,而一支小的军队会被消灭。” 因此,双方的补给要么依靠掠夺,要么由近海船队从基地港口运输。

    起初,老西庇阿兄弟经略西班牙,进行得一帆风顺。老西庇阿并非庸将,他们兄弟在西班牙作战6年,稳扎稳打,数次击败了汉尼拔的两个弟弟,哈斯德鲁巴和哈诺的围攻,并生擒哈诺,然后一步步向南推进到半岛东海岸中部的桑古图姆Sangutum,同时联络西班牙当地土著部落,广交朋友。可是公元前212年,老西庇阿一招不慎导致满盘皆输。

    当时在西班牙半岛,有三支迦太基军队,分别由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马戈,和另一位哈斯德鲁巴(吉斯戈之子) 指挥。老西庇阿一时疏忽,与弟弟分散了兵力,又得到情报说西班牙当地部落酋长Indibilis人要以7千5百部队增援迦太基军,老西庇阿就想率领轻骑出击,在西班牙军和迦太基主力会合之前,打它个措手不及,消灭这支倒向迦太基的部队,也借此向当地各个部落示威。结果老西庇阿时运不济,来晚一步,他的轻骑兵与迦太基主力遭遇,在一场混战中,老西庇阿阵亡。他的弟弟格奈乌斯。西庇阿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得到消息,急忙赶来想搭救乃兄,半路上又遭遇迦太基的得胜之师,被迫退守一座小山,最终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尽没。这样,老西庇阿兄弟6年经略之功,毁于一次作战失误。罗马在西班牙半岛的部队几乎完全崩溃,土著部落亦纷纷倒戈,罗马副将马西乌斯Marcius带残部退回埃布罗河坚守。元老院派来大将尼禄Nero代理西班牙总督。(对罗马史不熟的朋友一定分清楚,此尼禄并非三百年后那个荒淫得火烧罗马城的皇帝尼禄。)

    谁去正式接收西班牙战场呢?在元老院的选举中,满朝名公巨卿一时丧胆,无一个敢於出头。这是罗马国运最黑暗的时刻,西班牙基本算是丢掉了,本土还在被常胜将军汉尼拔蹂躏。结果,24岁的西庇阿挺身而出,以唯一候选人的身份当选西班牙总督,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待遇,按照惯例,大西庇阿还不到担任这么高公职的法定年龄呢。

    以上“众人丧胆,西庇阿挺身而出” 的说法,是出自李维的“罗马史”。德国历史学家蒙森对此有另一个解释:这是元老院的故意安排,目的是让一个次要的将军去替换回尼禄,因为元老院认为西班牙战场已经没有指望了,最多就是保有东北一隅的基地。而尼禄是当时罗马最称知兵的大将之一,需要他和马尔克卢斯,费边等人在本土主战场与汉尼拔周旋。而西庇阿的父亲叔叔生前在西班牙又有人望。因此愿意出任西班牙总督的年轻的西庇阿,才被元老院安排为唯一的候选人。

    即便后一种说法正确,那也得大西庇阿有胆子去挑这副重担才行。史实是,24岁的西庇阿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早于法定年龄当选总督,率1万步兵和1千骑兵出发去西班牙接替尼禄的职务。

    历史就是这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最危难的时刻,对英雄来说,也是最好的机遇--只要你胆子够大。

    由此,我们的主角西庇阿闪亮登上了布匿战争的舞台,24岁的年轻人在今天也就是大学本科毕业不久的样子,他却出发去拯救罗马,征服世界。也许,豪杰本来就是疯子?

    第2章 西庇阿借东风:一个神话的诞生

    1.妙计

    豪杰也许就是疯子,可是疯子未必都能成为伟人。除了大胆,你还得有那份才华,那个机遇。年轻的西庇阿出山第一战就不同凡响。这一战,最典型地体现出他以后一贯的作战风格:构想大胆,执行细密,总是谋定而后动,好比象棋好手“下棋看五步”,有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老谋深算。

    首先是选择作战对象的问题。当时在西班牙半岛,罗马军队偏处东北一角,坚守西班牙通向高卢和意大利半岛的要道。迦太基军以为罗马人已经不足为患,三支军队分散开来。汉尼拔的两个弟弟各带一支军队,哈斯德鲁巴在西班牙中部,今马德里附近地区,马戈在南部海边的直布罗陀,另一军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在西海岸的塔古斯河口Tagus。分兵的原因,除了轻敌以外,主要是三名将领互相不服气,而西班牙的给养水平又负担不起一支太大的军队,而且西班牙内地的土著部落非常善战,需要弹压。

    这样,西庇阿就处於内线的地位,他的兵力强于分散的三支迦太基军中的任何一支,但是弱于任意两支的合力。在他的地位上,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利用内线地位,抢先攻击最近的一支敌军,各个击破。西庇阿却选择了看似最冒险的方案。他不去攻击任何一支敌军,却径直沿东海岸南下,奇袭半岛东南角迦太基军队的总补给基地,新迦太基城。说这个方案冒险,是因为西庇阿劳师袭远,新迦太基又城防坚固,易守难攻,那个时代攻城是不容易的,汉尼拔横行意大利垂十五年,也没敢去碰罗马的金城汤池。万一初战不能一鼓而下,敌人援军赶到,马上就是顿兵坚城,受内外夹击的局面。

    但是细看这个方案,其实构思很巧妙。首先是时间差:西庇阿奔袭新迦太基城,是7天的行军距离,而任何一支迦太基野战军,赶到这里至少都要10天的行军。这样,只要西庇阿3天之内拿下要塞,就能反客为主。其次,罗马拥有海军优势,就算至不济,攻城失败,被援军包围于坚城之下,还可以退上战舰,从海路撤出来。所以,这个行动并不象看上去那么冒险。第三是新迦太基城防虽然坚固,却只有1千精兵防守。第四,拿下此城还只是西庇阿算计中的第一步,他从内线变为外线奇袭新迦太基城,成功之后还要从外线再变内线,引诱三支迦太基军来攻,再各个击破。

    这个计划,显然在西庇阿心里盘算了许久,他到任的时候是冬季休战期间,对新迦太基地形兵力的刺探,整个冬季都在秘密进行。新迦太基的地形是处在一个半岛上,座西朝东,南边是大海,北边是一大片咸水湖,这个湖与大海有一条运河相通,而运河就在城的西面背后。因此,新迦太基城南北西三面环水,只有城东是半岛根部的狭窄正面。守军几乎所有兵力都在这里,城墙也最高最厚。而西庇阿却从当地人口里,知道了一个连守军都不知道的秘密。

    那是什么呢?

    2。奇迹

    西庇阿的整个作战计划制定得相当精细。他带大军出发的时候,对所有人隐瞒了此行的目的地,只告诉副将,指挥舰队的莱利乌斯一个人Laelius,要求他务必在陆军到达的同一天,赶到新迦太基城。既不能早也不能晚。7天之后,罗马水陆两军会师新迦太基城外,大战爆发。西庇阿遵循常规,从东部正面攻城。早上攻击城墙的罗马步兵故意示弱,引诱守城精兵开城出击,然后西庇阿两翼伏兵突起,杀伤了大部分出击的守军,差一点就能尾追敌军夺下城门。可惜守军的运气终究比较好,动作也比较快,城门封闭,罗马军队不得不从正面强攻。

    罗马军团从上午攻到傍晚,死伤枕籍,看起来要无功而返了。此时,奇迹突然出现:城北面,也就是罗马军的右翼,守军的左翼,那个大湖的水开始退潮,水浅到可以徒涉。西庇阿早已等待这个机会,他亲自率领集结待命的五百精兵,从湖面涉水绕过城北,从没有一个人防守的西北角登城,然后指挥士兵从城墙上杀回正面,侧击守军,打开城门,一举攻占了这座坚固的要塞。

    这就是后来西庇阿神话的最主要来源:你想,在一场激战正酣的时候,掩护敌人侧翼的湖水突然退了,而西庇阿统率罗马突击队徒涉湖面,就象能在水面上行走一样,能不让当时的人惊为神迹吗?更妙的是,战前西庇阿的动员演说里,就公然预言“今天会有奇迹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所以,这个奇迹绝对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歪打正着,而是统帅西庇阿能够通神,请来了朱辟特,马尔斯,阿波罗,孙悟空等等诸神大仙帮助作战的结果。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经此一战,西庇阿不但树立了统帅的威望,而且建立了一个神话,大家不仅把西庇阿看作一位统帅,而且简直就是一个半仙。

    3。解谜

    对我们后世的人幸运的是,西庇阿这个神话的谜底,还是有史料揭穿了。其实没有什么神力,而是我们前文提到,西庇阿侦察出了一个连当地守军都不知道的秘密:湖水会退潮,而且退潮的时候水深可以徒涉。西庇阿本人放纵这个神话不予澄清,则是因为当时的人迷信,正好可以利用迷信来建立国民和士兵对统帅的绝对信心,也是个鼓舞士气的办法。我们后世写这段历史,无论是蒙森,利德尔-哈特,还是杜普伊,富勒,再大腕的名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主要都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和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而李维的主要资料,也是转述波利比乌斯。正好波利比乌斯是个当时最不信邪的主儿,他的资料来源,就是西庇阿的副将,那个唯一事先获悉西庇阿全盘计划的莱利乌斯。西庇阿的大部份战役计划,都是莱利乌斯亲口告诉波利比乌斯记述下来的。再者,西庇阿本人二十年后给马其顿王腓力五世写过一封亲笔信,信中详细论述了新迦太基之战的决策过程,这封信得以流传后世。西庇阿跟腓力五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这封信的主题很有意思,就是要论证:“我是人,我本平凡,千万别把我当半神看”。

    但是退潮之说,用来解释“神迹”其实也不圆满,聪明人会提出这么几个疑问:第1,内陆的泻湖与海相通,涨潮退潮也没有什么奇怪,可是退潮是有规律的,天天都有,如果每天都有那么一个时间水浅可以徒涉,即便当地的守军不知道,老百姓也会下水,抄个近道,会个情人,钓个鱼虾螃蟹什么的。长此以往,守军会不知道?打起仗来,会不加以防备?第2,如果西庇阿知道会有退潮的话,他等退潮前总攻,把敌人正面主力吸引住就行了,为什么事先精心设计诱敌,诱敌不成又花一整天时间强攻,增加很多伤亡,好像他事先不知道似的?牺牲士兵的生命就为一个戏剧效果,这个戏,也做得太矫情了吧?

    后来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又有历史学家兼地理学家实地考察,发现真正退水的原因,既不是奇迹,也不是退潮,而是风。当地的这个季节,常会刮一种从内陆来的大风,因为湖的肚子大出口小,大风一起,会把大量的湖水从运河吹到大海,这样水面就变浅了。更妙的是,无论平时的退潮,还是内陆的大风,单独一项都不能把湖水变得浅到可以徒涉,必须两者叠加才行。所以,平时大部分时间,湖面是不能走过去的,当地守军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只有老住户才知道。

    这也可以说明西庇阿作战一整天的原因。他只知道会有风,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风,甚至不知道在这三天当中会不会起风。所以,西庇阿所设计的作战方案,是做好准备以待天时。天时到了固然好,万一借不成风,他还想凭实力试试强攻的手段,结果呢,天遂人愿。这就是所谓“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和“天助自助者” 的道理。

    三国演义里,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那是小说。不过西庇阿在公元前209年自己的初战新迦太基战役,确确实实玩过这个“借东风” 的把戏。我当年在大学里看凯撒的内战记,亚历山大远征记这两部书的时候,常常能看到跟“三国演义” 十分类似的情节,记得凯撒就干过类似空城计的事情,当时就常常感叹,其实古今中外人类的战争智慧,还是共通的。西庇阿呢,除了这次“借东风”,后来还有过“庞统连环计” ,“火烧连营” ,“围魏救赵” 的事迹,尼禄在梅托汝斯河战役也有过近似于孙膑的“增兵减灶” ,我们将在后文中一一提到。

    (未完待续)

    关键词(Tags): #军事(说了就走)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duanjian,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庇阿与杨家将

      在河里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扔过包子,是在汗颜的很,前一阵子讨论中西语言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感觉意犹未尽,后再在小说里加了一段现在看到顾大侠的文章就引申出来这么一段,博大家一笑吧。

      这里只对西庇阿家族的称谓做一个探讨,顾剑云:史书上一般称“大西庇阿” ,以便跟他的父亲“老西庇阿” ,他的弟弟小西庇阿,和他的继孙西庇阿相区分,这个家族是古罗马历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将。这不禁让我想起咱们历史上的一些有名的将种,当然这里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杨家将了,咱们的史书上可从来没有称他们“老杨”、“大杨”和“小杨”,要是真这样叫的话好好的一出尽忠爱报国的悲剧就给彻底毁了,实际上我们一般的老百姓也知道老杨叫杨继业,后面是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抱歉,十好几年没听杨家将了,实在不记得其他六个儿子叫什么),为什么西方人不用全称来称呼西庇阿家族呢,从文章里看,老大小的分发显然没有囊括西庇阿的所有著名人员,继孙就不说了,毕竟年头差了不少,可是老西庇阿的弟弟为什么也没有被列入排列,似乎这位西庇阿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好像出场的次数比小西庇阿还多些,所以要我说按年龄顺序排列应该这么称呼:老大西庇阿、老小西庇阿、小大西庇阿、小小西庇阿,上帝保佑他们家在这段时间没有其他名人了,要不然下面的西庇阿该怎么办。

      中国人有没有这样说话的呢?当然也有,韦爵爷就这么说,不过爵爷缺少文化,描述起复杂的关系可能是有些困难。

      我们看一看全称: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即便是西方人想要记住这么一长串恐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人与称谓又必须一一对应,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被人看懂,于是排行就被搬了出来,实际上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数字,可惜那是国王们的专利,咱们呢,不但称谓与人一一对应,甚至还有闲暇去了解一下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增加一点冗余,别的不说在治史这个方面汉语的优势倒是颇为明显。

    • 家园 漂亮的文章,花之
    • 家园 西庇阿的精彩尽在文中了

      几乎无法补充什么。

      总的来说,汉尼巴和西庇阿的战斗中,汉尼巴的客观困难看来总是大一点,这使他获得了很多同情票。然而我更同意对西庇阿的赞扬,所谓优势劣势,外人看来是好牌坏牌,从自己看来,就是机会的多少罢了,汉尼巴这种人无论你有多大的优势,给他一个机会就可以赢。西庇阿就是封住所有汉尼巴可以赢的机会。相对来说,汉尼巴就像隆美尔,而西庇阿可比蒙哥马利精彩多了。

      我想,汉尼巴最后也是很明白,在那个条件下,自己赢不了西庇阿的。我很想知道,如果换过来,西庇阿作汉尼巴,汉尼巴作西庇阿,两个人的故事会不会同样精彩?觉得很可能会同样精彩的,西庇阿在用兵上的神来之笔,比如开声波武器的先河,也足以让人神往。汉尼巴的时代,能够做出汉尼巴那样演出的,除了汉尼巴,只有西庇阿。

      • 家园 这点上我有点不同意萨老的意见

        西庇阿比汉尼拔的最大优势是在于他是多线作战,因此补给一直不用担心,尽管罗马在汉尼拔攻击下损失很大,但是主要的同盟没有分裂,因此能够给军队有不断的人力和物力补给。而汉尼拔的部队主要都是雇佣兵,没有什么本土的士兵,而且从攻入亚平宁以后补给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当地。要把这么多士兵笼合起来是需要相当强的人格魅力。看看后来拿破仑从莫斯科兵败逃回巴黎的时候,他原来的部队还有多少?而汉尼拔在罗马境内驰骋长达十余年却没有大败,他的兵力是在费边等的蘑菇战术下被逐步消耗掉的,他最后的扎马之败不是因为他战术上有什么错误,而是在于他没有足够的努米底亚骑兵可以对付西庇阿,他的援兵直到扎马作战后几天才到达战场,结果被全歼。仔细观察西庇阿的战绩,不难发现他的战略手法完全师承汉尼拔,以完美地再现汉尼拔的坎尼模式的扎马战役为最高成就。扎马战役中,针对汉尼拔的每个战略构思,西庇阿都以相应的措施一一化解,使汉尼拔的计划完全落空,一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因此,坎尼战役的规模以及创造性高于扎马战役,打个比方,就好像足球中的XXX战术,可能在公布后能想出破解的办法,但是它的创造者却是功劳最大的。在汉尼拔之前欧洲的作战更多的是阵型上的不同变化以及兵种的配合,但汉尼拔却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思想,引入了兵行诡道的思想,对于欧洲军事思想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即使不算此前的诸多战役,单是坎尼作战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正面作战方式实现的完全合围的战例,而且是在他兵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我认为将汉尼拔跟西庇阿放在同样的标准上来分析是不公平的,不能仅仅因为扎马作战的失利就认为汉尼拔不如西庇阿,打个比方就可以看出,假设西庇阿突然战死,罗马并不见得就会投降,还可以再制造出第二个第三个,但是汉尼拔对于整个迦太基却是无法替代的人物。罗马在二次布匿战争后如此地惧怕汉尼拔乃至最后逼死他正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无法用公平的手段战胜他。

        • 家园 没看出咱俩观点的不同来

          咱俩相同的地方请参见我那段评价的最后一句 :)

          • 家园 呵呵,不过汉尼拔打得更赏心悦目一些

            如果拿足球来打比方的话,汉尼拔就是一只以进攻为主的队伍,而西庇阿则是以防守见长,扎马会战就是西庇阿针对汉尼拔球队的死穴进行的防守反击战。如果要看球的话,我更喜欢看汉尼拔球队的表演。

            • 家园 这个非常同意

              汉尼巴要说缺点那就是部下实在不争气,没了他简直就不会打仗,比如新迦太基,要说守上十年也不该算是过分吧?

              西班牙现在的加泰隆尼亚地区,我猜测和汉尼巴征服西班牙的历史恐怕有些关系,这里的民风据说和传统的西班牙地区也有很大的不同。

      • 家园 最近写东西的风格受你影响不少

        就是说,也开始东拉西扯,什么借东风,连环计,哈哈。今天刚刚把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的文章写完,又是一个5万字。中间有一章讲耐克暴动,题目居然叫做“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只是怎么也想不到声波武器,你别说,这么写是好看多了,自己写着也不觉得闷。不过你讲故事的天才,大概半是天生,学是学不来的。

        短期之内恐怕还不会帖出来,因为还要在小隐的内部版征求一段时间修改意见,文章写长了语多必失,可能有错。这篇西庇阿是7月份写完的。下一步的马略和苏拉很快可以开笔了,参考书已经看完。我想春节以前这两篇应该可以公开了。

        • 家园 好呀

          又有故事看了.苏拉也是不世出的大牛人.

          • 好呀
            家园 哈哈,知道苏拉牛在哪儿

            苏拉这人有一点,我觉得比四大伟人还要牛得多:汉尼拔拿破仑再牛,毕竟是失败的英雄;亚历山大凯撒再牛,还是英年早逝。

            看出来了吗,不管多牛的牛人,还有时势和别人制着他(汉尼拔拿破仑),最少还有天命制着他(亚历山大凯撒)。唯独这个苏拉,坏事做绝,为所欲为,就是没受过任何惩罚,牛,实在是牛。

            • 家园 苏拉还是占了马略改革的便宜的

              罗马后期独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马略的兵制改革造成军队的职业化,而同意大利同盟的作战加速了军阀的出现,马略不过是因为野心不如他那么大,否则如果马略是一个成熟的枭雄的话,断不会坐视苏拉的作大的。至于您所说的苏拉的平安死去,不过是因为他始终手不离权罢了,如果他真的放弃了军事力量,采取民主竞选的话,估计立刻就会被暗杀的。民主的制约力量只有当大家都遵循游戏规则时才有用,一旦有人用暴力手段控制了民主的运作的话,民主就不再是民主了。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苏拉的这种独裁实际上也是一种选举,是不自觉的对格拉古兄弟改革的继续。由于格拉古改革的失败,导致破产小农无法从政府政策获得土地,他们只好通过马略的雇佣兵的制度,用自己手上的刀把子来改革政府的政策,苏拉和马略以及秦纳的争斗,伤亡最大的是那些经济豪富的大奴隶主,而士兵从没收他们的资产中获得了大量好处。没有这个背景的话,苏拉的独裁也是不容易成功的,看看后来塞维鲁王朝后的那些整编上台的将军有几个不是被士兵哗变给杀掉的呢?

    • 家园 呵呵,全文结束。我不挖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