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阿富汗的悲剧(1)开篇 -- 思林

共:💬76 🌺1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阿富汗的悲剧(1)开篇

    2004年12月7日,阿富汗历史上的第一位民选总统卡尔扎伊在喀布尔宣誓就职,这标志着阿富汗政治重建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也宣告了持续了近30年的阿富汗战争和内乱彻底结束。阿富汗终于告别了不堪回首的昨天

    阿富汗位于西南亚,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约六十五万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四,有山国之称。阿富汗历史上是欧亚路上交通要道,素有‘亚洲的十字路口’之称。然而由于既没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也缺乏惹眼的财富,因此阿富汗尽管屡遭到各种征服者的侵袭(亚力山大,匈奴部落,突厥部落,成吉思汗)。却它从未引起过强邻的贪心,‘逗留’的时间都非常短。到了近代,阿富汗地处沙俄和大英帝国两股势力范围的交汇处,因此也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也恰恰是由于两强的相互牵制,加上阿富汗人酷爱自由,骁勇善战,阿富汗既没有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也没有被虎视眈眈的沙俄所吞并。就其内部而言,国内大小民族20多个。各民族由若干部族组成,部族下面又有许多部落。长期以来,阿富汗农村社会结构处于部族形态,部族首领是最高权威,统辖一切事务。各个部落各自为政,很少来往;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居民们基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山谷、峡谷、河谷和沙漠绿洲,因此长期以来倒也相安无事,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战。

    查希尔王朝建立之后,阿富汗进入了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时期,如果没有那个‘天然盟友’,如果没有那个自称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阿富汗也不至于接二连三地发生政变,最后发展到兵连祸结的地步!四十年间各种势力竞相角逐,各式人物粉墨登场,演出出了一幕幕悲喜剧。而阿富汗却陷入灾难深重的战争之中。

    连绵三十年的战争造成阿富汗30%人口为移民、难民,10%人口战死、饿死,95%以上妇女为文盲,年均收入为20美元,可耕地仅占全国土地7%,而其中出于战争原因半数以上废耕,最重要农产品为鸦片(占全球50%以上,但8000万美元的实际收益却只占国际市场总销售额的八百分之一),平均寿命为41.5岁,两岁以下的孩童的死亡率为五分之一,手头上唯一现代化商品为武器,单单地雷就埋了1000万之多,男人最好的解决失业、饥饿的办法就是参军,女人则是当小老婆…,当然寡妇更多。

    苏联侵略阿富汗造成阿富汗140多万人死亡,即相当于阿富汗全国人口的9%,甚至超过苏联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8.6%的死亡率。 那么苏联又从阿富汗战争中获得了什么呢?苏军侵阿投入总兵力12万人,伤亡3.5万人,损失飞机1000架,每天消耗战费1000—1500万美元,年均消耗战费20—40亿美元,总消耗战费200亿美元以上。可见苏联出兵阿富汗8年,不仅没能消灭抵抗力量,反而使自己蒙受了巨大的人员、财力和物力损失。战场上失利不仅使侵阿部队士气低落,而且引起国内人民强烈不满。苏军从阿富汗撤军不到三年,苏联就解体了,它被阿富汗战争拖垮了。

    另一方面,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出于遏制苏联势力的需要,扶持援助了各式各样的阿富汗‘圣战者’。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原教旨主义被姑息养奸,却不料恐怖主义这把“回镖”却掉过头来伤害自己。让人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阿富汗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从阿富汗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迪呢?

    这一切还要从四十年前查希尔国王所倡导的‘民主’改革说起。

    查希尔1914年10月出生于喀布尔,青少年时代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曾在法国巴黎留学6年,法语流利,会数国语言。他对军事、历史、社会学都有兴趣,尤其酷爱法国文学,还喜欢打猎、绘画、摄影等。1933年,他的父亲阿富汗国王纳奇尔遇刺身亡。查希尔继承王位,成为阿富汗的国王。当时的阿富汗封闭落后,国家各部门重要职位均由家族成员担当。尽管他当时已经19岁了,根据阿富汗王朝的传统,叔伯一辈还是有责任帮助国王处理国事。直到1953年,叔叔们相继去世,查希尔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君主。

    由于查希尔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在他主政之后,力主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阿富汗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交流。尤其是1963-1973年间,以“10年民主”著称。查希尔通过召开大国民大会,于1964年颁布的新宪法,宣布要在国内实民主。新宪法为那些与王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法律上提供了参政机会。放宽了公民的社会民主权力和自由权,其中包括允许成立政党,允许私人办报,选举议员时采取无记名投票等等。于是一时间,各式各样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其中一个政党的出现改变了阿富汗的民主进程,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请看下集《革命的前奏》。

    主要人物表:

    查希尔:阿富汗国王,倡导民主改革。1973年被堂兄兼妹夫达乌德通过政变赶下台。在意大利流亡29年后回国。

    达乌德:红色亲王,政变后任阿富汗共和国总统。狡猾多变,喜欢左右逢源,最后弄巧成拙,全家被杀。

    塔拉基:自负的理想主义者,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创始人,革命的领袖和理论家。被亲密的战友和忠诚的门生阿明同志杀害。

    阿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人民派’头目,在杀害多年追随‘阿富汗人民之父’塔拉基同志之后,被苏联老大哥的特种部队击毙。

    卡尔迈勒: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缔造者之一,‘旗帜派’头目。政坛上几起几落,最后在苏联军队的扶持下登上最高位。不久失宠,1996年死于流亡地。

    纳吉布拉: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后起之秀,末代总书记。苏军撤离后苦撑了三年。1996年和其兄弟一起惨死在喀布尔街头。

    马苏德:30年间唯一的英雄,人称‘潘杰希尔雄师’,具有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数次力挽狂澜于危难。在胜利的前夜,被拉登的人体炸弹暗杀。两天后,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两个月后,他的部队重新夺回了喀布尔...。

    元宝推荐:萨苏,
    • 家园 阿富汗的内乱哪有那么容易结束

      也宣告了持续了近30年的阿富汗战争和内乱彻底结束

      现在看起来楼主写这句话的时候实在是太乐观了

    • 家园 马苏德算不得英雄

      就是一军阀。

      无非是去巴黎吼了两嗓子,搞得一帮子白人泪流满面,让媒体忽悠成了阿富汗免煮食油的灯塔。

      • 家园 商榷一下

        马苏德算得上阿富汗人的英雄,起码人家坚持抵抗苏军若干年,并不断取得胜利,“潘杰希尔雄狮”的称号不是浪得的。

        • 家园 马苏德抵抗苏军若干年,不会改变他军阀的性质

          马苏德在西方很有名,因为他亲美欧,受到美欧媒体的追捧。

          随着美欧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态度变化,我个人认为美国是在把马苏德培养成代理人。第一步已经完成了,就是媒体形象的塑造。第二步就是收拾了塔利班之后马苏德下山当总统。可惜基地抢先了一步。

          阿富汗虽然穷,但是地处伊朗、前苏、中国、巴基斯坦之间,美国太想拿到了。

    • 家园 又一个旷世大坑!
    • 家园 送花

      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出于遏制苏联势力的需要,扶持援助了各式各样的阿富汗‘圣战者’。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原教旨主义被姑息养奸,却不料恐怖主义这把“回镖”却掉过头来伤害自己。让人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家园 【原创】阿富汗的悲剧(5)《四月革命》

      一、 阿明的崛起

      说到四月革命,就不得不重点谈谈阿明。因为正是阿明才是四月革命的实际指挥者。

      阿明,1929年出生于喀布尔附近的一个小职员家庭。早年丧父,由哥哥抚养。从小聪明好学,学业优良。喀布尔大学科学系毕业后,靠奖学金两度去美国哥仑比亚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学位。留学期间,积极参与阿富汗留学生的政治活动,并于1963年当选留学美国的阿富汗学生会主席。也正因为有了这段留学美国经历,阿明后来被其政敌如卡尔迈勒等扣上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的大帽子,当然这只不过是常见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象而已。

      阿明回国之后,参与了人民民主党成立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与塔拉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人民民主党分裂期间,他坚决支持塔拉基,赢得他的信任,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1967年,经塔拉基推荐,进入人民派中央委员会。 不久被派往苏联受训,回国后,他致力于党的组织工作和军队工作,逐渐掌握了人民派党内实权,成为仅次于塔拉基的第二号人物。当时人们称阿明是塔拉基的‘最亲密的战友,最忠贞的门徒’。阿明称塔拉基为‘伟大导师’。塔拉基对这位‘忠诚老实的同志’深信不疑,他们经常在星期天的早上会面,讨论人民民主党军官状况,分析武装夺权的可能性和时机。

      整个七十年代,也许是巧合,世界范围内有两个被译为‘阿明’的暴君。一个是乌干达的阿明,一个就是这位阿富汗的阿明。作为暴君,阿明有其鲜明的特征。阿明是一个精力充沛,性格坚毅,锐意进取的人,(这在四月革命中表现尤为突出)他生活严谨,不吸烟不酗酒;他谈话时言简意赅,记忆好,很能引起对话者的好感。他的这些‘人格魅力’吸引大批追随者,致他们于自己的影响之下,也有助于提高自己在人民派内部的影响和威望。另一方面,阿明性格中的奸诈、暴虐和贪婪也非常突出。他把伪善和口是心非表演到极致;对权力的贪欲,使他成为了冷酷无情的冷血动物;更可怕的是阿明是一个斯大林分子:阿明狂热地崇拜斯大林,斯大林的肖像一直摆在阿明的办公桌上。阿明喜好重复说:‘斯大林同志教会我们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虽然开始会痛苦,但事后一切都会非常好!’所谓的‘痛苦’对于被他统治的人民来说意味的是一场场屠杀!

      然而,在1978年的4月,人们(包括塔拉基,达乌德在内)都还没有认清阿明的真实面目。此时的阿明是以传奇般英雄的形象登场亮相的。

      二、导火线

      经过整合的人民民主党原计划于1978年5月27日起事。一件突发事件加快了起义步伐。1978年4月17日,旗帜派主要理论家海巴尔被暗杀,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海巴尔是警察学院院长。他是国王时期经卡尔迈勒介绍入党的,当时曾惹恼过人民派。他也是旗帜派在军队工作的负责人,也具有相当的人望。有关他的死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苏联的克格勃安排谋杀了海巴尔,其目的是为了将‘国会纵火案’的伎俩应用于阿富汗,因为克格勃估计到,这一暗杀事件会引起公众骚乱,可以以此为借口组织人民民主党举行示威游行,以此动摇达乌德政权。这种猜测是荒谬的。在人民派和旗帜派当中,苏联一向偏心旗帜派,一是旗帜派更加的听话,二是他们的观点主张更符合克里姆林宫的口味。杀死旗帜派一员大将苦肉计的代价未免太大了吧?有这个必要吗?

      普遍认为,海巴尔是被达乌德的内政部长下令枪杀的。对此我也深表怀疑。达乌德是个聪明之人,在没有布置好之前怎么会贸然行事?即使要动手也会从他厌恶的人民派头目下手,怎么会暗杀相对温和的旗帜派的海巴尔呢?如果是达乌德杀了自己的心腹大将,后来卡尔迈勒怎么会在如何处置达乌德问题上,心慈手软呢?

      第三种可能是阿明一石击两鸟,即不择手段消灭竞争对手,又嫁祸于达乌德。人民民主党重新整合之后,军队工作名义上的负责人是海巴尔,阿明仅仅是他的副手。阿明为了夺取起义的领导权,就必须搬掉海巴尔这个石头;再者,海巴尔掌握大量军队工作的领导系统线索,杀死海巴尔可以严重削弱旗帜派在部队中的力量,大大降低旗帜派在起义中的作用,并直接影响革命成功之后的权力分配。事实上,海巴尔死后,旗帜派中没有人有力量可以制衡阿明,在整个起义过程中行动迟缓,人民派和旗帜派在军队中力量对比更加悬殊。根据阿明以后的所作所为来判断,杀害海巴尔完全符合阿明的性格。

      海巴尔之死,引起群情激愤。人民民主党在喀布尔组织了一万五千人的抬棺大游行,吹响了夺取政权的号角。

      达乌德也不是吃素的,面对人民民主党的分而复合,更兼苏联对它的或明或暗的支持,达乌德感到危机四伏,形势不妙,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4月25日,达乌德下令镇压,开始大逮捕。4月26日,包括塔拉基、卡尔迈勒在内的人民民主党七个主要领导人和200多名参加了示威游行的陆军军官相继被捕,罪名是违法宪法。

      也许是达乌德对阿明还不够重视,也许是其他至今也未查明的原因,阿明起初免遭被捕,虽然警察于25日深夜到他家进行了搜查,对他实施了软禁,对住宅进行监控。为了了解情况,阿明打发自己的10来岁的儿子去找塔拉基,结果发现后者已经被捕,这给阿明一个信号,他当机立断,下达起义的命令。行动命令又是通过这个儿子传达到军队战友。在起义成功之后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阿明亲自表演了他如何愚弄看守他的守卫,从而顺利地把命令送出去的具体过程。直到26日傍晚,阿明才被转押至监狱。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具有改变历史命运的偶然事件……。

      三、革命进行时

      26日晚,达乌德方面以为大功告成,军队为庆贺胜利粉碎共产党人的反府行动,在驻地举行丰盛晚餐和娱乐活动。人民民主党的军官们借这个机会加紧串联和谋划。

      27日清晨,起义领导协调小组在动物园附近某处举行会议,决定早晨8点之前一切准备就绪。

      27日9时,第四装甲旅的部分官兵开始发放武器,并在瓦坦贾尔少校的带领下驶离军营。

      27日11时,起义部队分别占领喀布尔一些战略要地,第一批坦克部队抵达总统府。达乌德中断内阁部长会议说:‘愿意活命的可以离开这里,自己决定’

      27日12时,起义部队完成对总统府的包围,并对总统府进行第一次炮击。总统府就是原来的王宫,改建得犹如堡垒,由2000名装备精良的总统卫队守卫,于是双方激战连连,一时间难分胜负。

      27日下午,卡迪尔上校率领起义部队夺取喀布尔附近的巴格拉姆空军机场。随后战斗机得以升空,开始轰炸总统府。总统府战斗的局面迅速改观,胜利的天平向起义者倾斜。

      27日17时,所有被关押的人民民主党的领袖们被解救出来。

      27日18时,电台播放了民族歌曲《拉加.玛尔哈尔》――通常是政权更迭时播放的乐曲,之后,宣布革命成功。

      27日19时,起义部队攻入总统府,达乌德全家被杀。

      28日晨,最后的抵抗被肃清。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历为1357年4月7日)发生的起义被称为四月革命。革命中的死伤人数,西方最初报道是一万人,这显然是夸大了,但肯定也不是塔拉基后来声称的‘不到百人’,比较确切的数字据说是两千人左右。

      四、达乌德之死

      有关达乌德之死也有流传两种说法,其一是,当起义部队攻入总统府之后,达乌德大声叫骂于坦克之前,拒不让路,结果被坦克无情碾压而死(见我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回忆)。

      还有就是公认的说法:其时,达乌德全家躲在地下室。达乌德抵抗到底,高呼决不投降,并开枪打伤前来劝降的一个军官。结果,革命者如同老大哥苏联红军对待末代沙皇一样,把达乌德全家老少30余口,除一孙女外,全部射杀。其中有10多名妇女和儿童,最小的一个只有3岁。

      达乌德就落得个如此下场。应该说达乌德并不缺乏才能和智慧,还有一股不屈的傲气,然而,权力的贪欲蒙蔽了他的双眼。当初他发动政变之时,也按下了自己生命倒计时的按钮。我想起一句诗:‘既拥抱了晨钟,又怎能拒绝暮鼓!’。

      其实在如何处置达乌德的问题上,人民民主党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而且是吵得不可开交。事情是这样的。

      当起义队伍把党的领袖们解救出来,并迅速把他们送到了设在阿富汗电台的指挥部。就在指挥部里,人民派和旗帜派的两帮人马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吵。

      首先是是否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问题。直到此时,卡尔迈勒对起义仍缺乏信心,认为这场革命注定要失败,因而建议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应该立即疏散到农村隐蔽下来,保存实力,伺机再起。塔拉基反对卡尔迈勒的意见,但最后还是离开电台,转移到了更安全的空军基地。只有阿明仍坚持留在电台指挥战斗。从这里,三个人在魄力、胆识、处理事务的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可见一斑。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干涉,三人之间争斗的最终结果也一目了然。

      第二个问题是,由谁在电台宣读‘革命胜利’的公报。这可是露脸的事。阿明主张公告应由塔拉基亲自发布,卡尔迈勒表示异议,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塔拉基才决定由在起义中立下大功的卡迪尔和瓦坦贾尔分别用达里语和普什图语宣读。

      最后就是如何处置达乌德的问题,卡尔迈勒心慈手软,主张保留敌人达乌德的性命,人民派对此义愤填膺。最后的结果是,参加进攻的部队得到了阿明的命令:不能让阿富汗总统活着留下。

      达乌德死了,革命胜利了,杀戮能停止吗?

      请看下集《革命成功之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