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库存的时候恰巧翻到的,王辉98坦克专集原文 -- q42474112

共:💬24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库存的时候恰巧翻到的,王辉98坦克专集原文

    整理库存的时候恰巧翻到的,

    王辉98坦克专集原文

    一:研发史

    1970年底,中国第二代主力战车122中型战车在经历3年多的发展后,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的制约宣告失败。直至文革结束前的数年间,中国主力战车的发展步伐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装甲部队正对其第二代主力战车进行不断改进,并在苏联t-64和t-72战车的刺激下,纷纷加快了第三代主力战车的研发步伐。此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战车工业还仅徘徊在修修补补上,逐步拉大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1977年2月,在抖落了文革重负后,看着手中已经落后于北约和苏军近15年的装甲力量,陆军首次向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呈报了新型主力战车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在上级的要求下,军工部门随即展开了新型战车的研发工作。1978年4月,国防科工委和五机部在山西大同召开了“784”会议,讨论第二代(以后改称第三代)主力战车的研发方案,重新提出了新型第二代主力战车的研发目标,并对战技指标进行了论证。会议决定,第二代战车以德国的“豹”2战车为起点,主要作战目标是苏军的t-72战车。会后,五机部成立了会战指挥部,任命了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掀开了中国战车工业自文革后的首次发展高潮。

    经过协作攻关后,1979年3月,617厂和201所研发成功了代号1224的新型战车论证性底盘试验样车。该车安装有120公厘火炮,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摩擦减震器和mb8v331tc41型引擎,总装成功后立即投入试车,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核从德国引进的mb8v331tc41型引擎、辅助系统以及行走装置、总体布局和整车的总体性能。随后,617厂和201所又研发了代号1226和1226f2的两辆试验样车。这两辆试验样车的外形相同,除安装了与1224试验样车相同的120公厘光膛炮外,无论是在战车外形还是在车体结构上都与1224试验样车有很大不同,其战斗全重分别为45.3吨和45.8吨,车全长为9.947米(炮向前)。两辆样车的区别是动力装置系统不同,1226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36厂生产的8v165型柴油引擎,该引擎的功率为1000马力;1226f2试验样车安装的是616厂生产的12v150型引擎,其功率也为1000马力。两种试验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均为纵置式,可整体吊装,给保养车辆带来了很大便利。另外,两种样车均采用了由617厂研发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该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文件,操作轻便,加速性和转向性能较好。悬吊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筒复合悬吊,具有很好的避震性能。由于行走系统采用了6对小路轮和挂胶履带,与以往的战车相比,两辆试验样车的通行能力和行走系统的寿命有明显提高。

    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何在平坦的三北地区防御和阻击北方随时会兵临城下的重装集群,对于装备窘陋的陆军而言是个大伤脑筋的问题。借着与北约国家刚建立的准盟友关系,中国曾考虑引进德国的“豹”2战车作为陆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一时间,军方高层和工厂的技术人员成了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的常客。单在综合了全面的考量后,军方最终还是决定在吸收消化“豹”2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力战车。因此,在设计1224、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德国“豹”2战车的许多设计理念。

    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采用了焊接式炮塔,弹舱设置在炮塔尾部,乘员4人,在采用了许多新技术的条件下,试验样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性研发成功,同阶段的部件研发工作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使中国的战车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有了新的实践和积累。

    1981年80式战车被指定为中国第二代主力战车,1224、1226和1226f2试验样车实际上便成了第三代战车的前期预研车。80式战车成为第二代战车后,中国军工部门把第三代战车的论证工作提到了首要议程。不久,由于在论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而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第一种设计理念主张在苏军t-72战车的基础上研发第三代战车,其依据是中国已完全掌握了t-72的技术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一代战车对承袭了苏式风格数十年的战车工业体系无需做大的的调整。该方案为3人制战车,125公厘火炮,采用自动装填机。第二种设计理念主张另起炉灶,以研发新型战车为契机,彻底摆脱苏式体系。其设计方案为:采用类似以色列“驰车”式战车的设计风格,引擎前置,120公厘主炮,半自动装填机,动力系统为大功率柴油引擎或燃气轮机,打破以往传统的战车设计理念。由于两种设计理念各不相让,分歧较为严重,导致第三代战车项目论证工作暂时中断。

    1984年7月,在统一了设计理念后,重新召开了由军方和研发部门(201所)共同参加的第三代战车战术、技术指标补充论证会议,会议决定采用类似t-72战车的整体设计方案,并任命祝榆生为总设计师。1986年夏,该项目由总参谋部与国防科工委联合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第三代战车是装甲兵2000年的主要装备”。在国家“七?五”计划中,第三代战车被列为武器研发的重点项目。“八?五”项目期间被列为军队四大重点装备项目之一。

    1989年春,总参装甲兵部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签订了第三代主力战车(第一阶段)合同书、来年初,617厂生产出了首辆第三代战车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工厂定型试验。1991年,经充分论证后,三代战车论证与分析组对三代战车的战技指标由40余项增加到70余项,这对提高和完善三代战车的作战性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617厂又生产了4辆三代战车样车。1993年,相关部门就三代战车炮塔正面防护系统三步指针项目召开了技术会,会上决定,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将三代战车炮塔的正面防护从二步指标(600公厘)提高至三步指标(700公厘)。

    1994年,总参兵种部和兵器总公司先后召开了两次“三代战车火控系统研发方案评审会”。同年8月,在中国南方某地,2辆三代战车初期样车进行了湿热地区的适应性摸底试验。试验中,2台样车共行驶了3800公里,发射各种炮弹200余发,完成16项试验项目。9月,在北京坨里和槐树岭地区又对三代战车进行了可靠性摸底试验和潜渡试验。1995年~1996年,3辆三代战车初期样车在黑龙江塔河县北方试验场进行了寒区摸底试验。1996年初,兵种部三代战车型号办公室在包头召开设计定型协调会。5月,617厂开始了三代战车正式样车的总装工作。12月3日,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试验场隆重举行了三代战车的交接仪式,三代战车从此正式由工程研发阶段进入设计定型阶段。

    12月底,试验部队迅速将三代战车正式样车中的4辆调往塔河进行寒区适应性试验。在近2个多月的试验中,4辆样车累计行驶6900公里,完成近20余项试验项目。1997年底,三代战车的正式样车再次进入塔河试验场进行寒区试验,4辆样车累计行驶20000公里,完成近30余项试验项目,发射各种炮弹760余发。到1998年底,在经历了5年的试验和部队试用后,三代战车终于完成设计定型任务。经检测,三代战车在火力、火控、装甲防护性能以及一些高新科技的应用上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由于三代战车已被指定为“9910工程”(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重点车型,时间任务紧迫,在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底,三代战车通过了鉴定定型,正式命名为ztz-98式主力战车,并小批量生产参加“9910工程”。1999年10月1日,98式战车在国庆阅兵式上首次公开露面。

    在近10余年的研发过程中,三代战车共耗资数亿人民币。参加阅兵式的单车造价为1600万人民币(约合190万美元),创下了中国国产战车造价的新高。

    在完成了98式战车的设计定型后,科研单位又开始在该战车基础上加紧研发改进型号。与98式战车相比,98改的综合性能上又有较大提高,尤其是整车的可靠性。2001年底,首批40辆98改战车开始试装备解放军装甲部队。

    二:整体布局

    由于98式战车的设计借鉴了t-72战车的许多设计理念,所以从整体看,98式战车就象t-72的放大版。98式战车的底盘较t-72长出近1米,其路轮分布也较后者稀疏。与以往中国陆军的战车相比,98式战车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其炮塔方面,一改传统的卵形铸造炮塔,全面采用焊接结构,其正面与m1系列战车有许多相似之处。

    从整体布局上看,98式战车仍采用传统布局模式,驾驶室前置,战斗室居中,动力室后置。车体采用装甲钢板焊接结构,由首部、侧部、尾部、底部以及风扇隔板、动力舱隔板合动力舱顶盖组成,车首上装甲板焊接有一对带弹性卡锁的牵引钩、两个前灯防护支架。车体翼子板上固定有外燃油箱、燃油供给管路、备品、工具附件箱以及外机油箱,车体尾部支架上固定有两个备用油桶。

    战车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驾驶室上配有一扇单片舱门,舱门前的镜室内装有1具昼用单倍潜望镜和2具潜望镜。此外,驾驶员还配有1具双目微光夜视潜望镜,夜间视距为200米。

    在车体首上装甲板内侧,布置有驾驶员舱门螺杆关闭装置和92式辐射与化学探测器以及滤毒通风装置。驾驶舱右侧布置有右燃油箱和弹架油箱,左侧有左燃油箱,驾驶员检测仪表板、蓄电池组以及电气设备,后面是自动装填机的旋转输弹机。

    驾驶员室设有驾驶员座椅,座椅前面底部装甲板上安装有操纵杆,右前方有油门踏板、燃油分配开关和预压泵开关,在启动引擎时,驾驶员必须将燃油分配开关置于通位,并接通预压泵。驾驶员的右边有变速操纵档位选择器,上有两个手柄,一个方向选择手柄,一个单位选择手柄。在驾驶员的左边还有手动制动操纵手柄,在其附近还安装有各系统的电气操纵系统。

    战斗室位于战车中部,炮塔前部中间安装有火炮,火炮右侧安装有并列机枪,炮塔内有两名乘员(车长和炮长),其中车长位于炮塔内火炮的右侧,在车长舱盖的四周设有5个观察镜,指挥塔前方安装有1具周视瞄准镜,在周视瞄准镜的后面和车长舱盖右侧各有1个高射机枪枪架;炮长位于火炮的左侧,炮长舱盖前面有1具观瞄镜。

    动力传动室位于战车后部,与战斗室以装甲隔板隔开。动力系统可整体吊装,布局紧凑,与以往的战车相比,98式战车的战斗室加大了使用空间,为日后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炮保留了余地。

    三:武器系统

    早在70年代,中国科研人员就展开了大口径战车炮的研发工作,先后研发成功了120公厘、125公厘和130公厘等多种口径的战车炮。在三代战车炮口径的选择问题上,曾经有120公厘和125公厘两种口径之争。从实际情况看,120公厘高膛压光膛炮的性能并不比125公厘战车炮逊色,甚至某些性能上还优于125公厘战车炮。由于98式战车在设计时参考了苏式t-72战车的许多技术特点,并直接借鉴了其自动装填机,这主要是为了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重新研发适用于120公厘火炮的新型自动装填机,在增加战车设计难度的同时,战车的整体设计也必须做较大修改。再者,120公厘炮弹为整装式结构,这就意味着与其配套的自动装填机体积不会太小,会给炮塔内的安装划定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从目前西方安装有自动装弹机的法国勒克莱尔战车和日本90式战车看,其尾舱式自动装弹机的结构都比较复杂。中国89式120公厘自行反战车炮的尾舱就安装有半自动装弹机。尽管提高了射速,但单从89式自行反战车炮庞大的炮塔就可对其内部半自动装弹机的体积和复杂程度窥之一二。

    从防护上讲,虽然西方战车大都实现了弹药隔舱化,但在战场上采用尾舱式炮塔的战车的生存能力不见得就比采用炮塔吊篮式自动装弹机的战车高多少。单从弹药被命中的几率看,将弹药布置在尾舱的战车要高于布置在车体内的战车。另外,随着整装弹药重量的不断增加,造成装填手工作负荷不断增大,以目前战车炮向大口径化发展的趋势看,在战车上实现弹药的自动装填已成为必然。

    中国前后发展了120公厘和125公厘反战车弹药,前者采用整装式结构,后者采用了分装式结构。125公厘战车炮早在1985年就研发成功,经不断改进,定型后的125公厘战车炮的膛压已高于120公厘战车炮。最终安装在98式战车上的是zpt-98式50倍径125公厘高膛压光膛战车炮。炮声身采用高强度pcrni3nov,炮口动能比俄罗斯2a46m-1型125公厘战车炮提高近45%,比“豹”2a5和m1a1/a2战车上的rh-120型120公厘战车炮高近30%。由于对身管实施了液力自紧技术,从而满足了高膛压火炮对身管强度的要求。为提高身管的耐烧蚀磨损寿命,火炮采用全膛镀铬工艺,使其寿命达到700发穿甲弹的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准。为增强热防护效率,身管上安装了双层铝板气隙式热护套,防护效率为70%。

    与俄罗斯2a46m-1型125公厘光膛战车炮一样,ztp-98型战车炮的炮闩也为横楔式,由冲杆弹簧式半自动控制,其上装有机械和电气式双功能击发系统。火炮反后坐装置为下置式,由带液量调节的筒式后坐节制杆式驻退机以及带针形杆复进节制器的三筒液气式复进机组成。火炮的药室长880公厘,正常后坐距离为280公厘~320公厘,最大后坐距离为330公厘。火炮身管质量为2.02吨,炮闩质量为72公斤,回转部分质量为2.6吨。火炮身管的抗弯强度为4320牛顿/米,厚度公差为0.6公厘,工艺加工弯曲度为0.7密耳,自由误差为0.18密耳。射击精度比俄式2a46m-1提高了25%。

    zpt-98型战车炮的摇架呈箍形,底座长1500公厘。底座上设有两条后坐滑轨,前滑轨为铜质环形衬筒,衬筒与炮身之间的安全膨胀间隙为0.3~0.9公厘,用于补偿身管射击时产生的热膨胀量。后滑轨由位于炮尾环和摇架上的轨道支架构成。可快速拆卸的摇架颈部由4颗螺栓固定。楔形半自动炮闩设在火炮上方,开闩力为245牛顿。车内加装一个驻退器和复进机液量可见控制装置,可在火炮不进行人工后坐情况下检查液量。另外,在火炮炮口端面装有前瞄准镜垫片,炮长借此可在车内迅速调整火炮。根据需要,火炮可用电点火装置、电击发和机械式手动击发射击。火炮可前抽更换,更换可在1小时内完成。

    zpt-98型战车炮配备的弹种包括采用半可燃药筒的(使用新型太根发射药)钨/铀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破甲弹和尾翼稳定多功能杀伤爆破榴弹,弹药基数为41发,其中2发置于自动装弹机的旋转输弹机内,19发放置在战斗室的各弹药箱内。在发射第三代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780米/秒),可在2000米距离击穿850公厘厚的均质装甲,而最新型特种合金穿甲弹(贫铀穿甲弹)在该距离上的穿甲厚度可达到960公厘,其弹芯长径比为30:1。为强化反战车作战能力,98式战车还配备了多功能榴弹,此乃增加装药的高爆型,威力较大,足以使战车丧失战斗力。另外,98式战车还配有仿俄制斯维尔河/反射9k119型(西方称at-11“狙击手”)雷射驾束制导炮射飞弹系统,车内一般携带有4枚飞弹。经过改进,新型炮射系统在98式战车的炮长瞄准具内装有雷射发射机,飞弹的发射装药加长,全弹质量也有所增加。该弹可针对某种攻击情况(如静止发射攻击),选择复杂的飞行轨迹,低空飞向目标。

    98式战车的自动装弹机仿自俄式战车,该系统由旋转输弹机、弹匣提升机、推弹机、药筒底壳抛出机构、火炮电机闭锁器、记忆装置、自动装填机配电盒、装弹操纵台、自动装填机操纵台、弹量指示器和全套电气系统安装组成。自动装弹机的装填角固定在4度30分,每发弹的装填时间为8秒。在自动装填方式时,98式战车的主炮射速为8发/分,采人工装填,射速降为1~2发/分。试验证明,该自动装填机的间隔故障率为千分之三。目前,更新型的性能优良、使用可靠、操作方便的装弹机系统已研发成功,将装备在98改进型战车上。

    98式战车的辅助武器包括1挺86式7.62公厘并列机枪,安装于火炮右侧,采遥控电击发,弹链供弹,每条弹链内装250发弹,总共备弹2000发。车长指挥塔上装有1挺qjc88式12.7公厘高射机枪,由车子在炮塔外手动操纵,用单倍准直瞄准镜,对空中目标的最大表尺射程为1.5公里,俯仰范围为-4~+75度,战斗射速为80~100发/分,备弹300发,分装在5条弹链中。为了方便射击,在98式战车的炮塔上共设有3个高射机枪枪架,其中车长指挥塔前方和右侧各有一个,炮长舱门左边设有1个。另外,3名乘员各配有1支56c型或95式短突击步枪。

    四:射控系统

    98式战车上安装的是下反稳像式射控系统,该系统属指挥仪型数字式战车射控系统,主要由昼夜观瞄、测距三合一的下反稳像式瞄准镜、射控计算机、控制盒、耳轴倾斜传感器、炮塔水平角速度传感器、横风传感器、炮控分系统组成。该系统与简易式射控系统的差别在于其光学瞄准线与火炮相互独立稳定,以炮长瞄准线作为稳定的基准,火炮随动于炮长瞄准线。下反稳像式射控系统是通过一个二自由度陀螺仪稳定瞄准镜中的下反射棱镜来实现炮长瞄准线的双向稳定。在瞄准状态时,炮长操作操控台驱动瞄准镜的瞄准线,使其瞄准跟踪目标,而火炮随动于瞄准线。当炮长在战车行进间从瞄准镜向外观察目标时,瞄准镜中的目标和背景几乎是不动的,极大的方便了炮长在战车行进间进行射击,而且射击时只需一次瞄准。使用时,炮长将瞄准镜标志瞄准目标中央并发射雷射测距后,目标不会出现扰动,炮长只需继续瞄准目标就可以射击。另外,射控系统中还配有火炮重合射击装置,当火炮调到计算机计算出的瞄准角和方位前置角的位置时,该装置会自动输出允许射击讯号,如果此时炮长已经按下射击按钮,火炮会自动射击。由于该下反稳像式射控系统是炮长瞄准线在高低向和水平向都稳定的,因此98式战车不仅能在静止时以较高的命中率射击固定和活动目标,而且还可以在行进间以较高的首发命中率射击固定和活动目标。为提高战车的作战能力,射控系统中增加了车长对射控进行操作的功能。

    在98式战车车长指挥塔前方,有一具可360度旋转观察的上反式周视瞄准镜。该瞄准镜与炮长瞄准镜一样,均可在高低和水平方位上独立稳定,并有雷射测距和夜视功能,可独立稳定的搜索、选择和瞄准目标。车长可以进行目标指示,当炮长完成对一个目标射击后,车长可调转炮塔,使炮长捕捉车长选定的目标射击。此后,车长可继续搜索新的目标。如果车长突然发现对己方威胁较大的目标时,可立即调转火炮和炮塔,当火炮瞄准线与车长瞄准线重合时,炮塔停止转动,这就实现了超越调炮功能。如车长需了解炮长正在执行的任务时,可按下监视炮长按钮,此时车长瞄准线与炮长瞄准线重合,车长镜停止转动,车长镜和炮长镜观察同一目标,从而实现车长监视炮长功能。

    98式战车的车长和炮长无论昼夜都具备行进间射击固定和静止目标的能力,射击反应时间短,当静对静时≤5秒,静对动时≤秒,动对动时≤9秒。经测试,98式战车在2000米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在85%以上。为适应错综复杂的战场环境,98式战车的射控系统还可以降级使用。当稳像部分出现故障时,该系统还可作为自动装表简易式射控系统使用;假如自动装表简易式射控系统也出现故障,还可以用人工装定表尺进行瞄准射击。

    近几年,由于在射控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研发成功了多种自动跟踪射控系统和瞄导合一的大死循环式射控系统。在98式改进型战车上,安装的是最新型瞄导合一的大死循环射控系统。瞄导合一大死循环射控系统是一种可对射击结果实施自动校正的射控系统,假如首发射击不中时,该系统能对脱靶情况进行实时测量,把偏差的距离和角速度自动输入射控计算机进行下一发弹的修正计算后立即射击,大大提高了次发命中率。在大死循环射控系统中,如何自动的实时测出弹着点偏差并进行自动校正,是应用这种射控系统的前提和技术关键。系统中必须有能自动跟踪目标和自动跟踪弹丸的装置和传感器。目前跟踪目标用自动跟踪器实现,自动跟踪器可用闭路电视和热像仪实现;自动跟踪弹丸采用脱靶距离传感器(如无线电定位传感器及观点传感器等)实现。由于热像仪可以根据目标的热特征跟踪目标,又能利用弹丸的热特征自动跟踪弹丸,因而也可以作为自动跟踪器和脱靶距离传感器。由于大死循环射控系统是建立在对脱靶距离实时自动校正的基础上,因而要求火炮要有行高的初速,这样弹丸飞行的时间就能缩短利于迅速校正射击。大死循环射控系统可明显提高第二发弹的命中率,用于射击越野行进的高速目标效果明显。在测试中,98改进型战车在2000米距离对运动目标进行的46次第二发补射中(人为设定),命中率为100%。

    五:夜视系统

    98式战车上的炮长用热像仪是解放军装备的比较先进的热成像系统,该热像仪的探测器为sprite探测器,其光敏面是粘贴在蓝宝石衬底上以光刻掩膜而成底8条蹄镉汞芯片。sprite探测器与单元数组探测器相比,其优点是探测器就完成了时间延迟积分处理,即signal processing in the element,sprite也由此得名。sprite探测器必须在80k左右且真空中才有良好的性能,所以它需要封装在杜瓦瓶里,由制冷机对杜瓦瓶进行制冷。98式战车上炮长热像仪采用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机制冷,连续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试用探测器工作的制冷时间为5分钟。热像仪全重42公斤,采用串并联方式扫描,视场为5.6x3.8度(11.4倍);12x8度(5倍)。在昼间对战车目标的识别距离为2600米,夜间为2750米。

    目前,中国已研发成功第二代热像仪,该热像仪不需光电扫描,由探测器直接接受全视场的热辐射讯号而成凝视图像,因此也称凝视焦平面热像仪。其作用距离可达7~9公里,灵敏度和分辨率比第一代热像仪有很大提高,且结构紧凑,造价低廉,平均无故障时间为4000小时,在能见度只有100米的恶劣环境中对目标的发现距离为4000米,识别距离3100米。该热像仪已安装在98改进型战车上。

    六:防护性能

    98式战车的外形低矮(不到2.3米),车首和炮塔正面采用可更换式新型复合装甲。其中车首用均质轧制装甲焊接而成,重要部位采用迭型陶瓷复合装甲加强。首上装甲板为多层复合装甲,具体结构为钢-玻璃纤维板-超硬钢-钢,总厚度为220公厘,倾角为22度,其防护能力相当于500~600公厘均质装甲。车体首下装甲板厚度为80公厘,挂装有两块大型钢质塑料板,也可以挂一具推土铲。车体两侧安装有8公厘厚夹布橡胶履带裙板,前护板和侧裙板对带倾斜引信的反战车地雷和破甲弹有一定防护作用。另外,为保护驾驶员的安全,其座椅悬吊在车体上,底部加强了防护装甲,两侧各焊接有一根垂直钢架,用以提高结构强度。98式战车的炮塔装甲由复合材质和特种钢组成,两者间的夹层内还有特种材质,故又称间隙式复合装甲。其在2000米距离上可抗击穿甲能力在700公厘的动能穿甲弹和破甲能力在800公厘以上的战防弹。在1997年冬季进行的低温试验中,98式战车经受了14发105公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无一击穿战车的前装甲。后来用t-72c战车上的125公厘炮对其射击6次,依然无法击穿前装甲。

    如果披挂上附加装甲,在车重增加0.7吨的情况下,98式战车的抗apfsds穿甲能力在830公厘以上,抗heat穿甲能力在1060公厘以上;在炮塔和车体上安装新型双防反应装甲后,抗apfsds和heat的能力可达到1000~1200公厘。另外,98式战车的侧屏蔽前端还装有反应装甲,顶部装甲也得以强化。

    众所周知,战车最薄弱的防护在炮塔顶部,在制导武器(尤其是攻顶弹药)比重日趋增重的今天,单纯依靠战车的硬防护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战车生存的要求。为进一步增强98式战车的生存力,其上安装了反导软防护系统。该系统由jd-3红外干扰机、烟雾弹系统、雷射告警装置和控制系统组成。jd-3红外干扰机由红外发射机、电源和控制装置、控制板组成,系统总质量为75公斤。通常情况下,在战车主炮两侧各装一台jd-3红外干扰机。jd-3红外干扰机的方位覆盖范围为主炮两侧22度方位角,高低覆盖范围是5度,在探测到来袭目标后2秒内发射0.7~2.5μm波段的红外脉冲辐射讯号。红外干扰机能够持续发射编码红外脉冲干扰讯号,使红外制导反战车弹药的制导电路产生假讯号,可有效干扰“tow”、“龙”、“霍特”等反战车飞弹。

    烟雾弹系统由94式烟雾发射器和97式烟雾弹组成。该系统可在3秒内在距离战车50~80米处形成气溶胶烟雾屏障,对敌方的雷射目标指示器和雷射测距机产生屏蔽,对0.4~14μm波段具有较好的遮蔽作用,持续作用时间为20秒。试验证明,该系统可使“tow”、“龙”、“小牛”、“地狱火”等反战车飞弹的命中率降低75~80%;使“霍特”、“米兰”等反战车飞弹的命中率降低2/3;使雷射测距机辅助射击的各种火炮命中率下降2/3。

    除软防护系统外,98式战车上还可以安装新型主动式防御系统。该系统由控制装置、毫米波雷达、发射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快速更换。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车长将系统置于工作状态,此时雷达采用监视工作状态。当探测到距战车50米之内、在规定的范围内飞行的目标时,雷达自动转换成跟踪模式,并向射控计算机提供目标的弹道数据,由射控计算机确定来袭弹药是否可能命中战车。如判断来袭弹药会命中战车,雷达则提供精确跟踪数据,计算机确定防御弹药的发射位置和时间,在来袭弹药距战车1.5~4.2米处爆炸,击中来袭弹药,使来袭弹药的弹头提起爆炸或使其偏离飞行轨道。如判断来袭弹药不构成威胁,雷达则恢复到监视状态。主动防御系统可对付速度为70~700米/秒的来袭目标,系统重新做好准备只需0.2~0.4秒。该系统对协同作战的步兵危险区为20~30米。另外,该系统可自动识别假目标,如飞鸟、子弹、炮弹破片和己方发射的炮弹或飞弹等。主动防御系统可安装在多种装甲车辆上,可将装甲车辆的生存能力提高近2倍。安装该系统的战车不会对其他战车产生电磁干扰,系统本身也有良好的反电子干扰能力。

    在98式战车的内部安装有集体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战斗舱、驾驶舱及其舱盖的内壁加装有一层防辐射衬层,可降低r射线对乘员的伤害。此外,在战车被穿甲弹击中时还可以防止乘员受到从内部崩落的碎片的伤害。车体和炮塔均涂有三色迷彩涂层。

    在波斯湾战争中,伊拉克的装甲车辆由于没有装备预防“二次”效应的有效设备,导致了惨重伤亡(尤其是较为先进的t-72战车)。经测试,战车战斗舱内,由heat射流引起的车内油气混合物爆炸,会在140毫秒~240毫秒内形成0.35~1.4兆帕的超压,有的甚至达到2兆帕,伴随爆炸形成的热辐射强度可达6~10瓦/平方公分。当弹丸穿透装甲板时,车内人员很容易受到三种主要危害:压力冲击、皮肤烧伤和毒剂效应。对人体而言,假如作用于身体的压力时间超过50毫秒,0.1兆帕以上的超压通常会造成肺部永久性损伤。0.3兆帕以上的超压将使人员的死亡率达50%。当超压值达到0.4~0.5兆帕时,人员将必死无疑。按医学要求,皮肤以下0.08公厘深处的温度超过43.5摄氏度,身体裸露部位将遭受难以恢复的2度烧伤。或者用热辐射计表示,即10瓦/平方公分强度的热辐射作用在皮肤上的时间超过100毫秒时,所引起的皮肤烧伤将会达到1度。除了超压、皮肤烧伤外,毒剂对乘员的伤害也不能忽视。在残酷的战场环境下,当车辆中弹时,车内乘员处于高度紧张、担忧状态。人员体内肾上腺素将会增高,这会增加人体对毒性物质的敏感性。毒性物质来自爆炸后的产物、燃烧的产物及热分解产物。爆炸产生的毒性物质取决于来袭弹药的性质,燃烧和热分解产生的毒性物质的多少取决于感受穿透射流的敏感速度和灭火的持续时间。综上所述,装甲车辆内一旦发生“二次效应”,对车内乘员的伤害将是致命。因此,给装甲车辆配备高效的灭火和抑爆系统,预防“二次效应”,对提高战车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装甲车辆内,有效的灭火抑爆系统应该具备敏感的探测器、快速的控制系统和有效的灭火剂,这样才能有效制止爆炸和彻底地避免“二次效应”。通过研究人员地反复试验证明。如在130毫秒内扑灭战车内的各种火灾,就能够避免各种油气混合物的爆炸。在预防二度烧伤时,只要10瓦/平方公分热辐射作用在皮肤表面的时间不超过100毫秒,就能使乘员避免遭受较为严重的二度烧伤。但是,如果压力的作用在50毫秒以上时,同样会造成人体的各部位损伤甚至死亡。因此,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的反应时间越快、抑制超压和避免烧伤效果就越好。

    早在60年代初期,中国就展开了装甲车辆自动灭火系统的研发,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直到中越边境冲突后,战场上的血的教训使解放军提高了对装甲车辆自动灭火装置作用的认识并产生了迫切要求,自动灭火系统的研究工作因而加快。1980年,中国自行研发了80式自动灭火装置并装备于各型装甲车辆上,经实践证明,使用效果良好。但是,该系统还不具备抑爆功能。因此,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safe”系统,并很快完成了样机试制和全部系统的国产化。后来,在其基础上中国又发展了更先进的自动抑爆系统。98式战车上装备的是92式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该系统由关系探测器(6个)、控制盒、灭火瓶(4个)、紧急开关和电缆组成。该系统可在50毫秒内抑制由于heat射流引起的战斗舱油气混合物爆炸,并能够将油气爆炸产生的压力限制在0.1兆帕以内,这样能够使乘员的皮肤烧伤程度限制在1度以下,故可以达到灭火抑爆作用,防止“二次效应”发生。在灭火瓶中,装有液态的“哈隆”1301灭火剂,并充满氮气,阀体直接装在瓶口上,不使用分布管路,这样可以极大的缩短喷射时间。

    七:光电通信及对抗系统

    调频通信是扩展频谱(扩频)通信的一种,作为通信电子对抗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装甲车辆的通信系统。98式战车上采用的是新型vhf-2000型战车通信系统,该系统具备良好的电子对抗性能,系统通用性好,便于使用维修,可靠性高,电磁兼容性及同台多机工作性能良好等特点。在98式战车炮塔后部右侧,有一具敌我识别与雷射通信系统,其雷射敌我识别与雷射光波作为载波传递讯号。这是一套小型化的一机多功能的车载系统,供车长用于敌我识别、发射数字指令、进行语音通信,并可发展用于雷射搜索。系统的全方位接收机控制头也可用于对0.9~1.06μm雷射告警器。该系统可抗光、电、磁干扰,工作距离≥3.6公里,高低向-10~+45度(与车长周视镜相同),水平向360度,识别一次目标时间≤0.6秒,有60种敌我识别密码。系统能显示敌我识别结果。数字通信指令、正在通信与等待通信车的概略方位。

    在战车炮塔尾舱右侧顶甲板上方,装有9602型gps导航定位接收天线,负责接收并放大导航卫星发射的高频讯号,并变成中频讯号送入接收机。在炮塔尾舱内右侧甲板上,接收并处理来自天线的中频讯号盒来自gps接收机显示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其显示控制器安装在炮塔内右侧座圈下方,显示导航信息并输入输出控制指令。9602型gps卫星导航仪是二通道的c/a码接收机,可对四颗卫星按时分制进行时序观测,采用l1载波上调制的c/a码进行续距测量,由导航处理机实时求出三维位置和速度。如果可供观测的卫星只有三颗时,接收机可以将人工输入的高程或上次三维定位得到的高程作为已知值,进行二维定位,实时求出经纬值,对于军事用户而言,可将经纬值交换成中国九四军用网络坐标值。9602型gps接收装置被动式导航、无积累误差、保密性较好。可全天候向乘员提供战车所处位置的三维坐标式军用网络直角坐标,能提供战车的行进方位、行进速度等数据。输入目标可提供目标的方位和距离。输入多个航路点后可建立航线,并对偏航距离和接近目标距离进行报警。设备本身具备进行共况自检和故障诊断功能。9602型gps属单一的粗码定位系统,其精度目前相对较低(100米),对于有些战术要求还不能满足。“glonss/gps”兼容型导航定位位置在我国已研发成功。它的精度可以达到20米。单一gps只是过渡产品,最终要被双g兼容机所取代,一旦98改进型战车配备了双g兼容机,则可与车内电台、雷射测距等设备连接起来,构成车际信息系统,可实现战场管理,火力支持、目标营救、敌我识别等多种战术任务,届时98改进型战车将成为解放军最新的数字化战车。

    在98式战车炮长舱门后部基座上,装有一具新颖独特的装置,此即为雷射压制观瞄系统。由于红外干扰机的作用仅局限于干扰红外制导方式的飞弹,不能干扰其它方式制导的飞弹,要具备多功能干扰能力,就要为战车配备多种不同的光电对抗设备。该系统在与敌方对抗时,能起到干扰和压制对方观瞄系统的作用。该系统供车长或炮长操作,能发射激光束对敌方观瞄体系进行压制、干扰。由于激光束固有的特性,既然能压制干扰观瞄系统,那么对人体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使用直视型光学观瞄镜对己方观瞄的敌方人员的眼睛,其杀伤效果特别明显。另外,雷射压制观瞄系统还可以对敌方使用可见光、近红外光电传感器的射控、制导系统(如雷射测距机、微光夜视仪、电视摄像头、观瞄镜等)实施干扰,使之饱和失效,甚至产生永久性损坏,即仪器致盲,从而失去战斗能力。同样,为预防敌方对己方实施雷射照射,98式战车上的驾驶员均配有防雷射光镜。雷射压制观瞄系统由微机控制器、跟踪转台及随动系统、雷射压制仪、热成像干扰机(气体雷射发射机)组成。为实现车长、炮长遥控跟踪瞄准,对跟踪转台采用数字式位置死循环控制方式。该系统可360度全方位工作,俯仰角为-12~90度,跟踪角速度左右为45度/秒,俯仰40度/秒。从炮长(或车长)按下按钮到系统对准目标只需1秒钟。雷射输出能量为1000兆焦,脉冲重复工作频率为10次/秒,最大作用距离为4000米,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为30分钟,激光器的寿命为120万次。

    八:动力传动系统

    长期以来,缺乏大功率引擎是制约中国主力战车水平的一大技术瓶颈。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在80年代末研发成功了多种1200马力的大功率柴油引擎。其中150hb系列的1200马力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引擎的性能较为出色,被选中作为98式战车的动力系统。可能是在设计时参考和借鉴了德国mtu公司的mb871ka501型引擎的设计理念,所以150hb引擎与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由于安装了大功率引擎,51吨重的98式战车的单位功率达到了23.54马力/吨,最大公路时速高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在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150hb引擎的质量比英国“挑战者”战车上安装的cv12tvc-1200型引擎轻15%。

    为适应装甲兵的发展要求,中国在150hb柴油引擎的基础上研发成功了具有世界水准的150hb1500马力大功率引擎,其研制时瞄准的目标九四德国的mt883型引擎。目前,该引擎已安装在98改进型战车上。经测试,98改进型战车的最大公路时速和最大越野时速分别为80公里/小时和60公里/小时。

    在98式战车上仍采用传统的机械传动、液力控制装置。传动装置由传动箱、两个侧变速箱和同轴侧传动器组成。侧变速箱为行星式,带摩擦离合器,采用液力操纵,有7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每个变速箱内有2个闭锁离合器和4个机械式制动器。

    在行走部分上,98式战车采用两条双销挂胶履带(每条由85块履带板组成,总质量为2.1吨,使用寿命为10000公里)、6对直径为730公里的双缘路轮、两对挂胶托带轮、两对挂胶托边轮以及主动轮和诱导轮组成,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在第一、第二和第六路轮上安装有液力套筒式避震器和“z”形轴避震器。悬吊装置的扭杆沿底甲板横向布置,操纵装置的拉杆沿侧甲板布置。由于对扭杆进行了改进,路轮行程增至340公厘,从而使车辆平均行驶速度提高了12%,从停车状态加速到42公里/小时只需10秒。

    八:改进

    由于98式战车在防护、火力和射控方面已具相当水准,提高动力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由于引擎体积的问题,98式战车的动力传动室采用纵置布局,造成车体过长和过重,阻碍了其性能提升。在安装相同功率引擎的情况下,北方工业公司新近推出的mbt-2000型战车由于改进了引擎并采用横置布局,其车体长度仅为6.487米,使得战斗全重为46吨的mbt-2000的车体防护性能反而优于51吨重的98式战车。所以,在98式战车投入大规模生产前,为其更换全新的底盘已势在必行。经过长时间考验证明,mbt-2000型战车的动力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好的,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小。如将98式战车的炮塔略加改进后安装在mbt-2000战车的底盘上,将会使整车性能有大幅提高。中国科研人员曾对一辆98式战车进行了改进,将其炮塔安装在mbt-2000战车底盘上,改装后的战车命名为98改型战车。该战车战斗全重为50吨,车体前部防护性能相当于650公厘厚的均质装甲。为对付更大的威胁,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在炮塔的前装甲上焊接楔形复合装甲块,可以进一步提高炮塔的防护能力。有关单位曾将一辆98式战车进行了类似的试验,结果较为满意。

    ===========================

    很多人说王辉的话有点不太可靠

    大家参考

    关键词(Tags): #王辉(嘉英)#98坦克专集(嘉英)#98坦克(嘉英)
    • 家园 奇怪,80式就以T72为假想敌,怎么98反而以T72作蓝本?

      对这里所有的数据,偶都有怀疑。

      如果属实,中国坦克应该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上名声明显和这个不符。

    • 家园 中国现在搞军事杂志书籍的人有两个很要不得的毛病

      1.是狂 2是躁

      因为狂 所以觉得读者是shabi(据说这还是读者心中享有很高威望的一位高手的总结)

      因为躁 所以像没头苍蝇一样 那里有味道那里赚两把

      顾头不顾腚

    • 家园 “光膛”“公厘”“战车”,和《战场》上王辉的用词不一样?
    • 家园 不过,唉,交友不慎

      据说王辉被抓后他两哥们第一件事就是到他家里去骗资料,装了一吉普车的,

      然后另外办了个假《战场》骗钱

      • 家园 那办假战场的白伟是个无耻小人

        陈朴还在某个论坛痛斥了他们一回。后来白朱唐借壳上市办假战场,据说最后被书贩子坑了一道,仅得了3000元,还不如写稿钱多。:)

        远林也办了假战场(俗称宁夏版)——这个远林是个无耻之徒,拿李克峰写的、已在真战场发表过的日军化学战的东西发《兵器知识》了,被告到瞿雁冰那里,瞿甚怒:)

        • 家园 据说后面的帖子就是陈朴写给白玮、朱世巍、唐毓晋的

          致白玮、朱世巍,另外唐琉曾也过来看看:

          首先跟你们说,我是借用别人的ID,至于我是谁,你们看完了自然就知道了。

          关于你们出的这个《少年科学画报》的质量,我还没看,但由于对你们有一定的了解,我已经估计到了。对于你们做杂志的事情,我不赞成,虽然你们现在是大三的学生,但毕竟还没有毕业,因为追求爱好或者是利益什么的东西,到时候弄得自己毕不了业,可是很不划算的。

          从你们自身的素质来说,也不适合做编辑,甚至连作者都不完全合格。你们写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前,包括我在内,一共给你们改过多少,相信你们自己也清楚。尤其是白玮,你写的《彩云》——严格来说不是你写的,是由日本的野原茂写的,然后由Bear同志翻译的,你直接就拿去给陈朴了——原稿我看过,那个能叫文章吗?到了在航空史上出来的时候,除了还挂着你的名,完全是Made by Chenpu。这个你自己也知道,只是当时大家都碍着面子,没有点破罢了,所以到了后来改出《战场》的时候,陈朴没有用你白玮的一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傻瓜,当你的稿费是由老头子们和老太太付的时候,大家可以卖你个人情,但一旦涉及到自己,没人会愿意替你买单。

          朱世巍也是这样,你给人的感觉是“很狂”——这个不是我说的,是其他我认识的人说的。你最大的特长是钻资料,这个,估计没什么人能和你比。但正因为你钻的资料太多,加上你的“狂”,写的东西往往带有很大的偏颇,在以前有人把关的时候,你的偏颇还能稍微得到纠正,如今没有人管你了,你还是这种习惯的话,就离被人骂的时候不远了——我是说文章上面。

          唐的文章我没看过,在这里我不对你的写作能力做评价。

          其次,关于选题。好的杂志是不能光靠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选题的,必须考虑自己的办刊宗旨、市场可能的反应、自己手上作者的写作能力和特点等,但从我对你们的了解来看,你们未必都能做到:你们没办过杂志,也没考虑过好的杂志应该怎样,所以宗旨就说不上了;你们没有了解过全国性的市场,自然市场反应情况也无从谈起;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你们的作者都怎样?仅靠你们北航军协那些会员?如果没有好的作者,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尤其在现在都指责你们人品的情况下,北京那边好的作者跟你们合作的可能性几乎为0。

          再次,选题的组织能力。光有了选题还不行,还得把它们变成文字。这个有现成的例子,当初我跟你们说过做个米格-21的专题,当时我基本上把我的设想都跟你们说了,甚至连具体的内容组成都告诉你们了,结果我走后,隔了那么长的时间,你们在《兵器》上发的东西跟我当初叫你们改的东西是一模一样!所有内容了无新意,尽是以前见过的。难道你们在北航的图书馆里连一点新奇的东西都找不出来?难道北京图书馆里连一点没见过的有意义的资料都没有?如果你们说都找过了,那只能证明,你们确实在组织能力上有欠缺。更不要说现在组织整个杂志。

          最后,编辑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兴趣的行业。你们没有耐心,这个从已经反应出来的错误就可以看出来;至于兴趣,你们的兴趣范围太狭隘——白玮只对航空技术和模型相关的感兴趣、朱世巍主要对纠正战史中的“谬误”感兴趣。这样的爱好范围如何能满足做个杂志的需要?除非是打算捞一把就走!

          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说你们现在不适合做杂志,至少在毕业以前不适合。如果你们听得进,就想想以后该怎么办,老老实实设法把你们跟人家签的合同完成,或者干脆自己辞职,等以后有一定阅历了,再来考虑涉入这一行业。至于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想吧。

          另外,提醒一下唐,这个世界上能力多着呢,不要随便向人家夸耀自己的能力,更何况是在别人擅长的领域。

          ZT《哑巴说几句》——我澄清一下《战场》问题(陈朴)

          再不讲话,以为俺是哑巴,我确实装哑巴很久喽~~~~

          《战场》赢得了很多读者喜爱,我非常感谢,但《战场》也有很多致命问题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出版缓慢等等,订阅者均万分抱怨。这些我都知道,可一直没办法向大家解释,因为我们遇到很大的麻烦,有些人已经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至于具体的,我也不必说,大家也不必问了。

          本来《战场》也便就此关门大吉了,但始终耿耿于怀的是几百个订阅读者的问题无法解决,因为我一直不管邮购的事,所以刚刚找到名单,但没有订阅者的详细地址和邮编。为此,决定再出最后一本,以便与订阅者建立联系上,采取退款或其他补救措施。不过,最后一本吗,想尽量将内容做好点,认为书一出也就全解决了,毕竟很多订阅者不上网。没想到,最近不少其他的《战场》蜂拥而至,动这个念头的可能也不止目前这几位,这也无所谓,谁不想发挥一下这两字的余热,钻个空当挣两钱,反正也没注册商标,别人尽管用,也不能就说它们是假的,都是真的!哈。我要说明的是我做的最后一本《战场》将于近期出版,内有明确的订阅退款启示——这是谁也不愿意越俎代庖的!

          出吧~~~~~让所有的、形形色色的《战场》赶紧来吧,反正这个名字将在最近腐烂掉并且一钱不值。但请大家记住,我和WH的《战场》是一个干净的《战场》,等把订阅款退掉,就不欠什么了。

          至于其他言辞,我不想多说,公道自在人心,天理循环报应!实在懒得和无耻之人对话。

          遥想前年年底,我和WH一起策划《战场》,他的话至尽仍然清晰——“老兄,你什么时候不做,我也不做,我们这回一定要共进退”,是啊,今天他已经不在了,我就帮他兑现一把诺言吧。

          为什么结局总是这样离奇,靠!太失败啦……

          • 家园 军事刊物的文集时代[转帖]

            估计许多人看过了,转一下给没看过的西西网友LOOK LOOK。

            转自铁血论坛 原文章提交者:伊龙纹

            本文是对目前市场上各种军事文集的系统评论。

            军事文集的定义

            和传统的军事期刊不同,军事文集是一种特殊的载体,看上去类似于小型图书。它主要是以购买刊号的形式出版,出版时间往往是不定期。或者是以出版光盘为媒介,将文集定义成光盘的配套手册,而不是直观上文集为主,光盘为辅。从发行渠道看,虽然从某种角度讲它更近似于书,但它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零售渠道销售,而不是像书那样一般通过图书发行渠道。军事文集可以是某一领域的专辑,也可以是不同选题文章的集合。军事文集的出版量一般比杂志小,价格较高,篇幅也要大得多。它一开始是满足有足够经济承受力的某些军事爱好者的特殊需求,并不是市场的主力,后来却逐步演变为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前文集时代

            对军事刊物的评价追溯得过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刊物的评价必须和对市场的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妨把视线先推到八十年代末,本人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购买和阅读军事杂志的。当时老牌的三知:《航空知识》、《舰船知识》、《兵器知识》,是市场的主力。很多人都是从阅读这三本军事刊物开始成为军事爱好者的。

            前文集时代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军事文集,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股潮流,所以并不特别引人注目。高中时,我曾经买过一本叫《Battlefield》的系列文集(和后来的《战场》无关),其中一个分册是M1系列主战坦克。值得注意的是,它已经具有现在流行军事文集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类似的篇幅、定价、印刷量、配套光盘等等。

            1999年5.8时间是以各重要的转捩点,它使得军事刊物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急剧升温。另一方面它冲击了传统的军事刊物,在它们走下坡路的时候,诞生了一些列新军事杂志,典型的就是《武器》,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格局,它们也迅速拉升了军事爱好者的水平。同时军事爱好者的购买力开始释放。而报刊杂志零售网点的增加,整个流通渠道的扩容,也为文集时代的开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些都为军事文集浪潮的发动创造了条件。

            夭折的先行者——《e军》

            高飞天明(最后一个字字库里没有,只能用明代替)最早是以撰稿人的身份出现在《武器》上的。此人比较喜欢创作军事绘画作品,当然水平比不上著名的柚木武士和野上隼夫。不止一个人说,高飞天明实在有些无聊,要不怎么会搞出《八百壮士》这样莫名其妙的文章出来。但是高飞天明在军事文集发展的历史上有着自己的地位。

            高飞天明显然不满足于在《武器》上仅仅发表几篇文章,他转而推出了军事文集《e军:世界终极武器》系列。e作信息时代解,意味着一种重大转变。从单纯出版的角度看,《e军》质地非常粗糙:纸质并不很好,而且是黑白的,封面是典型的高飞天明风格,价格倒是很便宜,但篇幅不大。但是从内容深度看,《e军》的P-51和T-34两个分册质量实际上是很高的,特别是T-34分册颇具考证的味道。同前面讲到的《Battlefield》一样,《e军》选择武器作选材切入点,这迎合了当时人们的主要需求。《e军》的服务对象还包括中级模型玩家,他们懂得使用喷枪进行上色涂装,但还没有达到发烧友主要参考国外军事文集及其他资料的程度。

            不幸的是《e军》的出版很快陷于停顿,不大的市场也开始出现混乱,这简直就是后来《战场》事件的预演。后来我所见到的三本《e军》:尼米兹级航母、F-22、M1系列,同高飞天明的《e军》其实并没有直接联系,却使用了相似的标识,而且质量奇差。这暴露出一个问题,由于军事文集往往通过购买刊号的方式,绕过对杂志的严密控制而获得出版权,往往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就像的不那么有力。夭折的《e军》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虎!TIGER》

            2001年可能是陈朴最活跃的一年。他刚从《武器》退出来,又忙着开拓《航空史研究》,同时和北京著名模型玩家兼店主杨林一起撰写了精致的《虎!TIGER》,与此同时后来名声大噪的《战场》以及胎死腹中的《德国空军秘密武器》也在酝酿当中。杨林也曾经是《武器》的撰稿人,这样我们再一次清晰地看出当年的《武器》对于整个军事刊物市场的作用和价值,并不像很多人以为得那样,仅仅是多报道了一些国产装备如此简单。我是在年初大学开学返校时,一并买到第一册公开销售的《航空史研究》和《虎》的。

            《虎》比《e军》现代化很多,考证风格更加浓郁,这代表了后来很多军事文集的取向。印刷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依旧是黑白的采用了铜版纸。直到现在很多人还在寻觅这本军事文集。非常遗憾的是《虎》后继无人,原先预定出版的《虎王》和《重装甲作战》没能问世。

            里程碑——王辉、陈朴版《战场》

            《虎》代表的是专辑模式,发展余地颇受限制,因为不能保证读者对所有选题都感兴趣。但它仍旧是军事文集的一种主要模式。现在的《征服》系列巧妙地刷新了这种模式,使之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扬光大。这是后话,这里暂且点到为止。

            军事文集真正的里程碑决对要数王辉、陈朴版《战场》,也就大家俗称的老《战场》。之所以称它为里程碑,是因为它开创了军事文集的一种经典模式:既不同于标准的专辑模式,又不同于军事期刊。而且它是第一本公开声明定位于军事发烧友的军事刊物,这一点非常吸引人,而且它确实能真正做到。相比起来,绝大多数杂志都死守着“普及路线”,尽显迟暮之态。现在能够拥有老《战场》的朋友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它的价值远大于12元的定价。

            《战场》实际上变成了不定期出版形式,而陈朴最初声称一年能够出12期,也就是形同月刊。但是从早期的出版速率来看,一开始这个目标就基本上是水中月、镜中花,或者说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武器》和《战场》创办的初期,陈朴和王辉都表现出一定的激进色彩,企图大赶快上一口吃个胖子。

            老《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吸引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又是在浮躁之下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不单单是评价军事文集,评价很多军事刊物都会产生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看最早的几期《战场》目录。

            《战场》第一集

            龙啸天下:中国高膛压火炮的发展 挥戈

            歼-8IIM:飞行性能及改进思路 风云

            昨天的秘密: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打击高空侦察机纪实 廖新华

            红色帝国精密战车:T-64 挥戈

            Do 335 里夫、娄嘉仪

            俄罗斯长矛:Tu-160轰炸机 陈朴

            最长的一天 翔达(朱世巍)

            永不沉没的定远 朱世巍

            无畏先驱:大舰巨炮专题之一 Danny Boy

            前两篇和当代国产兵器有关,“昨天的秘密”和“永不沉没的定远”属于历史研究。其实涉及国产兵器的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多。且有两篇涉及二战的,一篇涉及一战前无畏舰竞赛的,现如今在许多人眼里倒是很不以为然。这得注意的是,朱世巍的“最长的一天”在两年后演变成了另一本不断连续出版的军事文集《东线》。

            《战场》第二集

            中国59D系列改进型坦克 挥戈

            DARPA——聚焦美国国防先进先进计划研究局 不知火

            基德级导弹驱逐舰作战系统评价 统一、李星凯

            俄罗斯现代级多用途导弹驱逐舰 施政、龙啸

            S-400导弹防空系统及其联想 风云

            残金缺玉:1983-2002年俄罗斯作战飞机发展思路演变 陈朴

            残阳偏师:德国第2海军步兵师作战师及舒尔茨战斗群救援行动 里夫

            窒息的回忆:侵华日军化学战备忘录 李克峰

            至勇无敌:大舰巨炮专题二 Danny Boy

            昨天的秘密: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打击高空侦察机纪实(二) 廖新华

            两个多月后,迟到的《战场》第二集终于能够摆上货摊。很明显,虽然介绍国产装备的内容依旧是这本文集非常出彩的部分,然而也远没有很多网友的说法那样夸张。实际上真正非常有见地的文章,倒是风云和陈朴的两篇文章。他们并不是单纯地介绍装备,而是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融于其中,使文章内涵非常饱满。这一特点第二集比第一集更加突出,久后形成了《战场》和《巡航者》风格当中最弥足珍贵的东西之一,陈朴主导改版后的几期《海陆空天惯性世界》也反映出了这一特征。可是很多网友却看不到这些,而这才是陈朴等人真正高人一筹的地方。

            《战场》第三集

            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发展历程 海权

            中国轻型坦克的发展:第一部分 挥戈

            军事智慧:苏军冷战时期的装备逻辑 许强、娄嘉仪

            极速家族:牛车黑鸟 不知火

            从货物标签到毕业杯 孟繁荃

            喋血对马 Danny Boy

            红色战车:苏军使用的轴心国车辆 鲍里斯、tenshou、里夫

            基辅会战思索 朱世巍

            《战场》第四集

            两栖突击者——中国轻型坦克的发展:第二部分 挥戈

            中外新驱发展趋势展望 海权

            极速家族:牛车黑鸟(之二) 不知火

            失落的部族——洛克希德AH-56“夏延人” 孟繁荃

            西奈半岛上空的闪电:以色列空军101中队战记 刘小龙

            大和的兴衰 朱世巍

            Do 335补丁——法国战后测试 王懿

            阳光帝国 Danny Boy

            黑鹰武士 Winward

            任何一本军事刊物即便不能不断提高自身水准,如果连维持其水准也做不到,那么离没落也就不远了。而一旦没落,在要复兴就难上加难。很多人在阅读《战场》第三集和第四集的时候,原来的兴奋已经不再了。有眼光的人早就指出,出版速率的缓慢是《战场》的致命伤。但是为了维持质量,有不能加速出版,实在是一个悖论。不过现在看来,后来的《巡航者》实际上重新定位于年刊倒也是一种解决方案。这种出版模式在国外也有,只是在国内非常浮躁的环境下是否能够行得通还有待观察。

            截至2002年9月,《战场》已经出版了四期,知名度也越来越大。然而对《战场》第五集的等待却越来越漫长,一些非常离奇的事情开始发生,我们不妨称之为《战场》事件。市场逐步混乱直至难以收拾的局面,军事文集市场出现了畸形繁荣。明眼人看得出,这其中有很强的经济杠杆在暗地起着作用。2001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度开放的军事刊物市场,渐有重新收紧之势,而军事文集却是一个新的可以开拓的卖点。观望盘算和准备筹措是必须的,在这段时间里,一些短期行为之作也很快烟消云散。《战场》处于暂时休克状态中,假借《战场》名号的各路假《战场》开始争夺市场。

            繁荣的市场?混乱的市场?

            《战场》第一集和第二集使用的牛皮纸封面,风格相同而且正好是阴阳对应;《战场》第三集和第四集采用了塑封彩色封面。当王辉的下落扑朔迷离时,市面上突然出现一本与前两集《战场》封面极其相似的军事文集。很遗憾,这本背后署名宁夏科技的军事文集不是真正的《战场》第五集,只是冒名顶替之徒。它居然也是通过正常的报刊杂志发行渠道流入市场的。

            相信翻看过这本伪《战场》的朋友,一定会感觉到它的水平完全不能和珍品相提并论。虽然错别字偏多是很多军事刊物的通病,但伪《战场》错别字的数量已经多到了令人愤慨的程度,简直属于粗制滥造之作。

            宁夏科技版伪《战场》(一)

            俄罗斯苏-30的对地攻击武器

            中国坦克炮和弹药的发展(上)

            澳大利亚先发制人与菲律宾海空军实力

            军事智慧——专用武器的意外用途

            人体装甲对轻武器的挑战

            方寸之间 侧卫驰骋

            对CY-1新技术概念机的分析

            面对真实的历史(一)

            文明的屠夫:二战前后西方列强化学战备忘录

            昨天的秘密:空军航空兵部队打击入侵美蒋飞机记实

            二战前德国兵的崛起

            克虏伯大炮到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早年《兵器知识》有过介绍。“克虏伯大炮到巴黎大炮”一文的配图非常不清晰。熟悉出版的人都知道,图片分辨率一般至少要达到300dpi才能满足排版印刷的需要,网上多数图片都达不到这个分辨率。一种非常简单而又有充分说服力的解释就是,此文系网上翻译所得,图片也系下载所得。

            “中国坦克炮和弹药的发展”有意模仿王辉,更牢牢抓住了读者喜欢爆猛料的浮躁心理。署名金南一大校的“面对真实的历史”实在是狗屁不通的文章。“人体装甲对轻武器的挑战”也好不到哪里去,根本不是《战场》的风格,丝毫没有弹道学研究的背景介绍。而且篇幅非常短,《战场》从来没有刊登过篇幅如此短的文章。“文明的屠夫”,以及“昨天的秘密”有意和之前《战场》上的文章拉关系,给人以一种续篇的感觉,而事实上文风完全不合拍。

            滑稽戏还没有就此完结,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变成了市场和读者的双重悲剧。不久之后,打着少年科学画报旗号的伪《战场》也摆上了书摊,而且少儿版伪《战场》是从五开始编号的,连久经市场的老板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试问,又有哪种刊物出现过这样的闹剧?!

            少儿版伪《战场》第5集

            霹雳化春雨——苏-34重型攻击机

            红色天网:苏联舰队海上防空体系

            专题:霸王列传 苏联远程超重型截击机发展史

            君临天下 米格-25

            霸业难成 米格-31

            重塑王朝 米格-39

            落日帝国——二次大战中的日本水下机动舰队

            遥远的海——二次大战中德国U艇在印度洋的作战

            专题:被遗忘的历史转折点 豫湘桂会战(上)

            豫湘桂会战

            抗日战争期间参战双方指挥系统总表

            凭良心说,虽然少儿版伪《战场》的水准也难望真品之项背,不过总还是要比宁夏科技的货色好得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两个迄今为止争议很大的人物参与其中:一个是白玮,另一个是朱世巍。这也导致了后来网上的公案,以及无数的口诛笔伐。白玮后来逐渐销声匿迹(还是不用声名狼藉吧),而朱世巍的市面则越创越大。

            来看看文章吧,尽管没有达到《战场》那种精工细作的程度,但“红色天网”还算是一个综述。最大的缺陷还不在于此,而是根本没有真《战场》上类似文章的内涵。基本上只能平铺直叙,没能在一般介绍之外传递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这从反面证明idea的重要性,在之前评论王辉、陈朴版《战场》时我已经明确点明了这点。

            看得出,朱世巍在“豫湘桂会战”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如果没有《战场》事件的发生,假以时日进一步推敲完善充实润色,刊登到真版上是毫不过分的。然而这种可能性没有发生,就让人们继续揣测个中原委吧。

            时间转到2003年1月,真正的《战场》第五集依旧在热望中,造假者却丝毫没有罢手的打算。宁夏版伪《战场》(二)很快便推出了,由于二战网盟论坛等网络媒体的揭批,饱受打击的读者识别能力已经得到提高,宁夏版伪《战场》就要寿终正寝了。但从另一方面讲,这同时也意味着对市场失望之情的加深。让我们还是不去浪费时间来回顾它吧。

            不久,少儿版伪《战场》第6集迫不急待地粉墨登场,好像听到了真版迫近的步伐。(它的封面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恶心的)

            少儿版伪《战场》第6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潜艇史(上)

            中国夜间战斗机发展史(第二部分·上)

            专题:豫湘桂会战(中)

            豫中会战

            抗日战争中日两军实际损失详考

            附录:湘桂作战中日两军序列

            红色深渊——苏联/俄罗斯潜射反舰导弹与巡航导弹

            前苏联/俄罗斯BMP步兵战车暨苏军集团军进攻战术

            专题:完美诱惑

            北约三军即将投入嫌疑的最新型战斗机发展全史

            外一篇:雅克垂直起降战斗机全系列

            如果少儿版的出品人能够再多一些严谨,他们事实上可以做的更好一些。可是既然他们已经走上了盗用别人名号的道路,又怎么能再指望他们哪怕严谨半点?否则他们另起炉灶即可,何须如此呢?显然也是长久不了的。

            “完美诱惑”介绍JSF计划用的是过期资料,和介绍鹞式历史的文章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鹞式的内容颇具可读性,作者风云的名号想必大家有听说过的,水平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只是文章尚需雕琢,特别是在排版方面犹须改进。BMP与BMD专题署名是王辉,这肯定会引发重任的联想。可是在混乱的市场中,对这些来历不明的文章实在不能太过信任。从内容看这篇文章颇为单薄,没能达到题目所规定范围的极限,所配个线图比例没能充分统一。这些文章的选题如果是《战场》来做,显然不止是这个水平,很可能又是广受好评的佳作。

            “红色深渊”的内容《兵器》刊登过,《舰船知识》也分开做过介绍。和之前的“红色天网”毛病一样,也是平铺直叙。而且更添混乱之感,连尚可也称不上了。回到我们一直谈论的idea,“红色深渊”也没有提供给读者一个有益的思路。甚至连《兵器》也还能够通过分析这些威力强大的反舰导弹的弹道,来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见解。这样看来,有时候《兵器》也不是像大家议论得那样糟糕。而秉承陈朴风格的《海陆空天惯性世界》,在介绍苏联/俄罗斯战术导弹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能够借突防和制导技术的背景,出色地解读网上曾经吵翻天的“弹道导弹打航母战斗群”的设想。高手就是高手!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从网上载点好资料实在不是难事,但这一招两式却是极难学会的。

            短命的《战车》

            比起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法,《战车》的创作者们能够新推一本军事文集实在勇气可嘉。然而,由于军事文集出版的内在缺陷,往往导致急功近利、仓促上阵,最终断送整本军事文集的前途,成为又一本短命之作。一句话,他们固然有推出军事文集的勇气,也不能说没有长久经营的打算,却实在缺乏实现这种打算的毅力和决心。

            《战车》第一集

            红色帷幕后的T-80主战坦克

            “布雷德利”战车——在新生中经理批评的洗礼

            法国潘哈德VBL轻型装甲车

            1991年海湾战争地面战斗100小时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飞毛腿”

            AH-1“休伊眼镜蛇”研制始末

            坦克元年——英国早期的菱形坦克

            有网友指出,《战车》的创作者还算是军事发烧友,低级错误基本上没有,但是文章写得四平八稳,没有多大创新。这是很中肯的评价。而且,他们几乎可以肯定欠缺独立创作、出版、发行一种刊物的经验和能力,显得极不成熟,难怪《战车》仅仅出了三集就不见了踪影。

            《战车》第一集预告将设立许多细碎的栏目,可以看出创作者多少是由一些雄心壮志的。有一种很坏的想法困扰了许多军事文集的创作者,这就是认为:一旦将第一集推向市场,不愁形成不了人气;而一旦形成了人气,好的稿源必然不会匮乏。对他们来说这个循环似乎是必然成立的,而初期积累的文章在消耗完之前,完全能渡过难关,结果总是大错特错。

            “T-80”也属于综述性质的文章,很多人都喜欢写这类文章,以为只要有资料不怕写不好。其实却是很难做的,特别是在没有好的思路和理念的情况下尤其如此。T-80拼凑的痕迹明显了一些,结构组织得不甚良好。早年《坦克装甲车辆》曾经介绍过原苏联各坦克制造厂之间的激烈竞争,正是这种竞争导致了几乎平行研发了T-64、T-72、T-80三种主战坦克。“T-80”虽然也接触到了这些事实,不过没能很好得挖掘。相比之下王辉在《战场》第一集上撰写的“T-64”,就要高明不少,因为取得角度是理念先于数据、分析重于介绍。

            “布雷德利”对这种步兵战车的研制过程介绍了一些新鲜的东西,特别是关于铝装甲的争论值得看一看,但相对于《战场》的水平差距依然是巨大的。看得出这篇文章主要依赖于外文资料,但在撰文之前对资料的消化做得不甚良好。一个见识广博的军事发烧友要进一步成长为高水平的评论者或分析家,这是必须锻炼出的能力,也是必须进行的训练。

            1991年海湾战争现存的资料很多,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必须要赋予新的理念才能成功地进行重新解读,否则是难以摆脱平铺直叙的窠臼,也绝难提升文章的水平。这篇文章来源是日本人的解读,虽也不乏可取的观点,但在新见解的阐发上显得比较逊色。

            “飞毛腿”的深度不足,这个选题原本也是至少能够写成一个内容丰富翔实的综述文章,可是却连着个目标也没有达到,更不用说是idea了。如果有人看了《海陆空天惯性世界》32上刘小龙的“俄罗斯短拳”,就能知晓这种差距的存在。“眼镜蛇”同样又是一个综述,不过写作技巧上甚至落后于少儿版《战场》的鹞式专题,同《战场》的“夏延人”更是不能相比。当陈朴在最后一集《战场》上发表“青翼蝠王”后,人们真正看清了好的综述的标准。

            还应该谈谈王辉的军火库系列

            myworld说得很对,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遗漏,现在补上。

            2002年年中之际,王辉在《战场》之外又启动了军火库系列,一本是“梅卡瓦”专辑,另一本是“98式”专辑。不用说这套军火库基本上是夭折了。王辉复出后是否会延续军火库的香火,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从其专心于《军事力量》的情形看,这种概率似乎很小。

            之所以遗漏了这两本重要的军事文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辉事件过于错综复杂、晦暗不明,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主观臆测和小道消息为主,究竟原委如何恐怕这么长时间来真正了解的人的数量并没有多少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评论军火库乃至王辉的困难性十分巨大。

            王辉在处理军火库系列和《战场》关系的问题上,虽然没有犯重复建设的错误,但至少也是犯了摊子铺得过大的错误。而且在我看来,“梅卡瓦”专辑并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作品,按照王辉的水平应当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总觉得“梅卡瓦”在技术细节上还没有挖透,出新出彩的地方难以找寻,没有多少耳目一新的振奋感觉。后来国际展望的《征服》系列也出了以色列装甲车辆的专辑。

            而“98式”专辑争议更是巨大。本人对于介绍国产兵器的文章一贯都保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不想很多人那样狂热。王辉不是第一次出版国产武器的专辑,记得1999年主政《武器》时还推出过《武器》/《兵器》第一个年度专辑——50周年阅兵。当在书摊上发现有“98式”这本军事文集的时候,起初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下定购买的决心,老实说只是因为署名王辉,价格又不很贵才买了下来。翻阅了一两遍以后就搁置一边,根本没有意识到王辉会因为这样一本所的不好听点稀松平常的书出事,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广为流传的版本。

            中国装甲部队编制倒有点意思,但是完全使用大型图形表示的形式,多少给人以拖长版面的印象。自动装填机资料我是比较好感兴趣的,王辉强调了相比苏制装填机在可靠性上的进步。不过披露的数据也没有任何旁证予以作证,关键是在没有更多情报相互印证的情况下,单纯爆猛料虽然对很多人来说非常刺激,但也是非常容易形成误导的。我的观点是,现在世界上列装的各主战坦克自动装填机子系统都不能容纳所有炮弹,基本上都只能容纳一半左右,这对持续作战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在三人体制下完成人工装填困难和耗时更大。装甲数据是极为机密的,通过比较各型主战坦克炮塔焊接线,来估计推算炮塔主装甲板的厚度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方法。不过对于装甲质地却没有什么谈出更多的细节,当然这完全属于泄密。

            后来有网友指出,“98式”中使用的不少内部结构图片实际上是一些苏制坦克的,而且言之凿凿,这不免给“98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在阅读过程中,我已经注意到一些内部仪器的标注铭牌似乎有些问题,但是这种疑问只是在一瞬间划过心头,并没特别在意。而且理论上收藏有中国所有出版物的国家图书馆,能够检索到这本书,却无法得到详细的版本信息。而“梅卡瓦”是能够查得到的,两者反差真是很令人费解。

            悲壮地自杀——《战场》第五集

            2003年2月份,久违的《战场》第五集终于在千呼万唤当中上市。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陈朴决定就此废止《战场》,推出全新的军事文集《巡航者》来延续《战场》。这一举动已经不能用壮士断腕来形容了,简直是悲壮地自杀。其创办一本优秀军事文集的决心与勇气实在令人叹服。但仅有决心和勇气是不够的,陈朴真正令人称道的是,他将《战场》第五集提升到更高水平上,树立新的业界典范形象,为《巡航者》打下扎实基础,充分展示了和其他军事文集的区别。因此,《战场》水平有所下降的看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其中存在着一些个人偏见。

            《战场》第五集

            周边安全与航母取向(第一部分) 陈朴

            怪物家族——地效飞行器的发展与事实 不知火

            青翼蝠王——米格25/31全系列型谱 孟繁荃、陈朴

            空地精灵——现代制导炸弹的前沿发展 张洋

            红男爵世家——里希特霍芬联队85周年 于力

            多炮塔坦克的颠峰与衰落 里夫 tenshou

            红色战车——苏联使用的轴心国车辆(第二部分) 鲍里斯

            共赴危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与英德海军竞赛 Dannyboy

            锯脂群鲤——英德无畏舰造舰竞赛 Dannyboy

            源田实审问录 如月译 许强整理

            整本书若要说有那篇文章有缺陷的话,我想应当是“航母取向”第一部分这篇。陈朴开始从自己擅长和熟悉的航空领域,转向海军和战略方向,作为这种转变的尝试“航母取向”显得不那么成熟。很多网友喜欢谈论这一话题,但是判断绝不应当被感情所左右。

            苏联地效飞行器早年《航空知识》曾经作过报道,那时《航空知识》还是比较不错的。不知火的这篇文章是日后《巡航者》续篇的前导,主要用来介绍历史背景,后者拥有很多颇具启发性的观点。

            孟繁荃和陈朴的“青翼蝠王”奠定了综述性文章的标准。它融一般性介绍与启发性论述于一体,结构严谨文字晓畅。解决了MiG-25研制背景、技术水平、飞行速度、机动性等不少问题。陈朴通过带着重显示的等比例线图将MiG-25/31各型号的区别表达得异常清楚,并且以型别树状图将MiG-25/31系列的发展路径刻画得十分清晰。这都是非常出色之处。

            张洋的“空地精灵”也极为出色。早在《战场》第二集中,风云就提出在现代空射制导武器取得革命性发展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防空将变得愈加困难。张洋以现代空射制导武器的前沿发展,不仅佐证了这种观点,而且提出了更多有力的证据。看似这篇文章与国产装备无关,但是在“新三打三防”的背景下,讲得难道不是更有针对性吗?这不是高手所为又是什么?单纯迷恋介绍国产装备,不考察国外最新的动向,这种意向可以休矣!这篇文章并为结束,《巡航者》上将有续篇。

            “源田审问”才是真正的猛料。“共赴危城”和“锯脂群鲤”相辅相成、互相依托,读来十分畅快,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锯脂群鲤”绝对也是奠定综述类文章标准的典范,它的侧影图和线图令人一目了然,又大幅节省的篇幅,显得异常紧凑。至于“红男爵”、“多炮塔”、“红色战车”之类都属于很热门的二战选题,写得也是可圈可点。

          • 家园 这帮人曾经在jc和sc出没过,被骂的狗血喷头。

            不过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脸皮之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