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玩泥巴的学问 -- 萨苏

共:💬49 🌺6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玩泥巴的学问

    “玩泥巴时候的朋友”,这是一种传统上对童年好友的昵称。不过,玩泥巴其实也有高下之分,比如萨一位兄弟喝多了曾吞吞吐吐的说过小时候喜欢撒尿和泥,酒醒后又抵死不认,大概就因为这种玩泥巴的手段未免落了下器。真正玩泥巴玩出些水平的,七十年代孩子们玩的“胶泥”可算其中之一。

    萨小的时候,北京小孩儿有一个重要的玩意儿就是胶泥。这东西其实就是黄土的提纯物,含粘土比较多,有一点儿象原始的橡皮泥,其优点当然就在于没有成本喽,而且基本是要多少有多少,用之不竭。

    当时北京因为知青回城,劳动人民纷纷大兴土木,各家都忙于在胡同里修建违章建筑,以便从新疆,东北回来的大姑娘小伙子们赶快成亲安家。这号称“盖小房”的运动,充分调动了中国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把北京的老宅院都弄得跟马蜂窝或者地道战一样地形复杂,在冯巩版《没事偷着乐》里面,依然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盖小房纯属传统建筑,投资有限,工艺原始,黄土便是不可少的材料,于是街头常常可以见到馒头状的沙堆黄土堆,要玩胶泥,从其中可以淘出极好的大块儿原始材料,经过用水炮制后去芜存精,便成胶泥,可以用来作各种器物,极有雕塑效果,唯保存时间不长,干燥后多破裂失形,未免令人惆怅。

    自然,看这个工艺流程,爱好艺术的弟兄们因为鼓捣胶泥把衣服弄成烂烂黄袍的不在少数。这在当时可是要挨揍的,原因在于此时布依然属于凭票供应商品,不可以随便糟踏,而且家长尚不知洗衣机为何物,每天用搓板用到发狂的妈妈们对于玩胶泥的黄袍怪们有些变态可以理解 – 黄袍怪中也不乏温柔贤淑的女生们,不知道今天当了妈妈的她们时候还会想起玩胶泥的古怪时代。

    不过,大家乐此不疲,没有电子游戏,没有MP3,弟兄们玩玩泥巴还犯了法不成?

    于是放了学,在工地旁边一玩两三个钟头,误了功课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工地的主人对于“偷”胶泥的小贼多半极为宽容,常常可以看见某个前建设兵团大哥抽上颗劣质烟,在小贼们身边一蹲,作艺术欣赏状的场面。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的?

    本来孩子们玩胶泥的作品也就是桌子椅子,盆子碗这类没有多少想象力的东西。知青大哥们看多了就不免指点指点,而他们的指点就带点儿暴力倾向。

    “盒子炮”就是他们指点下的作品。

    说来吓人,其实“盒子炮”的构造相当简单,就是用胶泥做成一个四方体,然后把中间挖空,变成一个壁薄底儿厚的泥盒子罢了。玩法是在柏油路上洒些水,将这个盒子高高举起,口朝下向路面上一摔。如果密封良好,盒子里面的空气就会被压缩,将盒子涨破,于是发出砰的一声巨响。盒子炮因此得名。这个简单热闹的产品得到了大多数眼高手低的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并不断改进工艺。居然有人发现在底部预留一处比较薄的“炮洞”可以大大增加爆破的声势,假如作得好,其声威不亚鞭炮。今天看来,这已经和反坦克火箭的聚能爆破有极大相似之处,可见人民的智慧何等不可小觑。

    盒子炮因为在胡同里制造不可思议的噪音而遭到了居委会大妈的反对,但因为大妈的孙子孙女也乐此不疲,最终无法取缔。

    也有少数得了真传的。知青中颇有一些人才,郁闷的兵团生活使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一行当,并在其中取得相当成就,比如我二姑在东北学会了手风琴,回北京后达到上台汇演的水平,三姑则专心中医,每天早上习惯背汤头歌诀,弄得萨脑子的硬盘里至今保存“穿山甲,王不留。。。”一类古怪的信息。胶泥能够直立,是雕塑得好材料,喜欢艺术的知青也不在少数,看到孩子们摆弄胶泥,有的就会发出“孺子可教”的感慨,而作一点艺术启蒙的工作。

    我们邻居的大三就受了某人的点化,结果他做出的作品就常常让人“肃然起敬”。记得曾见他用胶泥制作一牛车,长度约一尺,已经接近工艺品。那牛只有半身,一蹄抬起,一蹄着地,颈肩肌肉虬结,牛身直接连接车厢,车两轮,虚画幅条,上有一伞。有趣的是车厢盖板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平卧一人,头枕双手。这东西大三自己也很喜欢,准备烤硬保留下来,而结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前几年回北京,想求韩美林先生一幅画,有人指点说 – 找大三阿,他现在和韩先生“铁”着呢。

    果然一切顺利。

    胶泥随着“盖小房”运动的渐渐结束无疾而终,今天北京已经看不到孩子们玩胶泥的场面了。也是,现在的北京虽然又是一个大工地,不过建筑材料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没有了材料,就算还想玩泥巴,难道让孩子们玩水泥去?

    也许有一天孩子们会改到网上弄个虚拟世界玩泥巴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完]

    关键词(Tags): #泥巴(当生)#玩泥(当生)#玩泥巴(当生)#胶泥(当生)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跟泥有点儿关系的玩法,点天灯

      很简单,拿粘性好的泥糊一点儿在火柴棍根上,划着的同时甩到天花板上,速度快准度好的能粘在上面烧一会儿,看谁扔的烧得久……

      无聊啊,造孽啊,呵,好好的白色天花板(一般都在楼道玩)被烧的一圈一圈的黑印儿。

    • 家园 小时候也玩儿过,往人家干干净净的墙上摔......
    • 家园 黄土高源上才有更好的胶泥。
    • 家园 好啊!

      使我想起小时候。

      我们管这个游戏叫补锅,开始2个小朋友手里的胶泥一般大,自己捏出一个锅的形状(圆的)。使劲一摔那个锅底就会炸开,对手就要用自己的胶泥压成很薄的片儿来把锅底补上,双方轮流摔自己的锅,争取炸开更大的洞,直到最后把对方的胶泥都“赢”过来。

      • 家园 我们那儿也叫“补锅儿”,给同好送朵花

        现在的小孩子都憋在屋里打游戏,其实都怪可怜的

    • 家园 没玩过泥巴,但是老大的帖子要顶。

      没过玩泥巴主要原因是我的手心和脚心要是接触灰土的时间稍微长点的话,心脏会很难受,烦躁不安。这真奇怪,小时候,我自己很清楚,要是把我赤脚放在沙土上来惩罚我,让我干什么我都答应。可惜这个秘密,家人都没发觉。哈哈~~

    • 家园 这个玩泥巴好象是小孩子的天性啊

      而且不分古今中外。。。

      在亲亲宝贝那里写过几则玩泥巴玩沙子的小贴,有点感慨。

      现在我们幼儿园都玩用面粉自制的假泥巴,呵呵,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去沙坑,混点水,做泥巴了。。。而且乐此不疲。。。前阵子,一帮小小子在沙坑,足足刨了个半人高的坑,把沙子混水堆起来做成山,插上树枝叶子,放上金刚模型,真是一个巨型的工程,还有护城河呢。看得我笑了半天。

      一些橡皮泥的做法

    • 家园 玩过,好像好的胶泥都是在小河里挖出来的

      也有在红土挖的。雕塑好像是没做过,一天到晚摔泥盆倒是真的。

    • 家园 盒子炮------我们当时叫摔泥盆。
    • 家园 这个我当年也玩过

      盒子炮那个也包括在内,不过通常我们是在河滩上,河泥胶着良好,而且细腻,可塑性高。

      在黄土的小路上通常就是把干土堆成一堆,再跳上去制造尘土飞扬的情景,非常乐此不疲。

    • 家园 胶泥,是不是我们说的

      橡皮泥? 我小时候也爱玩的。

      没有橡皮泥之前,我就是玩泥巴,黏性挺强的那种,用水和的,用来捏泥人和坦克

    • 家园 呵呵,想起了小时候

      看来当时全国各地的孩子们玩儿的都差不多。

      我们这儿管盒子炮叫“补窝窝”,只不过捏出来的“盒子”是圆形的,很像窝窝头。我们这儿胶泥不多,又都觉得是好玩意儿,所以我们的补窝窝还带点儿赌赛的性质。就是一人先捏一“窝窝”,然后另一人猜“破不破”,如果猜“不破”,先一人就把“窝窝”摔下去,破了的话猜得那个人就得用自己的胶泥把洞补上;要是没破,猜的人就可以从窝窝上掐下一块儿拿走,当然掐的都不多,我们还是不贪心的

    • 家园 用胶泥做印模,没人玩过吗?

      从货郎的摊上买了印模,是红胶泥烧制的,如茶杯底大小,一面刻了图案,象三打白骨精什么的;自己用胶泥也做一个圆片,一面向印模压紧,再揭下来,那"图案"也就被复制了;找个地方阴干,然后扔到煤球炉子里,第二天就在炉灰渣里找烧好的印模了.不过总没有"母模"好,是砖红色(就是在烧砖啊),边角也不清楚.能烧一个完整的也不容易,好多时候会被炉通条捅坏.

      没人玩过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