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辛亥初年南北议和是否妥当兼回梦里依稀网友 -- 继往开来

共:💬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谈辛亥初年南北议和是否妥当兼回梦里依稀网友

    梦里依稀网友说到当时汪精卫他们主和是对的,因为孙中山弱小而袁世凯强大,实际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

    当时,北洋六镇实际掌握在袁世凯手中的只有两个镇,其他的都在宗社党手中,而铁良、良弼等人是不肯假手袁世凯平叛的,以致于袁世凯被迫招兵在河南,而河南是袁世凯的故乡,

    一向是袁世凯的禁脔之地,但是,当百姓得知是从军和南方的共和军作战时纷纷逃逸,本来

    计划招兵17000名,实际到位人数不过3000名。清军在当时全部军事力量在98000人上下,而

    南方军队常备军就在300000人左右,是不是力量和军事素质香茶很多呢?看一下号称东南精锐的张勋所部和倪嗣冲所部集合50000人对南京姚雨平部的作战就会知道,北军大败,原因除了斗志之外就是战术问题。

    此时的南军和汉阳时黄兴的情况已经完全不能相比,主战派将领中不乏能人,如湘军猛将邹永城等,不在段祺瑞之下,而段祺瑞等人的军事素质完全是被夸大的,比照一下后来的白狼

    起义就知道了。

    但是,为什么强大的武力后盾没有取得胜利反而把胜利果实让给了袁世凯呢?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不在此列了。

    • 家园 摘一首当年的民谣

      ?M商量、竖商量,摘下的果子别人尝。

      今也让,明也让,吃人的老猿称霸王。

    • 家园 《胡汉民自传》里说

      南北议和之时,黄兴拍电报给他,说“和议若不成,自度不能下动员令,唯有割腹以谢天下”

      摘自《胡汉民自传》转引自《胡汉民》第9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4年12月第一版

    • 家园 妥协的必要与失误----南北议和是基于形势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妥协的必要与失误

      民国成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策略 ,推动历史前进,成了考验同盟会领袖们的重大课题。有的史家至今仍在指责他们“软弱”,把政权轻易地让给了袁世凯。这有失公允。政治家必须审时度势。南北议和,让权于袁世凯,是基于以下形势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首先,军事力量对比十分不利于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控制着训练有素的北洋六镇7万多精兵,再加上仍然忠于清帝国的禁卫军和其他新军,总兵力达14万多人(新军总数为2 4万1千人)。而南京临时政府方面,号称革命的各色民军很多,绝大部分是会党乃至绿林队伍改编而成;虽然人数上远多于北方,武器装备、训练、指挥和纪律等都远逊于对方。用当时任总统府秘书长、协助孙中山综理全局的胡汉民的话来说是:“南京军队隶编于陆军部者,号称十七师,然惟粤、浙两军有战斗力。粤军不满万人……浙军将军,则素反对克强(时任陆军部长兼参谋总长的黄兴――引者),不受命令……其他各部,乃俱不啻乌合,不能应敌。”[1]

      其次,经济力量对比悬殊,南京临时政府已到了难于支撑的边缘。双方在财政上都困难重重 ,但袁氏出任清帝国内阁总理后毕竟仍牢牢控制着东北和华北大部,中央财政的基础仍在,原有的征税系统没有打乱,军费比较充足。于是,除了维持正常运作外,袁氏竟有余力一再出手 ,拿出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两白银收买清帝国的王公大臣和革命党人。与此同时,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文,却为维持临时政府所必需的经费在国内外频频伸手求援。他在私下谈话中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之所以断然实行汉冶萍日中合办,以取得五百万元资金者为此;此次又苦心焦虑,欲以招商局为担保 ,筹措一千万元借款者,亦为此。然而,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 ”[2]当时各省虽然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但起义军 、民团等急剧增加,支出浩繁,自顾不暇,不但无力支持中央政府,反而要求拨款。再加上关税收入被列强在“中立”的名义下冻结,临时政府在经济上显然已走进了死胡同。

      另一重要原因是人心思定。“排满”是触发辛亥革命的重要因素。“驱除鞑虏”成了同盟会政纲的头一条。占国民绝大多数的汉人,既对清廷腐败不满,更恨它是“异族”统治。1912 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发《逊位诏》,在许多人心目中,“异族”统治已经结束,其他便无关紧要了。用胡汉民的话来说是:“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故当时民众心理,俱祝福于和议。逆之而行,乃至不易。”[3]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和谈与让权于袁世凯都算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错误。

      [1]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1年北京。

      [2] 孙文:《与森恪的谈话》(1912年2月3日),王耿雄编:《孙中山集外集》第168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60页。

      摘自:

      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

      袁伟时

    • 家园 写的好,原来都不知道呢,看来西西河又有了一位大将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