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保卫西河——原创】萨所知的电影传奇[全文完] 一.兵临城下 -- 萨苏

共:💬143 🌺3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保卫西河——原创】萨所知的电影传奇 外一篇 兵败台中

      这段写着一看,应该放在英雄本色了,就放了过去,至于香港国泰和上海国泰和明星公司的关系,晚些时候再写吧。

      链接出处

    • 家园 【保卫西河——原创】萨所知的电影传奇 五.洪深与胡蝶

      在旧电影界中,有两个人没人去惹麻烦,一个是著名演员金山,此人性格狂放,新闻辈出,然而他是黄金荣(一说杜月笙)的关门大弟子,清帮里有他一号,等闲人不会去招惹。另一个就是洪深。洪是编剧导演一肩挑的奇才,为人疾恶如仇,思想进步,但他是国民党第三厅的上校科长,有军装穿的,秀才碰上兵,有理讲不清,文化圈里,谁会去找这个“丘八”的麻烦?

      其实洪深当兵纯属挂名,他是在美国学习电影归国的洋学生,并非兵痞,他才华横溢,在电影界很有名望。后来的洪深,成为进步艺术家的代表,不过早期的洪深,也是以写《少奶奶的扇子》这类鸳鸯蝴蝶的剧本起家的,未能免俗。这不怪他,因为当时的电影,大多是这类情天恨海的题材,不写这个没人拍阿。

      说到情天恨海,郎才女貌这类电影,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没有一个影星能比得过“电影皇后”胡蝶。尽管在演技上胡蝶并非最佳,但她的美貌和多情气质,却让她作为偶像派第一明星的地位无法撼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胡蝶,台上是美人,台下也是美人,而且为人聪明伶俐,张恨水评价道“胡蝶。。。十之五六 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胡蝶,出身天一公司,后被明星公司“拦路打劫”拉来入伙,从此《白蛇传》,《啼笑姻缘》《火烧红莲寺》等一发不可收拾,深受好评,《姊妹花》一片的赢利,就平了当时明星公司的全部公开股份。她多次被当时上海滩的舆论界评为“电影皇后”,还曾经前往出席莫斯科电影节,成为中国女演员中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说到出身,有趣的是周璇也是出身天一公司,后来被明星公司拉走,天一比明星家底雄厚的多,明星要拉其他五家公司组建“六合”集团才能和它抗衡,却被明星屡屡拉走后来的巨星,也是有点儿邪门的事情。

      黄金时代的胡蝶,绝大部分时光是在明星公司度过,这和其他演员反复的跳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内幕,明星公司也确实下了血本,给胡蝶配了专用汽车,月薪两千大洋 – 当时一户殷实人家的全部家产也不及一千大洋,可见胡的酬劳之高。而且无论送礼还是馈赠,胡小姐都是头一份。为了维持公司运转,明星公司几位老板娘的首饰皮货经常要出入当铺,但胡蝶的一切待遇却从不会拖欠。因为这个原因,无论其她公司怎样下手,胡蝶也一直扎根明星。

      然而,这种“出格”的待遇之下,胡蝶在明星同人中声誉却相当不错。其原因首先当然是胡蝶“电影皇后”的地位和出色的演技,另外,胡蝶的做人,也确有不可多得的好处。胡蝶性格温柔,待人和蔼,没有明星架子,而且在排戏的时候特别听话。胡蝶并非没有自己对角色的追求,但她总能把这种追求建立在同时满足导演要求的基础上,所以双方往往能够互补,都感到满意。对于酬劳,胡取之有道,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更高,而且两千月薪只取一半,上下都对此颇为赞许。

      胡蝶在拍片时的听话有时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其中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拍摄。

      美国出品的有声片一九二六年在中国就有播映,一九二九年开始确立主导地位,对中国默片造成巨大打击。为了应对危机,各大公司纷纷开始对有声片的研究。《歌女红牡丹》就是明星公司的第一部有声片,由洪深编剧,胡蝶主演。

      其实,《歌女红牡丹》之前,中国电影界已经有一部《雨过天清》是有声片,但这部片子从前期制作到录音都是在日本完成,利用的是全套日本技术,所以不能成为第一部“国产”的有声片,并且由于当时仇日的国人情绪而票房不佳。

      当时,中国电影界对于如何完成有声片漫无头绪,《歌女红牡丹》的录音纯粹是Handiman提到的董克毅先生一个人琢磨出来的,利用蜡盘录音和画面同步完成制作。蜡盘在今天早已经被淘汰,它是通过声振动放大后驱动一把刻刀,在旋转的蜡盘上刻出弯弯曲曲的沟槽来,来记录声音。这种做法孙中山北伐誓师时候曾经用过,只录制了相当短的内容,拍故事片还是第一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蜡盘十分容易损坏,录制不易。于是,《歌女红牡丹》的拍摄中,就出现了一个镜头反复多次的事情,可说历尽“千辛万苦”,才完成了制作。其中,胡蝶在片场上表现极好,反复拍摄就反复配合,从无怨言。她在影片中的表演自然到位,影片中还插了几部京剧,如《穆柯寨》,《锁麟囊》的片段,为了把这些唱段做好,身为上海人的胡蝶下了很大功夫学说北方话,通过这样的努力,把一部尝试性的影片变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既然“电影皇后”做出了表率,拍摄中其他人也只好老实配合了,没有人敢去抱怨。

      影片终于完成,然而,发行却很成问题。

      因为蜡盘录音的缺点太明显。它声音小,而且与画面同步不好,与外国的磁录音技术相比存在差距,很多电影院看过《歌女红牡丹》样片后都担心不好赚钱。

      明星的老板之一郑正秋决心通过广告打开市场。然而,他给《歌女红牡丹》写的广告词,自己却不能满意,总是觉得抓不住观众,于是又去找包天笑等一干“鸳鸯蝴蝶”来写。

      无奈郑正秋自己已经是才子,他写不好的东西,包天笑如何能写好?于是一连几日没有满意的结果。

      编剧洪深等不及了,去找郑正秋,才知道是卡在广告词上面。洪深不愧“洋才子”略一沉吟,计上心来,写了两句广告词,郑正秋一看,拍案叫绝。

      于是,《歌女红牡丹》的大海报下面,就出现了两个市民模样的人,其中一个在对另一个介绍 – “胡蝶开口讲话了,还唱京戏给大家听。。。”

      这两句话市井流传,《歌女红牡丹》一时观者云集,市场迅速的打开了。

      现在看来,这两句话一方面抓住了市民阶层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抓住了这部影片最主要的卖点 – 胡蝶。洪深的两句话,比写一个小册子来介绍剧情,要强得多了。

      胡蝶是那一代影星中最为长寿的,一九八九年去世于加拿大,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

      有的人青春永在,传奇永在。

      下一段,说说明星后身国泰公司的末路,和台湾发生的一起劫机案有极大的关联。

      [待续]

      关键词(Tags): #洪深#金山#上校#胡蝶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金山 金焰

        请问金山就是金焰吗?

        解放前的男影星只见赵丹还在演。

        另外金焰犯了错误,孙维世仍嫁给他。

      • 家园 唉,只恨自己注册时间短

        要是有他几十万的经验,一定把老萨的文章全花了不可~~

      • 家园 看了不知怎么有点伤心的感觉。
      • 家园 【文摘】蝴蝶飞走了

        蝴蝶飞走了

        --------------------------------------------------------------------------------

        2005年4月14日

        在加拿大温哥华东南郊,有一座公墓。坟场被高大的红松、白杨围个严实,绿茵茵的草地起伏伸展。这里非常安静,除了少数扫墓人外,根本不见人影。

        就在这墓碑林立的地方,有一座墓穴却没有立碑也没有留下死者的名字。不知谁葬在这里,无人探寻追问。只是偶尔会有一两束鲜花,沾着晶莹的露珠,寄托了朋友的思念。

        几年后,墓碑终于立起,并刻上了名字:胡蝶女士之墓。

        胡蝶是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赫赫有名的大明星,电影皇后。她拍的电影几乎家喻户晓,红遍半边天。她晚年迁居温哥华后,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除了与其它4位要好的结拜成姐妹的女友来往外,很少拋头露面。可以说,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

        她没有孩子,在香港领了个养子。带着养子媳妇,在这个远离祖国的静静港湾安家。也许,大红大紫尘埃落定后,晚年才尝到生活的平凡恬静,舒适可贵。

        一天,一位从日本移居到温哥华的老华侨找到她。她并不熟悉,也看不出当年共事的伙伴的面影。老华侨嘟嘟囔囔解释了半天,她才记起30年代那件早已忘却的小事。这种事情,对于大明星胡蝶来讲,犹如空气中的灰尘,早已飘散不见踪影。老华侨却终身不忘,记忆犹新:

        那是胡蝶在上海大舞台演出的一个晚上。当时老华侨还是一名年轻的小工,负责拉舞台的大幕。不知是紧张还是别的原因,大幕出了问题,弄得台上演员僵场,台下观众起哄。事后老板大发脾气,当场狠狠训斥这名拉幕小工,骂得他狗血喷头。胡蝶看不过去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你为什么要这么凶!他还是一个孩子,下一次注意就是了。”老板岂敢惹恼这位大演员,只能灰头土脸收了场。

        当时拉幕小工心中暗暗立下誓言:将来我发了,定要回报您!不久,小工去了日本,先到餐馆打工,后来自己开酒店,经过风雨沉浮,成家立业,成为一名富翁。上世纪70年代,他终于打听到胡蝶已移居温哥华,便卖掉家产,举家定居温市。他知道胡蝶生活比较拮据,但送她钱款一定不会收取,便在离她住处不远地方,以胡蝶名义购了一套高级公寓,赠送给她。

        老华侨了却心愿,不久辞别人世。胡蝶的养子嗜赌,把胡蝶积蓄赌光,最后打起卖公寓的主意。这时胡蝶已病重,不久离开人世。葬进公墓时,养子竟然无钱立碑,隔了几年,才由朋友出款树碑刻字。

        听说,大陆和台湾有关部门,都曾经邀请胡蝶回来访问,上海还把她住过的小楼修缮一新。但是,胡蝶不知什么原因未能成行。她漂泊在外,处境凄凉,晚年确实让人感慨!

        给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朋友,也是胡蝶的好友。她从胡蝶唯一剩下的结拜姐妹那儿,要了两张照片给我。一张是她与朋友聚会的照片,一张是她60岁的肖像照。朋友告诉我,胡蝶是1975年从香港移居加拿大,1989年81岁时去世。

        辞世的时候,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蝴蝶要飞走了!”(来源:香港大公网作者:宁宇)

      • 家园 贴张胡蝶主演《兄弟情》老海报

        点看全图

        《兄弟情》海报,这张是我爷爷画的,在网上找不到,我从DVD里给截下来了。

        点看全图

        《兄弟情》剧照,就是根据这张场景出的海报

        蜡盘唱片的装置在美国电影《海上钢琴师》里见过,很好玩儿。没想到北伐誓师给录下来了。我知道当时的最早的电影人黎民伟先生基本上全程跟踪拍摄了北伐,大概要算中国近代史最珍贵的纪录影片了。我在介绍他的专集里看过不到一分钟的录像。震撼啊!

        胡蝶能做到电影皇后也是性格使然。她给影迷送照片开销相当大。当年的人不容易,求着你看她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