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神秘莫测的楼兰史 不朽的文明 -- 梦里依稀

共:💬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神秘莫测的楼兰史 不朽的文明

    神秘莫测的楼兰史 不朽的文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新疆若羌县东北部,有一处被称为罗布泊的地方。它干涸以前,面积曾达5604平方公里,沿岸生长着大片胡杨林。当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罗布泊沿岸已有了远古居民,他们的生活依赖于渔猎或游牧。

      

      楼兰就位于罗布泊的西岸,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从西向东流出沙漠,经过楼兰注入罗布泊,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滋养着楼兰的历代苍生。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代早期丝绸之路,曾有过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西行,经罗布泊西北岸至楼兰南下,再沿丝路南道西行;另一条经楼兰后,西行至焉耆,沿丝路北道前行。楼兰扼守南北两道之咽喉,汉使、商旅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楼兰。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到了公元330年前后,这里城郭巍然,而人烟断绝。一种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没有了水源的楼兰,居民的生计也难以为继,楼兰人纷纷离开故土。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根据楼兰出土的分别距今约4000年和约2000年的墓葬,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这里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留痕,史书中没有半点墨迹。

      

      晋代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

      

      而在晋代之后的若干世纪,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

    [sound]http://www.hongweimusic.com/images/24.mp3[/sound]

    • 家园 我对楼兰也是情有独衷

      可惜未得机会造访,有一位画家王文渊和我讲过那里的自然景观对他的作品影响极大,而那里的文物更让他惊讶,因为它显示了太复杂的文化交流形态,显然,楼兰曾经作为东西文明的一个重要交汇地,不,应该说是西方的欧洲伊朗文化,东方的华夏文化,南方的印度文化(楼兰长期使用过贵霜王朝的文字),以及北方游牧文化,与本地绿洲文明熔融的一个神秘节点。

      还有那消逝的大咸水湖 -- 罗布泊。多么神奇的地方?沙漠里的民族,却靠捕鱼为生。楼兰的残缺的美,似乎可以和维纳斯相比,但是,维纳斯是雌性的美,而楼兰,是雄性的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