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dreamflyer

共:💬527 🌺271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四十)

      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间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剑佩轻。

      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题鹤鸣山》杜光庭

      有史以来,最有文采的道教宗师,恐怕要算这位杜光庭。《全唐诗》中,专门有他的诗卷。《全唐文》中,收了他几十篇文章。大家都熟悉的唐传奇《虬髯客传》,相传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杜光庭还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据说,他和著名的诗僧贯休相当友好,经常吟诗唱和,也喜欢互相开玩笑。一次,两人骑马外出,贯休的马突然在路上遗粪。马粪和驴粪蛋一样,都是圆圆的。于是,杜光庭就在后面大惊小怪地叫道:“不好了大师,您的念珠儿散了!”贯休往后一看,不慌不忙地说:“这哪里是什么念珠啊,分明是道长您炼的大还丹嘛!”

      要玩嘴皮子斗机锋,道士们一般是玩不过和尚的。辩经是佛门弟子的必修课,现在西藏喇嘛还好好地保留着。另外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真正高明的道教宗师,是不会成天想着灭佛的。

      除了各类文学作品外,杜光庭还撰写了大量的道教专业书籍。不过,他对外宣称,那些都是自己整理的,前辈高人的遗作。大家对此半信半疑,后来就流行了一种说法:道教的经书满坑满谷,但真正的经典只有两部:《道德经》和《南华经》(即《老子》和《庄子》)。其它的所有道书,都是杜光庭所伪撰。——所以现在还流行着个词语叫“杜撰”!

      杜光庭是个跨时代的杰出人物,在唐朝和五代都吃得很开。道教内部,有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朝廷方面,唐僖宗曾亲自接见,赐以紫服象简,封他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唐亡之后,内乱逃四川,杜光庭投靠到前蜀王建的朝中,大受王建的亲睐,“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一口气封他户部侍郎、紫金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几个官职;还进蔡国公的爵位,赐道号“广成先生”。

      乾德五年(923),蜀后主王衍正式命名杜光庭先生为“传真天师”。最终,使之成为一个天师级的高手。杜光庭因此被后人看作是道教人物之中,第一次道教盛世——唐朝的最后的收束者;同时也是第二次道教盛世——宋朝的最初开创者。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

      这显然应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大消息,但天下人反应木然。为什么呢?五代十国那阵子,在53年之中,一共换了五姓十三君,其中掉脑袋的皇帝就有八个。《新五代史》中有句话说得很形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还会为换个朝代这样的区区小事而激动吗?

      华阴县,偏处华山之北,除了一年一度的天齐圣帝诞辰之外,平时都是冷冷清清的街市,高高低低的柳树,稀稀疏疏的行人。这一天,有个骑着头毛驴的老道士孤零零地从街上经过。街边有个茶铺子,一个从汴梁来的客商,正在跟几个无聊的茶客,讲着赵检点夺天下的事情。他讲得干巴巴的,茶客们也听得无精打采。

      突然,茶铺外面一声大笑,几乎把大伙儿的茶碗震到地上。大家连忙探头往外面一看,原来是那个老道士在驴背上笑得前仰后合。难得有热闹看,闲人们迅速围成了一个圈子。华阴县的小街上,便形成了一幅奇特的情景:一头瘦小的毛驴,一个瘦小的老道士,数十个围观的群众。老道士笑得乐不可支,小毛驴和围观的群众看得莫名其妙。

      汴梁来的客商小声地问:“这老道士是不是吃多了仙丹,神经上出了毛病?”

      “不!”旁边有人纠正,“这位就是有名的陈抟先生,本地著名的得道高人,人称‘睡仙’。”

      这就好办了!从古到今,得道高人们的一切怪异举动,都自有他的道理,不需要作任何解释。所以大家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陈先生笑。人群中还有人小声赞叹:“不愧是得道高人啊!你看他笑成这个样子,都不会从驴背上跌下来,换成你我,嘿嘿……”

      话音刚落,陈抟先生扑通一声就从驴背上跌了下来。大伙吓了一跳,连忙扶他起来,“陈先生你没事吧?摔坏了没有?——您还是歇一会儿吧,要不,喝口茶咱们再笑?”

      旁边有人递了一碗茶过来,陈抟先生喝了一口,好容易止住笑声。他一拱手,对围观的人群团团作揖一周,口中连说:“恭喜!恭喜!”

      众人连忙还揖,“同喜!同喜!——只是不敢动问陈先生,这世道兵荒马乱的,喜从何来呀?”

      “喜的就是这个世道,从今以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宋朝建立了。随着华阴县中,一个老道士爽朗的笑声,道教,从此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盛世。龙虎山上的天师道,也终于盼到了它从张鲁衰落以来,等待已久的中兴!

      通宝推:玉垒关2,
    • 家园 【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三十九)

      (三十九)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中国古代,纵情痛饮美酒,不是一种过失,而是一种难得的美德。李白一句“长安市上酒家眠”,令无数后人羡慕仰慕其旷达。当时的长安酒家,可以媲美后来巴黎的小咖啡馆。无数的逸闻故事,夹杂着浓郁的酒香,在这里一次次地发生。

      张高先生一向避居江西龙虎山,因为皇帝征召,好不容易到长安一趟。面见皇帝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但长安市上,美酒飘香。这满街的酒肆,如果轻易地放过,那就简直是终生的遗憾了。

      皇帝要封,便由他去封;皇帝愿赏,便由他去赏。张高先生人在君前,一颗心早已盘旋在酒肆之上了。张恒先生当年蒙唐高宗召见时,还敷衍了一句:“能无为则天下治矣。”现在轮到了张高先生,好像连这样的一句敷衍,都给他省了。

      退朝之后,张高先生直奔长安酒家。遇没有遇到李白就不知道了,如果遇到了,两人想必会成为知交好友。长安酒浓,平时,张高先生是一石不醉。这一次,却飘飘然颇有醉意。这一醉不要紧,差点闯了个不大不小的祸事。

      酒酣之后,他起身离去,却落下了一样重要物件:太上老君当年赠与张道陵先生,张道陵先生又传诸后人的那颗天师玉印!

      到了第二天,等他发现这个疏漏时,那颗玉印已经在酒家的桌子上,摆了一天一夜了。长安市上,多的是流氓恶少。一见这物件是玉做的,个个垂涎三尺,抢上前去要夺为己有。但,仙家的宝贝是那么好拿的么?你以为是皇帝的御玺呀?

      众人尽管费了吃奶的力气,这玉印仿佛有千斤之重,任谁都拿不起来。恶少们便商量:找个铁锤敲之,碎之,然后再卖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这东西又是宝贝,就算拿片碎屑到铺子里,多少也该卖个好价钱吧?

      当然,结果让大家都很失望:铁锤都敲坏好几只了,玉印却还是原先的样子。

      拿又拿不走,敲又敲不碎。正为难间,张高先生已经找上门来,袍袖一卷,玉印便落入袖中,仿佛轻如鸿羽。众人目瞪口呆之际,张高先生一声长笑,飘然而去!

      ——真是潇洒得一塌糊涂!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潇洒的气度,唐玄宗对张高先生心中略有不快。皇帝们差不多都是叶公好龙,听说李白潇洒,赶紧召到身边。结果很快就被李白潇洒得受不了了,便立马翻脸,不客气地赐金还山。

      有唐一代,有名的道士多受朝廷职衔。楼观派的歧晖先生,被唐高祖封为紫金光禄大夫,跟他一起押宝的大小道士,个个被授以银青光禄大夫。上清派的王远知先生,被唐高祖授为朝散大夫,后来又被唐太宗拜为颐中大夫。连装神弄鬼的张果老先生,也被授了个银青光禄大夫。后来的赵归真、邓元起、刘玄靖、杜光庭等人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这些都是荣誉职位,没有真正的实权。但大小也是个朝廷的官职呀?见到地方官,可以分庭抗礼;见到老百姓,可以耀武扬威;何乐而不为呢?

      但张高先生千里迢迢上京一趟,除了一个“汉祖天师”——请注意:“汉”“祖”天师——之外,其它封号职位,就什么也没有了。这种做法,很不符合朝廷对待知名道教人物的惯例。

      张高先生明显不把这一点放在心上。皇帝的“天师”封号,已经到手。遗失的玉印,已经失而复得。更重要的是,长安市上的美酒,已经尽情享用个痛快!现在,唯一能够吸引他的,便是龙虎山上,那一片片无尽的白云了。

      人这一辈子,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有两桩:在一片热闹中,保持一份冷静;或者,在万马齐喑中,还拥有一份热忱。

      以前看《水浒传》,和大家一样,最不喜欢的角色是宋江。前几年,这部戏被拍成了中央台拍成了电视剧。据说,很多人看到“全伙大招安”,便换台了。接下来的戏,越演越黯然。导演为了加强悲剧性,怎样悲惨就怎样去拍!

      好像李雪健演的宋江在后面就没有笑过。李雪健自己,都说很不喜欢这个人物。

      但其中有个编剧挺机灵的,写了一句台词,是宿元景对宋江说的,大概意思是:“,宋义士,这年头,杀人放火很容易,但为忠为善很难呐!……”。

      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如果宋江真的是一片忠贞之心,那么他的伟大,就在这句话中。

      当道教中的其它门派,一个个长袖善舞,在皇帝面前风光万分的时候,张高先生大醉长安酒家的风度,足以让人们对当时的天师道,投来几分敬意的目光。也只有这样,才算深得修行的真谛。

      在张高之后的几代天师,几乎都保持了这种恬淡的作风。张高的儿子,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和他的妻子隐居龙虎山南龙须井上,躬耕为生。闲时,就吹奏铁笛自娱。史书上记载,他一吹铁笛,几里路之外都听得到。看起来要比梁山泊上,著名的铁笛仙马麟的技巧高明得多。这位本该显赫的天师老爷,一辈子就守在他躬耕的那片田地上,死后,也葬在那里。

      第十七代天师张颐也是如此。他一点都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惊人的神迹,留下的,是一段至孝的佳话。母亲病了,他整月衣不解带,在床前殷切服侍。他曾经说道:“人不忠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揖而涉大川也!”从这句话来看,张颐先生也许没有见死不救的陆修静那么道力深厚,但却远远比他更令后人尊敬。

      后来,张颐先生也是带着妻子,在山中自己搭了一间茅草屋隐居而终,享年87岁。随着他的奄然长逝,张家一项保持很久的记录被应声打破: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寿记录。

      张天师家,从张道陵开始,就一直长寿个不停!张道陵本人,活了123岁。嗣师张衡、系师张鲁和张盛记载不详,接下来,从第五代的张昭成到第十六代的张高,不是“百余岁”便是“九十许”。最厉害的是第十代张子祥120岁,直追其先祖。最不济的第八代张迥,也足足活了90岁。

      这位张颐先生打破了“九”字的局限,开了个不好的先例。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和死神的战斗中,张家便开始节节败退了。第二十八代张张敦复,只活了令人尴尬的53岁。但他还不是最短命的,仅隔一代的著名天师张继先,在世间仅仅逗留了36年!

      到了清朝,天师传到了第五十七代张存义——此人可以称作“终结者”,他最后终结了张天师家的短寿记录:在28岁那年,张存义先生的生命就正式在人间宣告“终结”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