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贴图】红烧肉 -- 无情

共:💬1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贴图】红烧肉

    有喜欢红烧肉的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烧肉真的这么容易烧吗?当然不是。否则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几家饭店有红烧肉卖?有人说是因为红烧肉“不上台面”,所以店里不卖。其实不是,这年头咸菜猪头肉都上得台面,还有什么上不了台面的?全是因为红烧肉很难烧好,大多数饭店不敢砸了自己的牌子。

      

        当年秘鲁哲学家门德斯访问中国,我们的毛老先生就请他吃过红烧肉;当然,那是御厨烧的。席间,毛老先生还说了如此的名言:“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厌。有人却不赞成我吃,认为脂肪太多,对身体不利,不让我天天吃,只同意隔几天吃一回,解解馋。这是清规戒律。革命者,对帝国主义都不怕,怕什么脂肪呢!吃下去,综合消化,转化为大便,排泻出去,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怕什么!”

      

        前辈就是前辈,吃一顿红烧肉,还能悟出革命的道理。我呢,则是烧红烧肉,悟出了些心得,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也算抛砖引玉吧。

      

        红烧肉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起码有上百种烧法,硬的,软的,不软不硬的;甜的,咸的,淡的,甚至连辣的都有。最最好吃,最最好看,最最滋补却最最不会发胖的,恐怕是苏式红烧肉了。

      

        郑逸梅老先生就是苏州人,酷爱吃这道苏式红烧肉;乃至耄耋之年,步履维艰,仍爱吃肉。到后来,赴宴归来,只有一句话,要么是“红烧肉烧得满好格”,要么是“连红烧肉也无没”,满桌鸡鸭鱼虾,全不在眼中。

      

        苏式红烧肉,当然源自苏州;苏州人烧菜,“做人家”佐料,著色并不厉害,但“浓油赤酱”四个字,是一定要用来形容苏式红烧肉的。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这就是苏式红烧肉的特色。

      

        这个红烧肉嘛,挑肉最关键。肉要五花肉,苏沪一带叫做“肋条肉”,其实就是去骨的rib。肋条肉要挑夹精夹肥的,好的肋条肉可以夹上近十层,也叫“夹心肉”;品质差一点的,只有夹四五层;再差一点的,一层皮,一层肥肉,一层瘦肉,就没了。就算是差的肉,也有讲究,要看是肥肉多,还是瘦肉多,如果是瘦肉多的话,尚可勉强;反之,则万万不能选用。前面说的那种十几层的极品肋条,价钱要比大排、里脊还贵;而且除非你认识摊主,隔天说好替你留著,否则一定要赶早;这种好东西,可是人见人爱的,而且据说一只猪上,只有两条上好的肋条,加在一起,刚好烧一碗。五花肉,其实是猪身上营养最好的肉,西方人也非常喜欢吃,以至于吃到后来,就在去年的八月十二日,墨西哥对美国的五花肉要征收百分之十的关税,因为出口量实在太大了。有人说用臀尖肉,那只是“酱油烧猪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烧肉。

      

      

        肉不要买得太少,两斤至三斤为佳。人少的话,也不能“按比例酌减”,这道菜,如果用半斤肉去烧,我敢保证,你绝对烧不好。要是人少一次吃不了,其实可以盛出来,放到冰箱中速冻,过几天再吃。

      

        肉要洗净,切成麻将牌大小正方形的块,肉不要切得太小,太小易缩易碎,没有卖相了。切完后,用冷水浸没,水中放半杯料酒。放在水中浸,可以浸去毛细血管中的血水;水中加酒易于肉纤维吸收,去除肉腥。肉不宜多浸,多浸则鲜味尽失,一般浸十五分钟左右即可。

      

        红烧肉一菜,水最讲究。水要一次放好,不要烧干了,再加点水,有的书上说一小碗一小碗加,我试过,效果绝对没有我的烧法好。就算万一真的要加水,记得要加开水,切记,切记。我们要找一个大锅,把肉再洗一遍后放入,水要浸没肉,并高起两寸以上。

      

        有的人,做红烧肉,先用油炸一遍,我好婆常说那是穷人家的烧法,肉经油一炸,不会缩但也不会酥,油走不掉,肉又硬,于是每个人就可以少吃几块。有的饭店也这么烧,是因为这种烧法,时间短,样子好,但说吃口,就不敢恭维了。

      

        我要说的那道红烧肉,是至醇至纯的,不多任何一道不该有的手续,也不多放任何会引起“红烧肉岐义”的调料。

      

        锅中加了水,就点火,火要开到最大,水中再放料酒,并且放半调羹醋。放醋可以让肉质膨松,更容易烧酥;我的好婆放干山楂,效果更好,香味更足,只是不容易弄到。

      

        大约五六分钟后,水就开了,继续煮上五六分钟,随著肉块的翻滚,水面上会浮起一层黑红色的杂质,这层杂质是烧熟的血水,上海人称之为“珐”。这是上海话里特有的一个字,没有人知道怎么写,只知道应该念做“伐”。把这些杂质去掉,上海话里也有个特定的词,叫做“辟珐”,就是用调羹把杂质陷去的意思。“辟珐”并不容易,那些杂质会粘在调羹上。你需要事先准备一小碗冷水,每陷一下,就把调羹浸到冷水里洗一下。“珐”要“辟”好几次,锅边上粘著的,也要去除干净。

      

        用大火滚煮半小时左右,可以改用小火,火的大小以水面不沸为准,叫做“焐”。焐呢,要焐至少一个小时,焐得时间越长,越好吃。红烧肉,切忌旺火急烧,要的,就是这个慢功夫。你要时不时地去看一下,小心汤水被烧干,当然,汤水烧干也不见得是坏事。以前太仓城内南大街,有个叫倪德的厨师,就是因为没掌握好火候,把红烧肉烧得汤水尽干,肥瘦分离,结果却意外地发明了太仓肉松。

      

        肉要烧得用筷轻戳可通,然后换到铁炒锅里,开著盖子烧。这时,要放酱油了,酱油放得太早,肉沾到盐份便烧不酥,放得太晚,只有外层的肉被染上色,不能入味。火呢,要比刚才“焐”的时候大一点,但也不用开得极大,因为现在肉已烂了,火开得太大,会把肉煮碎。

      

        酱油要选色深但不是太咸的,广东菜里分老抽和生抽,老抽其实是放了焦糖的,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生抽呢,则是色淡味咸,不能用。做苏沪菜,其实完全可以用上海酱油,有个叫“海鸥特浓酱油”的,就不错。

      

        这样,再煮上半个小时,锅里的水就差不多了,此时,我们要放糖了。糖,要敢放,要舍得放。糖的数量,大约一斤肉一两糖,糖最好用冰糖,冰糖甜度高,味纯,透明度也高,乃是烧这道菜的关键。冰糖块大,要事先敲碎。

      

        放糖的时候,火要开大,放入糖后,汤水会慢慢地厚起来,可以轻轻地翻动肉块,如果怕自己水平不行,担心把肉块翻破的坏,可以用勺子将汤水陷起,再浇下去。糖放入后,汤水很快就可以收干,所以千万不要离开,如果香味实在诱人,可以蘸一点汤水先解解馋。等到汤水变得更加稠厚,有油亮泛起来,这道菜就烧好了,汤不用烧得太干,红烧肉汤拌饭,乃是天下极品。

      

        这便是正宗的苏式红烧肉,除酒、醋、酱油和糖之外,全无其它调料佐料,是谓原汁原味。有的饭店,先用油炸,再加姜、加茴香、加酱油炒,然后加糖,再用淀粉著腻,撒上葱花就算好了。这种红烧肉,十五分钟就可搞定,但是吃一块就倒胃口,真是大丢红烧肉的脸;而且,这种红烧肉定会吃得你口干舌燥,肠胃不适;奉劝大家不要尝试。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百吃不厌
    • 家园 看着都要流口水了!
    • 家园 不错哦,自己烧的吗?
      • 家园 呵呵,这PP不是偶的

        是偶的一个朋友做的,还太干了点,没汤哦

        • 家园 啊?搞半天你是“布哈林”- 我党最可爱的理论家
        • 家园 哦,不错不错,让她多做点,大家一起吃。

          做给你吃就不错了,不要要求太高咯

          • 家园 为什么是“她”

            呵呵,是我在澳州的弟弟 哦,太远了我可吃不上

            BTW:我碰到过的“她”,做菜好的几乎没有,哈哈

            • 家园 这个么需要开发, 办法告诉你

              大部分的女孩子都很有做菜的天份,因为天性细心和耐心。但是她们自己未必都知道这天分。所以第一次人家做给你吃的时候一定要吃得很香,并加以肯定性的评论和真诚的鼓励。可以指出哪个菜做得比其他的好。而且做一回鼓励一回,适当总结,潜能一定开发出来。她做菜的时候,有时陪她聊聊天。You will be amazed how powerful your encouragement can be.

            • 家园 误会误会。

              那你慢慢找,也别太无情。

    • 家园 嗜好之一,非支持不可!

      我的做法和你差不多,只是没你的地道。我把酒,盐和酱油在“撇沫”(应该这么叫吧?〕后一古脑儿倒进去。也挺好的。有朋友教我先用铁锅加糖炒,然后在放锅内加水和盐焖煮。试了两回做不好还是用老办法。红烧肉可以加百页结,或鸡蛋,或梅菜。都很棒。

    • 家园 顶一下!

      毛泽东谈辣椒和红烧肉

      80年代以来,毛泽东的日常生活报道的禁区被打开了,大家都知道,他的生活简朴,律已极严,特别是对于饮食,并不讲究,江青说他是“土包子”,这类材料很多,说法也大同小异。《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一期周而复所写的《往事回忆记录》第九章:“毛主席会见秘鲁哲学家”,叙述了毛泽东留客吃饭的一份记录,这是迄今为止对于毛泽东饮食的一份最完整的资料。

      周而复是写长篇小说的大作家,曾任国务院对外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主任等要职,在一段时期中,他是对外文委的常务主管,凡是国际上知名人物民间访问要求毛泽东接见的都由他陪同。

      某年(应是60年代)秘鲁哲学家门德斯来华访问,门德斯熟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专程拜谒,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会客厅接见他,原定接见时间不长,但是,哲学家碰到哲学家,话匣子打开了,毛泽东畅谈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这不是礼仪性的访问,而是两位哲学家的学术讨论,谈起来就远远超过预定的时间了,到了下午五点多钟,毛泽东摇了一下放在茶几上的铃,秘书走了进来,周而复这样写道:

      “准备饭菜,留客人吃饭。”秘书应声,准备立即通知厨房,毛泽东说:“不要让客人饿肚子”。

      “知道了,”

      毛泽东又说:“也不要让我饿肚子啊!”

      “是,”秘书说。

      毛泽东说:“请客吃饭,别管什么清规戒律吧。”

      “明白了”。

      周而复写到:“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保健人员怕毛主席吸收过多脂肪一般有所限制,这就是清规戒律,有朋友自远方来,当然要破戒了。”

      周而复详细地写了这一餐“便饭”。

      秘书进来,报告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毛主席说,肚子叫了,闹革命了,该吃晚饭时候了。他陪客人一同走进餐厅,在主位坐下,让外宾坐在他右边,要我坐在他左边,译员坐在他对面,指着桌上八样菜说,今天晚上也没有好饭好菜招待客人,但是保证可以吃饱,不要客气,随便吃点。

      桌上的八样菜是湖南腊味,炒虾仁、素炒干贝、鱼香肉丝、醋溜鱼片、红烧狮子头、鱼头豆腐汤、冬菇白菜、红烧肉,最后这道菜放在毛主席面前,紧靠这道菜的是一大盘红艳艳的凉拌辣椒。毛主席敬客人酒以后,又敬腊味和虾仁,介绍说:

      “这腊味是我们湖南菜。湖南‘几乎每家’都有辣味,我说的几乎每家不完全确切,应该说几乎每个有钱人家都有腊味;如果贫无立锥之地,日愁三餐,夜愁一宿,饭都吃不上,就谈不上辣味了。”

      “那倒是的,要先有饭吃,才能谈到菜。”

      “这个,”毛主席夹了一筷子的红辣椒送到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湖南有钱人家和贫穷人家都喜欢吃,不吃点辣椒,仿佛什么菜也没有味道。”

      “南美洲一些国家的人,也有喜欢吃辣椒的,巴西有一种辣椒,非常小,和四川朝天椒差不多,我访问巴西的时候,尝过这种小辣椒,只尝了一点,浑身都是汗了。”我插了两句。

      “看来,你没有吃辣椒的习惯,这要锻炼。”毛主席指着我说,“我小的时候,最初开始吃辣椒也怕辣,不敢吃,一点一点吃,慢慢就习惯了。到后来,不但不怕辣了,还怕不辣哩。”

      客人见毛主席不断夹辣椒往嘴送,钦佩地说:“主席先生真能吃辣椒,就我所接触过的各国领导人当中,您是最能吃辣椒,一点也不怕辣!”

      “你说的对,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我们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毛主席又夹了一筷子往嘴里送,津津有味地说。

      “主席先生妙喻,把‘怕’字的位置一颠倒,就可以看出三省的人对辣椒的不同态度,言简而意赅。

      毛主席夹了筷子鱼香肉丝送给客人,说:“你尝尝这道菜,有点辣,不是很辣。”

      客人尝尝,赞赏地说:

      “味道又鲜又辣,但不太辣。秘鲁也有一些人喜欢吃辣椒,有的吃得很厉害,不怕辣。”

      “吃辣椒三种态度,表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一般地说,寒带和热带的人喜欢吃辣椒,但我要补充一句,凡是喜欢吃辣椒的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革命的,就我们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当然也包括八路军在内,四川人、湖南人、江西人最多,现在的高级干部也大半是这三个省的人。所以我说,喜欢吃辣椒的人大半是革命的。”毛主席说到这儿,自己笑了笑,似乎感到这说法有些勉强。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喜欢吃辣椒吧?”客人温和地问。

      “我没有做过调查,没有发言权。听说,德国人也有喜欢吃辣椒的,他们两人可能也吃辣椒,喜欢吃辣椒,或者喜欢吃类似辣椒的东西,如芥末一类。”毛主席夹一块红烧肉送到客人面前,转了话题,说,“你尝尝这红烧肉,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

      客人尝了,赞不绝口:“这道菜油而不腻,香甜隽永,吃下肚去,感到浑身舒畅,妙极了!”

      “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厌。有人却不赞成我吃,认为脂肪太多,对身体健康不利,不让我天天吃,只同意隔几天吃一回,解解馋。这是清规戒律。革命者,对帝国主义都不怕,怕什么脂肪呢!吃下去,综合消化,转化为大便,排泄出去,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怕什么!”

      “主席先生综合消化能力强,这样健康的身体是少见的……”客人用筷子夹了一些红辣椒送到嘴里,品尝了一下,说,“这辣椒很辣,但是味道很好,里面是不是放了什么佐料?”

      “没有,只是用盐腌了一下。”

      “好吃。”客人又夹了一筷子辣椒吃。

      “可以说,我们志同道合,不仅在哲学观点上接近,在饮食习惯方面也在靠拢。秘鲁和中国虽然距离万里之遥,正像唐朝诗人王勃所说的那样: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客人向毛主席告别。毛主席今天的兴趣特别浓,心情十分愉快,亲自送到门口,依依告别。这里星斗阑珊,长安街上行人稀少,已过了夜晚十二时了。

    • 家园 好!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