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宋朝并非积贫积弱 -- 温相

共:💬25 🌺3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七年前的老帖了,楼主自己的想法似乎也不一样了

      在河里乱翻旧帖的时候看到的,呵呵

      【文摘】屈辱、软弱、腐朽的两宋王朝 1 0 温相

      此外,关于宋朝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收入,河里早有批驳文章,这里给一个整理更全面的版本

      说说两宋高额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

      关键段落引用:

      一、  该文作者曾说宋朝的财政收入最多一年达到1亿6000万贯文,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一个绝大的笑话,因为所谓“一亿六千万”,它的单位不是什么“贯文”,而是“贯石匹两”。这个“一亿六千万”,就是不考虑单位,只考虑数量,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

      宋朝搞的是货币+实物的赋税制度,钱的单位是贯,米的单位是石,布帛的单位是匹,白银的单位是两,丝绵的单位还是两(一两白银价值1贯钱,一两丝绵价值50文钱,然而在这个1亿6000万的大杂烩统计里,一两白银+一两丝绵=2两),对了,还有草……单位是“束”。

      就比如说:熙宁十年(1077)的财政收入中属于农业税收入的部分大约是5200万“贯石匹两”,然而其中有“草”1765万束,折合成钱才35.3万贯(当时草大约是20文/万束)。把这乱七八糟的各种东西都按照当时的价格换算成钱,那一年大致的租税收入是2021万贯左右(此价格数字根据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这篇文章前面说了个“一亿六千万”,然后喜滋滋的夸奖宋朝的这个数字比之汉唐明如何了得,是10倍还是多少倍。然而他在文章后面开列了三个北宋有代表性年度的财政收入(至道3年、天禧5年和熙宁10年),却只有三千多万贯到七千万贯出头的样子。那些个过亿的年份都哪里去了?

      其实很简单,这三个数字是当代的史学者按照我上面的那种以当时物价换算的方法统一折算为贯的结果,自然一落千丈。该文作者到了这里显然另抄了本现代学者的书,因此他的数据和自己文章开始的1亿6000万就差之万里了。

    • 家园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所以我对盛世说持鄙视态度!

      宣传时说说“目前形势一片大好,好得不能再好!”可以。但是拿这个作为依据么,要么心术不正,要么没心没肺!

    • 家园 越看越恨啊~ 花之。
    • 家园 长见识了

      送花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宋朝现象值得中国人深思

      不可否认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的确有值得夸耀的地方,可惜这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立国之初,意图恢复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契丹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宋太祖再也不提此事。以后又被金国打得屁滚尿流。甚至连西夏都打不过,搞得赔款求饶。最后蒙古的入侵更是灾难性的。

      对一个朝代的总体评价主要是看他的文治武功,缺一不可。这不仅是帝王将相的角度也是老百姓对每朝每代统治者的要求。宋朝的文治固然出色,但因其武功太差,老百姓还是不会认可,道理很简单,每一次战争的失败,对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异族的铁蹄踏过就会有多少人间惨剧发生。老百姓当然有理由期盼他们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有能力保护他们,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征服被蹂躏。这方面宋朝实在乏善可陈。

      没有武功保护的文治是悲剧性的,我们发达、富庶的王朝不过是养肥的羔羊等待异族的宰割。

      • 家园 读史要用心,不要人云亦云

        先不说其他,首先是进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的是宋太宗,不是宋太祖。

        其次说西夏,恰恰是在公认最废的徽宗时期,西夏被完全压制。北宋因此得以腾出手镇压方腊以及北伐辽国。哲宗时期对西夏的几个重大的转折性胜利可以参考曾瑞龙先生的《拓边西北》。

    • 家园 所以说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国防

      保卫不了自己的成果,怎么都不行。

    • 家园 同意,有类似的印象

      “积弱”:如果是指国防不振,还有些道理(不过最近看了一些

      南宋抗元的史书,觉得和同时期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南宋做得很

      不错了,打了那末多年)

      “积贫”:就人民生活而言,大概绝对不成立,另外统治阶级

      内部的矛盾也相对缓和。王安石搞得有些类似政府贷款性质的

      改革,甚至有近代色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