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旁观英国: 君子之死 -- 风雨声

共:💬78 🌺1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旁观英国: 君子之死

    伦敦应当算一个包容的城市。东欧和印巴一贫如洗的年轻人只身到这里来,可以在酒巴倒酒在餐馆洗盘子,在穆斯林云集的东区开出租练拳击。阿拉伯的富商和俄罗斯的大亨,可以在骑士桥的豪门里深居简出,在切尔西和上流社会摩肩接踵。这里有一流的博物馆,星罗棋布的大戏院,异国风情的酒巴和专卖店。穷人富人有钱无钱都能在这里找到故国隐隐约约的影子。

    伦敦的包容是一种平淡的相安无事,而非殷勤的嘘寒问暖。它绝非一个温馨的城市,面孔上的冷淡总拒人几里之外。这里不太容易碰上一个陌生人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主动问你是否需要帮助。也难遇到一个好客的邻居介绍新人给社区里的每家每户,让你有被接纳的温暖。

    他们不热情也不多事,总是彬彬有礼,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那个闻名于世的品牌--“英国绅士”。在《一个民族的肖像》一书中,潘克斯曼用了一章篇幅描绘了这个数代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形象。不知道是谁把这个词译成了绅士,儒家的“君子”可能是个更适合的词。

    潘克斯曼说,他们和人保持适当的距离,谦虚内敛而不张扬,温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强加于人。指引他们人生的是Honour,中文翻译成为荣誉其实并非确切的转述,它是独处时面对自己的骄傲,而非炫于人前的光彩。君子未必是道德高尚的人,但和人打交道知书达理进退有据。

    英国人对君子形象如此痴迷,在戏剧小说和散文里依然恋恋不舍,舞台下的英国却看到君子隐约渐行渐远的背影。

    应该承认,相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英国人算最有礼貌的一个群体。他们是说“对不起”和“谢谢”频率最高的,但一般不是在需要说“对不起”的时候。火车上走在前面的人会让后面的妇女先坐,但一般是在有两个座位的时候。

    用几个美国人的话说, 伦敦是个“势利”的城市。对富人来说,有多少钱认识什么人决定了他在这里得到多少笑容和尊重。等而下之的高级白领,他们穿的衣服开的车进的饭馆点的酒,都在亮明身份。这个浮噪的时代,君子的操守并不值钱,显摆是伦敦高级白领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在他人的眼里寻找自己的价值。他们和中国暴发富新贵的炫富相比,只是方式的区别。我们每次在梅菲尔的停车场里一边走一边数车剖析人的心态,这里停的大多是宝马、保时捷、奔弛、劳斯莱斯。开着大众奥迪或者丰田嘉美来这里上班让同事看见,都快变成一件让人抬不起头的事。

    在这个尊卑还依然明显的国家,沿着等级的台阶继续往下走就是市井小民,每个周末他们则在英格兰大街小巷变成了东倒西歪的醉汉。夜里冷冷清清的地铁站和车厢里时不时晃进来一群浑身酒气的年轻人,让清醒的乘客提心吊胆。这大约是全世界最爱酗酒的一群人,酒精也许能帮助他们缓解这个压抑社会给每个普通人的压力。还有成千上万的英国足球迷们,挥舞的酒瓶和拳头在米兰科隆马德里的街头留下血迹斑斑。

    一位做对冲基金的朋友评价他的圈子里的英国人能说而不能练。对这一点我也有些感触,身边也有不少例子,一个财务分析员宁肯磨趁一周找五花八门的理由讲为什么没有时间做一个模型,而不肯花两个小时把事情做完;一个老板宁肯花一个小时大发雷霆颐指气使训斥她的下属,以显示她的权力和地位,而不愿花十分种辅导她改进工作;一个IT主管负责的项目两年都没有进展,而每次汇报时总能口若悬河,稍有不对则折磨她手下的印度程序员;一个身居要职的营销总监,当面遣词造句都是好词,背后评头论则足多是不敬……于是在咖啡厅边午餐桌上火车站天天都听到人在抱怨。

    太太说我观察的样本有偏差,因我供职的公司在英国算寂寂无名,打交道的也许多是英国二流的人物,这样对比结论未必公平。她说的不无道理, 但还不足以修正我的偏见。2006年7月18日在圣彼得堡的八国峰会上,美国总统小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忘记了关麦克风的一段对话是这么展开的:

    布什:他们得让叙利亚拦住真主党的胡作非为,康妮很快会去中东。

    布莱尔:如果康妮去,她就只能干成,否则影响美国信誉。还是我去吧,我可以去侃侃就行。(Because obviously if she goes out, she’s got to succeed,.... if it were, whereas I can go out and just talk.)

    看到这段对话的时候,我不禁哑然失笑,如果说我见到的多是二流的英国人,布莱尔应该算英国近二十年来第一流的政治人物。

    顺着潘克斯曼手指的方向,要找到内敛勤奋诚实律己的旧式君子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一个濒危的物种,也许他们从来就只是一种传说。

    两个多月前在上海,偶然和桩子聊及此事,桩子回答干脆利落:So what ? 我也不清楚是否小题大作了,只是隐约觉得如果英国人不是继承了一个好的制度和教育,这样的精神状态可能已经把它送进三流国家的行列里。也许快了,乾隆时的中国大约也是这个样子:不思进取却自以为是。

    元宝推荐:雪个,海天,晨枫, 通宝推:万年看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思进取不一定就是原因,可能是结果?
    • 家园 可能因为以前英国的辉煌主要靠其殖民地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还是很厉害的。什么丘吉尔,罗素,劳伦斯。都是贵族出身,知识渊博,同时又挺剽悍的那种。现在的没落估计也是,没有殖民地了,教育也受影响。

    • 家园 绅士翻得很好,lz下文已经给自己解释了原因

      不知道是谁把这个词译成了绅士

      “绅士”很恰当,包括了越来越少的“君子”和越来越多的“伪君子”。

    • 家园 是的,我一朋友从英国留学移民加拿大,他说他在英国

      呆了五年,实在无法想象这个国家出过牛顿!

    • 家园 顶最后一句。英国的精英在一战后不论精神与体质上都衰退了
    • 家园 妙笔

      应该承认,相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英国人算最有礼貌的一个群体。他们是说“对不起”和“谢谢”频率最高的,但一般不是在需要说“对不起”的时候。火车上走在前面的人会让后面的妇女先坐,但一般是在有两个座位的时候。

      在下没有体会过英国人,不过这句话写得真有技术含量,哈哈

    • 家园 可能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所在了

      来了之后听人说,多数英国人上到A-Level(大学预科,不知是否能等同于国内的大专?)就不继续上了,至于硕士学位,已经快变成国际学生专场了

      一方面是因为确实上大学很贵,对于储蓄率很低的英国家庭来说,收入低点的一次要拿出这么多钱来确实很难(,好的大学学费可以高到小20k,低得也要8k左右.至于硕士,40k的学费在对你招手...另外一方面,在英国,就连在ASDA买个菜都能申请贷款,当时真是吓死我了)

      另一方面则要感谢英国政府的福利,公交车司机一周底薪500,加班另算,地铁司机一年30-40k,而我在牛津街(Oxford Street)和邦德街(Bond Street)上的劳务中介看到的资深部门经理,也就23-26k一年,奇怪的是总裁私人助理一年能拿到30k.这么看来,读不读书,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差别不大,更让人提不起精神去读书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这个国家里,法律日益变得宽松无约束.反社会的未成年人已经成为公害,但是似乎没啥好办法对付,小偷日益猖獗,但是警察依旧是慢吞吞的.申请个搜查令对于英国警察就像是一场极其危险的全武行,这最小武力原则果然不是盖的,只是服务人民原则不知道被扔到哪里去了

      LLM这样的法律短训课程已经日益取代昂贵漫长的律师工会培训,就连LinkLaters这样号称全英第二大(还是全球第二大?)的律师行里也充斥着LLM的身影.想想美国人仍旧顽固的坚持说,法律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有高等教育背景和3年的职业培训,英国人已经只争朝夕,连放假带论文,一年一茬,就像韭菜一样迅速的培育着他们新的法律工作者

      更何况英国要为美国的政策买单,北约东扩欧盟增员,明里暗里都看得到山姆大叔的手,只是只有伦敦会在2年内涌入100万名新移民,美国的签证官依然怀疑的看着每个申请美国签证的人,用移民倾向把他们里的大多数全都砍掉

      看看伦敦的建筑,自然确实是非常精美,但是仔细一看,从大型建筑到狭小的民宅,多数是1891-1910年内的建筑,他们留下了大英帝国最后的辉煌,同时也丧失了重新前进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是更喜欢每天都有新模样的北京

      书店里的书总是非常得贵,专业的商科书籍过100镑是家常便饭,原来看过一位老兄发得图片纪实,在新德里,几乎每个书报摊都会出售哈佛商业周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可怜我在伦敦,快把腿都跑断了,才在远在伦敦西一区的The Borders总店里买到,价格是13.75镑,难怪当时指点我的那个人说:\"那玩意太贵了,我从来没看过.\"

      免费报纸很多,但是版面里翻来倒去全是八卦新闻娱乐焦点,能花80p买一份卫报(The Defender)的已经是凤毛羚角,据说在英国,要是一户人家能订一份经济学人(Economist),那就是相当有地位了

      普通人最大的消费就是那遍天遍地的酒吧,早上10点公园的长凳上就能睡倒好多看着年纪不小的人,地铁上拎着一罐啤酒上车简直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社会,如何能保持自己的绅士风度?

      关键词(Tags): #英国#感受
      • 家园 都开始卖文凭过日子了

        还有什么指望

        如果我不是中国人,我会说:还TMD不如卖鸦片呢

      • 家园 卫报(The Defender)? 什莫东西?

        The Guardian 么?哈哈,笑我笑我。

      • 家园 yobs的确是英国社会一个大毒瘤

        因为当这些小yob们长大了,他们就不只是满足于偷自行车或者砸玻璃。

      • 家园 a-level好像等于高中会考吧

        所有人必须考。gcse似乎等同于高考,上大学必需。另外英国本国学费不至于那么贵吧,本科每年应该不会超过5k,政府为低收入的家庭可以贷款。估计上大学的少还是缺乏动力。

        • 家园 对不住,可能国际学生不要考GCSE?

          我认识的几个来英的都是A-level读完直接上大学,没有听说要考什么GCSE啊?

          英国本土居民的学费确实比海外学生要低,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在飞速的增长,我说的这个数据是去年Top10大学的学费.不能代表全部的英国学校.但是现在英国的教育产业化的太厉害,掉出Top10的学校,在我看来,上不上也真是两可,反正工作的时候是不能指望什么了

          英国啥都能贷款,可是还起来很要命,收入真低到能拿那种国家救济性质的低息贷款的,估计高中毕业就得去作工人养家了,机会比上大学还好

          剩下的动辄13%,14%APR的贷款,实在是看着害怕

          说到底,就是英国政府把低技能要求的岗位养起来了,我在OVRO注册的时候,里面的大爷颤颤巍巍用二指禅打字,而且就连这二指禅也是高级技巧,我还看到一阳指的登记处阿姨和另外一位中年警官.在邮局寄信的时候,常常能看到走路都费劲的员工慢慢悠悠的处理问题,路边挖开换下水管,工人师傅悠然的抽根烟,开出一辆迷你挖掘机开始干活,干两下歇一下,去IKEA买个东西,别管多大件多少玩意,运费动辄上30镑,还只能承诺在2-3个星期内送到,到门口卸下就走,搬上楼?你开哪门子的法国玩笑~反正大家都不急,由于总人口的限制,最长的队也比不过中国,习惯了就好了呗~

          大家都这么折腾,最低收入那是哗哗往上涨,就这样,Royal Mail和伦敦地铁还三天两头闹罢工,嫌养老金不够嫌工作条件太差嫌工作时间太长.比起这些爽工作,上大学坐办公室天天拼死累活挨训,有啥意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