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你连环套] 说说绿东周 (0 - 1) -- 小人书

共:💬11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和你连环套] 说说绿东周 (0 - 1)

    0

    50年代上海人美出过两套东周故事,一套是和其他几个出版社合作的15册“东周列国系列故事”,因为封面底边是白色的,俗称“白东周”;一套是33册“东周列国故事选”,底边是暗紫红色的,俗称“红东周”。

    “白东周”和“红东周”虽然是套书,但都是故事选,并不是“连续剧”。80年代初,上海人美又出版了第三套东周,即50册的“东周列国故事”。这是一套完整的东周故事,除极少数几册,基本都是重新绘画的。因为边框是绿色的,俗称“绿东周”。

    绿东周是一套非常挨骂的书。从2000年开始,(以我亲爱的连大爷为首的)连友们在各大连环画论坛,对绿东周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猛烈攻击。攻击是有效的。上海人美今年准备出版的精品东周,是红白东周的混合,而绿东周被全部排斥了。

    绿东周为什么挨骂?因为画法风格,进而深入到连环画应该为什么人服务,最后上升为究竟什么是艺术以及对画家人格的质疑。恐怖的说法是,绿东周及参与绿东周创作的画家,对连环画今天的没落是要负责任的。连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可是我爱绿东周。

    很多很多年前,80年代初,在徐谷安的文章《隽永拙厚 独辟蹊径 ---- 读黄全昌的连环画随记》里,看到了一个新奇的说法。说法都不确切。确切地说,只有标题一个字,“读”。连环画是看的,我们都说“看连环画”,对吧?可是,徐谷安的题目是“读连环画。。。”这是一个质变。

    据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三个质的境界。那我们也来高攀一下:第一个境界,看连环画是“看”连环画。小朋友和坐火车出差的人大都在这个境界。图文并茂,看图识字,字也不多,有个感性认识,和麦当劳、盒饭并列 ---- 精神快餐。第二个境界,看连环画是“读”连环画。读连环画,文雅点儿说欣赏连环画,进而研究连环画,认识连环画画家,再努努力,得到个什么对祖国民间艺术的初步认识。第三个境界,看连环画是“什么”连环画。“什么”是什么?我不知道,没达到,而且这辈子多半儿也达不到这个境界。画家们应该能达到吧。您可能也达到了。那您说吧。

    扪心自问,我读连环画么?多半儿不读,我也是看热闹。看红楼时候翻得那叫一个快,专捡荣华富贵和谈情说爱的地方看。也读过几本儿。上美三国里最爱读的是张大经的《火烧新野》,人美岳传里爱读陈惠冠的《牛头山》,因为这两册确实比较耐读(写这句话我后脖梗子发凉,众连友的子弹嗖嗖的)。在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两大名套里,这两册书是臭名昭著的“夸张变形”的先锋,独树一帜,像两面猎猎的小旗子。这个以前说过,今天不说了。

    那只是两面小旗子,两个不和谐音符,掩盖打压都可以(张大经的《火烧新野》在三国里是一版有一版没有,伴随着几条文艺路线的激烈斗争,三起三落都快赶上邓小平了)。绿东周却是一个庞大的方阵。好比奥运会,在步伐整齐高喊口号的入场队伍里,突然蹿出来一大帮嘻嘻哈哈吊儿郎当拿着相机四处乱照的,您受得了么?以为自己是美国队啊?!

    好了贫够了,咱们开始吧。和你连环套,看看绿东周。

    1 《烽火戏诸侯》 朱光玉 绘

    朱光玉先生是位老画家(说连环画,老画家是指文革前出道的画家,年轻画家是指80年代的画家 ---- 现在也都老了),有名的是三国《定军山》和岳传《双枪陆文龙》(好像解放前朱先生画过另一个东周故事,《马陵道》,我没看过)。文革前他的风格应该是完全符合连环画界主旋律的。文革后朱先生的风格有所变化,大概是因为年岁大了,眼神和笔力都不如从前。6册《戊戌喋血记》画法依然严谨,但是没有了透视效果。

    《烽火戏诸侯》是绿东周的第一册。绿东周(相对红白东周)的一大特点是参考了很多考古事实,衣着、器皿、盔甲、门楼、战车,等等。比如,武将都穿金缕玉衣似的豆腐块儿,不再是华丽的鱼鳞甲。朱先生《烽火戏诸侯》的画法也完全不同于《定军山》,不再是单纯的线描,而加入了色块。整体感觉是画面过于拥挤,有点儿透不过气来。

    我觉得(哦对了,这里说的全是“我觉得”,以下从略)这册书里,朱先生的门楼建筑画得最好,浑厚古朴,比如第18页。景物和山川也很好,气势很足,比如第61页。人物不好,身形呆板,表情,呃,基本就没什么表情。这对于褒姒们是很不利的。朱先生笔下的美女都跟大水桶似的,还浮肿。如果真的为这么个胖人去烽火戏诸侯,那周幽王是赶上唐玄宗了。

    战斗场面也是这样。远景很好,第101页从城楼一角俯视战场,杀得尘土飞扬人仰马翻。第114页攻击镐京,又从城门下仰视,那个门大得好像特洛伊。运用色块明暗虚实地进行表达,比单纯的线描要有力多了。近景很糟糕,就是蜡像馆或者西游记宫的感觉。最糟糕的是第87页郑伯友被乱箭射死的场面。郑伯友身上都扎成刺猬了,还大义凛然地挺立着凝视远方,很有大松树下革命烈士的味道。这里朱先生和杨青华的《小商河》犯的是同一个毛病,完全没有动感和现实感。对比施大畏在《清兵入塞》里的一箭封喉(想起那个“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典型性画法”我就想乐),那真是天壤之别。

    朱先生的连环画比较厚重,比较其他老画家,缺乏陈光镒的飘逸或者赵三岛的轻灵,之类的(形容词是很难用的)。其实改变了画法,反而更适合朱先生的风格。从“读”的角度来说,《烽火戏诸侯》比《定军山》耐看得多。而且,如果忽略掉人物,基本是一本先秦时代建筑和器皿摆设的教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M=320,50]http://60.190.31.2/gtwoman/cml/cm/i60nsl84547w16hzza.rm[/RM]

    元宝推荐:海天,雪个,
    • 家园 说说绿东周 (5 - 10)+ 三国英雄

      说说绿东周

      5 《管仲拜相》 黄全昌 绘

      6 《齐桓称霸》 黄全昌 绘

      如果说有些书法家是在“画”字,那么黄全昌却是在“写”画。中国画和书法的同源精髓,就在这个“写”上。连环画通常所用的线描技法,更是和书法难分彼此。南昌连友黄俊在《艺术的苦行僧——读黄全昌连环画有感》里说:“中国的传统绘画以线为主,这是与西洋画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画构成形象用的多是线条,西洋画构成形象的手段多是明暗,实际上是面。正因为如此,书法意义上‘写’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点,最忌‘涂’,要处处见笔道,见笔力。”

      黄俊说黄全昌的画是“高古、苦涩”。看他的著名作品,比如《海瑞罢官》《过零丁洋》,题材就苦。而黄全昌的风格和这种苦涩是如此搭配。干巴巴,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其实我觉得,高古才更是他的本质。

      画家朋友在看了张大经的《五丈原》封面后说:“他特懂得空的构图魅力”。这个话让我想了半天。“空”是什么?看黄全昌的画,有的画面只居于纸的一隅,有的画面又充满整张纸,却都有一种“空”的感觉。我想,空,不见得是形式上的笔划少或者留白多。空的意思应该是随时随地的点到即止,言简意赅。

      看黄全昌的《海瑞罢官》,横竖笔道布满画面,背景的窗棱和人物衣服、手指交织在一起,绝对没有留白。但是你一点点看去,在每一个细节,又都是省略,是空的感觉,想像的余地。

      《管仲拜相》和《齐桓称霸》是我最喜欢的两册黄全昌。古朴得可以让你联想到很多汉魏的陶俑和画像砖。注意《管仲拜相》第47页那个手拿扫帚的驿使,你绝对可以在汉俑里找到他的亲戚。汉俑,可谓是中国雕塑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简洁,但生动得一塌糊涂,即使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跳起舞来都不奇怪。第115页的迎接管仲,从构图上说,还有点儿唐代顾恺之之类的意思。另外,黄全昌画里的马和牛,也都是唐朝的。特别是牛,就是韩幌的牛。

      看大师刘继卣、王叔晖的画,你感到的是扑面而来扎扎实实的喜悦。看黄全昌的画,你感到的是。。。空。你会在每一次看里有新的发现。这种发现,有的还来自你的联想。最后,你只能说,黄全昌的画,是写出来的。不能看,你得读。

      7 《唇亡齿寒》 施大畏 韩硕 绘

      黄全昌“写”的是瘦金体,施大畏“写”的是,大概是,从颜体正楷,到章草。

      《唇亡齿寒》不是施大畏的杰作。出彩儿的画面几乎没有。这个时期,施大畏正在脱离《清兵入塞》和《两路突围》,进入后来成为他招牌的风格。但是这册《唇亡齿寒》,即没有《清兵入塞》技术上的明暗层次,又没有《清风寨》感情上的豪放挥洒。给人的印象是收得不紧,放得不开。第16页的战场残迹比之《两路突围》,完全没有苍凉萧瑟。第13页的裸衣大汉,也没有李逵那个不管不顾的粗野凶猛。

      在绿东周时期,施大畏一直是这个状态。但是后面有一册,却是在寥寥几页之中完完全全震撼了我。聊到那册的时候再说。(聊过“给我一个看得清楚的黑白”的朋友已经知道我说的是哪一册了。对,就是《摘缨会》。)

      至于韩硕,他和施大畏一直形影相吊,寸步不离。哥儿俩唯一的不同是,目前上海画院的院长是施大畏 ---- 韩硕是副院长。

      8 《穆公求贤》 张景祥 绘

      不太喜欢这册。说这是一个工农兵画家的作品更合适,第10页的百里奚和水牛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百里奚是公社老支书,牛是电影《决裂》里让葛存壮治好的那头。这册书给我的突出印象是植物。松竹梅兰,芭蕉海棠,特别丰富,页页不同。看的时候总想,如果画家出版一本“植物的绘画技法”我可能会买。

      张景祥先生也是上海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这么评价可能不合适。可这确实是我的感想。

      9 《蜜蜂计》 朱惟明 绘

      这册书,真是粗糙,几乎可以归到后来所谓的“跑马书”里去。画家还特别喜欢大特写。第14页上的美人大头像,你会马上想到国外美术馆里摆的,从中国古代雕塑上切下来偷走的菩萨脑袋。而大特写却又是这册书的唯一大特色。

      不管朱惟明先生是谁,我都要大声疾呼:受不了啦!

      10 《夷吾争位》 赵仁年 绘

      有一点奇怪。赵仁年不是北京人美的画家么,怎么会来画上海人美的绿东周?

      讲一个笑话。前二年有连友谈起北京人美在文革里焚毁了大部分印刷制版的事,说赵仁年先生就提到过曾亲眼目睹。连大爷醉眼懵懂地看错了,以为是赵先生亲自毁版,于是在网上破口大骂了赵先生祖宗八辈儿三天三夜。一堆连友在跟帖里顿足捶胸齐声呐喊:错了错了骂错了。。。

      赵仁年的画儿装饰性特强。大方脸,大腮帮子,还老是正面,很逗。而且爱用黑色作背景。就是画完背景,再用纱布锤沾墨打在画面上,制造拓的效果。第13页暗室里的士兵,好像两个大头娃娃,一脸严肃地滑稽。第23页,两个坏蛋的月夜誓盟,还很有些个诗意。第69、70页的黑色大鼎,似乎传递出画家“为构图而构图”的意向,倒也有趣。

      不过这册书也有很多画面很粗糙。总体来说,远不如赵仁年为80年代新版水浒画的《石碣村》。老版《石碣村》是墨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而赵仁年的新版,风格截然不同,让你体验另一番风情。

      附:《三国英雄》 江上一郎 绘

      画家朋友请我“指教”他的作品,《三国英雄》。这是第二次有画家请我指教。第一次是前些年,我买了本盛锡珊先生的《老北京风景人物》,登门请盛先生题字。盛先生写的是“小人书世兄指正”。我看着题字,犹豫半天,问:“呃,这个,世兄,啥意思啊?”盛先生说:“世兄,就是说,我和你爹是哥们儿。”然后扭头冲他老伴儿大笑:“这小子,还以为我管他叫哥呢!”

      这套三国英雄,我最喜欢的是黄盖。这张画如果做上美三国《赤壁大战》的封面,会比刘锡永那张出色。最好笑的是周瑜。这是三国的江东主帅,还是中世纪的圣殿骑士?最神秘的是马超,或者说是马超的虎头盔。这个头盔是从连环画里借来的吧?还是有个什么说法?我忘了《三国演义》里对马超头盔是怎么个描写。很多画里的马超都带这样的头盔,否则就认不出是马超了。

      看见关公夜读,立刻想起了马王堆的那幅T形名图。从上到下的三层构图,印章里的龙凤日月,人物手脸的阴影,又会让人想到蜡染壁挂。特喜欢关公腿上那把用来平衡画面的宝剑,巨大,质感极强。而青龙偃月直通天地,把三层画面连成一体。也是“为构图而构图”吧,这应该就是装饰画的特点。

      可惜的是,画家给我看的是相机拍摄的画册。反光,对焦不准,等等,使我根本没法儿仔细观看。画家,您自己的画册,一定不只一本。拆一本,高精扫描一遍吧,至少!

      披萨问菠萝油王子麦兜:“王子啊,你有没有从石头里拔出宝剑来过?”麦兜说:“没有。我只有从浴缸里拔出橡皮塞子来过。”

      我没画过任何的画儿,但我也可以说:“我给画家们指教过。”

      啊,这算指教么?得了吧。还是画家的另一个朋友指教得好:

      每个人不论年龄,性别,阶层,心目中都有自己可爱的英雄。

      我们看三国演义,常常喜欢想像刘备,张飞,诸葛亮,周瑜,曹操,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他们在历史豪情中的赫赫风姿。无论歌谣,诗话,小说,不断重复着他们的哀乐事迹,就象年重复着月,月重复着日;使他们的浪漫主义色彩,人神合一的道德光辉,百代之后仍为民间所神往,景仰,从而成为我们通俗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因此了解到历史原来是人的创造,正气的不能泯灭,人类接近神的可能,以及精神不死。

    • 家园 说说绿东周 (1.5 - 4)

      1.5

      谢谢小小花转贴《“没落贵族”连环画翻身难》。没落是事实,文章说的没落原因都有道理,只有一个问题。

      “而美术批评家李小山却表示,以往的连环画不会再有大的发展,相反会慢慢萎缩,直到被新一代的动漫卡通画所取代。‘现在大多数小孩已经没有兴趣去看以往写实的连环画了,他们更需要一些夸张变形的卡通人物,所以卡通一下子就把连环画的市场全部占据了,如果说要再次发展连环画的话,我个人认为前景很渺茫,毕竟这已经过时了,不受大众特别是它的读者群所喜爱了。’”(《“没落贵族”连环画翻身难》)

      这个美术批评家完全搞错了。动漫冲击么?美国早就有超人和蝙蝠侠。就是那个,超人和蝙蝠侠有什么区别?超人是把内裤穿在外面,蝙蝠侠是把内裤套在头上。。。怎么说到这上头来了。现在更甭提了,日本漫画在美国风行。那怎么样?去书店看看,Winnie the Pooh,Peter Rabbit,Thomas the Tank Engine。。。推陈出新,盛况依然。怎么不可以共生共存。时代变了么?时代节奏加快了,这是有目共睹。可是快节奏不等于全民浮躁啊。快餐应运而生,也不会是高级厨子的末日。知道好歹的人还是很多的。“已经过时了”是什么意思?电视没有让电影过时,电脑网络也没有让报纸杂志过时。连环画是传媒,更是艺术。艺术,啊,这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过时呢?“不受大众喜爱了”,更是无稽之谈。大众都不三妻四妾,并不说明大众都不喜爱那套玩艺儿。

      中国传统连环画在80年代后期嘎然而止,是从猿到人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还是渡渡鸟一样由于人类的无知和贪婪而突然灭绝?这是有很大区别的,搞搞清楚。小小花的一个朋友说得好:在版权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画家是没有创作连环画的动力和热情的。是这样的。市场经济么,初级阶段么。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当体制和法律完善的时候,情况会有所改变?

      现在能做什么,当职业画家们追求和其他人一样的高质生活的时候?卢波是一个年轻的中学美术老师,他模仿胡若佛风格,为河北再版的36册《西游记》重画了大部份封面。网上,众多连友自发组织绘制了《三国补》,从文字脚本到绘画。现在有些已经印刷出版了,比如《借兵破马超》。当然,他们都是业余,模仿的痕迹也比比皆是。绘画水平么,不客气地说,快回到解放前了。可是就像《甲午风云》里王国成说的,“弟兄们,当官儿的怕死,我们打!”你瞧,好像提炼恐龙基因,灭绝物种的新生命,会不会就此开始?

      我能做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动真格的时候我立马晕倒。我只能说说那些书,那些画,那些日子 ---- 燃烧过去,让你我从头爱起!

      2 《掘地见母》 项维仁 绘

      项维仁的画儿干净,清纯,秀气,而且见棱见角,看后的印象是一堆长方形的组合。有名的比如《怒斩关平》和《裴元庆上山》,主角都是英俊小生,照现在的话讲,阳光少年。而项先生的美女更是漂亮。上海人美16册的红楼里,他画了《红楼二尤》。之前,老版19册的红楼里,那个二尤没法儿看,说是傻大姐都有人信(连友的子弹又过来了)。张令涛、胡若佛画过单册的《红楼二尤》,精品是精品,可是那种古典形像的美女在今天看来,也就是眯缝眼儿的韩国标准。而项先生的二尤,包括二尤的丫鬟们,都是现代美女,都有点儿像蒋勤勤(蒋勤勤美么?你跟我较真儿)。

      《掘地见母》发挥了项维仁清秀的特点。虽然没有褒姒,但是有郑庄公他妈,以及他妈的很多丫鬟(我要试一试禁字)。同时,为了表现京城太叔的荒淫,也给他配备了很多丫鬟。第59页,太叔一众惊惶失措,那个举扇子的丫鬟背影,婀娜得好似白骨精变的馒头少女。于是整册书就好看了。好看得有点儿过份。项先生的画实在太秀气了,郑庄公虽然长着胡子,也秀气得像个白面书生,居然可以看见睫毛,例如第34、36、38页。

      战斗场面依然精彩,因为项先生还有见棱见角的一大特长。兵戈之交,从铠甲到战车,直到整体画面,都给人一种紧而锐的感觉,仿佛破纸而出,例如第24、96页。在第57页,军队只是一线,枯枝作为画面的主调,突显凌厉。

      鉴于项先生的特点,《掘地见母》不能以气势衡量。城墙的砖都是一块一块画出来的。那些东周器皿,大鼎怪兽什么的,细致得几乎可以作为考古书籍的文物图例。

      3 《大义灭亲》 朱光玉 绘

      与《烽火戏诸侯》类似。

      4 《杀婿逐主》 徐谷安 于骏治 绘

      徐谷安就是写文章吹捧黄全昌,“读连环画”的那位。最早看到徐谷安的画是在“成语故事”里。于骏治印象深的是他为曲艺出版社兴唐传所画的《大闹花灯》,动感很强,是那套书里为数不多的让我喜欢的一册。不知道为什么,我老觉得他们俩的画面里零碎儿特多,衣服全是褶子,上面还老挂着点儿珠子什么的,旗杆上也得挂几大串绣球灯笼。

      因为俩人风格比较接近,而且我对他们的画也不是很熟,在《杀婿逐主》里,不太好区分哪幅画究竟是谁画的。很多画面实际是两个人合作的。第9页上,人物都胖乎乎笑眯眯,十分可爱。第25页更精彩,两个奸臣,一对儿活宝。从第34页起进入了杀气腾腾。第121页,简直是风驰电掣。非常奇怪的是第41页,那个马看上去好像有两个脑袋!有点儿像北欧神话里那种会喷火的多头龙。

      这俩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喜欢盖章。有些连环画家愿意在自己满意的画面上加盖印章,比如刘锡永为三国画了很多封面,在《跨江击刘表》《铁笼山》等几个特别出色的封面上就有他的小红印章。《杀婿逐主》第135等页上是徐谷安的章(谷安或徐氏),第139等页是于骏治(一个于字,像羊犄角)。而第9、48等页肯定是合作,俩章,一个谷安一个于。

      徐谷安和于骏治合作得很好。整册书里,即有幽默人物又有豪放战争,粗细结合,粗中有细,战争场面尤为壮观。缺少的是柔美。也是,都杀婿逐主了,本来跟柔美也不沾边儿

      [MP=320,50]http://web.syr.edu/~hyang08/rsaq.mp3[/MP]

      元宝推荐:雪个,
      • 家园 看到你说胡若佛的连环画,想起我以前写的一篇关于他的小东西

        贴到这里(胡也佛即胡若佛。。。):

        今天无意中看见一幅胡也佛的扇面,画的是类似贵妃醉酒的情景,喜欢得很。仕女画大多面目可憎,望之生厌,胡也佛的仕女却是媚态入骨,醉态可掬,可爱之极。难怪人称仇十洲第二,又难怪张大千也自认画不出胡也佛笔下仕女的媚韵。

        看网上的报道,胡也佛的《金瓶梅》拍了五十多万,实在不算高。据说他的工笔春宫细致得惊人,可惜无缘一见。

        在网上搜寻半天,只找到这些,遗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若佛啥时叫过也佛?

          这篇<胡若佛小传>比较全,可是“卡通窗”不让偷,只好劳驾自己去看了:

          http://www.cartoonwin.com/personage/mjft/mjfttxt.php?im=zjmj&nam=huruof

          以前在[给我一个看得清楚的黑白]里,我也写过一段关于张令涛、胡若佛的,趁机抖落一下:

          前边提到了很多小人书,但我始终把张令涛、胡若佛画的“杨家将”作为我的第一套连藏。现在我还能清楚感觉到那个星期天的午后,在书店昏暗的日光灯下抚摸着这套书的心情。我决心从攒这套书开始,是因为这套书一共五本全摆在我面前了。可是我兜儿里的钱却不足以让我一次把它们买下来。我就先买了《杨业归宋》和《杨七郎打擂》。买回家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看?不对,是先藏起来,别让还在午睡的家长发现(这就是我对“连藏”一词的最初理解)。之后一个星期我每天提心吊胆地去书店,看看“我的”另外三本书还在不在。这套人美的“杨家将”算是张令涛胡若佛的扛世之作,可谓从始至终无一败笔,细致得每幅画都跟长了虾米须似的。作为套书,好像还没有如此整齐连贯的了。

          张令涛、胡若佛,俩人的名字好像总是连在一起的,这老哥俩从解放前就一块儿搭班子合作了。作为老艺人,他们的画好就好在没有“匠气”,而这种匠气是很多老民间艺人无法避免的(比如画“三国”的画家里就有很多带着匠气的。匠气是什么?您去颐和园的长廊看看就知道了。)其实,他们俩的各自的特点也还是明显的,这只能从他们单独创作的作品里来发现。我的发现是,他们俩合作时,一切帝王将相和英俊才子都是张令涛画的,一切妖魔鬼怪和美丽佳人都是胡若佛画的(啊再次证明了佳人和动物的亲密关系)。胡若佛为河北“西游记”画了很多封面和分册,比如《盘丝洞》。我认为胡若佛画的孙悟空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孙悟空----跟妖精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在张令涛画的《追韩信》里,我们就只能看见一脸正气,看不到那些滑稽可笑的面孔了。

          • 家园 我那次看到他的仕女以后也搜寻过一番他的资料

            这里说得也比较全:

            http://www.blogwhy.net/orangefox/e_2539.html

            抗战初期,胡若佛进出版地图的世界兴地学社任职了一年,期间,他开始自学中国画,并启用胡也佛笔名,他当时的画室署名为“大空堂”。

    • 家园 关于画风的评价很到位阿
    • 家园 好帖——

      东周列国的连环画,俺的印象不深了……

    • 家园 这褒姒让我想起红娘子来了,真够飒爽英姿的

      很奇怪,脑子里其实浮现的是《李自成》里的高夫人,莫非书里有插图?记忆短路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