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一) 苏东坡的聪明 -- 淡淡微风

共:💬103 🌺1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十)千江之月

        

        上篇里,我用了“心经”给大家做判断标准,因为这部经流传广,容易找,内容也相对浓缩。但这个标准却只容易自我审查,不方便审查别人。

        如果要检查别人是不是悟道,有没有什么比较实用的办法?

        从功夫上下手,有一个。

        要谈禅,至少先做到气住,也就是不呼不吸。

        身体上,做不到气住,很多内在的东西出不来。连身体的问题都没解决好,思想上的,心理上的进步,大部分都是奢谈。

        然而,这在佛的定义里,连初禅境界还没到呢。离真正的禅悟,差的还有十万八千里。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判断标准,每个阶段都是一步一步努力的慢慢积累而成,没有捷径可走。这世界上,所有的捷径,基本上都是骗人的。

        一定有人问:那么“顿悟”呢?,不是说“顿超三界”吗?

        哪有那好事,什么问题,一“悟”就解决了——结果是那么说,就是前提没说,“悟后起修”的内容,也没说。

        下面还有各个阶段的判断标准,就不说了,免得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蒙人——当然,佛经里都有,真想知道的,可以自己去找。  

        其实不只是文人,修行的人里,如果只重理论知识,不切实下功夫,说到头头是道天衣无缝,也只是个“知解宗徒”顶不得用,遑论其他。

        这样的例子,禅宗公案里很多,就不多罗嗦了。 

        

        众所周知,禅宗第一则公案,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后来,这段故事就被称为“传佛心印”,而迦叶,就成了禅宗第一祖。

        后世人中,记得拈花的,记着微笑的,要远远多于记得后面那段话的,而文人谈禅,多谈拈花与微笑时的隽永会心,少有注意后面那段话的。殊不知,最重要的,是后面那段看似罗嗦的言辞。

        什么叫“正法眼藏”?念zang还是cang?什么是涅磐之心?有心还是无心?什么是实相?什么是无相?什么是实相无相?。。。

        如果谁能切实稳妥的把这段文字说清楚说明白,也就算他懂禅了,可惜恐怕还是以讹传讹的多,真明白的少吧。更何况,这段文字虽高明,来路还有些危险呢,反正我是还没在佛经里看到过,当然,那也许是因为我大藏经还没读完的缘故。

        

        没有真修实证而谈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明点儿的,能把道理真想到挺明白,也说的挺好,在佛家有个专门的词:“干慧”,水没有源头,能流几天?没有水的树,能活几天?智慧没有根本,自然风吹就乱,树如果没有根,自然风一吹就倒。功夫做的不到,自然遇到事情就出问题。

        苏东坡的问题,就是出在这里。道理上,他那么聪明的人,又到处结交禅师,应该很通了,只是没有认真做基础工作,所以遇到外境的变化,就难免不知所措。

        

        文人所谈的禅,可以说是得到了一点“禅趣”,而不是“禅境”。

        禅就象太阳,禅趣就象洒在我们身上的阳光,我们能感受到阳光的和煦温暖,也能通过这些关于阳光的感受,对太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那离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太阳,还太遥远。

        对禅趣理解多一些的,就仿佛离太阳近一些的人,接受阳光的温暖和煦就多一些;少一些的,就是远一些的。

        我们可以说,禅很好啊,给我们带来了这个那个,让我们如何好如何好,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了解了禅,禅就是那个样子,那就是禅。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禅自然是可以玩儿的,做谈资也好,风光霁月之处,当可寄兴谴怀,也可借题发挥,然而若说本地风光,那就免了。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千江有水千江月,却绝不是本来的月亮了。

        写这个系列之前,就知道不该写,因为注定了要得罪人,很多人要“起大镇罣”,而且是大部分看这个系列的人。除了能放下自己的固有想法,愿意去吸收一些新东西的人,或者说在此处有“慧根”的人。左中右全都不会满意,会被情绪影响自己的理智,或者被自己成型的思维方式影响思路。这很正常,能突破“我见”的人,毕竟难得。

        古德有云:真讲禅宗,门前草深三尺。诚哉斯言,玩儿假的那么舒服,谁跟你玩儿真的啊。眯上眼,醺醺然,自己骗骗自己,多好。

        然而,宁将此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做人情。别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若谈佛法,对不起,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开头说的贾平凹,他如果说:论到禅之趣,那我就比老和尚多咂摸出不只一点半点了——虽然也有可商榷之处,却也不好太挑剔。当然那是他以为的趣,而不是禅之“真趣”。然而他挑剔别人对经文的理解,夸耀自己未必明白的东西,就免不了自曝其短了。

        那应该是他思想的空白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盲点,不独他唯然,无可奈何。

        趣味这东西,附之于物,会之于心,与他人无涉。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是谁也没辙。若是只想得点滴之趣,并不想真弄明白什么是禅,那自然由得自己。

        但是,就请别说那是禅了。就象别误会阳光是太阳,误会水中月是月亮一样。

        然而,那真的就不是太阳和月亮了么?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 家园 浅薄思想的人很多

      所以我也是其中之一,惭愧是惭愧,但能多学习学习.总要好点.

      •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九)悟道的一种判断方法——“心经”

          有朋友写文章说了自己对禅的理解,总的来说,不错,至少“感觉”方向上没有大问题,在“感觉”的层面上,大致上是那个味道。

          然而,终究还是“文人禅”,还是浅尝辙止,停留在“感觉”的层面,是“想象”出来、“想象为身”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的说法,只停留在了想象的程度,从什么原因得到,到怎么“用”,都不是那么回事儿。

          不知道怎么得来,自然也就不知道怎么“运用”。——当然,如果从一般人的生活中着眼,也将就够了。

          所以我提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能知道?是什么知道?知道了以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又怎么样才能去解决?了解了以后怎么利用它?最终你需要它解决什么问题?又怎么去解决?”

          这样的“觉知”,只是理解是没有用的,而是要自如的运用才行。这样的理解,也不能只是猜想到,更不是别人告诉你,而是要真正的证明了,而是你自己做到了。

          这就象“望梅止渴”一样,虽然貌似解决了问题,其实只是暂时蒙骗了一下,回避了一下现实,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到最后,还是要来真的。

          “看开”了痛苦,和“解决”了痛苦,毕竟还是不同的。

          “画饼充饥”,终究还是自欺欺人。

          

          也有朋友说,“还是不明白”。

          那就对了。

          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在什么是“禅”,什么是“悟”上作文章,而只是在谈什么“不是”禅,什么“不是”悟。

          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

          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是基本上没回答。一则是放个问题在那里却没有答案,才会去思考,二个有些问题其实是没有文字答案的,只能通过修行过程去求证。

          要想用大家都明白的语言把什么是禅说明白,基本上做不到,反正那么古往今来多祖师大德,包括佛祖本身,也没有做到。说的人自己明白,也知道说不清楚,听的人都在瞎猜,除了自己真正证到的那些。

          还是前面说到的那个比喻:人的模样。

          没见过,怎么说都是不清楚,见过了,不说也清楚。

          重点在怎么见到,而不是通过别人的描述,去猜人家什么样儿。

          我没有能力告诉大家什么是“禅”,我只能尽力让大家明白什么不是“禅”,让大家不再被人所欺瞒,让大家能建立一些基本的标准,知道怎么去判断别人的真伪,也知道自己所以为的真伪,而不再为“假象”、“假想”所迷惑,知道了什么是假的,才有了求真、求是的可能,不然的话,一辈子自己骗自己,让别人骗自己,自己再去骗别人,那就永远不会明白真理在哪里了。

          再强调一次:禅,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东西,不管你想象的多好多到位——自以为是,一定是自欺欺人,然后也会自误误人——而是只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路径,一步一步去证明,去亲自体验到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桃子是什么味道,只有你吃到嘴里才知道。

          而这条求证之路,也基本上就是那几样儿,没什么太多的选择。

          在真修实证的路上,没有虚头可玩儿,也并不好玩儿。

          愿意自己骗自己的,还可以继续自欺欺人,想明白真相的,就别再相信那些猜测、估计、假想。  

          呵呵,有些人大约觉得我在讲禅,就是说明懂禅,就是高人一等——自然不是。

          我没办法告诉大家什么是禅,我只能告诉大家什么不是禅,至于什么是禅,怎样悟到禅境,怎么证到禅境,都是要每个人自己去塌实努力,认真实行的。别人,帮不上忙,顶多能指指路,做个老师。

          释迦牟尼佛说过:我度不了你们,你们只能自己度自己。

          佛都做不到,何况别人。

          六祖告别五祖的时候,五祖想把他送过河去,六祖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佛在一部经里说:“人无宿命终不从解,亦不相见语言,终不入意,人各有本师也。”

          如果没有前世因缘,连真正的道理都没机会听到,更别提“意解心开”了。每个人也都有引导自己的老师,不是那个人,别人说了也是白说。禅宗公案里,就记载过,一个已经悟道的祖师,有手眼通天的本事,对一个很好的学生,却一点没辙,只好把他发付给另外一个祖师,希望在那里,能把那个“点儿”凑准。

          “天时、地利、人和”,在什么事情上,都是有规律的。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佛人,或者说,追求真理的人,知道什么是错的,未必就知道什么是对的,知道什么是对的,未必就能做的到。

          指出一般人心目中的错谬之处,是为了去伪存真,为了让大家了解事实的真相,而不再为以讹传讹的说法所迷惑,真理是真理,人是人,能说出真理的人,未必就真懂得真理,也未必能做到真理。真做到圆满的,除了佛本身,恐怕就没有了。每个人都会犯错,错了,不一定就比别人低半分,触到痛处了,证明有反省,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以前所思所想的不足,下一步,就可以好好反思,争取进步。

          当然,我不是老师,也不懂什么,更没有做老师的兴趣,每个人自己才是老师,路是自己去走的,道理是自己去想的,后果是自己去承担的,成果也是自己去享用的。人力有时而穷,连佛都不能度尽天下人,何况余子。不过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该做的事情罢了。

          “各人因果各人了”,如是而已。

          佛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众生平等”,不只是人人平等,人与动物也平等,这个思想,放到现在的世界上,也是最先进的。而这样程度的平等思想,只有古印度和古中国拥有。

          真要把眼睛放开了,自作聪明的人类,自作聪明的文明,和自作聪明的科学,比起两千年前森林里的一个老人,在很多方面是很可以汗颜的。

          而学佛的另一个基本要求,也算是警戒:“莫轻后学”。虽然也许他比你学的晚,却比你悟道早,也许是大菩萨再来,也许是菩萨来度化你,也许是你前生的师父,也许是前生的父母。

          贡高我慢,是很危险的毛病,轻则耽误修行,重则因果难言。  

          

          佛说过:“我所说法,如伐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看过去了,明白了,就舍了它,好好走路,说的千步,不如行的一步,多走一步是一步。站在原地不挪窝儿,说再多的“大鹏一去九万里”,最终也是个空壳,顶不得用的。

          伍迪艾伦唱道:一个男孩儿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哪条路,都不好走。

          和自己斗争的路,更不好走。

          不过,最难走的,恐怕还是这条智慧之路。

          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我检查,自己到底有没有悟道,也可以检查别人有没有悟道。  佛经里,和祖师大德们,都曾经提出过一些标准,可以参考。我今天换种方式,在我们知道的最短的佛经——“心经”——里找出标准来检验。

          自以为是的人,和想真学点儿东西的人,都可以看看,应该可以从中得到该得到的东西。当然,这是以能自省为基础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一个标准:能不能做到“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后面说的“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受指感受,想指思想,行指行为和习惯,识太复杂,先不管它。谁能做到不受着五样东西控制和影响,就算悟道了。

          第二个标准:“诸法空相”。谁能说明白,什么叫“空”?反正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空”——因为后面就有解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注意,不是知道、明白、能够想象,而是证到。

          第三个标准:其实,后面这些,都是要做到的,真做到了,就算证道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再后面几个,可以简单的说了,虽然内涵并不简单。

          第四:“心无挂碍”。能做到吗?功名利禄放不下,别人骂你受不了,不行。

          第五:“无有恐怖”。能做到吗?怕没钱吗?怕没地位吗?怕被人歧视吗?怕死吗?怕伤心吗?怕他、她不喜欢自己吗?怕不快乐吗?怕孩子以后不快乐吗?等等。

          第六:“远离颠倒”。以苦为乐,以乐为苦——这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身处其中却不知道的——能明白吗?能改的了吗?

          写了这么多,费心费力,却也如经中所说,“无智亦无得”。

          一笑罢休闲处坐,看尽春花随风过:)

        • 家园 注释……

          关于那两位大师和弟子的故事:

          (药山惟俨)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师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也。”师禀命恭敬马祖,仍申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之后药山在两处继续进修: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

          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师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师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师乃辞祖返石头。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従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衷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华。”头然之。

        • 家园 继续乱说:我觉得入世才是真修行

          我没有能力告诉大家什么是“禅”,我只能尽力让大家明白什么不是“禅”

          ——您这话让我想起了围棋,超一流棋手也经常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下法,但是他们一定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下法。禅也许就象棋道一样,是一种终极智慧吧,至少对绝大多数凡人来说这么代换我觉得还不至于太离谱。

          所以我觉得:除非是天赋异秉之辈,才能在出世的清修中成就大智慧。而绝大多数凡人一旦出世则必然因为刺激的减少导致大脑皮层趋于光滑。清心寡欲延年益寿尚可,得大智慧恐怕就纯属自己哄自己了。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原本胜木鱼多矣。

        • 家园 。我呢不想说你是猪。。只想看自己是不是猪
        • 家园 献花.
        • 家园 一切皆有姻缘。不可狂妄,也不可自鄙,度化自己,余者皆虚
      • 家园 呵呵道理应该是这样吧:)

        术业有专攻。

        一个地方深厚,另外的地方就可能浅薄,没有人全能啊:)

    •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八)你的身体听话了吗?

        怎么学禅,或者说,怎么修禅啊?

        好难的问题!

        连什么是禅都还说不明白,怎么谈修禅啊?

        还真的能修——知道什么是禅,应该是修行后体悟到的,而不是看定义能明白的。

        “不可思议”,禅是什么,一定不可能通过文字和思想搞明白。

        “禅非坐卧,不离坐卧。”

        何出此言?

        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而言的。

        因为那时侯很多人以为打坐就是参禅——自然,打坐的时候,里面还有很多内容。不是就坐在那里真“傻坐静等”就没事了。

        当然,那时侯比现在还是强多了,现在人以为“口头禅”就是禅了,或者是“想象”、“感悟”就是禅了。这禅,与文化的衰落一样,都成了“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了。

        打坐一般来说是个技术活儿,更多的是“身法”,“身法”不对的时候,其他根本谈不上。

        打坐一开始带来的,是身体上的变化,然后是心理上的变化。身体越来越好,思想越来越宁静。——一切智慧,皆在静中求。

        身体和思想都越来越听话。

        在我们通过打坐把身体和思想调整到一定程度,到了我们能比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想以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不要以为我们对自己身体和思想的控制很好,稍微注意一下就知道,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一直都在“自行其事”,比如我们眨眼睛、心跳,都是本能,是另外一套系统在作用。至于思想,恐怕不需要我来解释,大家也都明白。还是举个小例子:当您生气的时候,您告诉自己“我不能生气”,能做到不生气吗?

        并不是说,我们要把眨眼睛心跳这样的工作接手过来,而是我们要把那套系统调整到更加和谐,让它工作的更加顺畅,或者至少,给它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换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什么都没做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放松的。但是如果这时候找个按摩师给我们按摩以后,就会知道,我们以为的的放松,离真正的放松还差的远,我们的身体,大部分时间都是紧张的!

        而我们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些紧张的部分,我们不知道它们紧张的部分,我们并不需要它紧张的部分,放松下来。

        这只是“调身”的初步。

        “调身”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和谐。

        “调身”的工作差不多以后,就是“调心”。

        与“调身”类似,我们的思想,大部分时候也是紧张的,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动作。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和身体一样,放松下来,平静下来,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之进入和谐状态。

        身心都和谐了,差不多就是神秀和尚偈子说的程度了。(这里不去争论“和谐”的程度,不然就陷入“义海”拔不出来了。)

        在解决了打坐初级阶段的所有麻烦以后,就会遇到新的麻烦:“调心”。

        年轻时就被达摩祖师“安心竟”的“二祖”,到了老年到处乱跑被人诟病,反唇相讥说“我自调心,干倾何事?”

        注意,此心非彼心——不是我们平时以为的思想。

        当然,开始要解决的,还是思想问题——这个阶段不可能绕过去,就象不可能绕过神秀的阶段而空谈六祖的方法一样。

        思想和心,也有区别?

        这个就很难说清楚了,因为和现代科学的定义已经有所冲突。

        这里就涉及到“功夫”了,没有静定的功夫,没有观想的基础,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区别的。

        想了解这个的,只能自己去做功夫,去验证,别人说的再多,都已经没有用了。实际功夫的事情,靠别人画饼充饥是不行的,只能自己身体力行,以身试法。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苏东坡的高明来了。前面所提到的苏东坡那首诗,“八风吹不动”,他的意思是吹不动什么啊?难道只是脾气、情绪或者思想?如果那样,他根本不敢和佛印作朋友,更不敢把诗拿给人家看了。然而,知道和做到,这个差距就远了。他就是输了这里,被人家抓了现行。

        所以,还是要靠“坐卧”。

        这里的坐卧,不是仅仅坐卧,而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所有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开头那句话的意思是:您就算达到了“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境地,也还未必对,说不定也还是“时时勤擦拭,莫使染尘埃。”的水平。

        但是,如果您连“行住坐卧”都没解决好,后面的,免谈——“非檀越所能知之”。

        放下什么是对的先不提,你怎么做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什么是“这个”?怎么找到“这个”?

        “全水是波,全波是水”,想找到“这个”,也还是要靠“坐卧”,还是得从坐卧中来。

        这功夫,得从行为中练出来,而不只是在思想中空想出来。

        试问:您连坐卧里的功夫都还没有,又怎么超越坐卧得坐卧之外的东西呢?

        浅一些说,连静定的功夫都没有,怎么能了解禅呢?

        再浅一点,连打坐都坐不好,哪里来的静定功夫呢?

        当然,静定的功夫,并不只是靠打坐,也可以通过别的方法,而且,也不能只有在打坐时才有功夫,不坐着就没了功夫。

        身心是合一的,身法到了,心法才算有了基础,才有悟的可能。不然的话,身体都还在找你的麻烦,手闹脚闹北闹都顾不过来呢,哪里还轮的到“心正闹在”。

        这也是律宗为什么先从行为举止下手的原因:连身体都管不住,怎么管住心猿意马?想让“心”听话,得先让身体听话。而你的行为都调整好了,进一步就是思想的戒律了——连一个念头都不能错——其实还是殊途同归。所有的修行,都是身心上下功夫。

        心法如果到了,身法一定到了——当然,这不是说,身体的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连释迦文佛成佛以后,都还有背痛的毛病。

        这是因果,逃不掉的。

        所以老子说,“吾之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身体既是我们最大的麻烦,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工具。

        活人修行,离了这个身体,还真没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