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扇传说 -- 萨苏

共:💬40 🌺6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和扇传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宇野千代”和扇

    日本的主体民族称为“大和”,所以带有日本特色的东西,前面常常被冠以“和”字,比如“和歌”,那是日本体裁的诗歌,“和服”,是日本风格的衣服,至于“和风烧鸟”。。。那就是日本口味的烤鸡了。

    不过,很多带“和”的东西并不真的是日本土产,比如闻名世界的“和服”,实际上脱胎于中国唐代服饰,至今殊少变更。而今天中土的所谓“唐装”,若让唐朝人看了只怕当作奇装异服;“和食”,里面则包含了印度人钟爱的咖喱饭。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比较地道的日本产物,“和扇”大约是其中之一。

    和扇,顾名思义就是日本产的扇子,它确切的含义就是折扇。

    今天,中国的折扇,特别是江南的檀香折扇,是工艺品出口创汇的一大热门,再早些则是文人墨客的典型形象。试想,一袭青衫,纸扇轻摇,典型的一个中国小才子形象么。这东西居然原产日本,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然而,按照今天比较权威的记载,折扇的确是从东瀛进口的“舶来品”。扇子的发源地,一是埃及,一是中国。汉代班婕抒有“秋扇见弃”诗,但中国早期的扇子为羽毛,绢等制作的团扇,大约主要为贵族阶层使用,带有显示地位的意义,因而没有考虑折叠的功能。日本早期的扇子,也是从中国传来,大约因为日本的空间狭小,文化上又精于工巧,平安时代逐渐发展出折叠的样式,并在宋代重新通过高丽的进贡传回中国(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摺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使中国的扇子品种得到新的丰富。水泊梁山有一条好汉叫做“铁扇子宋清”,据说兵器就是一柄铁骨折扇,假如这是真的,这位宋少爷大约是当时很新潮的人物。也有说中国南齐即有折扇,称为“腰扇”,不过史书虽有记载,传承上却未产生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在所多见。比如我国西汉灞陵桥墓地即出土有麻纸,但说起造纸人们常常提到的却是东汉蔡伦。原因就是蔡伦造出了实用经济的纸张,从而使纸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日本式折扇的地位,也许和蔡伦纸有相似的地方。

    早期的和扇称为桧扇,由薄片状的扇骨组成扇面,每根扇骨分离,类似我国大量出口的工艺檀香扇,合拢起来已经和今天的折扇很相似,但展开的时候不易完美。经过逐渐摸索,日本工匠在扇骨上覆盖贴纸扇面,使扇面成为一体,形成了被称为摺畳扇(しょうじょうせん)的新式造型,至此,和今天的折扇已经很难看出区别。和扇,在日本不但是纳凉的工具,也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扇,和腰带,提袋,木屐一样,是正规和服的一部分;茶道中,如果对方在你的面前横放一柄折扇,代表的就是一扇屏风,那是提醒你茶还没好,不要伸手过屏风来取 -- 那为什么不弄一座真的屏风呢?因为茶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让来客观赏烹茶的过程,真的放屏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沈周 山水扇面

    有趣的是,尽管日本的折扇传入中国后,一度受到苏东坡等名士的青睐,但总的来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这种精致的小东西最初却更多的被中下层所接受。在日本这个折扇的发源地,折扇成为日本式“扇子舞”的道具之一,不幸的是日本式扇子舞恰恰有一些流派是古代“艳舞”的先驱,以折扇的忽开忽合造就若隐若现的诱惑,而中国,明刘元卿《贤奕编》记“"南方女子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撒扇,即折扇。真正将折扇接受到上层社会,明永乐帝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位有魄力的皇帝看到高丽进贡的折扇“喜其卷舒之便”,用以赏赐大臣。皇帝喜欢自然引发流行,加上折扇确实方便,于是上行下效,折扇成为明清官宦常见的用品了。名士在扇面题字绘画,起源于王献之(当然是在团扇上),这时也转移到折扇上并且蔚然成风,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折扇在清代初期的中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比日本和扇还要精致,反而大量出口到日本,以至于江户时代日本市场上的“和扇”反而主要是“Made In China”,“和扇”的传入中国和反向倾销,是东方文化史上一次有趣的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文雅斯文的扇子,在日本和中国,却先后和暴力发生过关系。日本的折扇,南北朝时期一度成为倭寇的兵器之一,《明实录》记载,倭寇临阵,常以一人舞扇子在前,吸引明军注意力,而后“或列蝴蝶阵,挥舞本国扇子为号,一人挥扇,众皆挥舞长刀,刀光闪闪”,乘明军被刀光晃住眼睛之际,即行劈砍。折扇,实际成了类似今天旗语的一种指挥工具。而在各种反清复明的组织中,或许出于对明成祖的纪念,或许是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影响,军师被称为“纸扇”。著名的鉴湖女侠秋瑾,就是天地会的“纸扇”。

    今天各国流行的折扇上,可以看到大量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虽然日本依然称其为“和扇”,但大体,已经有点儿名不副实了。

    [完]

    关键词(Tags): #扇子#和扇#团扇#日本元宝推荐:海天,晨枫,
    • 家园 所见略有不同

      南齐的记录是这样的: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征虏功曹刘祥从侧过,曰:“作如上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

      萧道成篡宋,以褚渊名望引为己用,故刘祥耿直,直言讽刺。虽然落得发配广州的下场,却也没丢老刘家的人。倒是褚家,褚渊死了儿子都“耻其父失节,服除,遂不仕,以爵让其弟蓁,屏居墓下终身”。

      话说回来,这腰扇不定不会是团扇,大热天弄一个羽毛扇子别腰里面,这是捂痱子呢。

      据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南齐高帝时)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胡也是宋元时人,且又是做学问的,想必不会胡说八道吧。看起来这腰扇果然就是折扇。

      但为什么到了宋代这扇子界就成了高丽棒子的天下了呢?这个老燕还没看到,不过可以胡乱猜测一下,这扇子失传必定跟唐朝有莫大的关系。

      南齐时候首都在南方,吴越一带天气闷热,苏小小说过那时候人们都乘油壁车,车里面更是闷热,那时候人们穿得多,又是襦又是裙,又不能挥一把大扇子,于是宫人官员几乎人手一把腰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这腰扇就流行开来。

      到了唐代,定都在长安城,那地方虽然热,却是干热,树底下一躺可舒坦呢,于是人们就喜欢宽袍大袖,呼呼生风,加上人们都肥,小扇子哪里顶用。现在看唐代仕女图,那可都是两尺见方的宫扇,于是这折扇在宫廷就绝迹了,百姓一看,也就跟风,什么露背装,露脐装统统开发出来了,折扇在民间也就用得少了。

      唐朝那可真是盛世,什么高丽棒子,日本鬼子都来拜老师,学点茶啊书法啊绘画啊什么的,临了就把经书啊、衣服啊、茶叶啊都带了回去,等看到两尺见方的宫扇,鬼子和棒子就犯嘀咕了:这东西占地方啊,日本的草屋小啊,一屋子也就能放下一把扇子,俩扇子就得开架,看着折扇倒是合适,给拿了回去。

      唐朝这一运行就是300年,衣服是越来越露,这折扇也就都绝迹了。可是鬼子和棒子那边却发展得越来越精致,拿回去的衣服啊、茶叶啊、经书啊仔细的研究来研究去,改良来改良去终于成了日本特色的和服和茶道,就是这扇子也改良成了和扇。

      这一转眼就到了宋代,宋代对外贸易那是相当的多,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宝石,非洲的象牙珠宝那是琳琅满目,龙泉的瓷器、苏杭的丝绸也是源源不断往外销,那时候都是进口原材料出口成品啊,现在...不提也罢。话说这日本鬼子也在发展贸易,那时候广州、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还有杭州可是指定的“特区”,所以鬼子的扇子在苏杭一带就开始大行其道了,以至于当时都以为这东西是鬼子发明的。

      现在鬼子不是还要把端午节当作自己的?不知道老屈知道了会不会再沉一次。

      • 家园 要把端午节当自己的是棒子嘛

        他们还说孔子西施都是韩国人呢,当笑话听吧

        • 家园 恩,鬼子是统称,哈哈。说道这西施...

          前两天偶尔看电视,11套戏曲频道居然看到了很早的一出婺剧电影《西施泪》(一直以为是越剧,今天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婺剧,孤陋寡闻了),郑兰香演西施,但是还是感动得一塌糊涂,有意思的是没有按照民间美好的传说让西施随着范蠡泛舟五湖,而是在夫差兵败要杀西施的时候范蠡英雄救美。。。不过打不过夫差,关键时刻西施上前挡了一剑,西施不是章子怡,唱过一段:“钃镂剑伤入肺腑,难随将军同归途。将军若是怀故旧,待来年,清明寒食到我坟上添把土”就撒手西去了。

          后一段也非常感人,死去的西施被安放在花车之上,勾践和范蠡、众将士无不黯然落泪,有一段唱:“仰飞鸟兮云间,凌长空兮翩翩。失巢穴兮哀怨,恋故土兮呜咽。天茫茫兮路远,知再返兮何年?” 乃是西施入吴时候经常弹奏的《飞鸟歌》。

      • 家园 觉得有道理,大陆上失传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宋代的抹茶,唐极为盛行的香道,现在都在日本发扬光大了。

        至于折扇,在唐诗中查到一首有点意思的,

        全唐诗上卷第二百五十一

        刘方平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不知道这箧是个什么样子的,手头没有文献可查。

      • 家园 中国古代出口到日本的丝绸到底是什么种类的

        看明朝贸易的文章,日本进口的是白色的丝绸,然后再加工成高级丝绸卖到西方

    • 家园 对了,西班牙的折扇是怎么回事?

      是因为传教士和商人?

      为啥只在西班牙和拉美地区开花结果了呢?

    • 家园 现在韩国还在和日本争折扇的发明权呢
    • 家园 老萨的文章

      总是图文并茂,好看

      折扇是创自日本无疑,不过宋代输入的日本扇子极其有限,反倒是高丽扇子的传入,对扇子在中国的推广起了更大一些的作用。当然高丽的扇子也是源自日本,但到高丽后自成一派,和扇胜在画,高丽扇则胜在扇骨。

    • 家园 印象中相扑裁判好像要手持一把折扇

      指指点点,可能就是用扇子指挥打斗的小型化吧...

      那把指挥扇子好像还挺有讲究的...

      不过日本人认真,什么事情到他们那里都能整出个“讲究”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