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揭开“设立国家主席之争”的历史迷雾 -- 温相

共:💬19 🌺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揭开“设立国家主席之争”的历史迷雾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对第三次庐山会议的关于设立国家主席的争论不甚了了,以致于谬种流传,我现将自己收藏的一些材料做一个整理,希望给大家能有所启发!

    1970.4.10,林彪打电话给正在长沙的毛泽东提出设立国家主席的必要性,林彪的原话记录如下:

    我以为还是要设立国家主席,否则,不符合人民的心理状态,至于,国家主席我看还是主席

    来做,副主席可以设,也可以不设,我个人不宜担任国家副主席的职务,请主席考虑。

    (1970.4.10林彪电话记录,中央党史文献汇编)

    4.12,周恩来在京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与会者有一部分人表示坚决拥护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纪登奎、谢富治等人没有表态。

    同日,毛泽东对政治局的会议记录作出批示:

    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议不妥。(毛泽东1970.4.12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批示记录)

    1970.7.18,周恩来在中共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小组会上发言,如下:

    突出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党和国家的核心力量、全国武装部队的统帅,林副主席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副统帅。至于国家主席,可以考虑不设国家主席、副主席。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东北、西南小组会上发言记录,1970.7.18)

    周恩来最早支持毛泽东的不设立国家主席的建议!

    1970.8.22下午三点,毛泽东在庐山住地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说,如下:

    设立国家主席只是一个形式,我提议修改宪法,就是考虑不要设立国家主席,如果你们愿意

    要国家主席,你们要好了,反正我是不做这个主席,希望大家要从国家大局出发,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团结、胜利的会议。

    (毛泽东1970.8.22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

    林彪说:如下:

    毛主席不愿意出任国家主席,是出于主席他老人家的伟大谦虚,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主席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导者的地位,设立国家主席对于中外都有一个交待。(此时,毛泽东插话:不设就不好交待?)

    (以上是林彪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周恩来说:如下:

    如果一定要设立国家主席,考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体健康,今后接见国外使节等外事礼仪

    活动的时候,可以由国家主席授权别人代行,不必主席事必躬亲。

    (周恩来讲话记录稿)

    陈伯达说,如下:

    同意林副主席的讲话,坚决拥护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

    康生说,如下:

    林副主席说的有道理,但是,最后怎么定,还是由主席拿意见,我坚决服从。

    同日,康生在庐山中共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讲话,如下:

    根据广大群众的热切愿望,希望毛主席当国家主席,林副主席当国家副主席,如果毛主席、

    林副主席都不当,那就不要国家主席了,最后怎么定,主席定。我们这些负责起草的同志都是希望这样,但是,大前提是不能违背主席的最高指示,设不设主席说了算。

    (康生1970.8.22在中共中央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讲话记录)

    1970.8.23日,下午四时,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会上,林彪第一个发言,仍然坚持设立国家主席,毛泽东表情厌倦(可以参看有关录像节目),康生第二个发言,他说,如下:

    林副主席的讲话很好,如果主席不当国家主席,那么就是林副主席当

    ,如果林副主席也不当,那么,就不必设国家主席了。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记录,1970.8.23)

    此后,华北组第二号简报出台,毛泽东在1970.8.25日下午三点正式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他说,如下:

    听说有人要揪人?我一开始就说不要设立国家主席,怎么就是没有人听?你们谁要是想当就说出来,我来成全他!那个臭名昭著的二号简报马上收回!不准揪人!你们要是继续这样闹下去,你们就去闹好了,我马上下山,再不行,我就辞去中央主席,由你们来做好了。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1970.8.25)

    再以后,就是发表《我的一点意见》,批斗陈伯达。

    通过上述事实,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关于设立国家主席,林彪一直是极力主张的,并不是像有些人为林彪粉饰的那样说什么林彪是上了毛泽东的当等等,而且,就周恩来、康生的发言看

    ,他们讲话的总前提就是毛泽东如果同意设立国家主席那么就设立,否则,可有可无。只有

    陈伯达不遗余力的支持林彪。所以,等我们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重新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林彪这个人在文革后期已经是有些急不可待了,也惟其如此,才使得毛泽东提前对他动手!(毛泽东不是不想对他动手,只是时机而已,庐山会议为毛泽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用1971年毛泽东在批林整风指示要点中的一段话最能说明问题:

    林彪是很有野心的,他不甘心只是当副主席、副统帅,只是,我们没有想到他怎么早就暴露

    了,而且,是主动撞上来了。

    (毛泽东在中央批林整风指示的谈话记录,1971.10.5)

    • 家园 我来挖河泥,有请八卦派八卦一下
      • 家园 看看吴法宪回忆录是怎么说的

        吴法宪的回忆录《艰难岁月》里有专门的章节讲庐山会议。

        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一共讲了5点。最主要的第一和第五点。第一点是宪法确立毛的领袖地位(注意,他没有提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第五点是天才论。

        温相最好把林彪的原话贴出来,这样可以比较。

        第一点基本上是和稀泥,没太大问题。坏事的是天才论里的三个副词——“天才的,创造性地,全面地”。这三个副词的版权归邓小平,在八大提出来的。毛在九大新党章中已经把给划掉了。这事别说林彪、周恩来,甚至连理论家康生、陈伯达都不知道。

      • 家园 去看温相的书吧

        《晚年林彪》,算是楼主文的总结。

    • 家园 说实话, 逻辑很不通

      国家主席这个位置, 没有实权。 而且如果老毛自己不做, 借林彪几个胆子他也不会去坐。

      很多人认为林彪是表错了情, 这个想法也不是特别合理。

      我想, 这个所谓的设立主席之争, 背后可能还是有别的名堂。

    • 家园 Re:【原创】揭开“设立国家主席之争”的历史迷雾

      有文章说,林在70年庐山会议上干的事,主要是要打倒张春桥,这件事拥护的人多得很,在《肖劲光回忆录》中说是“又看到了解放战争中的林总”。这事的背后实际上是要结束文革。毛对林的不满主要也是在于此,因为毛不能容人反对文革。

    • 游客 毛林反目的起因

      很多人认为毛林反目的起因是因为关于设立国家主席的争论。

      我个人认为至少在逻辑上很难理解。

      九大以后,林彪作为毛泽东的继承人被写入党章,也就是说毛泽东去世之后,林彪将成为党中央主席。

      林彪在庐山会议上建立设立国家主席,并由毛泽东兼任(那个年代没有哪个人敢于自己担任国家主席),我个人认为这充其量是一种表达忠心,一种献媚的做法。

      毛泽东当时的主要职务是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毛泽东从来都不是国家主席,不过这从来没有影响到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和国家中的地位。如果让毛泽东兼任国家主席好比皇帝的名号前面再加上奉天成运四个字,对于毛泽东个人而言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

      毛泽东去世之后,无疑林彪将成为党中央主席,但是是否能成为国家主席就不好说了,如果国家主席另为他人,无疑中国又会出现两个主席的局面。换句话说,林彪提倡的设立国家主席这一建议,将来有可能给林彪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庐山会议上,毛林之间肯定爆发了严重的分歧,但绝对不是因为设立国家主席。国家主席的设立对于毛泽东来说没有一害,对于林彪来说没有一利。

      • 家园 林毛反目的直接原因是君权与相权之争,根子是路线对立。

        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君权与相权之争,尤其是明清之前,由于君权与相权之争,导致了许多的事变。到了明朝后,朱元璋开始分拆相权,逐渐形成了皇权独揽的格局。明清之前,由于君权与相权之争,出现了许多皇帝被宰相驾空的现象,明清后,基本上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当然这样的皇上当得就比较辛苦。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退居二线前,毛是党的主席、国家的主席、军队的主席,党政军权集于一身,毛的政策意图基本不会走样。毛退居二线,刘主持一线后,逐步出现了刘的政策与毛的政策(路线)不一致时,毛却不能纠正的现象,毛认为是大权旁落,这成为文革产生的一个重要缘由。文革把刘少奇打倒后,毛实际上又恢复了党政军的最高领导职位。

        70年的庐山会议,林彪提出设国家主席的意图,我认为有几点:

        一是试探毛的底线,看看毛是否真的想让林接班。文革时期的党章虽然规定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但林却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权,所有的位子都是副职,不是能够发号司令的正职,其实权是远不及刘少奇的。尤其是国家主席的位子,按照当年的惯例,似乎就应该是接班人的专属位子与台阶,林彪必然要获取该位,以确立接班人的实际权属。

        二是借此上位,掌握更多的实权。根据1954年的宪法,国家主席的权力是很大的,远非1982年宪法设定的虚位。具体内容见后面的摘录。根据54年宪法,国家主席是实权在握的,具体来说包括: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并担任最高国务会议主席;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等一系列权力。如果由毛泽东之外的人任国家主席,那将事实上形成又一个“毛刘”对峙的局面。而这是毛所不愿看到的。

        三是在庐山会议上,林彪意图打倒张春桥,这触及到了毛的底线,迫使毛不得不进行还击。文革期间,毛表面上获得了大胜,但实际上得罪了大部分老干部,这些老干部已经与毛离心离德。对此,毛是非常清楚的。当时真正紧跟毛的就是江青、张春桥等人。在此情况下,林彪提出要把张春桥搞下去,如果目标得逞,那么必然接着还有其他文革积极分子要被搞掉,这将形成一个骨牌效应,毛的权威和实际权力将彻底崩溃。应该说这是一条釜底抽薪的狠招。对于林彪的意图,毛洞若观火,知道这是性命攸关的一搏。应该说,这是毛林反目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点,远比设不设国家主席关键。对于设不设国家主席,毛只是觉得厌烦,但没有触及到毛的底线,但打倒张春桥,确实是触及到了毛的政治、权力、路线的底线,毛是不得不反击的。

        四是毛的反击,选准了陈伯达。这是精心筹划之后的结果,陈是政治局的常委,虽然实权不大,但位子显要,把陈搞掉,既砍掉了林的臂膀,又折了林的锐气,使其他想起哄的人立即意识到毛的权威和自己立场的问题。

        五是庐山会议后,毛意识到林的威胁。由于毛林之间在路线上的不同,这促使毛决定换马,最后导至913事件的出现。

        君权与相权之争,不仅发生在毛泽东的身上,同样发生在邓小平的身上。胡耀邦、赵紫阳其实就是刘少奇、林彪的再版,8x8事件也类似于913事件,都是林某、赵某的临危一搏。第一、第二代核心都出现了君权与相权之争,而且酿致重大事变,这导致三、四代的时候,江、胡都必须身兼党政军的最高职位,以使自己的政治意图能够得到贯彻。从而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刘、林、胡、赵的悲剧直接原因是权力体制分割造成的,对此,最高层已经意识到了,相信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悲剧产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三十五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期四年。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和法令,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任免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大赦令和特赦令,发布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同外国缔结的条约。

        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

        第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必要的时候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并担任最高国务会议主席。

        最高国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

        最高国务会议对于国家重大事务的意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讨论并作出决定。

        第四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副主席受主席的委托,可以代行主席的部分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选举和任期,适用宪法第三十九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选举和任期的规定。

        第四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行使职权到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下一任主席、副主席就职为止。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因为健康情况长期不能工作的时候,由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

        ================================================

        通宝推:邻居大哥,
      • 家园 说来说去还是迷雾一团

        林是法定接班人,国家主席是虚职,当初到底为何为此力争,到底是有什么内情呢,说来说去都没个靠谱的,实在费解,而现在所有的历史分析都是那么隐晦,实在是今人不知今时事,徒让今人费心思。

        • 家园 我猜这根本就是一个指鹿为马的游戏

          林彪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测试一下自己的号召力。提议设立国家主席表面上看是一个“劝进”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和毛有不同意见不会留下“反对毛主席”的把柄,既安全又可以看看别人在自己和毛意见不同时如何表态。这个赵高指鹿为马是同样的把戏。否则的话,自己明知这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提议,大领导一反对就直接放弃好了,何必一再的坚持“劝进”?。其他人的反应也很明显。真正的老人要么直接赞同毛泽东不设国家主席,要么说这是个不很重要的事情,无可无不可,但是只要毛泽东有决定,就坚决按主席说的办。只有陈伯达坚决支持林彪的“劝进”。康生很有趣,先是和其他老人一样表示坚决支持毛的决定,后来的口气明显倒向林彪,虽然最后还是表态说“设不设主席说了算”,但“劝进”的表态已经很明显了。显然,测试的结果是紧跟林彪的只有陈伯达一人而已。更糟糕的结果是这种小阴谋被毛泽东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才会坚决的拒绝“劝进”。后来陈伯达被收拾已经是小case了。对林彪来说最大的损失是暴露了自己急于上位的意图,从此不被信任。

          林彪的第二个目的应该是为架空毛泽东作准备。自古老二架空老大都没有第二种办法。无非是先上尊号,然后弄一大堆华而不实的礼仪让老大忙得没有时间管事(周恩来多半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可能,所以特别说“如果一定要设立国家主席,考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体健康,今后接见国外使节等外事礼仪活动的时候,可以由国家主席授权别人代行,不必主席事必躬亲。”),最后偷着扶植自己的亲信势力。而且让老大上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原先老大在幕后的时候出了任何事情,内部检讨之外,对外都不一定需要老大来直接承担责任。但是老大上位以后,任何人在任何工作上的失误,都得由老大来承担领导责任,长期下去,对老大威信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害,正好为老二篡权提供口实。但是毛泽东坚决拒绝“劝进”显然让林彪的这个想法也落了空。

        • 家园 这个我也很怀疑

          在现在档案都没开放的情况下,只能听听这种一面之词了。

          我猜测,仅仅是猜测,毛林应该是为文革的事翻脸的。按毛的在文革中的动作看,谁反对文革他就打到谁。林很可能为结束文革或者对文革评价问题而与毛产生分歧。

          至于后来广为流传的,毛主席呐呐的说,他为什么这么着急。这太细节,史料这东西,细节越丰富假的可能性越大。

    • 家园 康生的?B度值得回味?u不知林???r是怎?舆M行幕後咦鞯末u
    • 家园 [文摘] 《林彪这一生》第六部分:庐山会议

      林彪的权力和地位在中共九大达到了顶峰。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标志着以“四大金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为骨架的林家王朝鼎盛时期的到来。

        九大是在一种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当时,在“造反”和“夺权”运动的冲击下,全国省市级党委尚未重建,大多数党员没有恢复组织生活。在林彪集团的操纵和控制下,大会选举结果,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被选进九届中央委员会的,只有五十三人,八届十一中全会时的政治局委员陈云、陈毅、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等人被排挤出政治局,刘少奇、邓小平、彭真、彭德怀、贺龙、乌兰夫、张闻天、陆定一、薄一波、谭震林、李井泉、陶铸、宋任穷等人连大会也未能出席,处于隔离审查之中。

        九大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这样,他的“接班人”和“副统帅”的地位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同时,九届一中全会选出的二十一名政治局委员中,林彪的主要干将和追随者即达十二名之多,占百分之六十,稳操多数。

        放眼四顾,天下无物。林彪自1959年来十余年的惨淡经营,终于得到了报偿:障碍全无,大权独揽;名正言顺,羽翼丰满。

        九大的召开,也标志着林彪和江青两个集团从同盟关系转化为敌对关系。在权力分配上,两个集团开始发生分化、争夺乃至火并。九大一开,江青领导的“中央文革小组”已不复存在,其主要成员除担任政治局委员外,在中央政府和军队中没有任何职务,形同闲置。在林彪、江青第一个回合的暗中较量中,林彪很明显地占据上风。

        九届一中全会后,林彪虽已位居第二,但他并不满足。他希望在国家职务中也能取得与党内地位相称的高位,通过即将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总是有一定保留的。特别是当刘少奇等反对派被打倒以后,他对林彪的所作所为开始保持警惕。

        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建议不设国家主席。不设国家主席,意味着林彪当国家主席的努力会成为泡影。对此,林彪很不满意。4月11日,林彪坚持仍设国家主席,并虚伪地建议毛泽东担任此职。第二天,毛泽东断然否决了林彪的建议,他以严厉的语气批示道:

        我不能再做此事,此议不妥。

        在修改宪法的酝酿过程中,除是否设国家主席有争议外,还有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即在宪法中写不写“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这三个副词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的问题。

        围绕宪法修改中的两个问题,林彪和江青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为此纠集党羽,编印材料,准备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大闹一场。

        林彪决定由吴法宪出面,陈伯达、李作鹏、邱会作等人配合,一方面坚持要设国家主席,从而使林彪当选,一方面揪住康生、张春桥的辫子,狠整江青问题。

        长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疑惑:林彪当时已经是法定的接班人了,不要说国家主席这个虚职,就是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也早晚是他的,他为什么还这样急不可耐呢?

        其实林彪及其党羽冒险在庐山发难,有其难言之隐。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林彪虽然成为“二把手”,并在九大通过的党章上确定为接班人,但在他看来,自己掌握的实权并不多。叶群多次私下发牢骚:“林彪不就是个副主席、副总理、国防部长么!这么多年来就是这么点权。”

        二、江青集团夺权行动加速,林彪认为毛泽东有改变接班人的意图,他分析由张春桥接班的可能性最大,所以一定要把张春桥搞掉。

        三、林彪多年来身体虚弱,每况愈下,担心自己活不到自然接班。用叶群的话说:“林彪的身体拖不过毛主席。”不能自然接班就必须抢班夺权。

        四、林彪等人认为,四届人大是篡权的最好时机,若能得偿所愿当上国家主席,不仅巩固了自己接班人的地位,对于锋芒毕露的江青集团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谋定而后动,这是林彪的行动原则。只要下定了决心,他就会以超过平常人的胆量、不计后果地去行动。

        8月23日下午3时,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礼堂召开。开幕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礼堂的小会议室集合。按照会议原定议程,由周恩来和康生分别作出国民经济计划和宪法修改情况的报告。毛泽东问周恩来、康生:“你们谁先讲啊?”

        毛泽东刚说完,林彪突然提出:“我要讲点意见。”

        周恩来和康生说:“那就林彪同志先讲。”

        毛泽东看看林彪,说:“你们三个讲吧!”

        这时开会的铃声响了,常委们纷纷到礼堂主席台就座。大家都不知道林彪要讲什么。

        会议开始后,林彪首先讲话。他说:“昨天下午,主席召集了常委会,对这次会议作了重要指示。这几个月来,主席对于宪法的问题和人代会的问题都是很关心的。宪法的修改、人代会的召开问题,都是主席提出的。我认为这很有必要,很合时宜。在国内、国外大好形势下开人代会和修改宪法,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反帝反修斗争,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有深远影响。”

        接着林彪直奔主题:“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我研究了这个宪法草案,表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毛主席的这种领导可以说是我们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间的决定因素。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以外,不能不承认的。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这次宪法里面规定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规定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思想。我最感兴趣的,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到了这时,中央常委们才听出一点味道来,林彪原来还是坚持设国家主席,这次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叫国家元首。而且林彪还把矛头指向了反对称毛泽东为天才和主张不设国家主席的江青一伙,说只有极端的反革命才会这样做。

        林彪精神亢奋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台下不时爆发阵阵掌声,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毛泽东听得越来越不耐烦,露出不悦的神情,周恩来、康生表现出十分焦急的样子,陈伯达则听得津津有味。

        林彪讲完话已是四点半。毛泽东对周恩来、康生说:“你们讲吧。”

        周恩来听出毛泽东烦躁的情绪,见状便说:“计划问题有本子,材料都有,我就不讲了。”

        康生也说:“宪法说明已印发给大家,不讲了。”

        毛泽东宣布散会。这天晚上,周恩来召集政治局委员和各大组召集人开会,安排各组分别讨论宪法和计划问题。吴法宪站起来,提出异议:“林副主席的讲话很重要,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和领会,建议各组再播放一遍他的讲话录音。”大家都附和他的提议。周恩来只好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24日上午会议代表听林彪讲话的录音,下午讨论林彪的讲话。这样一来,林彪彻底地打乱了毛泽东的议程。

        小组开会之前,林彪让叶群通知吴法宪等人,讲了四点注意事项:

        1.你们要在各组发言,否则林彪的讲话就没有根据;

        2.林彪没点名(意指江青集团的名,)你们也不要点名;

        3.设国家主席的事,应该重点讲;

        4.不要讲康生反对“四个伟大”的提法,打击面宽了,毛主席那里通不过。

        8月24日下午,林彪的几位干将在同一时间,引用同样的语录,按照统一的口径,在各组带头发言。林彪称之为“全面开花”。

        在华北组,陈伯达打断一位同志的发言,迫不及待地表态:“我完全拥护林副主席昨天发表的非常好、非常重要、语重心长的讲话。林副主席说,这次宪法中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写上这一条是经过很多斗争的,可以说是斗争的结果。现在竟然有人胡说‘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句话是一种讽刺。有人利用毛主席的谦虚,妄图贬低毛泽东思想。有的人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天才,但是他认为他自己是天才。我们知道,恩格斯多次称马克思是伟大的天才,他的著作是天才的著作。列宁多次称马克思是天才,斯大林也称马克思、列宁为天才。我们也称过斯大林是天才。否认天才,是不是要把马克思、列宁全部否定呢?更不用说要把当代最伟大的天才一笔勾销。我看这种否认天才的人无非是历史的蠢才。”

        在西南组,吴法宪发言:“这次讨论修改宪法中,有人竟说毛主席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个讽刺’,我听了气得直发抖。这是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就肯定下来的,林副主席在《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中肯定下来的,怎么能不写呢?不承认,就是推翻了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决议,推翻了林副主席写的再版前言。关于天才的说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有过这样的论述。毛主席对马克思和列宁也都有过这样的论述。林副主席关于毛主席是天才的论述,并不是一次,而是多次。我们要警惕和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来贬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在西北组,邱会作说:“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林副主席说‘毛主席是天才,思想是全面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次他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为什么在这次会议上他还讲这个问题?一定有人反对这种说法。有人说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种讽刺,这就是把矛头指向毛主席、林副主席。”

        在中南组,李作鹏说得更露骨:“本来林副主席一贯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有伟大功绩的,党章也肯定了的,可是有人反对在宪法上提林副主席。所以党内有股风,是什么风?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风,是反毛主席的风,是反林副主席的风。这股风不能往下吹。可是有的人想往下吹。”

        叶群的发言异乎寻常的强硬:“林彪同志在很多会议上都讲了毛主席是最伟大的天才,说毛主席比马克思、列宁知道得多、懂得多。难道这些都要收回吗?坚决不收回,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收回!”

        全面开花的战术使得出席会议的代表都激动起来,他们不明真相,纷纷发言拥护在新宪法中恢复国家主席这一章。本来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十分清楚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立场,但是一时激动,在华北组发言中也拥护林彪的讲话,说:“中央办公厅机关和八三四一部队在讨论修改宪法时,热烈希望毛主席当国家主席,林副主席当国家副主席,建议在宪法中恢复‘国家主席’一章,这是中央办公厅和八三四一部队的愿望,也是我个人的愿望。”

        全会第六号简报(即华北组第二号简报)刊载了陈伯达、汪东兴的发言内容。在会议上引起较大反响。24日以后,部分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代表所在省、市、自治区联名写信给毛泽东和林彪,表示拥护毛泽东当国家主席。

        这是林彪的精心设计。他企图通过突然袭击和全面开花的方式,造成庞大的声势,逼毛泽东就范。毛泽东对此非常恼火,他感受到了他亲密战友咄咄逼人的锋芒和呼风唤雨的能量。从25日上午开始,他陆续找人谈话。

        首先被找的是汪东兴。

        毛泽东问:“你看到六号简报了吗?”

        汪东兴回答:“刚看到。”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已经来过了,他们说六号简报影响很大。”说着说着,毛泽东就发了火:“你汪主任不了解本人不当国家主席的意见?还派你回北京向政治局传达过,你怎么又要我当国家主席呢?”

        汪东兴回答:“我听陈伯达发言说,有人听到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了,我很气愤。在群众讨论修改宪法时,都拥护你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严肃地说:“不当国家主席,就不代表群众了吗?你强调群众拥护,难道我不当,群众就不拥护了?我就不代表群众了?”

        毛泽东又找许世友谈话,握手时,问他:“你看,我这个手凉不凉?”

        粗旷少文的许世友没有听出其中的潜台词,实话实说:“凉。”

        毛泽东说:“你们让我多活几年多好啊!不要让我当国家主席了!”

        接着毛泽东又分别与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进行了谈话。下午2时左右,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以毋容置疑的语气宣布:“刚才,政治局常委商量,认为讨论的问题不符合全会原定的三项议程,决定收回六号简报。”会议作出四项决定:

        一、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的讲话;

        二、收回华北组二号简报;

        三、不要揪人,要按九大精神团结起来;

        四、陈伯达的发言违背了九大方针。

        政治局会议结束前,毛泽东意犹未尽,望着林彪、陈伯达说:“你们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设国家主席问题不要再提了。要我早点死,就让我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林彪,我劝你也不要当。”

        在毛泽东的霹雳神威下,林彪无计可施,很不自然地说:“我不主张设,我也不当。坚决拥护毛主席。”

        8月26日和27日,周恩来、康生找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谈话。吴法宪在28日晚将谈话情况报告给林彪。林彪说:“你没有错,不要作检讨。”此后,叶群连续几次打电话给吴法宪,打气道:“你不要紧张,还有林彪、黄永胜在嘛!只要不牵扯到林彪、黄永胜就好办,大锅里有饭,小锅里好办。”

        8月31日,毛泽东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在公开印发全体代表之前,毛泽东先派人送给林彪过目,单从信件的语气而言,两人的关系依然是亲密无间。毛泽东将怒火都发泄到了陈伯达的身上,他在信中写道:

        “这个材料(指《我的一点意见》)所附的《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是陈伯达同志搞的,欺骗了不少同志。第一,这里没有马克思的话。第二,只找了恩格斯的一句话,而《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这部书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三,找了列宁的有五条。其中第五条说,要有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地互配合的领袖。这里列举了四个条件。别人且不论,就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来说,够条件不很多。例如,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好,更不去说很好的配合。……这一次,他可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我这些话,无非是形容我们天才理论家的心(是什么心我不知道,大概是良心吧,可决不是野心)的广大而已。至于无产阶级的天下是否会乱,庐山能否炸平,地球是否停止转动,我看大概不会。上过庐山的一位古人说:‘杞人无事忧天倾’,我们不要学那位杞国人。最后关于我的话,肯定帮不了他的多少忙。我是说主要不是由于人们的天才,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我同林彪同志交换过意见,我们两人一致认为,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的先验论,还是唯物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同时我们两人还认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自己还要继续研究,并不认为事情已经研究完结了。希望同志们同我们一道采取这种态度,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上号称马克思主义,而其实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

        毛泽东采取的是“批陈保林”的策略。

        毛泽东清楚,陈伯达只是林彪的一个炮筒,但是他还是准备用善意来感化林彪,就像历史上多次宽容林彪的错误一样。毛泽东在一次与汪东兴的谈话中透露了这种心理。他说:“我们这个党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的路线斗争有十次。这十次路线斗争中,有人要分裂我们这个党,都没有分裂成。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这次庐山会议,他们搞突然袭击,搞地下活动,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可见心里有鬼。他们先搞隐瞒,后搞突然袭击,五个常委瞒了三个,也瞒着政治局的大多数同志,除了那几位大将以外。那些大将,包括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他们这样搞总有个目的嘛!我看他们的突然袭击、地下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纲领就是设国家主席,就是称天才。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林彪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他们有话,事先不拿出来,大概总认为有什么把握了,好像会成功了。可是一说不行,就又慌了手脚。这次庐山会议,只提出了陈伯达的问题,保护林副主席,没有作个人结论,他当然要负一些责任。对这些人怎么办?还是教育的方针,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林还是要保。”

        9月1日,中央政治局和各大组召集人开会,毛泽东严肃地指出:“凡是在这次庐山会议上发言犯了错误的人,可以作自我批评、检查。”他依然表现出对林彪的信任,要林彪召集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这些人开会,听他们的检查。

        9月6日下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终于闭幕了,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在闭幕式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强调了团结问题:“不讲团结不好,不讲团结得不到全党的同意,群众也不高兴。所谓讲团结是什么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团结,不是无原则的团结。”

    • 家园 好,史实胜于雄辩!
    • 游客 黑幕重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