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粤语唐话】(一)唐仙高中奇遇的联想 -- 唵啊吽

共:💬58 🌺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粤语唐话】(六)词牌是不是曲牌?

      戏剧都有曲牌,每段戏要根据故事情节填合适的戏曲词。但是,普通话仅有四声,大音阶有七个调,所以地方戏剧多用地方方言来填,不能用普通话来填,否则听不懂。即便是一般的歌曲,普通话唱起来,往往不看歌词会产生误解。如“你的眼眸”听起来像“你的阴谋”。

      广东话音调有九个调,这样就可以按曲填词,填出来的词就更说话拉腔一样,浅唱犹如低吟一般。

      如西方圣诞歌曲Jingle Bell填上以下的词,就是顽皮儿童的童谣:

      河边有只羊

      河边有只象

      河边有只小猴子

      好像你一样

      另外一个例子是童谣《打开蚊帐》用粤语填到法国歌曲《杰克兄弟》里。现代有些粤语流行歌曲不管曲调与歌词的粤语音韵相配合,听起来就没味了。真正相配的曲词,浅唱就如低吟的说话,如《两只老虎》、《河边有只羊》和《打开蚊帐》那样。

      当我拿着宋词词牌来填词时,我不禁会想象,宋朝时这些词牌是否真有曲呢?

      我喜欢中国民歌,我认为民歌独特的风味可能与地方方言独特发音有关。我感觉中国乐曲比西洋的乐曲旋律要长。西洋乐曲一个短短的主旋律,把它反复弹奏,每次做一点变奏,或者把节拍变变,变成快板或慢板,或者变变配器。而中国古代音乐主要一个长长的主旋律。这可能与中国语言音调有关。音调在西语中的作用没有那么大,不像汉语用不同声调表达不同词义。中国地方曲艺没有什么发展了,来来去去就是用以前的旧曲牌填新词,这可能是现代汉语声调减少了的原因。方言不是主要交流语言了。这就跟现代诗人可以填宋词,但不能发明新的词牌一样。

      文科艺术学科等有一点儿方言的训练,多发掘一定中国古代的音韵,对音乐艺术也应该是很好的创作资源。

      [MP=320,240]http://0ffffff0.googlepages.com/Riverside.mp3[/MP]

      • 家园 据我知道,当然有曲子,如您所说,填词的规定就是为了

        配合曲调。似乎也听说过破译了古谱,包括某些词牌,但未能听到正经的演奏,更别提配古词演唱了。

      • 家园 挺有趣的,但有一点疑问。

        有关粤语声调,我看哞兄所说和我前面帖子所提及的我记忆里的不太一样,特地遛狗查了一下,发现网上搜索结果里涉及粤乐的,确实提到九声五十二韵,看到很多讲解粤语里的方言“台山话”的九声例子。粤语里的方言,声调其实也有不同的,广州话,也只是粤语的一个指代,实施上细分起来,即便在广州,郊区和市内语音声调都有差别了。而我另搜索到1993年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简称粤拼(Jyutping)里所提到的和我记忆里是一致的,这个粤拼是由香港语言学学会于1993年制定的粤语罗马化拼音转写方案,也是现在香港的各大中小学学习粤拼的正选。声调主要指1. 陰平/高入 2. 陰上 3. 陰去/中入 4. 陽平 5. 陽上 6. 陽去/低入。

        我没有搜索到有关粤语里国内官方的资料,而且香港回归后,我也不确定现在粤语拼音方案以何为准?同样的,声调呢?六声还是九声?以广州话为准的粤语还是以香港话为准的粤语?

        不好意思,因为对此话题有兴趣,所以多唠叨两句。

        另,哞兄文中说:

        当我拿着宋词词牌来填词时,我不禁会想象,宋朝时这些词牌是否真有曲呢?

        晚唐,五代的曲子,到宋代称为宋词,或者“小唱”,宋词在宋代其实可以说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倚声而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宋词体裁里的"令",又名小令或令曲,这个名称就是来自唐朝的酒令。而唐朝的酒令,往往是利用流行的小曲即兴填词而成。这个令,也因而得名。还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柳词”,说的也就是柳永柳三变的词的受欢迎咏唱程度。关西大汉打铁绰板大江东去,想必哞兄更是对这话耳熟能详了。宋词的创作方式,也是旧谱填词和自创新曲两种,姜夔的词我是喜欢的,而姜夔更是以通音律,屡屡作自度曲创新词牌出名,所以,我不太明白哞兄此句感慨从何而来?

        宋词的曲谱记载的,比如《乐府浑成集》,《白石道人歌曲》,词牌本身就包含和限制规定了歌的曲调,宋词的产生就是看曲填写而来的。至于一些词调的失传,令到文人为形式而形式填词,是南宋后期的事情,但这也不能抹煞宋词有曲的事实呢。

        • 家园 根据苏翰翀 编著的 《实用广州音字典》(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实广府白话里面就有九声,只是入声(阴入、中入、阳入)的调值同阴平(阴入)、阴去(中入)、阳去(阳入)相同,可以简化合并!至于韵数可以在下面自己再数数看。而台山话和正宗广州话相差还是很远的。

          根据苏翰翀 编著的 《实用广州音字典》(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 所载的---

          广州话拼音方案 

          一、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注:

          (1)r、v两个字母用来拼写普通话和外来语,拼写广州时不用。

            (2)广州话拼音字母有三个附加符号:ê、é、ü,其中é是和汉语拼音字母不同的。

          这几个字母是e、u字母的变体,故不列入表内。

          二、声母表

          b波 p婆 m摸 f科 d多 t拖 n挪 l罗 g哥

          k卡 ng我 h何 z左 c初 s梳 j知 q雌 x思

          gu姑 ku箍 y也 w华

          注:(1)z、c、s和j、q、x两组声母,广州话的读音没有区别,只是在拼写韵母时有不同;

          z、c、s拼写a、o、é及a、o、e、é、ê、u等字母开头的韵母,例如:za渣,ca茶,xa沙。

          j、q、x拼写i、ü及i、ü字母开头的韵母,例如:ji知,qi次,xi思。

            (2)gu姑、ku箍是圆唇的舌跟音,作为声母使用,不能单独注音,

          单独注音时是音节,不是声母。

            (3)y也,w华拼音时作为声母使用,拼写出来的音节相当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复韵母,

          但由于广州话当中这些韵母前面不再拼声母,因此只作为音节使用。

          三、韵母表

          ----------------------------------------

          a呀 o柯 u乌 i衣 ü于 ê(靴) é诶 m唔 ng五

          ----------------------------------------

          ai挨 ei矮 oi哀 ui煨 éi(非)

          ----------------------------------------

          ao拗 eo欧 ou奥 iu妖 êu(去)

          ----------------------------------------

          am(监) em庵 im淹

          ----------------------------------------

          an晏 en(恩) on安 un碗 in烟 ün冤 ên(春)

          ----------------------------------------

          ang罂 eng莺 ong(康) ung瓮 ing英 êng(香) éng(镜)

          ----------------------------------------

          ab鸭 eb(急) ib叶

          ----------------------------------------

          ad押 ed(不) od(渴) ud活 id热 üd月 êd(律)

          ----------------------------------------

          ag(客) eg(德) og恶 ug屋 ig益 êg(约) ég(尺)

          ----------------------------------------

          注:(1)例字外加( )号的,只取其韵母。

            (2)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

          写成yi衣,yiu妖,yim淹,yin烟,ying英,yib叶,yid热,yig益。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ui煨,wun碗,wud活。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于,yun冤,yud月;ü上两点省略。

             ü行的韵母,跟声母j、q、x双拼的时候,写成ju珠,qu处,xu书;ü上两点省略。

            (3)êu(去)本来写成êü(去),为了减少字母的附加符号,ü两点省略。

            (4)m(唔)和ng(五)是自成音节的鼻音韵母。

          四、声调表

          名称:

          阴平 阴去 阳去

          阴上 阳平 阳上

          阴入 中入 阳入

          符号: 1 2 3 4 5 6

          例字:

          诗 试 事

          史 时 市

          色 锡 食

          注: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右上角,例如: 诗xi1 史xi2 试xi3

          说明:

          (1)本方案基本上是根据1960年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正式公布的《广州话拼音方案》修订的。为了 便于群众学习和掌握,我们根据群众的意见,增加了两个自成音节的鼻音韵母m(唔)和ng(五),更改了四个韵母,即把ou(欧)、óu(奥)、ǒng(康)、ong(瓮)改为eo(欧)、ou(奥)、ong(康)、ung(瓮)。另外,还换了一个韵母的代表字,即把“ei翳”改为“ei矮”。

          (2)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本方案以广州音为依据,其他粤方言地区可以根据这个方案作适当的增减。

          又打又编,搞了半天(希望铁手完善一下这个修改的功能,多次修改时就会有问题),希望能帮到有心人。^_^ ^_^

          补注:这个韵母表我是没办法排列整齐的了。但这个表是有个规律的:每一个韵母,按照起头的相同字母分组,并作为纵轴,分别排成同一列,这个表就显示得很清晰的了。

        • 家园 理所当然是以广州话为标准了。两千年来,广州都是岭南

          的首府,中国的南大门。广州话是粤语的主体。香港在英国人统治之前不过是

          个小渔村,一般人都知道的。而后,大量广东人移居香港,同时带去了广州话。

        • 家园 花谢好资料,细推敲

          实际上粤语有几声调确实存在争论,即便在语音专家们中也有分歧。

          我直觉宋词是应该能唱的,但对此没有研究,我不敢肯定我的直觉,只好感慨一声。

          再谢。

      • 家园 那么现在能不能将宋词按不同的词牌,象谱好的曲子那样

        唱出来呢?真想听听宋人是怎样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如果现在能将古人几十种词牌的曲谱唱出来,应是一项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情。 我感觉应该有这样曲谱的历史记录流传下来,像谭盾的有部曲里的鼓乐找到日本一个偏僻的以鼓乐著名的村子,就是靠中国的古鼓谱的记谱方法与他们交流的。

    • 家园 【粤语唐话】(五)词牌《满江红》也押入声韵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也应该押入声韵。普通话读“歇”和“缺”都是平声,不和韵脚。但用粤语读出来,则是工工整整的入声韵。这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首词。

      我看西方电影一些镜头里,老师讲课时偶尔也来一句拉丁语,使学生对古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如果中国语文老师讲满江红时,讲精忠报国故事时,讲到这首满江红时,也来一句方言,示范押入声韵的味道,我想学生对诗词和古文学会更感兴趣。

      [MP=320,240]http://0ffffff0.googlepages.com/ManJiangHong.mp3[/MP]

    • 家园 【粤语唐话】(四)赤壁文字今犹在,怀古音韵何处寻?

      网友“早生华发”读了《粤语唐话》前三篇后评论道:“我有疑问。会说粤语的人可以说恢复用粤语体现律诗优美的韵律;那么,用繁体字的人可不可以提倡恢复繁体字表现汉字本来面目,体现书写的优美呢?随着汉字简化,确实也有很多汉字的意义混淆了、比划少而难看了,那就不简化了?目前我在加拿大所知,普通话越来越盛行,华人多的地方,你大陆来的可以不会粤语,香港来的要是不会普通话,生意可要少很多。一些粤语的所谓中文电台,现在面临倒闭了。古音的丢失有历史原因,但粤语的一些缺点也影响了他的生命力。还是让实践自己做选择吧”。

      我在这里回答一下网友“早生华发”的疑问。如果说粤语的人喜欢用粤语吟唱格律诗词,我想不妨碍其他人用普通话朗诵格律诗词。现在文艺界都提倡民风民调。如黄梅戏、龙船调、信天游、越剧评弹。总之,民间小调就是用地方方言才有味儿。如果粤语朗诵诗词有味儿,不妨百花齐放。但这不妨碍一般人用普通话唱京剧、唱黄梅戏、唱龙船调、唱信天游。就这方面来说,如“早生华发”所说,“还是让实践自己做选择吧”。

      有一点要澄清,我没有提倡格律诗必需用粤语读,我只是提倡学文科的应该有一些地方方言的训练。保留古音韵地方方言很多,不只粤语一种,我用粤语解释是因为我自己语言的局限性。

      第二点,我是提倡有从事文化研究的文科学生学一门地方方言,而不是提倡全国人学粤语。感谢“早生华发”把这个问题与繁体字相提并论,这和繁体字正好平行。很难想象中国文科研究生看不懂繁体字。我提倡的是中国古汉语研究不能只有古文字训练,还应该有古音韵训练,在古音韵流失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用地方方言替代。据我所知,研究古汉语的人,不但懂繁体字,而且还懂甲骨文,金文等,而且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被“实践选择”淘汰的死文字,正如希伯来文基本就是死语言。如果唐仙高中让学生选修一门死语言,我想,这不是一个“让实践自己做选择”的问题。这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

      歌唱家唱到歌剧有一定档次后,就用意大利唱,不是他们敌视普通话,也不是提倡报纸电台都改用意大利语。如果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觉得“杰”字平声与其它韵脚相拗,如果他知道古时《念奴娇》词牌都是押入声韵的,他试试用粤语朗诵《念奴娇》,我想,这和歌唱家用意大利语唱花腔是一样的。

      “早生华发”的ID刚好来自这首词,我希望我解答了“早生华发”疑问。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牌《念奴娇》,又名《百字令》,一般是压入声韵。所以,大家不要误解苏轼,“一时多少豪杰”的“杰”字虽然普通是平声,但古时是入声。传统上,词牌《念奴娇》就应该押入声韵。不用方言读这首《念奴娇》,不能体会苏轼押韵押得工整。

      [MP=320,240]http://0ffffff0.googlepages.com/NianNvJiao.mp3[/MP]

      • 家园 献花,谢谢您的耐心回复

        跟您交流比较愉快。

        对您的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专业人士不应该放弃对地方语言的研究。在文化不断发展中,丢失的东西是很多的,有时候很可惜,也是没有办法。就像繁体字变简体字丢失的东西不多么?当然还要有部分人士掌握古字,但对于日常应用还是该保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顺利交流。不好听,不好看,也只能如此,毕竟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文化的载体,知识的交流,好看好听只是锦上添花。不只是汉语,任何语言都是往简便、通用性强的方向上发展,粤语今天的地步也没办法。

        要不英语这种可观、可听、严谨性都不强的语言也不会这么流行了。

      • 家园 好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里,确实是有方言研究的,只不过,如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一样,单纯做类似研究的,都逐渐式微。我曾有机会接触过一位闽方言研究的专家,知道他们做方言研究的辛苦,而且愿意继承他们志向的学生少之又少。还有一位武大的博导,一位厦大的博导,我是在暨大偶遇他们的,那时候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粤语是有六个音的。厦大的博导当时是在暨大做博导,手下有个从北大毕业过来读方言研究硕士的,极有天赋的一个女孩子,结果硕士毕业后,还是毅然该行,投身于广告事业去了。博导说起的时候,一直惋惜不已。

        在大学文科,尤其是中文系,既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汉语当然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各大学也都很重视的。只是说到具体的方言研究,中国曾有七大,八大方言体系,据说现在已经定为十大分区,有唐古音的不仅仅是粤方言,闽方言,吴方言里的杭州话,也曾经是官话。所以我觉得哞哞兄的愿望是很美好的,但实施是非常困难的,我的意思是说,在中文系都很少人去主动报考的今天,大学文科的方言研究,又要靠什么手段去吸引到学生呢?虽然我对你文里的意思是非常的同意,比如,选一门方言来学习,但这个师资力量又从哪里来???我倒是想学,你老师的水平是否又让人服气呢??如果只是为了学会发音说话,那哪里不能学啊???而且现如今留学潮盛,估计很多人更愿意去上英文班日语班法语班西班牙语班。曾经听过博导的一个讲座,倒是讲的颇为有趣,内容是把方言研究和商品经济联系起来的,很是举了些例子,当时听了,感觉的出来他是想让方言研究活泛起来,但必须以一些现实的利益作为铺垫。也有点悲哀的。

        广东福建在方言研究和学习上有自己的天然优势,在那里读书的学生,为了毕业工作,为了日常生活,多少也会去学说听方言,只不过,有多少是从文化研究的方面去学的,就很难说了。

        还是希望我们国家早日富强,当经济利益不作为第一考虑的时候,这类基础学科研究大概才能够真正不是极小众化,而转为小众,或者大众的了。

        • 好文
          家园 花谢详细一手资料。

          我估计唐仙高中出来得及学生,一毕业就把什么希腊语,希伯来语忘掉了。只是一种基本训练,能终身研究古语言的毕竟是少数。但文科是否设置与自身文化相关的语言训练那是另一个问题。

          一个语言保护了许多文化内涵,即便以后不用,学过也会体验到与其相关文化的许多感性认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