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我所知道的张光斗与黄万里 -- 老广

共:💬9 🌺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我所知道的张光斗与黄万里

    常在本版、特快、ytht上看到文章,大多是引自戴晴的文章,将二人对比, 然后一贬一褒,最后上升到学风甚至道德的高度,涉及到政府和政治的层次, 似乎张光斗先生和黄万里先生是一对完全对立的矛盾,一定要进行强烈的对比、 尽情的褒贬、酣畅淋漓的责骂或者无限敬意的崇拜之后……方才罢休。

    个人认为这不是很好的态度。以前我接触过黄万里先生;近几年我有机会接触张光斗先生。我仅将我所知的几个内容记述如下。

    (一)历史上的三门峡问题

    很多人都把三门峡工程归结到张光斗先生,这是不对的。三门峡是苏联专家在列宁格勒设计的,不是张光斗先生设计的。

    五十年代,傅作义作水利部长,陪同苏联专家考察黄河,筹建高坝大库。当时,傅作义还邀请了三个中国专家:张光斗(解放前任资源委员会水电总处总工),

    黄万里(解放前也已成名,多处任职),张含英(解放前任黄委会委员长,去年辞世,102岁)。苏联专家要在潼关建坝(潼关,就在渭河入口处)。黄万里先生完全反对建坝;张含英先生支持苏联专家;张光斗先生反对,并同苏联专家发生激烈争论,最后以张光斗被中方人员拉出会场告终,由于傅作义的支持才没有被打成右派。

    后来,黄万里在文学作品中批评张含英,写的是“一位张先生”,经常被大家误认为为张光斗。并描述说他们之间从那时起便有恩怨,这是误解。

    选定坝址在三门峡之后,还有著名的千人大会,黄万里先生和温善章(黄委会的,现仍为黄委会专家委员会顾问)奋起反对,终于被打成右派,这些情节大家都熟知。张光斗先生几次同我谈起此事,也十分佩服黄万里先生的风骨。张光斗也反对在三门峡修坝,但也没有象黄万里先生那样强烈反对。就此,便把三门峡问题的所有责任都放在张光斗身上,是很不妥的。

    三门峡工程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工程。工程行将结束,按苏联专家的方案,要封堵导流底孔。水利部准备封堵,张光斗先生两次表示反对,最后,任部长的钱正英说:这是水利部党组的决定。后来,潼关高程急遽抬高,关中平原受灾,周恩来召开四省会议,导流底孔才由清华水利系设计打开,三门峡限制水位运行,并由蓄洪改为滞洪。

    (二)现在的三门峡问题

    三门峡自修建之后,保护了下游,牺牲了上游,给渭河流域带来了不尽的灾难。

    90年代以后,由于小浪底的修建,黄河中游有了大的蓄洪水库,彻底解决三门峡问题已有条件。

    张光斗和钱正英多次组成考察团,到陕西渭河流域了解情况。最近一次是2001年10月,当时张光斗已经89岁有余。在潼关,张光斗先生极其严厉地批评了三门峡抬高水位发电的做法。张光斗和钱正英、潘家铮,还包括众多生态环境、自然地理、水资源方面地的院士和专家,在报送国务院的建议中,要求“三门峡敞泄”,来多少放多少,不蓄水,不发电。同时还联名给水利部汪恕诚写了一封信。陕西方面也专门就此进行“拯救渭河”的专题研究,并且每一年都通过各种渠道要求解决三门峡问题。

    但是三门峡电站及相关部门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并进行研究认为敞泄于潼关高程的降低无益。汪恕诚专门就此开会讨论,也无果。

    前一段渭河小水大灾,在巨大的损失与发电的小小收益面前,此事重新提上日程。 于是有了前段的渭河会议、北京会议,有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节目。也有了大家这几天在网上的讨论。

    现在,在我面前还有一份张先生给汪恕诚的信,有一份林秉南院士给汪恕诚的信, 还有张先生与林秉南院士、与我系泥沙实验室几位教授就废除三门峡电站进行讨论的文件。我个人认为,对于三门峡问题,我们在钦佩黄万里的风骨和胆识的同时,把责任归结到张光斗身上,是十分不妥的。而在近些年来,张光斗和其它学者一起,为废止三门峡电站、拯救渭河所做的努力,是一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

    由于对三峡工程的不同看法,黄万里先生多次呼吁。为此,不但多次批评、甚至检举有关单位,多次上书,最后还批评国家领导人不听取、不理会不同意见。在这些书信中,他同样也批评、检举了张光斗先生对三峡工程支持的立场。

    学者们对学术、工程问题存有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而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 也是正常的。直到三、四个月前,我还看到一份约150位专家致党中央的紧急建议,要求三峡工程停工或建低坝。

    在存在学术争议的前提下,黄万里先生和张光斗先生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 他们从解放后便同事,在多次运动中一同被打成右派。说什么张光斗整黄万里,张光斗辉煌腾达,黄万里抱憾而终,描述成政坛上水火不相容的争斗,甚至描述成古代评书里奸相与忠臣之争,何来的根据呢?借事讽政也好,野史为乐也好,也这样的态度来评述学者,甚至以为历史,恐怕不好。

    在我接触张光斗先生这三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听他谈起三门峡,谈起三峡,也谈起黄万里先生。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半句批评黄万里先生的话语。他的评价是:黄万里这个人啦,很有才华,也很有骨气,值得钦佩;就是讲了很多激烈的话,招致不受欢迎。有空时,他经常回忆起以前和黄万里、施嘉炀、夏震寰等老先生一起工作的子。

    • 家园 系友, 哪一届的?
    • 家园 和张光斗有关的亲身经历

      还是20多年以前了,我们几所中学的清华预科班在北京组织夏令营,把张老爷子也请出来给我们做报告。老头子说的什么基本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件事。老爷子问我们到哪里去了,老师们说是去了故宫、天坛,老爷子听后用很郑重的语气说,到北京一定要去卢沟桥看看,一定要去!结果后来真的增加了去卢沟桥参观的活动。

    • 家园 一直对这段历史好奇

      还看过黄的文章节选,忧国忧民。

      的确,历史大环境使然。

      就像现在,美国都有拆坝专门委员会。黄先生的观点符合现在的潮流。但是几十年前,讲究水利利用。

      送花一朵,谢谢澄清~

    • 家园 评判一个人不是忠良就是奸佞,社会思想还是有待提高。

      看历史变成看人事,奇哉怪也。

    • 家园 都花拉
    • 家园 个人感觉是这样

      个人感觉是这样

      因为黄先生和张先生一个是以水文出身

      而另一个是结构出身

      正是这样区别导致了他们在学术上有比较大的分歧

      只是觉得外界把张先生和黄先生得学术上得分歧,

      “发展成”二人的个人恩怨,

      以至于再通过对比两个人的后来的不同境遇来谈政治,

      我不敢说后一步是别有用心,

      但是至少觉得前一步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以我所接触的关于他们那一代的老先生的情况,

      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们作什么都是以为国家民族牟福利为目标的。

      张先生和黄先生在学术上是有分歧的。其实不只是治黄理念上,而是

      对“水利”的理解上。

      听黄先生的课,看黄先生的文章,我所了解到的是:

      黄先生与众不同的水利理念是把“治河”放在所有问题之首的,

      这个可能和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治水患是水利头等大事有关,

      也可能来自中国传统的对“治河”的看重。

      而后来一个时期对水利的理解曾经偏执于开发利用,这是当时大环境所至,

      也正因为如此,黄先生的见解往往不入主流。

      但是不能因此就简单的说他们两位先生谁对谁错,

      毕竟学术界的发展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左右的,

      尤其是水利这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专业,

      必然会始终收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