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共:💬230 🌺13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回老驴兄

          我家也是苏北的,扬州,呵呵。解放前那里是种麦子,后来大干水利,改成了水田,种一季麦子,一季稻子。有一阵子种双季稻,就是把早稻的稻穗割了,追肥,然后等稻子再长出头来,再收获一次。这个创意其实慢好的,不过因为气候的原因,这样的结果是早稻还不饱满就要割,晚的来不及长熟,最后的结果是产量没有提高,而且稻谷质量下降。所以搞了两年就废除了。

      • 家园 纠正几句:

        农村集体劳动,人员无疑有“磨洋工”的现象,劳动效率不高。比如,集体生产队时,从开始收割到最后粮食入仓,能拖一个月的时间,而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完了。

        1。“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而不是粮食产量)。以前集体时“磨洋工”要干一个月的活,“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干完了。生产率提高后,才能有大量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成为“氓流”或民工。有了民工才能打破城市工人的铁饭碗。

        三五天VS一个月,听上去效率提高6~10倍,了不起啊。

        请教:

        1。有没有机械的“介入”,例如收割机什么的?

        2。运输这一环节,有机械介入没有?

        3。脱粒,肯定有机械、电的介入?

        4。干燥这个环节,分散干燥,肯定快了,原来队里打谷场,一千、二千平方米,现在二十家三十家的晒谷地总和八千、一万、甚至更多平方米,效率“高”在这里。

        5。入库,原来由生产队保管员一个人,最多队里再给添了几个帮手来干这件事,现在恐怕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干这件事的人力相差悬殊,能得出效率大大地提高的结论么,呵呵。

        再说一句“磨洋工”。磨洋工这个事儿,肯定有,但在主流农民身上是没有的,至少是看不出来的。有,主要在青年农民身上,单干了,利益驱使吧,干劲十足与干劲“五足、一足……”确实大不相同,但是在中年以上的农民身上,体力上也“爆发”不出太大能量了,他们稳定发挥,“干活就要有个干活的样子”是他们的生活哲学,到哪儿都这样干活啊,要么不干。所以总体上讲中国的农民,干活不磨洋工。

        城里人、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城里人,在这件事上容易先入为主,容易想当然,可以理解。孔先生的论述,大体上不错。谢谢。

        • 家园 磨洋工等等

          其实,俺一直在想,中国太大了,大家讨论的现象的确可能都存在过。

          我听说过磨洋工的事,据说挺普遍,倒也没有到一个月的活儿三五天就可以干完的。在我们那里,有一个原因是据说因为土地少(人均在7分地),其实根本没那么多活儿。一年四季都上工,但是我们也知道其实农活儿真正忙的也就几个月吧。现在技术改良了,我统计了一下,我们家乡一年两季,一季稻一季麦,加上一些旱地种菜阿什么的,花在地里的时间一个月足够了。现在中稻已经是直播,过去是秧苗移植最费时间的。至于收割已经基本上机械化了,一个钟头就可以收一家了。

          其实,分田到户之后,有一阵子在许多地方上机械化水平降低了,因为不太好协调,而且农民一目地挣不了多少钱,请机器划不来。现在请是因为劳动力要做其他非农业工作。脱粒也是,过去我们村集体有脱粒机,刚改革的时候还能用,大概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们那里分田十年左右),机器坏掉了,然后几乎家家都买了小的滚筒,效率低很多。(有一年很多人家人工脱粒,因为集体机器坏了,滚筒还没有流行。)

          干燥,我们那里的情况是,晒场被分掉了,所以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晒场上晒。后来,有得人家把晒场变成旱地,那一家一户的都太小了,晒场用不了,只能到家门口,或者去公路上。

          入库,每啥说的。不知道分散储存的损耗率是不是比集中高,可能看情况吧。在我们那里应该好一点,因为粮食少,很多人家用缸装,比用粮食围子少老鼠,也不容易受潮。

      • 家园 说得不错。。。

        农村集体劳动,人员无疑有“磨洋工”的现象,劳动效率不高。比如,集体生产队时,从开始收割到最后粮食入仓,能拖一个月的时间,而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完了。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并不能转化成粮食产量,粮食产量要受技术、受水肥条件的限制,否

      • 家园 只要老大不讲人口问题我就顶!且献花!

        建化肥厂周期很长,从规划到投产没个5,6年肯定不行!

    • 家园 我小时候倒没有挨饿

      江南农村,米还是充足的,就是经常长米虫(前两天刚刚在西西河说过)。但就是没有菜。后来大学军训的时候,说东北农村就是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我看江南农村也差不多是三样,就是大白菜可能需要换成青菜吧。这个青菜,白菜,大白菜,小白菜的区别问题,可能够全国人民可以争吵几天的 这里我们就具体讨论了。

    • 家园 有饭吃只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分田,一个是美国肥料。

      这两个缺一不可。

      • 家园 老实说,还真不太好反驳你:)))

        因为回忆起来似乎这两项真的占了大头,虽然并不清楚化肥来自何处。

        为你说在点子上砸朵花吧。

      • 家园 美国化肥

        恩,这个有意思,有没有硬数据?俺也一直疑问,不可能一开放,化肥的产量就坐火箭上升的,应该有进口。

        • 家园 43方案中化肥部分

          “四三方案”引进的26个成套设备项目,具体情况见下表:

          ……

          项目名称 建设地址 引进国别 生产规模 签约日期

          沧州化肥厂 河北

          沧州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辽河化肥厂 辽宁

          盘山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大庆化肥厂 黑龙江

          大庆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栖霞山化肥厂 江苏

          南京 法国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52万吨/年 1974年

          安庆化肥厂 安徽

          安庆 法国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52万吨/年 1974年

          齐鲁第二化肥厂 山东

          淄博 日本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湖北化肥厂 湖北

          枝江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洞庭氮肥厂 湖南

          岳阳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广州化肥厂 广东

          广州 法国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52万吨/年 1974年

          四川化工厂 四川

          成都 日本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四川

          泸州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 贵州

          赤水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云南

          水富 美国

          荷兰 合成氨30万吨/年

          尿素48万吨/年 1973年

          南京烷基苯厂 江苏

          南京 意大利 正构烷烃5万吨/年

          直链烷荃苯5万吨/年 1975年

          大港电厂 天津

          北大港 意大利 2×25万千瓦 1973年

          唐山陡河电厂 河北

          唐山 日本 2×32万千瓦 1973年

          元宝山电厂 内蒙古

          赤峰 法国

          瑞士 1×30万千瓦 1974年

          武汉钢铁公司一米七轧机工程 湖北

          武汉 日本

          联邦德国 冷轧板100万吨

          热轧板300万吨

          硅钢7万吨 1974年

          南京钢铁公司氯化球团工程 江苏

          南京 日本 年产30万吨硫酸渣氯化球团 1976年

          ——其实所谓某个年代一直“自力更生”没引进过别人东西的说法也很有点那个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