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嘎嘎

共:💬42 🌺4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

              扁担横截面是一个椭圆,比较宽、扁的那种,可是这个扁椭圆的面积,中心处与两头是大小不一样的,中心处最大,两头小一些,这意味着扁担的中心处最厚、最宽,两头稍微薄一点、窄一点,所以扁担的任何一个侧面都不是直线,决不能作为秧田的平整工具。看来各地扁担,有区别的是材料,头窄一点和宽一点,头基本都是平的。厚四公分的扁担能负担四、五百斤,我的扁担厚2~3公分,300多斤就吃不住了,而挑200多斤,微微地有一点弹性,减去疲劳效果不错。山区的人们在这些小事上讲究,实在是山路太长,只能走路的地方太多。

              秧田的平整工具就是木耙,木耙有两种,一种是有齿的,一种是无齿的,专为平整泥土用,四川绝对有(至少重庆等地区,我见过),你说你的扁担才1米2左右,那种无齿木耙的宽度1米5呢。无齿耙的柄较细、很长,也很轻(因为全是木质的),操作很灵便。这样的农具至少有几百年上千年历史了。硬要用扁担,有一种“扁担”某一侧面是一直线,倒可以用来最后括泥浆一次,使的整个表层水平光整,但不是你说的那种形状,你要打狼,我就只好不说了。

              耙地是指耕翻完地后,一般土块仍很大,放水进来,牛拖着一个中间装一齿滚轴的木框架,人站在木框架上,牛向前走时,齿滚轴就滚动,滚动着的木齿就把土块打碎成小块,小块土遇到水就化成泥浆。然后把中间的齿滚轴拿掉,就剩一个木框架(实际上这可以是两件农具),牛拖着木框架,用站在上面人体的重量靠前靠后作控制,使得木框架在移动中,把泥浆水平地布满整块田,类似做秧田。面积大的田块,这活儿难度可以想象。这是水稻产区,农田技术最难的活儿之一了,而且有“判官”给分:水稻熟了放掉水后,如果有的地方还有水,那么做这活儿的人,就脸上挂不住了。平原地带的农民的这项技术普遍高一些,那里田块大。

              耘田不是“耙”(见上),耘田要把分蘖后稻子四周表层土,全部“刮去”一遍,起“松土”效果为主。

              决不是要挑毛病,应该看得明白。

              • 家园 我老家是没有你用过的这种耙的:)))

                至于扁担又成了个话题,真是没有料到。在回NJYD的帖子时(见下)我对扁担有进一步描述,在此就不开专题报告了。

              • 家园 用扁担整秧田的事应该是嘎嘎没有说完整,

                  这是很正常的。

                  有齿耙的主要功效是把大土块耙碎,最后整平时把水放到比土面稍高一点,再用扁担一半整平完全是可以的。

                  从嘎嘎的文中看,他家乡山路非常不好走,下田时尽量少带些农具,用其他代替是可以理解的。

                  我觉得他这篇文章没什么好挑剔的。

                  关于那篇引起争论的我感觉是带了点情绪在里面,这样就容易有偏差,但总体上没有什么问题。这代表了嘎嘎自己经历的生活,不能把它推广到代表了全国。

                  虽然说当时国家规定的工资单上没有十几元的工资,但作为某个个人因什么原因被单位扣减是会有的,也可能嘎嘎的父亲不愿说或不愿回忆是什么原因。

                  同样,村里某位农民特别受到“恶待”也是有的,也许嘎嘎家受到这样的待遇与他父亲被扣减工资也有关联。

                  七十年代末就听说过生产队催收倒找款把农民家里仅有的一点财产收走的事。但我去过的农村没见过,这可能说明这样的事不是很普遍。

                  运输方法各地有所不同,中国农村大部分是挑担子,在我的老家金华的山区也是挑担子,那里的山不是很陡,但我插队的地方虽然地势基本上是平的,牧民除了用牲口以外都是用人背,也可能是因为地面太软的原因。嘎嘎老家是陡山区一般只能背。但文中又有扁担,可能是背、担并举。

                  总之你们两人说情况都是有的,在各自地方都对,但拿自己知道的情况引伸到别人的地方,互相说对方说话不确是过份了。中国这么大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 家园 扁担的事以后可以说

                  扁担的事以后可以说,等完全讨论气氛了,我可以说明。

                  花儿谢谢。

                • 家园 花谢老革命:)))

                  老家以背为主,挑是不得已的选择。至于扁担其实还有两种,一种是专门挑水用的,两端各一挂(铁)钩,可直接钩在水桶的柄上;另一种扁担是挑粪专用,两端朝上的那一面各有两个竹齿,用于固定粪桶的柄:由长约两尺的竹片绕成:))))这种扁担用来平秧田,也可以把第一种扁担的铁钩取去后用来平秧田。老家的扁担都很短,主要就是在乍壁的地方倒腾方便。

                  至于那些肉团,你可以看看我是故意模糊了的:)))那些肉团都是磨出来的,不想引起更多的话题,尾椎这个说法也纯粹就是为了大家理解方便。

                  至于我父亲的遭遇问题,我打算再考考古,看看能不能整理一下,方便大家理解。但父亲的遭遇确实不是特例,他那些同事中绝大多数都是如此。看来老家当年对于“知识分子”很不待见。

    • 家园 嘎叔不容易啊,花
    • 家园 只记得水牛脾气非常好

      去乡下的时候, 走进了看, 好一大家伙, 但脾气好象很好, 小孩子拿弹功弹, 也就摇摇尾巴

      • 家园 那可不一定,发起威来也很厉害。

          老家金华的斗牛就是水牛,牛和牛斗,要拉开的时候一边要十几个小伙子。

    • 家园 为什么背的多?简言之:))))

      请想象一下挑东西上下60度,甚至更陡的坡:))))所以我一直问发问者来自何处:)))

    • 家园 尾椎骨?

      各位请摸摸自己的肩膀和尾椎骨处,看看可否有肉,而老家的农民,这些部位滚动着一个个肉团。那都是挑啊扛啊背啊留下来的。

      肩膀肉我理解,小声问一下,为什么

      尾椎骨处要有肉团??

    • 家园 第一步就与我们的不同:洒上谷种,待其发芽。

      我们已经够靠近南方了,也没有这么干的。天气太凉,育种是从家里开始的,先把谷种用稀释的农药泡一泡,杀死害虫、病菌,麻袋包好,放在比较暖和的地方,早晚淋井水(自然恒温),等稻种根须长到小半寸时(这时候芽才长出一点点)再下到育秧田里。拔秧苗时要做两件事,一,挑出稗草;二,扎好小捆以后用镰刀把叶子割掉一半(想想为什么这么做)。

      稻田里的水也不是一直不放直到收获,中间有一次需要放干水晒一晒。

      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那里对“背”这个动作情有独衷,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不用挑的?我们这里虽然雨水很多,但是需要在雨天都要赶时间干的活很少,蓑衣也就是备用,比如说有时候突然下大雨,要赶紧地去挖排水口。如果有人硬要穿蓑衣,然后背起一大筐湿淋淋的东西,后果只有一个:被家人骂败家子&被旁人笑没脑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