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嘎嘎

共:💬42 🌺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看来不把农村里生产劳动的具体步骤介绍一下,还真的摆不脱瞎白活的印象了。“包产到户”前不够社员资格,所以只能打打下手,刮刮芍药皮,砸点碎青石,搂搂甘蔗渣啥的为家里挣些许工分。“包产到户”后呢?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咱也得光膀子上罗。

农村耕种四季轮回,还是从种水稻开始入题吧。第一步得提前一个半至两个月(也就是3月份左右)育秧苗,于水田中单独耕耙一块,用扁担摊平,洒上谷种,待其发芽。生产队时,几整块田用于育苗,所以等谷子发芽之后“晒”的时候很方便,整田的水都可以放,这下单家独户麻烦了,得用淤泥把育苗的地方隔开,水得一瓢一瓢地舀出来,需要水的时候再挖个缺口放回去。5月,旱田里种的麦子或油菜收掉之后,放水泡上几天再耕耙平整了用来栽秧子。秧苗用水浸过的稻草一把把捆好,出水前在水里荡荡把淤泥去掉,置田埂上少许再斜放进背兜,避免直接将一把秧苗放在另一把秧苗顶上。这个时候不能用夹背,编制得很密,不利于水流出来。背兜一般是放在“宽板凳”上的,继续等候片刻待没有多少水流下来再背起来,这时就全靠蓑衣来隔水了。

此刻的蓑衣是我提及的第二类,确实象一个反穿的“围群”。这个蓑衣的制造过程从邻居家见过,这里叙述一下:“棕”底部密不透风,如同一块织好的布,而顶端棕毛分开。织第二类蓑衣的时候,将割下来的“棕”头超下(以织好后靠近脖子处为上)一片挨一片紧紧压住,并用棕绳密密缝起来,用具不清了。这个棕绳是把棕毛从一片片的棕里拔下来,取一撮几根并在一起,绕在一个勾子或门扣上开始“撮”,不断薅入新的棕毛,且撮且退,很快就能织丈多长的棕绳。随后用一片片完整的棕以向心方向将这种蓑衣的上和左右缝好。织的过程中,技术高的可以直接编出可供肩膀穿过的蓑衣来,而邻居显然属于技术不高的,得留几条缝以备随后绑上“背带”。完整的蓑衣厚约3厘米,底端棕毛密布,其实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渗出的水可延棕毛往下滴而不至于流到身上。当年知青们大都不知背水淋淋的东西时得稍等片刻,就背到背上,难免不会渗透到衣服里去:))))每家基本上只有一件第一类蓑衣,雨天劳作专用,似乎是永远不破;而第二类蓑衣每家都有两件或以上,因为要做到专衣专用,如背牛粪的平时就挂在牛圈里;而背其他水淋淋的粮食或秧苗的挂在别的地方。这类蓑衣也非常牢固,不记得补过我家那两件二类蓑衣。

开始我一般只能背20来把秧苗,重约三十斤。从我家水田沿坡而下数百米,就能看见我家的旱田,不幸的是,从山路绕下去得走30来分钟,虽然陆陆续续歇上几气,往返几趟后就上气不接下气,眼冒金星。秧苗一把把抛进旱田,生产队时上面常有人下乡“检查”,所以隔几尺绷条绳子,以其为标准好将秧苗栽得整整齐齐,而分了田地后没见任何人用过这一招,大都栽上一段时间起身歇歇,顺便用眼睛校正一下。

栽秧子有几大麻烦事:水田产“鱼腥草”,有棱角分明的籽,一不小心就在小腿上划上一道长长的口子。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这个鱼腥草,与别地的鱼腥草是不一样的。鱼腥草学名侧耳根,而我老家叫“猪鼻孔”。其次就是水田多“泥鳋子”,一种吸血的寄生虫,腿上密布被其“咬”了而留下的一个个硕大的疙瘩。再次就是蚂蟥,这玩意儿几乎都钻到肉里去了,要用火烤才能将其整出来。因为水是从水田里放出来的,旱田“泥鳋子”少一些。要是旱田上一季种了油菜还好说,因为连根拔掉;如种了小麦,常常会被残留的麦茬扎破手指。所以栽完秧子后,不会有完整的腿和手。不过最难受的还是腿,既痒且疼,最严重的一次伤口化脓,几个星期才好。

秧子栽好后,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揪出杂草和施肥,相对比较轻松。水稻快成熟的时候,旱田里的水就放干了,以备下一轮种别的庄稼,而水田的水一般是不放的。到了9月收获的时候又要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就必须几家人一起行动,抬着“拌桶”,架好挡棚,抡起一把把水稻,尽量“拌”在挡棚的内侧以免过多的水稻飞到桶外。收水田里的稻子时,一般用垣斗“挖”出来,稍微过滤再倒进夹背,走上远近不等的山路背回去后再倒在晒席里暴晒。如果太阳光充足的话,两三天即干,否则得摊在屋檐下阴干,那就费更多的劲了,要不停地翻动。

“包产到户”最初种水稻的时候有一件大麻烦,那就是平均5,6户人家才分得一整套耕田耙地的农具和一条牛。生产队时早干晚干无所谓,这下谁都想先干,由此引起不少口角。当然这都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耕牛这个限制因素,一天到晚都得或犁或耙,几家人得提供些玉米泡涨了磨成浆,中午让牛歇息时喝,并吃点青草。这个限制因素大概85年才得以缓解,以500来块钱一条的价格购进不少水牛牛犊,基本上达到两家一条牛。

水稻种完后,水田就闲下来蓄水用。旱田还是比较湿软,不太好挖,得用牛耕。此后旱田和旱地享受同等待遇,可用来种小麦或油菜。“耙地”在我老家是实现不了的,不仅牛不够用,很多旱地甚至都没有一个耙的宽度。翻旱地得动用“尺把锄”,那锄头还真有一尺长,我抡几锄就得歇一会儿。旱地翻好后,一般“均匀”地撒上一层牛粪。鉴于那个时候不是每家都有牛,所以很多人把猪养到牛圈里去积肥(我家在牛圈里养了头母猪),所以应该算是猪粪。猪粪也不是那么容易均匀扒得开的,扬叉很不好使,宁愿用手扒,所以吃饭的时候手虽然洗了不知多少遍,依然有股倒胃口的气息。随后用小锄头把硕大的土块敲碎,自然就将猪粪埋到土里去了。这样平整好后就可以播种,相对来说是很轻松的活,恕不赘述。而且此后就比较闲,估计也就是春节选在此间的一个原因。

而翻年5月份左右,又是农忙季节。把小麦沿根部割下来,一捆捆扎好,放到“背架子”上(有的地方叫排架子),“背架子”为一井形农具,井字当中以竹篾编好,是和身体接触的地方。割的过程中小麦麦芒会带来些小麻烦。生产队时不知是啥原因,几乎都是当即就在晒坝脱粒,而分田之后,一捆捆的小麦先悬在屋檐下晾干,随后大麻烦又来了。趁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抡起一捆捆干透了的小麦,狠狠地在晒席上砸,这个过程中,麦芒飞舞,无孔不入,干完一天的活必须彻底冲洗一下,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完好的地方,包括裤裆里那块地方。

此后旱田开始用于种水稻,旱地用于种玉米和红薯。种玉米没啥好说的,种红薯也得先“育苗”。整个红薯埋进土里(几乎就全是猪粪),让其生根发芽。随后不断浇粪,使薯苗茁壮成长。红薯一般与玉米间种,刨出一轮一轮的土,选一雨天(那段时间雨水着实充足得很),用一三角形“竹插”在土棱上扎一下,稍稍往回一收,将一剪成10厘米左右的薯藤卡进去,拔竹插时往前轻轻一推泥土即成。一轮土上左右各插薯苗一列。之后就等红薯藤长到一定的时候去翻“苕藤子”,拔草,很少施肥,底下那一层猪粪似乎就够了。

种玉米时不值得一提,而收的时候就必须提了。玉米苗叶片锋利,所以掰玉米前先得用镰刀把叶片给“剃”了,即便如此,掰的时候还是很麻烦,残留的叶片把裸露的皮肤割得一道道红印子,汗水一“榨”,疼痛万分。而这只不过三部曲之一。随后还得把玉米外面那层皮撕掉,这玩意儿上也有类似麦芒的东西,四处飞扬,可以“钻肉”;且动不动就捏烂一肥硕苞谷虫,满手滑腻难忍,此为三部曲之二。最最难受的是剥玉米,将一粒粒玉米剥下来时,最初都舍不得用錊(找不到正确的那个字,以其替代吧)子扎条沟下来,那样会破坏一些玉米粒,全程用手,第一年我手上是小泡重大泡,几乎布满整个手掌。但依然很高兴,不时量一下玉米的长度,看看哪一个最长,然后留着“核子”(玉米芯子)四处炫耀。

种红薯时值得一提,收的时候就没得啥子可吹的了,就此略过几十字。必须说的是化肥使多了,地板结得厉害,一锄头下去能居然反弹起来,且只留个印子。

这就是我老家的劳作方式,不知沿袭了多少年。各位请摸摸自己的肩膀和尾椎骨处,看看可否有肉,而老家的农民,这些部位滚动着一个个肉团。那都是挑啊扛啊背啊留下来的。想想他们,你就能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是做到了这一点。

家园 Moved...
家园 农民辛苦...
家园 铁老大请进,内有你想知道的蓑衣信息。
家园 感动此句!

想想他们,你就能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是做到了这一点。

家园 第一步就与我们的不同:洒上谷种,待其发芽。

我们已经够靠近南方了,也没有这么干的。天气太凉,育种是从家里开始的,先把谷种用稀释的农药泡一泡,杀死害虫、病菌,麻袋包好,放在比较暖和的地方,早晚淋井水(自然恒温),等稻种根须长到小半寸时(这时候芽才长出一点点)再下到育秧田里。拔秧苗时要做两件事,一,挑出稗草;二,扎好小捆以后用镰刀把叶子割掉一半(想想为什么这么做)。

稻田里的水也不是一直不放直到收获,中间有一次需要放干水晒一晒。

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那里对“背”这个动作情有独衷,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不用挑的?我们这里虽然雨水很多,但是需要在雨天都要赶时间干的活很少,蓑衣也就是备用,比如说有时候突然下大雨,要赶紧地去挖排水口。如果有人硬要穿蓑衣,然后背起一大筐湿淋淋的东西,后果只有一个:被家人骂败家子&被旁人笑没脑子。

家园 瞎猜一把

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那里对“背”这个动作情有独衷,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不用挑的?

也许跟有人爱用双肩背书包,有人爱用单肩背

的一样。

瞎猜的,不要扁我。

家园 看来不能偷工减料:)))但后来确实偷工减料了:)))

生产队时用大缸浸泡谷种,但根本就不用考虑啥恒温的问题,就摆在晒坝边上,只不过浸的时候确实加了不少东西。待谷种“长脚”的时候才洒到秧田里去的。分田之后,这步几乎没有哪家干过,直接往“平”好的田里洒,也没见秧苗长不好。写这帖子的时候,想对比一下,觉得没意思就省了。还有就是“良种”引进的时候,是一叠一叠长约1寸的小秧苗,这个时候才用筐挑回来,放到“平”好的秧田里让其继续生长,也不知那个良种是从哪引进的。而秧苗挑掉稗子基本上是在拔秧苗之前,只要你能认出来,比如稗子长势明显好于秧苗,呈墨绿色,分窠也不太一样。即便如此,还是有漏网之鱼,所以后来还要“薅”几遍秧子。至于镰刀割掉一半秧苗的做法,我从未在老家看见过;但老家有种竹子时砍掉上面一大半的做法。此外,除了“晒”谷种之外,没有“晒”秧子的印象,有可能不在农忙时节,我上学去了吧。而旱田里的水放了是为了下一轮劳作方便,但水田里的水在割稻子前只放掉一些而不是全部,估计也是为了收割时方便。

至于为什么“背”得多,非常简单,我们那上下坡的时候太多,背比挑方便。但象浇粪的时候,迫不得已,就得用粪桶挑了。至于蓑衣,已经解释得够详细了,你要实在想不通,我也就没办法了。但愿你不要象十八亩,以此作为攻击我的“铁证”。

家园 四川农村里的确用背兜背东西要比用扁担挑更普遍

可能是因为出产竹编的背兜吧。此外,背东西是双肩和背部承力,而挑的话,重量都压在一边的肩上,想来还是背更容易些。

家园 关于‘背’还是‘担’还是和所在地区地形有关系

就像下面楼主提到的。我所在的河北平原,田间地头更多的是用独轮车,扁担有,一般只用于小东西不能推得,比如以前去水井挑水,不会有人背,运输方式的效率怎样农民明白得很。 那年回云南,村子就在半山腰,村民很多用背篓,老是上下坡的地方扁担是很不方便的。

家园 尾椎骨?

各位请摸摸自己的肩膀和尾椎骨处,看看可否有肉,而老家的农民,这些部位滚动着一个个肉团。那都是挑啊扛啊背啊留下来的。

肩膀肉我理解,小声问一下,为什么

尾椎骨处要有肉团??

家园 那个部位是背东西时最重要的受力点:)))))
家园 为什么背的多?简言之:))))

请想象一下挑东西上下60度,甚至更陡的坡:))))所以我一直问发问者来自何处:)))

家园 多谢

开个玩笑,嘎嘎老兄原来还有个现在男女都时髦的翘臀哪

多谢
家园 屁股确实比较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