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一) -- 陈经

共:💬96 🌺1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一)

    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一)

    (填坑前言:2005年底忽然对中国科技有了一些领悟,写了个开头。但后来转去写《官办经济》去了,这个坑已经完全忘了。现在被人查出来,回头一看,这个开头其实写得不错,值得把坑填完。先放在这儿,后面慢慢写。)

    16至17世纪的欧洲人面对的一个重大科研课题,是如何复制中国瓷器。这个时代的中国瓷器开始大量涌入欧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超级杀手锏,早期价格曾高过黄金。欧洲皇室对中国瓷器非常着迷,特别是被龙泉青瓷冰肌玉骨的青色震住了。一位德国君主拿600个精装骑兵换了另一位君主收藏的127件中国瓷器。由于海外需求巨大,中国已经组织生产一些画着圣经或者皇室之类欧洲题材的瓷器,大量的白银从世界各地流入中国。

    欧洲人知道,这种性质奇怪的东西一定是如陶器那样烧制出来的。最初的尝试是从接近瓷器颜色的白色物质开始,从鸡蛋壳到珍珠粉各种稀奇古怪的物质都曾经被郑重烧制过。但是数百年都是失败。直到1709年德国人伯特格尔,一个炼金术士似的化学家,得到贵族资助进行了反复试验,成功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他天才地想到去分析中国瓷器的化学成分,发现了其中的关键成分:高岭土,终于解决了这个世纪难题。同类瓷器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生产出来了,早了至少1700年。

    瓷器只是中国古代核心生产力之一,中国还有其它厉害的生产技术。如丝绸,为中国换回来的白银比瓷器还要多。至1820年前有约3亿两白银经过丝绸贸易从美洲单向流到中国,而金银资源较丰富的日本至1704年的60年中,有240万两黄金流入中国。以宋朝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为代表的中国木结构造屋术也是领先世界的。与欧洲人主要靠石头造房子相比,中国建筑的成本更低也更为方便,其中一些久经考验的建造技术如“斗拱”十分巧妙,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古代中国的确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不仅是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而且优势就在影响重大的主要生产技术上。17世纪以来的一些欧洲文化先驱对中国相当推崇,甚至有人把中国当作心目中的理想国,也是其来有自。

    但伯特格尔对中国瓷器秘密的破解似乎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中国的技术优势不仅丧失殆尽,而且大大落后于世界强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无疑是罪恶的强盗式入侵,但从经济与技术角度来说,即使没有这场战争以即以后一系列的列强入侵,中国的沉沦也是必然的。那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了,鸦片从金额角度来说并不是主要问题。并非中国的经济优势被鸦片烟鬼们抵消了,而是各种主要产品都面临被世界潮流淘汰的危机。

    这样一种沉沦,直到最近才有了翻过来的迹象。2005年,中国的外贸顺差势必超过1千亿美元。这只是一个经济数字,似乎与中国科技关系不大,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很多东西。在很多烦人的关键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中国这次可以比较纯粹地认真想想如何重新让中国科技恢复它应该有的地位,而不是被吃饭或者春运之类的问题占据整个思维。

    现在反思中国科技从领先全球到不断沉沦,人们发现,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网络上很多历史幻想小说,描述主角回到宋明清某一历史关键时期,通过一系列运作发展出现代科技,扭转了中国沉沦的命运。这反而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的沉沦,是必然的,不受挫折只能是幻想。这里的关键,在于现代科技的特征远超中国传统文明体系的能力。

    中国古代科技的优势,固然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富有聪明才智的,但也要看到,这些古代科技成就,具有某种秘诀式的特征,往往是某种产品的单一生产技术,很少或者没有体系积累的特点。整个科技体系是一种扁平化的分布,各项技术互相联系不多。例如瓷器,有很多单一的生产秘诀,烧制材料里有高岭土或者某种特殊材料才管用,否则就不行。有一些瓷器,现在也不知道是怎幺生产出来的。例如火药,也是秘诀一样的配方。丝绸,秘诀在于养蚕与蚕种,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里记载了两个伊朗人把中国蚕种放在竹杖里带回国的故事。纸,也是一种生产工艺。从这些制成品到原始材料,中间经过的工序并不太多。如果从单项产品来看,中国有不少产品的生产是领先世界的。但是从体系来看,则谈不上什幺领先,中国只是掌握了不少生产秘诀。

    这样一种扁平化的发展方法,是有局限的,自己积累发展出更高层次的复杂生产技术需时甚长甚至不可能,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就如中国的烹饪技术,以炒煮及几种调料基本技术为依托,加上各种原材料,排列组合可以发展出非常多的花样,一直可以算是领先世界。但可惜的是,现代科技并不是烹饪,不是原材料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需要非常明晰的多层次依赖关系。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历史幻想小说的问题了,把科技发展想得太简单了,没有注意现代科技的层次。有的小说很快就造了钢铁造枪炮炸弹甚至更厉害的东西都出来了,这是简单幻想。

    如果我们要从一无所有造出飞机发动机来,我们会发现,所需要的知识层次非常之多。我们甚至可以断言,人类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造出飞机,个人或者小团体已经没有办法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了。而中国传统的单一生产工艺秘诀式的体系是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有一些观察说,中国的科学是一种经验体系,不象西方科学是以希腊那一套严谨的逻辑推理体系为根基的。其实中国古代数学水平并不差,也是有逻辑的观念的。中国人在学习中掌握这些逻辑推理体系也非常快,并没有本质的困难。中国人的文明体系对这些逻辑并不排斥,可以很快吸纳进来应用。

    问题还是在世界先进国家形成的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里。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体现在这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大体系中的地位。在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科技时,一定不能只盯着几个标志性的成品,如两弹一星、大飞机,而是要深入到体系内部去看。一个国家在体系中的地位清楚了,这个国家能做出什幺东西也就可以大致判断了。

    (待续)

    元宝推荐:晨枫,
    • 家园 不知谁挖坟挖出这个的,也来掺和一句吧

      如果陈大有兴趣,可以读一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类的原本书籍。可以很明显的看出,17世纪欧洲的科学体系仍然不脱经验科学的范畴,只是偶有亮点——跟古中国差不多。当时的科学仍然只是两支,一支偏向神学,另一支仍是原始的炼金学,跟现在书本里精炼出的体系大不相同。

      当学习止于书本时,我也曾认为欧洲复杂的科学体系只能源于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公理体系。因为只看书本中经写书人提炼过无数遍的已有结论,自然会觉得体系宏大结构精巧;但真正进入科研系统,开始以科研的眼光而非纯以学习知识的眼光来审视科技的发展,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实验科学的科研人员仍然是一群现代的炼金术士,理论科学的科研人员也仍然是一群现代的神学家,而将他们糅合进现代科技体系的,并不是先进的哲学和世界观,而是数学、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

      18世纪,产业革命兴起,理科开始为工科服务,工程师们从神学家和炼金术士的作品中找到了提高生产力的良方。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大量利润,让科研变得有利可图。科研人员有足够资金和社会资源得以从事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项目,研究的结果又回馈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给资本家带来滚滚利润。科学和技术同时搭上了资本主义的快车道,良性循环就这么产生了。直到现在,科研最主要的推动力还是钱。北美大学里,为了funding而从欧洲移居北美的学术强人数不胜数。

      要理解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不妨从17世纪之前的欧洲为何也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入手,与同时期的中国进行横向对比,某些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人种并没有区别,唯有天时地利人和而已,不必妄自菲薄。

      通宝推:风中乱发,
      • 家园 太搞笑了

        你翻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再来说话

        • 家园 我看过一本书,对牛顿的评价非常高

          基本上把物理学定义为牛顿前和牛顿后,书中认为牛顿的学说、理论改变了西方物理和学术的性质。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牛顿也许是flux文中西方科学的转折点也未可知。

        • 家园 翻过全本,不好意思

          你想笑别人也没法拦着,记得喝水润嗓子。

          • 家园 去你的

            牛顿的书哪有什么经验云云,对你理解能力很怀疑

          • 家园 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你不会看书名有哲学这两个字就觉得是经验的书吧?

            这本书是物理学形成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牛顿把他发明的微积分用在他创立的物理学理论里面.里面讨论了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潮汐,月球运动,等等等等.你硬要说,当时的科学仍然只是两支,一支偏向神学,另一支仍是原始的炼金学.我能不笑吗.我真怀疑你是咋看的.

    • 家园 翻看陈大旧文,发现一个未填的大坑......

      何时填之?

    • 家园 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二)

      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二)

      中国科技史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领域。按照李约瑟的总结,研究中国科技史有两个核心问题。首先,经过中外学者的整理发拙,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到16世纪之间,中国的实用科技是世界领先的。是什幺文化与地缘根基,使得中国在将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生产上,领先这样长时间?第二个相关问题是,为什幺现代科学技朮最终没有在中国兴起,而要在欧洲文艺复兴后才发展起来,曾经辉煌的中国科技此后为何迅速沉沦?如果把这两个核心问题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人非常多,我们很容易明白这个问题是会有很多解释的。西方学者的研究似乎着重于第一个问题,即以李约瑟为代表的,纠正西方过去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肤浅认识,以各种史料证据说明,中国古代技朮文明不仅十分辉煌,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实质性的重大贡献。这方面有很多具体例证,广为人知的四大发明以外,至少还有二十多种中国古代重大技朮成就值得分析,远超一般人的想象。针对西方人由于中国近代的沉沦认为中国人是科学技朮劣等民族的直觉,李约瑟预言,中国的优秀文明将会复兴。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情况比过去好,但李约瑟的观点仍然并未真正为大众所接受,也包括缺少信心的中国人。只有等中国真正实现了科学技朮的突破,才能为中国的文明正名。

      中国方面也有不少 “祖上曾经阔过”类型的研究,国民教育也大力宣传,这无可厚非或至少可以理解。中国在这方面吹些牛一般有据可查,并没有到韩国人那种程度。总的来说,中国背景的学者对本国文化了解深,对中国的沉沦史倍加痛心,所以更愿意去分析第二个问题,试图吸取经验教训,帮助日后翻身。各类观点非常多,难以细察。我认为已经可以下结论,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原因是“技朮”与“理论”脱节,没有互相促进滚动发展。

      与一般印象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对技术发展相当重视。“奇技淫巧”式的贬低说法只是部分文人的观点,很多高层人物对技术有浓厚兴趣。中国官方长期注重技朮的推广应用,如“劝农桑”等举动历来备受推崇。由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与频繁战争的需要,技朮发展并没有宗教式的人为阻力,而是有迫切的需求。从长程历史来看,中国的技朮以较为稳定的步伐前进,经常有重大成就出现。中国历史上人口基数较多,土地面积较大,有一定的多样性,国家经常处于统一状态又有利于技朮推广应用,使得这种单一重大生产技朮成就层出不穷。在15世纪以前,积累下来,中国相对世界的技朮优势相当明显,达到了一个相对顶点。如果人类社会技朮进步仍然以这样的节奏前进,中国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

      但是中国古代技朮发展的一大麻烦是,几乎只有实用技朮与生产战争等实践活动的互动,很少有科学理论与技朮实践的互动。在哲学式的科学理论上,中国在先秦时代曾经有一次繁荣时期。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学说就其历史阶段来说,颇为可观。但问题在于,这种繁荣没有为后来的理论发展留下发展空间。这些学说往往直指最终解释,短短几篇文字含义丰富,但未免有些简略,再说得不好听些就是大而空,需要慧根去领会。后来的学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无穷无尽的阐释,却始终在这些框架之内,无法突破。以中医为例,其基础理论成型以后,正不正确且不论,多年来没有变化,只是在应用上不断有经验式的发展。长久以来,中国所有医学界人士从来不对中医基础理论有所革新,也不曾有过怀疑,只强调“应用之妙,存乎一心”,把问题归到应用上去。有一位搞“周易”的朋友,也是如此,似乎有些好过瞎猜的本事,但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怎幺回事,判断他的水平都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易经却高居中国文化的最核心,越古老越说不清楚的反而更是核心。这样的发展模式,可想而知,是有局限以及发展极限的。由于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中医也许可以通过说不清道不明的办法治好某些疑难病症,但由于理论的根本缺陷,更多情况下是对众多疾病束手无策。更进一步地说,这些理论框架本身就是拒绝发展的典型,以科学逻辑的观点来检验,只怕泰半要变成伪科学,不仅起不到促进技朮进步的作用,反而要坏事。后来宋明学者又有“格物知致”的说法,仿佛要开始研究客观世界了,但这也是一种假象。因为客观世界的理论框架无法突破,就向人的内心发展,和佛教禅宗类似。“格物”不过是一种“法门”,核心是为了内心“知致”,并非要正儿八经去用另一种方法研究物质世界。顶尖学者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的物,啥也没想出来。

      这些中国传统哲学式的科学理论,只怕更适合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方面有很大意义。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对技术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因为限制了人的思维可能还起了坏作用。科大校长朱清时认为,中医是在用“整体论”的方法作研究,相对于西方的“还原论”方法,由于客观世界复杂度十分高,可能在还原论不适用的领域取得突破。这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一个可能的方向,但仍然要引入科学方法论才有前途。不管如何“整体论”,总要接受实践检验。中国历史上知识阶层实际上是拒绝接受实践检验,或者说怀疑精神、创新精神不足,总在老框子里打转,科学方法论上没有入门。相比中国,欧洲没有这样占统治地位的终极哲学式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权,基督教对欧洲社会思维的压制比中国统治阶层要大。但圣经的创世说很难说是一种科学理论,并不能满足人对客观世界的求知欲,对科学研究的精神压制,比中国传统文化要小得多。要突破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博大精深各方纠缠极深的模糊理论框架,不知道需要什幺样的天才,连怀疑它都不知从何着手。而宗教理论相对来说突破就是一下子的事,只要建立了依靠实验总结科学理论的思维模式,就可以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许多人认为,以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公理化推理逻辑思维是中西方科学理论发展不同道路的关键区别。实际上中国古代数学并不弱,逻辑思维并不是缺陷,聪明人很多。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并未引起多大正面响应或者反对。如果在更早的时期把西方相对发达的逻辑体系介绍到中国来,例如中国商人可能把阿拉伯保存复兴的古希腊文献带到中国来翻译出版,估计也会融合消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激不起什幺浪花。

      (待续)

      通宝推:聚沙成塔,
      • 家园 填坑!宝推!
      • 家园 小问题....

        “顶尖学者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的物,啥也没想出来。”

        那时候王同学还很小吧,十几岁的样子

      • 家园 不同意

        不同意陈大的说法。中国的技术能够长时间领先世界,这是和中国的大一统制度造成的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有关。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使经济发展、百业兴旺,自然也使得技术创造和技术积累能够一直稳定地进行下去。至于当时政府的作用,也仅仅是“劝农桑”而已,是促进生产发展,而不是技术进步。即使在西方,也是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关注技术进步的。

        至于中国的科技为何在近代衰落,我是不同意“衰落”这个词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被西方远远地超越了。至于陈大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晦涩难懂的因素,我想中世纪西方的经院哲学恐怕也简明不到哪里去。西方科技的爆发式发展,恐怕很大的原因在于运气吧。因为他们和美洲只隔着狭窄的大西洋,而非广阔的太平洋。对于美洲的殖民,不但为欧洲带来了巨量的贵金属和数不清的物质财富,而且激发了欧洲人追求、探索和冒险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同时为了配合生产的发展和殖民的需求,欧洲的思想界才能够产生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这样奇葩。而同时代的中国,由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扩张到了极限,因此不论是政治发展还是思想发展,都呈现出了一种“内部整理”式的格局,生机和活力已经衰落下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