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才训练指南 -- 同人于野

共:💬121 🌺45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了三遍,解决了我很多问题。花谢。
    • 家园 金玉良言!
    • 家园 写得不错

      妖道的惯例是有回文就没有花,有花就没有回文。今天再破例一次。而大家不要忘记妖道破例通常是来砸砖头的

      带好头盔了没有,砖头来了。

      首先,题目就有问题。(拜托请不要回砸先,这是您成为天才所需要的必要反馈)不是天才训练,而是天赋发掘训练。天才,天赋之才,那不是训练就训练得出来的。比方说像是香水调配师,你首先要有一个极端灵敏的鼻子,然后再来谈训练你如何利用的问题。没有那嗅觉的水平,一切免谈。这就跟选足球运动员必须要手脚俱全才行一样。你要是缺条腿,无论如何也当不了足球明星。所以,原文所说的,是如何发掘天赋,而不是成为天才。因为大家都是天才,天生之才,至于是哪个方面的天才这就说不准了,要靠以后的生活实践来发掘。象五音不全的妖道,总算还有点自知之明,不会想当歌唱家。咱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就没打算当个什么运动员拿奖牌。但是妖道喜欢看书,咳嗽,这当然不算是什么天赋了,但是至少说明屁股上没长疮,至少还能坐得住。咳嗽,这就勉强也算是一个天赋了。

      我喝口水,回头再接着砸。

      有了天赋,不等于说就会成名成家了。那只是说你有这个潜质,具体怎么应用起来,还是要看个人的修养锻炼。小时候嗓子好的得多了去了,很多人都是后来自己给折腾坏了的,更不用说将来成名成家了。所以,在所谓的“目的性训练”(我给翻译了一下,夹着英文看着不舒服)中,三大要素:目的,方式方法、和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要相互配合,互相协调一致才行。

      其实这不过是下面同野兄总结的三条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 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标

      - 获得即时的反馈

      - 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技术

      下面,妖道就腆颜再演绎一遍好了。

      目的,不仅仅是指最后的大目标,也包括了在每一个环节中所应用的小目标。但是这些小目标,都是围绕着这个大目标来服务的。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今天下午我要坐飞机去北京,首先我要准备好行李,然后或者搭车或者打的去机场,然后过行李安检,然后换登机牌上飞机。大目标有了,去北京,手段,坐飞机。然后是局部的小目标,准备行李,去机场和去北京看起来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是这是实现大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步骤。

      同样,换个成才的例子也是一样。你如果要想拿诺贝尔奖,不是说你今天晚饭吃饱了,早早上床作几个梦就行了。拿诺贝尔奖需要拿诺贝尔奖的步骤。首先,你需要做出足够创新性的贡献来;其次,你必须有足够的名望和人缘来让大家承认你的贡献;再次,你必须让你的贡献成为一个大潮流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最后,你还要活得足够长,如果有必要的话。

      随便其中的哪个步骤,比方说做出足够创新的贡献来,你必须要呆在一个能够让你出那样成果的实验室才行,而且你必须有足够的身份,来让你做完了贡献,能够得到大家的承认。

      (后面一点大家很可能不理解,那妖道就多说几句解释一下好了,比方说你大老板把课题给你,你带领着几个本科生、研究生还有技工,没日没夜的干,最后结果出来了。算是你的贡献是没错,但是技工负责了绝大部分的技术活计,本科生们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简单重复的计数统计工作,研究生们一起跟你在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你的工作呢,只不过是贡献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并引导这批人来工作。而你的大老板,只不过甩手给了你一个课题,或者连一个课题都算不上,就是让你解答一个问题,你自己最后总结出来了课题和思路。可到了最后,诺贝尔奖发下来给谁呢?技工肯定不会有份,本科生们也许会幻想一下,研究生们会很自觉地不去想,最后的得奖人如果你比较幸运的话,可以跟老板分享,如果不幸运的话,几个大老板分分了事,连你都没有资格。你也许会抱怨几句,研究生们则不会,因为他们可以靠这个找一个好工作,如果你大老板能够随口提他们一句,他们会感恩戴德一辈子。技工更是能够在演示的结尾的那一堆名字中找到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但是话说回来,这个工作,究竟是谁做的呢?

      这就是所谓的小目标的一个步骤而已。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着一致性的。就像下棋一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任何一个小步骤走错了,都有可能将你的大目标给彻底毁坏掉。

      呵呵,休息,休息一会儿

      • 家园 原文的本意应该是这样的:

        第六章自我管理

        长处何在?

        大多数人都以为清楚自己的长处何在,其实不然。一般人比较清楚自己的弱点,但是知己所长非常重要。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长处,而不能从自己的缺点上去发挥。

        数十年前,大多数人知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根本无关紧要。一个人的工作与职业,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农夫之子长大了做农夫,工匠之子长大成工匠,一个人如果不能继承父业,他就有辱天赋使命。但是现在,人可以选择要做的事,因此必须知己所长,才能知所归属。

        发现自己长处,只有惟一的方法,就是利用回馈分析法(feed back analysis)。这个方法是:每当做出重大决策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事先写下你所预期的结果。9到12个月之后,再以实际成果与当初的预期相互比较。我自己运用这个方法,至今近20年,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

        这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在相当短(大约2到3年)的时间内,显示出长处何在,这可能是认识自己最重要的一点。也能显示出由于你所做,或未做的哪些事情,使你的长处无法充分发挥。它会显示出哪些地方你并不特别高明,或哪些地方根本毫无希望。

        运用回馈分析法之后,接下来应该:

        一、专注于你的长处。做你所擅长的工作,让长处得以发挥。

        二、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法会指出,你在哪一方面需要改进技巧,或需要吸收新知,也会显示你在哪一方面的知识已经落伍了。我们可以借此了解该吸收哪一方面的知识或哪一方面的技能,以免被时代淘汰。

        三、找出任何由于知识上的傲慢而造成的严重无知,然后设法克服。许多学有专精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嗤之以鼻。

        例如,第一流的工程师常以人际关系的门外汉自居,并且沾沾自喜。相对地,人力资源工作者则经常以不懂基础会计学或计算方法而自傲。事实上,为了充分发挥长处,你应该设法去获得各种必要的能力与知识。

        另一个重点是,改正不良习惯:任何会妨碍绩效表现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通过回馈分析法来发现。

        例如,企划人员的伟大企划案所以会失败,是由于没有落实执行。许多绝顶聪明的人都以为,光靠想法就能移山填海,事实上,移山要靠推土机,而想法要用来指导推土机工作。许多企划人员以为,企划完成就表示工作大功告成,事实上,这只是"工作"的起点。他必须去找别人来实行,向别人解释计划,还要视情况做调整,最后再决定计划何时该告一段落。

        这种将预期与结果相互比较的做法,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显示出哪些是你不该做的事。在许多领域,我们往往缺乏天分,毫无才干或能力,就连勉强做到"马马虎虎"都不容易,所以应该避免这些领域的工作与任务。

        对于无能为力的领域,就不必再徒耗心力,试图改进。毕竟,从"毫无能力"进步到"马马虎虎"所需耗费的精力,远比从"一流表现"进步到'卓越境界"所需的功夫更多。然而大多数人,包括老师,以及组织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总是费尽心力,想让一个"毫无能力"的人变成"马马虎虎".事实上这些资源、时间,应该用来一个"表现一流"的人进步到"登峰造极".一个人的精力一定要用在自己所擅长的方面。

        我做事的方法为何?

        这个问题同前一个问题同样重要——特别是对知识工作者而言。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许更为重要。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他们到底怎样完成一件工作。相反,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察觉到,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法做事,并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他们常常以不适合他们的方式工作。

        会有这么多人搞不清楚他们如何完成一件工作,一个主要原因是,自有学校以来就一直沿袭过去,任何学生都只能用同一种方法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一位老师面对40位左右的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找出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此外,老师还必须坚持,每位学生都必须在相同时间内、用相同方法完成相同的作业。因此每个人进人职场之后,也只会用同一种方式完成一件工作。教育领域也许是新科技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地方必须设法让老师发觉,每一位学生如何学习,然后鼓励他以适合他的方式完成工作。

        就像一个人的长处一样,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也相当不同。一个人的个性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早在他进人职场之前,便已大势底定。因而一个人在工作上表现如何,就如一个人擅长什么或不擅长什么,大致上也没有太多改变的余地。表现的方法可以略加调整,但是不太可能彻底改变。

        回馈分析可以指出,在这个人的工作表现中,有一点不顺畅,但无法找出原因。不过,通常也不难发现原因何在。只要有几年工作经验,就能够很快地发觉"我的工作表现如何",几种极平常的个性上的不同,就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阅读者,还是倾听者?

        很少人知道,人在个性特质上有"阅读者"与"倾听者"的分别,晓得自己属于哪一种的人更少。这种无知,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次大战期间,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总司令时,一直是媒体宠儿。能够参加他的记者招待会,被视为无上光荣:艾森豪威尔将军对于记者所问的问题,永远展现掌握全局的威力。无论是情况的描述,或是政策的解释,他都能够用两三句漂亮优雅的语句交代清楚。可是10年之后,艾森豪威尔做了总统,那些当初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记者,却满腹怨言:他的回答总是不得要领,而且常在不相干的主题上煤蝶不休。记者经常讥嘲艾森豪威尔,说他糟糕而不合文法的回答,简直就是糟蹋了英语。

        其中的原因在于,艾森豪威尔显然未曾认识到,他是阅读者而非倾听者。当他做盟军总司令时,幕僚会在记者会前半个小时,把记者所有的问题以书面写好,交给他过目,所以他能够掌握全局。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之后,效法前两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与杜鲁门,举行现场自由发问的记者会。结果,他根本听不懂记者在问什么。

        阅读者很难成为优秀的倾听者,反之亦然。勉强的结果,往往无法有所表现。我如何学习?

        想要了解自己如何表现,第二个重点是要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

        许多一流作家(包括丘吉尔)的在校学习成绩都很差。上学对他们而言,有如苦刑折磨。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别在于,作家通常无法借倾听与阅读来学习。他们要从写作中学习,偏偏学校不用这种方法,成绩自然不好。

        学习的方法很多。有的人要像丘吉尔一样,用写作来学习。有的人以大量抄写来学习,例如贝多芬,他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可是他说自己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手稿。曾有人问他目的何在,他回答:"如果不立即写下灵感,我马上就会忘记。一旦把它写在笔记本里面,我再也不会忘记他永远不必再看一一手将通用汽车推向产业龙头宝座,并维持长达60年之久的著名企业家史隆(Alfred Sloan),通常在一些小型、随时举行的会议中决定公司的经营大计。会议一结束,史隆会立刻回到办公室,并且花好几个小时写一封信,给某一位参与会议的同事。信里面详述会议中所讨论的主要议题、召集会议的原因、会议中达成的结论、会议中已经提出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为什么要这样做?史隆解释:"如果我不在会议结束后,马上将整个会议的过程回想一次,并且把它写下来。24小时之内我一定会忘记。"

        我认识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则是用说话来学习。他每个礼拜固定召集所有高层主管到他的办公室,对着他们讲上两三个钟头的话。通常他会拿政策性的议题开讲,每个议题都要以三种不同角度来讨论。他很少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只需要有听众听他讲话,这是他学习的方式。用讲话来学习,其实并非罕见,优秀的法庭辩护律师与医疗诊断专家都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人以记录大量的备忘录来学习,例如贝多芬。史隆则从不在会议中做任何笔记,前面所提到的那位企业家也是如此。有人靠写作来学习,有些人利用实际操作来学习,还有的人则是以自言自语的方式来学习。美国一位著作等身的知名的大学教授就对我说过:"我之所以教书,就是因为我必须听我自己说话,惟有如此我才有办法将这些东西写出来。"

        掌握自知之明的所有要点当中,了解自己如何学习,可算是最简单的一点。每次我问:"你如何学习?"对方多半已经知道答案。但是当我再问:"你有没有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很少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据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正是一个人日后有所表现的关键,不能这样学习的人,注定成绩平庸。

        光是问自己"我如何做事?我如何学习?"还不够。为了有效管理自我,接下来还要再问自己的是:"我适合与人共事,还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如果你与别人共事顺利,那么你必须再问:"在什么关系下共事?"

        有些人天生适合担任部下。二次大战美国陆军英雄巴顿将军(General George Patton)便是一例。巴顿当时是美军高级将领,但是当他被拔撰成为独立指挥官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将军(堪称美国历史上最知人善任的将领)曾有这样的观察:"巴顿是美国陆军有史以来最好的部下,但是他却会成为最差劲的指挥官。"

        有些人适合担任团队成员,有些人适合做顾问。有些人具有担任教练与辅导者的天赋,有些人则根本无法辅导他人。

        有些人在压力下充分发挥,有些人只能在安定平稳的环境下工作。另外,你愿为鸡首,或为牛后?几乎每个人只适合一种环境。因此有些人在大型公司,如通用电器或花旗银行表现优异,到了小公司却一败涂地。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我究竟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较能发挥,并有所表现?"许多人担任顾问的角色得心应手,却无法承受做决策的负担与压力。相对地,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协助他们思考,然后才能做出决策,勇敢自信地付诸行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组织中的第二号人物,一旦接任最高主管的位置,往往不能胜任。最高主管的位置,需要的角色是决策者。强势决策者习惯挑选亲信担任第二序位职务,这个人扮演顾问的角色很杰出,但是做老大就不行了。尽管他很清楚要做什么决策,但就是无法承担实际决定的责任。

        切莫忘记:不要试图改变你自己,因为成功的机会很小。相反地,你应该努力改善你擅长的工作方式。还有,不要去尝试自己无法表现,或者只能勉强表现的工作。

        ——以上摘自《21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著)

      • 家园 多谢水风兄的反馈:) 如有时间请继续!
    • 家园 简单说就是see,plan,do了~
    • 家园 精辟~~~

      有道理啊!

    • 家园 就此天才,引出彼天才-这才是中国的骄傲(老套话丫)

      同一贴,发在两主题,重点一样,怕没人气,嘻嘻。。

      由于吴莹莹的事情, 到了STANFORD 的 Wang Ying 的博客,牛小哥一个,

      俺现在正式成为此小牛的粉丝,就他说的两句话:“小女孩(指吴莹莹)怕人恶言相向,我却是毫不在乎,呵呵。给我留言想说啥就说吧”

      “ACM上我最好的成绩是世界第8,可那又如何?第8的荣耀的生存时间仅限于从比赛开始到比赛结束。”

      GoogleCodejem,赛后因为说他是从美国来的,还去和Google 抗议,

      此小孩子的思想高尚,心地善良,又不骄不躁,学习下苦功,不忘本,将来必成大器。本性纯洁呀,

      我老套落伍拉,跟不上你们新一代,从小的偶像:居里夫人,现在是这小小子。

    • 家园 ding
    • 家园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太重了

      学生不能质疑老师,小角色不能质疑大人物,等等。当然美国社会也不是绝对的可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但是可比中国社会强多了。在批驳和被批驳的过程中,对双方都是锻炼和提高。

      还有一点,中国社会太尊重权威。这就象让2000年的奥运金牌得主去垄断随后20年的冠军。都这样必然进步的速度慢。

    • 家园 鲜花, 丫精辟,天才的成长就象这嘿嘿填坑,如同一则

      就如我导师说的,一个人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必须要投入实践中, 然后继续补你的坑, 填呀,填呀,填到差不多了,天才就横空出世了。

      从兄弟我的经历看,就是这样的。一个证明,觉得还行,拿给老板一读,思维的跳跃,不够严密;马上呈现出来。再改,再看,再改。跟咱在这嘿嘿填坑,如一道理呀, 和软件的patch一样,缝缝补补的。

      读了此文,才知道,搞软件也要有天分呀。丫怎么把软件和艺术,体育并在一起了,没弄明白。

      • 家园 花上

        任何一个行业不再需要天才的时候就是这个行业成熟的时候。

        • 花上
          家园 软件行业离着成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以为有个visual basic就算自动化了,就成熟了,这是太浮躁了,中国人的老毛病了。 过几天好日子,给美国当了几天“工厂”,就要当世界工厂了,就想当世界一极了。 流了那么多血,奋斗了那么多代人,就为了小资们“冲动”这么一把。 看看,这都说哪去了。

          软件业经过二十年的启蒙,这才刚过了婴儿期,算是被大部分人接受了,是个三四十岁的人对软件也都有了个亲身体会了。 但是与软件对人类社会的真正改变这才是个开头,越往后其深度会越大,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会越高,不会再是学几天visual basic或html就能自称个程序员那么简单了。

          有些可笑的比较经常会拿软件与电话,电视机比来说明软件业一旦普及就差不多成熟了, 这就如同拿原子弹与火药发明后普及了烟花来比较一样可笑。 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加速度,越往后发展的量变到质变的时间间隔越小,但其间的代差并不会因此缩小。 以后我们再看微软IBMSun等的争斗史恐怕就象今天的人看打孔计算机一样可笑与不理解,但这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真正可笑的是那些以为天就是井口那么大的人。

          • 家园 软件行业是有其特殊性的

            评价软件行业的成熟度是很困难的,因为软件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是和硬件直接相关的。

            软件的功能,应用领域,甚至软件本身的生产,都不能脱离当前时间点硬件的发展和演进,很难想象敏捷开发的方法论产生于靠打孔带控制硬件的时代,那年头,想要敏捷,得问问打孔机的想法。

            关于应用,航天领域的软件和web程序的开发如果适用同一方法论,那么google那帮挂个beta就敢出来混的软件就是google人的判决书了。

            • 家园 对软件不成熟的看法还是Bill Gates的,看他最近的

              interveiw

              What comes through in this interview is the optimism of Bill Gates and his belief that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magic. Good magic. Powerful magic. Software is magic that allows people to do things they dream of doing. What's most telling is Gates's belief that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that we're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ealizing what can be done with this technology.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