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 -- 燕来

共:💬6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

    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

    (本文曾于1993年—1994年间印刷发表,于2000年在互联网发表。本帖修改于2005年7月,再改于2007年2月)

      内容简介

      笔者从古老的敦煌棋经中发掘出早已失传的先唐围棋的两种数子法, 从“子多为胜”的观念出发对唐宋数路法和明清数子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向全世界热爱围棋的人们呈献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优秀的围棋,使之发扬光大。

      一、最古老的棋经

    大约一千四百年前,时在北周(公元557—581),一位佚名先贤在写有佛经的羊皮背面手写下棋经一卷。因其被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故名《敦煌棋经》。《敦煌棋经》共存文字二千四百四十三个(藏文题记除外)。《敦煌棋经》原件现存大英博物馆。 北周写本《敦煌棋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棋经。

      二、“子多为胜”句原文

      “碁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碁制篇第六)

      三、“子多为胜”句今译

      将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译为白话文,就是:

      棋有“停道”与“两溢”这样两种局面,在“停道”或“两溢”的局面下,分别数出棋盘上黑白两方棋子的数量来进行比较,子多的一方为胜方。

      四、“路”(道)的表象与本质

      1、“路”的表象

      棋局结束后,黑白棋子各围住若干空点。唐宋时期的围棋以数“路”来计算胜负时,要从每块棋所围空点中扣除其基本眼位(基本眼位是指确保棋子存活的必不可少的最低数量的眼位)。

      (关于唐代数路法,请参阅赵之云先生“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之演变”一文)

      唐代数路法中的“路”与日本计目法中的“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日本计目法,(无共活时)棋子围住的空点都是“目”;按唐代数路法,从棋子围住的空点中扣除其基本眼位后,剩余的空点就是“路”。简单说就是,“基本眼位”与“路”皆是“目”,但“基本眼位”却不是“路”。

      图一:左下一块黑棋围地10目,黑方可从中任选两个不相邻的空点留作基本眼位。扣除这两个基本眼位后,这块黑棋有8路。

    ├┼┼┼┼┼┼┼

    ├┼┼┼┼┼┼┼

    ○○○○┼┼┼┼

    ●●●○○○┼┼

    ├┼┼●●○┼┼

    ├┼●┼●○┼┼

    └┴┴┴●○┴┴

    图 一

      2、“路”的本质

      “路”的概念具有地与子的双重性。“路”,既是“路点”(枰点)又是“路子”(活子)。

      “路点”,就是围空中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是为地;“路子”,就是能够生存在“路点”上的棋子,是为活子。(“路点”与“路子”皆简称为“路”。)

      路点与基本眼位,从表象上看,都是棋盘上的空点,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基本眼位作为棋子生存的条件——“气”,要任其空虚,不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路点,在保留了基本眼位的条件下具备了使棋子存活的条件,能有棋子生存于其上。

      棋局结束后,可以在路点上填入棋子,也可省略填子的手续而将“路点”与子等同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当认识到“路”就是活子。

      “路是活子,基本眼位为恒气”、“子路皆子,基本眼位非子”,这正是我国历代先贤关于围棋的正确认知,乃是围棋的真理。

      五、先唐两溢之棋

      “器中积水,满而流出曰溢。《孝经》云‘满而不溢’是也。白、黑两棋非满局,路各有多者为赢。”(见于《忘忧清乐集》张靖《论棋诀要杂说》刘仲甫注)

      从宋代国手刘仲甫的注语中,我们得知“非满局”是指有路的局面;同时,合乎逻辑地我们也得知“满局”是指无路的局面。

      溢,“满而欲溢与满而不溢”之溢,盈满也。“两溢之棋”,就是黑白两棋皆为“满局”之棋——黑白两棋皆填满无路而欲溢,又因拥有基本眼位而不溢,故曰两溢。

    图二:盘面无争

    7┌┬┬●●○┐

    6├●┼●○┼○

    5├┼●○○○○

    4●●●●○●○

    3○○○●●●●

    2├┼┼○○●●

    1└┴○┴○○●

    #abcdefg

       图二

      盘面无争、棋局结束后先要做棋,将棋做成“两溢”局面是最原始最自然又是最简单的做棋数子法。

      在各方的路点上填入各自的棋子,直到填满为止(因基本眼位非路,其上不得填子)。填后,就使黑白两棋皆为无路之满局,成为“两溢之棋”。

    图三:两溢之棋

    7●●┬●●○┐

    6●●●●○┼○

    5●┼●○○○○

    4●●●●○●○

    3○○○●●●●

    2○○┼○○●●

    1└○○○○○●

    #abcdefg

       图三

    将棋作成“两溢之棋”后再计算胜负。

    图三中,黑方有活子22枚,白方有活子21枚,本局判黑方胜1子。

    两溢之棋是先唐时期的围棋(敦煌棋经是唐代以前的作品)。

    先唐两溢之棋与应氏填满之棋对照如下:

      先唐两溢之棋,填满而无路,但每块棋都拥有基本眼位(公气应视为两方共有的基本眼位),棋盘上都是拥有恒气的活子。

      现今应氏填满之棋,填满而无眼(按应氏计点制规则,计算胜负时在每块棋的基本眼位上也要填入棋子),棋盘上尽是无气的死子。

    图四:应氏填满计点局面

    7●●●●●○○

    6●●●●○○○

    5●●●○○○○

    4●●●●○●○

    3○○○●●●●

    2○○○○○●●

    1└○○○○○●

    #abcdefg

        图四

      在图四中,按应氏填满之棋,黑方占地24点,白方占地25点,判白方胜1点。

      (应氏棋具之黑白棋子数量相等,总和比棋盘上的枰点数少1,故地多的一方会剩余一个空点,称为“胜空”。左下角的“胜空”表示白方胜1点)。

      在图二所示的同一局棋中,按先唐两溢之棋与按应氏填满之棋来计算,胜负互相颠倒。

      先唐两溢之棋之理论依据是“子路皆子,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将各方棋子所围的空点区分为路与基本眼位两类,只将路点与活子等同看待。无疑地,“子多为胜”的先唐两溢之棋是计活子的围棋。

      应氏规则填满计点之理论依据是“子空皆地”(中国棋院现行数子规则同此),不加分析地将包括了基本眼位的空与子等同看待,于是就在棋子与枰点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因棋盘上的枰点只能与无气的死子一一对应(有气的活子,其眼位便不能与子一一对应),所以,应氏计点制规则与中国棋院现行数子规则使现今地多为胜的围棋在实质上成为了数死子的围棋。

      六、先唐停道之棋

      道,即路。

      停,停匀、停分之停。停匀,均匀;停分,平分。

      停道,是指黑白两方路(道)的数量相等。

      棋局结束后,通过做棋,使黑白两方路的数量相等,就得到“停道之棋”。

      做棋手续如下:

      (1)从棋盘上提走各方的死子

      (2)分别数出黑白两方路的数量并算出其差数(数路时要扣除棋子赖以生存的基本眼位)

      (3)将盘面做成“停路之棋” ——两方路的数量不等时,由路少的一方从棋盘上取下若干适量的己方棋子以增加其路点的数量或由路多的一方在其路点上填入若干适量的己方棋子以减少其路点的数量,直至两方路点的数量为相等。

      (像这样做棋的理论依据是“子路皆子”——故可将子与路互换)

    图五:非停路之棋

    7BB┬●●○┐

    6B●B●○┼○

    5B┼●○○○○

    4●●●●○●○

    3○○○●●●●

    2WW┼○○●●

    1└W○W○○●

    #abcdefg

       图五

      图五中,黑方有5路(B处),白方有4路(W处),黑方比白方多1路,故本图所示局面非“停路之棋”。

      在黑方的路点(c,6)上填入一枚黑子(其意义是将黑方的一个路点换为一枚黑子),就使黑方减少1路,致使黑白两方路的数量相等,成为“停路之棋”。

    图六:停路之棋

    7BB┬●●○┐

    6B●●●○┼○

    5B┼●○○○○ 在黑方的路点(c,6)上填入一枚黑子

    4●●●●○●○

    3○○○●●●●

    2WW┼○○●●

    1└W○W○○●

    #abcdefg

      图六

      在图六所示停路之棋局面上,黑方有4路(B处),白方有4路(W处),为“停道之棋”。盘面上黑子有18枚,白子有17枚,判黑方胜1子。这一胜负结果与“两溢之棋”是一致的。

    停道之棋也是我国先唐时期的围棋。

      七、唐宋停子之棋

      棋是黑白两方轮番下的,每方每次下一子。当后下子的一方收后时,双方下出的手数是平衡的(唐代的围棋以数路法来计算胜负,赵之云先生对古棋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唐代围棋是要求后下子的一方收后的——收后的一手棋也可以下单官)。 因此,无争休止后,只需将棋局过程中各方被提走的棋子(俘子)和棋局休止后棋盘上各方的死子回填到各方的围空中,就简单地将棋做成了两方局子数量相等的局面。

    (局子,是回填做棋后存在于棋盘上的棋子。)

      图七:停子之棋(两方局子数量相等)

    7BB┬●●○┐

    6B●B●○┼○

    5B┼●○○○○

    4●●●●○●○

    3○○○●●●●

    2WW┼○○●●

    1└W○W○○●

    #abcdefg

       图 七

     图七所示的棋局,共34着,黑白两方各17着,做棋回填后棋盘上黑白棋子各有17枚,数量相等,其所示局面为停子之棋。图中,黑方有5路(B处),白方有4路(W处),判黑方胜1路。

      路,其表象是各方所围地盘中基本眼位除外的空点,其实质是有权生存在棋盘上的活子,数路正是计活子。唐代围棋之“路多为赢”正是先唐围棋之“子多为胜”——最终在棋盘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唐代时,遣唐使中的日本棋人向中国学习了围棋计算胜负的数路法。 遗憾的是,经过了一千多年,日本棋人却一直未能学懂!

      日本棋人未能透过唐代围棋数空的表象看出其数子的实质,不懂得数路法的原理,遂将唐代围棋之“子多为胜”误认为“围地多胜”——这个根本性误解正是今人迷失了围棋的根源。

      八、明清停虚之棋

      到了明代,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再一次发生重大改变,人们用还棋头数子法取代了唐宋时期的数路法。

      做出改变的原因无它,仍然是为了避繁就简——使胜负计算的操作手续更加简便。

      同唐代数路法相比,明代还棋头数子法有如下优点:

      (1)棋局过程中不必保留俘子,做棋时也不必将俘子与死子回填;

      (2)利用两方复子数量之和为定值361,计算胜负时可以只数一方,将这一方的子数与180.5作比较便可立即知胜负。

      什么是还棋头呢?

      还棋头,就是由棋块多(实质是眼位多)的一方找还棋子给另一方。

      为什么要在数子计算前还棋头呢?

    先唐的围棋、唐宋元的围棋都是“子多为胜”(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的围棋,而不是“地多为胜”的围棋。因此,我们应从明代以前的中国古棋“子多为胜”的“实事”中来求得明代还棋头数子法的“是”。

      笔者在《计活子围棋规则》中提出的还棋头数子法原理如下:

      (1)子的概念的扩充——虚子、实子与复子

      采用简便方法来计算胜负,做棋数子时就必然要引入子的新概念。因此,产生若干关于子的新名词。

      假想在眼位与公气上有虚设的棋子存在时,这种假想虚设的棋子叫做“虚子”。 相对而言,真实的活子(包括路子与局子)叫做“实子”。虚子与实子合在一起叫做“复子”(好比数学中虚数与实数合在一起叫做复数)。

      (实子又叫做“真子”;虚子又叫做“假子”或“块眼子”——棋块基本眼位上的子)

      (2)还棋头数子法原理

      做棋后,若使黑白两方虚子数量相等,则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数量之差。于是,可比较两方复子的数量来计算胜负——这便是还棋头数子法的原理。

      人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就会知道正是为了平衡两方“虚子”的数量才产生出“还棋头”的操作手续。将非子的眼位假想为“虚子”并平分给黑白两方——这便是还棋头的真髓。

      在图二所示无争局面上,白方有两块棋,黑方有一块棋,白方比黑方多一块棋(多两个眼位),将白方的4个眼位视为白方的4个虚子,将黑方的2个眼位视为黑方的2个虚子,白方就多得了2个虚子。为平衡两方虚子的数量,应由白方还给黑方一个虚子——这一还子手续叫做还棋头(一方比另一方多n块棋,这一方便应还给另一方n个虚子)。

    从(f,1)处取下一枚白子并放上一枚黑子,就将棋做成了两方虚子数量相等的局面。还棋头后的局面,叫做“停虚之棋”。

    图八:停虚之棋(还棋头以后之局面)

    7┌┬┬●●○┐

    6├●┼●○┼○

    5├┼●○○○○ 从(f,1)处取下一枚白子并放上一枚黑子

    4●●●●○●○

    3○○○●●●●

    2├┼┼○○●●

    1└┴○┴○●●

    #abcdefg

    图八

      还棋头后,在图八所示停虚(两方虚子数量为相等)局面上,将子与空(包括路点和基本眼位)都看作“子”(即复子),数出黑方有复子25枚(其中有3枚虚子),白方有复子24枚(其中有3枚虚子),判黑方胜1子。

    可见,明代还棋头数子法计算胜负的结果与先唐、唐宋的围棋是完全一致的。

    若以归本数言胜负,则本局黑方有25子,比其归本数24.5子多半子,故本局判黑方胜半子。显然可见,黑方比其归本数多半子等价于黑方比白方多1子。

      说明:

      从理论上说,清理完死子后的“还棋头”手续应分为如下三个步骤来实施(以图二所示棋局为例):

      (1)在黑方的2个基本眼位上设置2个黑方的虚子,在白方的4个基本眼位上设置4个白方的虚子。

      (2)将白方的一个位于基本眼位的虚子与(f,1)处的那个真子互换位置。

      (3)将(f,1)处的那一枚白方虚子取下,在该处放上一枚表示黑方虚子的黑子。

      在实际上,操作手续只是将黑白棋子交界处(f,1)的一枚白子换成一枚黑子——真的很简单。

      九、中国古棋简便算法的原理

      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人们建立起“子路皆子,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的概念,先后找到了三种做棋数子的简便方法,计算胜负的手续就变得更简单了。

      简便算法的原理如下:

      1、做棋后,若使黑白两方路的数量相等,则两方局子(摆放在棋盘上的活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于是,可比较两方局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这便是《敦煌棋经》记载的先唐停道之棋的算法原理。

      2、做棋后,若使黑白两方局子的数量相等,则两方路点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于是,可比较两方路的数量来判定胜负——这便是众所周知的唐宋比路之棋的算法原理。

    这里,先唐停道比子之棋与唐代停子比路之棋就好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但唐代数路法做棋计算的操作手续更简单也更方便。

    3、做棋后,若使黑白两方虚子的数量相等,则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活子总量之差。于是,可比较两方复子的数量来判定胜负——这便是明清停虚比子之棋(还棋头)的算法原理。

      十、中国数千年传统围棋的真谛

      中国围棋,在大约四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其计算胜负的数子方法不断地演变。 但变中有不变,万变不离其宗,永远不变的是“子多为胜”的根本。中国历史上的围棋,都是子多为胜的围棋。而“子多为胜”的真义就是——在最终局面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

      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以“子多为胜”(最终在棋盘上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以“子路皆为活子,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的认知为依据来做棋计算——这便是中国数千年传统围棋的真谛。

    (修改于2007年2月)

    请进入下面的地址,阅览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系列文章:

    燕来围棋文集(古风围棋文化网)

    http://www.gf99.cn/wq.asp

    燕来围棋文集(中国围棋网)

    http://blog.weiqi.cn/index.php/130/action_spacelist_type_blog.html

    围棋大革命(TOM棋圣道场)

    http://blog.tom.com/blog/index.php?username=yanlai_zhang

    燕来围棋文集(西西河中文网)

    http://www.cchere.net/user/%D1%E0%C0%B4/1,2/

    燕来围棋文集(网易的博客)

    http://blog.163.com/yanlai_zhang/

    燕来围棋文集(搜狐网)

    http://89yanlai.blog.sohu.com/

    燕来围棋文集(新浪网)

    http://blog.sina.com.cn/u/1052466433

    .

    关键词(Tags): #围棋#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元宝推荐:李禾平, 通宝推:zen,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