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 漫话三国人物_刘备(2) -- proe1234

共:💬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漫话三国人物_刘备(2)

吕布和刘备都是名人,吕布的名人是打出来的,刘备的名人是吹出来的。刘备自称是皇亲,说自己是汉景帝儿子中山王刘胜的后代。且不说在汉武帝的时候,刘胜的儿子因为进献给太庙的酎金成色不纯就已经被除国,再到东汉末年,鬼才晓得他的子孙到了哪里。

刘备就是也姓了一个刘,他爷爷当过一任县令,他早死的爸爸当过衙门里的小吏。他没有什么依靠,就从小和现在幼儿园小朋友姓孙就说自己和孙悟空沾亲似的,到处跟别人吹他是皇亲。不过幼儿园小朋友长大了会知道不好,不会再说。可刘备是一直执著地说,说到自己也有些相信.

刘备除了喜欢神经质地把“汉室宗亲”挂在嘴上外,一般还是很沉默寡言的,以示稳重,好让别人和他自己更加相信自己是汉室宗亲。现在有些不懂或者反应迟钝的人,也和大耳朵一样故作深沉状。

最初刘备的生计是汉朝认为的贱业,半工半商,弄些个草鞋席子什么的卖卖,后来遇到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等人,靠着一张嘴,骗得张世平拿出钱来给他组织黑社会。

以商人集团为主要支柱的刘备帮会本来是要被东汉的士大夫集团镇压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看来,刘备之流应该是属于无赖子弟的。而此时,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开始起事,说的比刘备的皇亲来头还大:“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刘备等一帮无赖子弟一向以打架著称,就被征召为民团配合官军作战。刘备的帮会,欺行霸市还可以,对付武装起来的黄巾就不大顶用了。刘备很窝囊地被打翻在地,跟着就是装死,看来黄巾没有割对方耳朵记功的章程,刘备就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一对引以为豪的大耳朵。

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刘备,算是镇压黄巾的功臣,在黄巾的张氏兄弟破灭后当上了汉王朝的安喜尉,算是正式国家公务员编制。得了官的刘备更加正经了,帮会是不搞了,立志要当汉王朝的好官。

可是他的好官没有当多久,汉王朝要搞减人增效,有自知之明的刘备,不再拿着一副喜怒不行于色的劲了,做了一件有血性的事情,就是把郡里派来的督邮绑在树上,用鞭子痛打了一顿,然后把自己的官印挂在督邮的脖子上,弃官而去。比起后世的陶渊明听说督邮要来,长叹一声:“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间小儿折腰”。回老家去种菊花看南山的潇洒来,刘备的所为倒更有些男子气概。

初次官场失意,让刘备知道仅仅是自称皇亲是没有用的,仅仅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官也是没有用的,要想出人头地,或者就是活得体面,要有自己的靠山,要有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来赏识他,重用他,给他机会。在那样一个世界,替朝廷卖命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朝廷是虚幻的,皇帝是不知道的,替某个具体的官员卖命才是现实的。想通了这个道理后,刘备开始了自己的投奔生涯。

[待续]

家园 刘备的儿子刘禅

刘禅作为蜀国的亡国之君,能够得终其天年,与他的“乐不思蜀”是分不开的。刘禅在作假上绝对是要超过刘备的,仅仅是在司马昭的面前说“此间乐,不思蜀”,肯定是不能够完全取信于司马氏的。后来他原先的臣子帮助他完成了这个谎言,也就是第二天向司马昭表明思蜀,让司马昭觉得他当初说的是真心话。人们最容易受骗的时候,就是他们自己自认为聪明的时候,人们自认为自己聪明的时候有两个:一个觉得自己骗别人骗成功的时候;一个是觉得自己识破了别人的谎言的时候。刘阿斗就是靠这个骗过了狡猾的司马昭,得终其天年,也最终骗了几千年的中国人,说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刘禅作为一个人来说,比东吴的孙皓和魏国曹丕以后的混蛋皇帝都要好得多,除了亡国,实在没有什么劣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斗才是中国知识阶级理想的明君,也就是那种传统评话中对军师或者宰相言听计从的老实人。阿斗对于诸葛亮及其后任者的信任和倚重公允地说是远远在齐桓公任用管仲之上的,《出师表》那种老子教训儿子的口气不是一般君主所能够受得了的。齐桓公手下可是开方和易牙三个人,阿斗不过在后来有一个反对者也说不出什么罪状的宦官黄皓。不是阿斗没有放权,是自比管仲的诸葛亮没有管仲的能力。非阿斗负仲父,是诸葛负阿斗罢了。

家园 【评论】后主刘禅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难怪周寿昌在他的《三国志集解》中一反世人对阿斗的评价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家园 漫话三国人物_刘备(3)

四处投奔

刘备投靠的人确实不少。在离开安喜县后,他碰巧遇到了奉何进命令出来募兵的都尉毋丘毅,当时都尉大人在下邳碰上了强盗。刘备戴罪立功,打退了强盗,又当上了芝麻官。可乱世里的芝麻官不好当,没多久,刘备就“为贼所破”,投靠老同学公孙瓒去了。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讨伐什么董卓,以至于有“三英战吕布”的辉煌,不然一向很回护他的陈寿一定会在《三国志》里给他记上一大功。

随后,刘备就是跟着公孙瓒的同盟青州刺史田楷混,和袁绍打仗,有了些战功,被公孙瓒委任为平原相。到了兴平元年的时候,陶谦把曹嵩杀了,引来了曹操的疯狂报复。陶谦就向田楷求救,刘备作为田楷的下属,一起去援助陶谦。当时刘备的手下有包括乌丸骑兵在内的千把人,另外“略得饥民数千人”,就是田楷手下的一个小跟班。陶谦为了让刘备替他卖命,给了刘备四千丹阳兵作为收买条件,于是刘备就不跟田楷了,改跟陶谦混。郯城一战,刘备大败,退守徐州。恰巧这时候陈宫叛迎吕布,曹操后院起火,曹军被迫回师兖州。此刻在徐州城里的陶谦和刘备因为此前的惨败,已经没有能力对撤退的曹军进行追击。这年冬天,陶谦在忧急中死去,刘备捡了现成便宜,在当地大商人糜竺等人的拥戴下,占有了徐州。看来刘备确实有商人缘。

兴平二年初,刘备还没有找到当一方封疆大吏的感觉,被曹操打败的吕布就来投奔刘备,从而使刘备很有些忘乎所以。骤然大阔的人往往是这样的,人绝大多数只在痛定思痛的时候才认真审视自己,有畏惧感。其实非常之福和非常之祸一样,都是超出了一个人的承受范围和把握能力,在非常之福或者非常之祸中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非常之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非常之祸更可怕,非常之祸不过是几块石头向你砸来,你还可以闪避;非常之福则是裹胁着你撞向石头的洪水,逆水行舟顶多不进,顺风顺水把握不好会触礁身亡。刘备以一个外来户兼名微之辈占有徐州,自然有很多陶谦的旧将不服气,可刘备真以为自己是汉室宗亲,别人都应该支持他。他把自己看成了正义的化身,对淮南谋划着称帝的袁术虎视眈眈;当然四世三公的袁公路连他的庶兄袁绍都看不起,何况一个大耳朵?于是双方在盱眙对峙,陶谦旧将,也就是当年和刘备一起镇守郯城的曹豹向吕布献出了下邳城。刘备军心大乱,加上后勤匮乏,先是士兵逃往,后是败给袁术,进退不得,只好投降吕布,大耳朵的故主算是又多了一个。

到了建安三年,曹操在下邳把吕布给抓住了,吕布向曹操服软,想改给曹操当将军。在旁边的刘备想起了老婆两次落到了好色之徒吕布手里的遭遇,就不失时机地向曹操进言,让他吸取吕布两个故主丁原和董卓的教训,曹操听了他的话,把吕布给勒死,带着他回到了许昌。

从毋丘毅算起,加上公孙瓒、田楷、陶谦、吕布,曹操应该算是刘备的第六个上司,刘备对这位上司不是很满意,因为他自认为是皇亲,而曹操是赘阉遗丑,所以他比袁绍袁术更妒忌曹操。于是他就和没落贵族董承等人谋划着杀曹操。 心怀鬼胎的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胸无大志,平时关起门来种芜菁,想让曹操丧失对他的警惕。可这番做作是瞒不过曹操的,曹操象看耍猴一样看大耳朵自作聪明的把戏,觉得大耳朵作假的功夫也就这样,大耳朵当年出去卖草鞋都不种地,现在种哪门子地?他要是安分人也不会刚当上徐州刺史就和袁术对掐。只是曹操觉得刘备是怕了自己,心理上很满足,就请刘备到府中喝酒,也就是有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刘备是英雄的目的就是间接地告诉他,识破了他的骗局,刘备一听把筷子都吓掉了,然后以怕听雷声做借口搪塞。曹操当时仰天大笑,是为了这个喜怒不行于色的大耳朵被他吓得语无伦次而开怀大笑,并不是受了大耳朵的骗。

刘备趁着邀击袁术的机会跑到了徐州,袁术没有伏击到,却谋杀了曹操的徐州太守车胄,曹操听说后大怒:“竖子敢尔!”原因是曹操并非不知道大耳朵外君子而内小人,只是没有料到他敢于这样大胆。曹操果断进兵徐州的行动也让刘备出乎意料,因为他认为曹操要防着河北的袁绍,暂时不会来打他,心里还打着等袁绍和曹操两败俱伤的时候捡现成的便宜。当他看到曹操亲自带兵前来的时候,大惊之下,只做了象征性地抵抗就逃跑到河北去投奔袁绍,而不是投在荆州的正牌汉室宗亲刘表。因为在刘备看来,一则袁绍比刘表更有前途,再则他这个冒牌皇亲和刘表这样的正牌比不免失色不少。

[待续]

家园 由关羽之死引出的一件阴谋和两件冤案

关羽大意失荆州,使人常掬一捧英雄泪。然而此事颇多疑点,从攻樊城到丢荆州再到兵败身死,蜀汉有至少半年的时间救援关羽。况且刘备在战略上早就该想到关羽出荆州,即使刘备想不到诸葛亮也该想到。而关羽既出,前无方略指示后无援兵接济,以至关羽要自求于孟达刘丰,可见整个蜀汉的战略安排是多么混乱。

然而,益州并非无才,文有孔明法正,武有张飞黄忠魏延等等都还在,大耳朵也不是糊涂人,没道理会闹到这么狼狈。由此可见,关羽必然应该是死于蜀汉统治集团的内部争斗,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出于政治考虑故意搅浑水阻止了益州作出合理的战略安排。这个人最有可能是刘禅,而他很可能是受了法正的鼓动(为了日后争权)。而诸葛亮出于种种考虑并未阻止他们,等刘备发现此阴谋的时候大事已不可挽救,于是孔明借机暗地里弄死了法正,即保住自己又除掉一政敌(我们知道,刘备有一段时间已经更加信任法正而不是诸葛了),刘备为了维护大局稳定对此事睁只眼闭只眼,把一腔火都发在东吴身上了,于是关羽之死遂成疑案,后人都叹是他大意所致,冤啊!

此事到这里还没有完,其后又有两个人吃挂落被这一政治阴谋的余波淹没。

第一个是刘丰。当初法正可能提前给了关羽一些许诺暗示,如万无一失必派援军什么的,这样关羽才大胆出荆州,及至战败,求救于刘丰孟达,无意中透露了法正当初的阴谋,刘丰怕沾包不敢出兵,其后又向大耳朵或诸葛亮交待了所知道的事情,后二者为灭口以见死不救为借口干掉刘丰,逼反孟达。

第二个是魏延。法正刘禅谋划的时候可能牵扯到了魏延,不管他最后到底有没有参与,反正沾上腥味儿洗不掉了。于是诸葛亮就看他越来越不爽,还想出诬陷人家有反骨的阴招儿来。魏延要出子午谷,诸葛亮也担心他要借机反叛所以不允。最后终于派个实际上真有反骨的杨仪杀死了他。也是件千古奇冤!

回想白帝庙托孤,大耳朵叫过孔明耳语,竟吓得中国千古第一计谋人物汗流浃背,究竟说了什么?可疑!他们的谈话无第三人听见,怎知是什么“你可取而代之”之类呢?要我想,大耳朵应该是这样说的:“小样儿,别以为你当初和法正搞的那些事我不知道,你借机除掉他我就不追究了,不过以后小心点辅佐我的儿子,不然做鬼也不放过你!”由于孔明老搞些借东风之类装神弄鬼的玩意儿唬人,久而久之自己都信了,人也变得比较迷信起来,所以听了刘备要变鬼的话就害怕起来,于是就鞠躬尽瘁,成了一代名相。

如此解释就一切事情都合理了!

家园 漫话三国人物 - 刘备卷(4)

刘备投奔的第七个上司袁绍并非没有称帝的野心,而且和他的第二个老上司兼好同学公孙瓒的死有直接的关系,可这时候刘备可以把义气暂时忘掉。刘备之所以能够投奔成功固然是靠了老师郑玄的推荐,另外他当年在公孙瓒手下当平原相的时候就曾经举荐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当孝廉,算是早就暗送秋波。

刘备在袁绍手下先当和曹操作战的急先锋,跟着颜良、文丑的屁股后头渡河作战,结果正面战斗确实太危险,白马颜良被杀,延津文丑跟着毙命,刘备仗着多年练就的逃跑本事才留下条性命。惊惧之余就向袁绍请令,到曹操后方的汝南去搞颠覆,和当地的黄巾余党刘辟等人作乱,结果让曹仁给灭了。等到官渡之战后,曹操亲自带兵来围剿,已经吓破胆的刘备才去投汉室宗亲刘表,也就是他第八个上司。

荆州要冲

刘备的第八个上司刘表,不但是正宗的皇亲,而且是东汉末年正宗名流,与汝南陈翔、范滂、鲁国孔昱、勃海苑康、张俭、南阳岑?y等人号称八友。这里面的范滂、张俭可是第一流的名士,晚清维新党人谭嗣同著名的那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里的张俭就是这位东汉名士。汉灵帝时候,大捕党人清流,张俭窜身草莽,因为天下知名,每每有人冒着破家的危险来保护他,其中就有那位圣人之后孔融。刘表可能因为是正宗皇亲,倒没有成为通缉犯。在大将军掾的任上做得很稳当。汉灵帝死后,刘表做到了荆州刺史的肥缺,属于是累官不失州郡的正常升迁,就跟现在国企里你只要是个全日制本科生,最终一个工程师是跑不了的一样。

刘表对刘备的意见就是利用,但不是重用,以刘表的名士出身,对刘备的帮会出身,骨子里是有着一种看不起的。名士不是各地都有,商人却是各地都有,乱世里的和刘备一样的豪强之辈也是很多。荆州在刘表手下不得意的人,很多和刘备倒是臭味相投。于是在新野形成了一个以刘备为中心的圈子。

在曹操对袁绍残部进行作战的时候,刘备在博望坡曾经利用夏侯??的轻敌冒进,取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在曹操进讨乌桓的时候,刘备向刘表提议趁机袭击许昌,刘表作为老官僚,一方面不愿意冒险,一方面出于对刘备的戒心,并没有答应。

诸葛亮,当是刘备在破夏侯??之后寻访的。三顾茅庐固然是因为刘备在荆州穷极无聊,不使自己真的在安逸的生活中堕落,找些事来做做。另外一方面,刘备也是想改变自己帮会分子的形象,如同现在越是自己文凭不行的企业领导,越喜欢在招聘的时候把文凭放在第一位。可能当初刘备也想如现在一些企业家娶个女大学生什么的,通过肉体的关系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但是当时他还不具备那方面的吸引力,要知道女大学生找土财主叫贪财,找有足够金钱和势力的就叫慧眼识珠。刘备就只好找知识分子的朋友了,就是知识分子中如蒯越等当权派也不会搭理他。至于正在南阳的隆中养望的诸葛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可惜“时人莫之许也”,推许他的只有崔州平、徐庶等一伙在野的知识分子,因此不是很计较刘备的地位。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把原先替刘表打算的 战略改了改,跟刘备一说,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隆中对”和当年鲁肃告诉孙权的“酒桌对”是差不多的,尤其是核心――暂时别和曹操动手,曹操不好对付,柿子捡软的捏,对付刘璋等老实头,然后据险而守,等待曹操老死再说。

诸葛亮一直是在撺掇刘备夺取荆州,刘备也有这个心,不然也不会一直和荆州的地方势力勾勾搭搭,甚至介入刘表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夺继承权的争斗。由此可见,刘表有意将荆州让与刘备的说法很靠不住,既然他不惜为了刘琮犯夺嫡立庶的规矩,如何肯为一个刘备来放弃自己的爱子刘琮呢?

等到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旌麾南指,刘表惊惧而死,刘琮投降。失去了战略后方的刘备只有逃走一途,临走的时候不免要裹胁新野的老百姓,向东南直奔战略要地江陵。三国时,中国的人口锐减,人是和黄金一样的宝贝。不想曹操率领铁甲军,一日一夜强行军三百余里,从南迂回邀击刘备。五千曹操的铁甲军在当阳长阪大破刘备“众十余万”的乌合之众,刘备和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引几十骑向东北方向的汉津逃跑,被十几万老百姓阻隔的曹军追之不及。

至此,荆州要冲被曹操所占领。诸葛亮的“隆中对”眼看就要破产,刘备在盘算的是往哪里跑。而不甘心自己的“酒桌对”就此泡汤的鲁肃,带着孙权的密信来到了刘备的败军之中,使刘备下定了投靠孙权的决心。鲁肃带上诸葛亮去孙权那里把事情敲定。

在樊口翘首以待的刘备,终于盼来了周瑜带领的东吴水军,想吃颗定心丸的刘备以犒劳为名宴请周瑜,却遭到周瑜的拒绝,让他想见面就到东吴的军中。此刻的刘备想来是很懊恼的,不知道他想没有想到自己当初对许汜:“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的湖海之士的豪气。有求于人的刘备只有低声下气地去见少年得志的周瑜,谁让周瑜现在是他救命的稻草呢?在得知周瑜只带了三万兵马的时候,刘备更是百感交集,既担心周瑜失败,又想快意地看到这个不把他放在眼里的青年将领吃亏。于是,刘备就在夏口采取观望态度,在曹操赤壁兵败后,这种犹豫的态度使他在追击曹操方面大大落后于周瑜,抢荆州的地盘的速度上也大大地落后于东吴了。因此在荆州的失意士大夫对他进行投奔的时候,他竟然到了没有地方进行安排的窘境,只好上门去求孙权让周瑜划拨一块地盘给他,顺便当了东吴的上门女婿,冒险到东吴迎娶女权主义者孙尚香,完成了农民企业家娶女大学生的过程。

[待续]

家园 【文摘 】漫话三国人物 _ 刘备(5)

轮回

用人为政

刘备的用人方式是有他的特点的,那就是帮会模式,靠拜把子、讲义气等为精神纽带来建立自己的统治。这是和他的出身、经历分不开的。曹操和孙权都是真正的官僚士族家庭出身,是名门望族,都有一帮亲朋故旧,可以靠亲戚门第关系建立起自己的骨干;曹操更有足够的实力,并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加上本是朝廷庙堂之官的出身,可以进一步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刘备出身是寒微的,论门第家族,他只能依附别人;论官场秩序,他根本就没有资格说话。刘备要发家只能是依靠小集体主义的义气作为自己组织的精神基础。

荆州有个名士裴潜对刘备的评价是:“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说的就是他这种帮会式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是介于社会和家族之间的怪胎。义气是超越家族血缘的,所谓异姓兄弟,不需要血缘亲情来维持,“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信条实质上又是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的反叛。对于社会,义气则体现了小团体性,维系的不是什么爱国忠君的大义纲常,而是相对狭隘的无原则的朋友之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又是凌驾于大义的。“义气”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特殊现象,不是个性化的人,而是个性化的小团体,这种团体不能够说是政党或者是政权的雏形,而恰恰是政党和政权的危害。“义气”的基础,是对政府或者政权的绝望,同时也是对血缘和个人能力的失望。这种精神基础,一方面决定了刘备集团的坚韧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这个集团发展上存在的瓶颈。

刘备当年屡战屡败,而关羽、张飞等人还一直追随着他,依靠的就是所谓的义气。同样也就是义气,让刘备不可能在徐州把更加骁勇的吕布放进核心位置,也不可能让陈登这样的文臣超过自己大舅子糜竺等人地位置。到了荆州的刘备,应该是对这种精神基础的瓶颈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始吸收荆州的土著,逐渐改变自己集团的帮会性质。等到自称为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的前将军、张飞的右将军相并列,不封张飞为汉中太守而力排众议启用后进的魏延都是这种向政权化的转变的妙笔。

刘备集团在政权化转变的时候,是缺乏如荀??、郭嘉那样的人才的。诸葛亮在刘备转变集团性质的时候,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相反,马超归降,关羽来信问马超才能可比谁?意思并非是一定要超越马超,可是诸葛亮为了讨好关羽却复信说马超不过是勇猛而已,以贬损新进的马超来抬高关羽。在刘备准备封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诸葛亮更是建言:“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止;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诸葛亮的胸襟上其实是不如刘备的,其他人的政治见解也不能够给刘备以帮助,这也就注定刘备集团的政权化事实上是难以成功的。这也就注定了刚刚有点规模的刘备政权里有限的人力资源不但不能够充分协作,相反相互掣肘,朋党之风盛行,其政权效率甚至还不如刘关张东逃西窜的时候。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在口口相传中被神话到了近乎完人的程度,所谓“诸葛多智,而近于妖”。诸葛亮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史实上的诸葛亮,还是传说中的诸葛亮,也恰恰都反映了中国仕进知识分子独有的劣根性。

自来读演义的比读正史的要多,就先谈谈演义里的诸葛。演义里的诸葛亮和中国其它演义小说里的智多星角色是一样的,聪明,聪明到要处处表现他的聪明。而很不幸,他们的聪明往往是用在耍弄耿直的下属和暗地里耍弄他们的上级上的,对于敌人,他们的耍弄往往是赚了些小便宜,就不见获得什么大收获。越浅的水就越容易浑浊以显得深不可测,越没有什么本事的人就越喜欢弄玄虚来掩盖自己的平庸,不管是什么战役,他们总要造出些个神秘感来,谁都是他们手里的木偶,听他们摆布,越是自己人越要受他们摆布。传说里的诸葛亮们眼里,别人都是无知的群氓,越是自己人越无知,越愚蠢,越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连被他们捉弄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才够他们的好伙伴。甘心被他们捉弄并言听计从的领导是才算是好领导,甘心被他们捉弄甚至耍笑的同事和下属才算合格。归根结底,诸葛亮们的眼里,自己是天生优越,天生高人一等,谁都要尊重这种优越,谁都要遵从这种优越,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是优越的,和他们是没有平等的合作的,平等是他们对恭维者的赏赐和对换取官帽的银两。现实里自以为的诸葛亮们,每每也是这样的世界观,看不起任何人,可是又往往没有看不起的理由,因此,每每也更被别人看不起。

史实上的诸葛亮之所以最后堕落到廖化当先锋的境地和这种劣根也是分不开的。鞠躬尽瘁的背实质是事必躬亲,事必躬亲的原因是对下属的不信任,无能的固然不能够信任,有能的则更不能信任。或者,有人会提到姜维,事实上姜维在诸葛亮的心里不过就是“鹰犬之任”,诸葛亮死后命令统率全军回朝的是那个小人杨仪,诸葛亮的继承人是蒋琬,然后是费掉。后来被一个刺客宰了的费先生,在压制姜维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只有持这种观点的人,才是诸葛亮觉得能够托国的人,不然就至少是个浮躁。姜维能够得诸葛欣赏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是资历不如,只身来蜀,没有依靠;另一个是因为诸葛亮当年兵败于张嗔的时候,得姜维和拔西城县数千老百姓入蜀是唯有的政绩,如何不需要夸大呢?姜维这样的人才在蜀国的用人体制里能够最后掌权只能说是运气好,适逢其会罢了。

中国主流文化里学而优则仕的人才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种劣根性的破坏力,为了保住自己政治上的位置、学术上的位置,具有这种劣根性的知识分子总在有意无意地干着忌贤妒能、戕害人才的勾当,从战国时的庞涓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要还没有被后来者所打倒,这些人的身前身后名都算得上是堂皇而至于高尚。

[待续]

家园 (1) 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