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关羽在荆州的七年与三分格局的最终确立 (zt) -- zzw78

共:💬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论关羽在荆州的七年与三分格局的最终确立 (zt)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虽然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但要真正完成三国代汉,还有两个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三大实力集团对当时其他残余割据势力的征服(如曹操取马超、张鲁,刘备取益州、汉中,孙权攻淮河流域);二是作为“天下中心”的荆州问题的解决。荆州是三个集团力量角逐的最核心地区,这里没有一个最终的解决,三分的割据就不可能稳定。荆州问题涉及曹、孙、刘三方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拉锯式的较量。而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镇守荆州、居天下之中心的正是汉寿亭侯关羽。这七年中,关羽有兢兢业业的坚守、有“威震华夏”的成功、再有败走麦城的结局。其间的风云变化,又何止是“大意失荆州”这五个字的成语所能概括的……

一、攻蜀时期的荆州(建安十七年-建安十九年,212年-214年)

建安16年(211年,以下均用公元纪年),刘备入川,窥伺益州。212年,庞统死,四川战事吃紧,刘备乃命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以及荆州主力军入川支援,后方只留下汉寿亭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关羽,率领荆州少部分兵力坚守着自己唯一的后方。

对关羽而言,面对东边孙权、北边曹操两个强大的势力,仅仅以荆州兵力(况且只是原来荆州兵力的小部分)据守,压力实在是巨大的。但是,这时候时局的重心在东西两线,刘备在益州作战,而曹操在江淮地区也正同孙权进行着反复而剧烈的争夺。因此,在刘备攻取四川的3年间,关羽所承受的压力虽然巨大(防御、后勤、治理。注意,刘备在前线作战,给养和兵员的供给压力全在荆州)。总体上看,这3年的荆州形势很稳定,而关羽的能力和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论证,其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并可以独当一面的大才(孙权、曹操对他的忌惮以及荆州人对他的景仰是事实)。

二、争夺汉中时期(215-219年夏)

时间来到了建安20年,即公元215年,赤壁大战已经过去七年了。孙权在江淮(安徽地区)和曹操的殊死较量稿一段落,双方在合肥一线的东部疆界基本确定。回头一想,孙权懊恼不已:赤壁战后,曹操好歹平定了关中,刘备更是刚刚取得益州,而自己忙活了好几年,居然没什么收获――这如何了得!!于是,坚固的孙刘联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215年,“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这时,孙权对刘备这个盟友算是心凉了:我在东边顶着曹操的压力作战,让你安心去四川,现在居然这样!于是,一场争夺似乎不可避免了。

孙权在诸葛瑾斡旋彻底失败的情况下,首先是单方面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长官去“上任“,算是半文半武的一种手段(他似乎还不想与刘备彻底决裂)。但是三个“长官”被关羽赶回来了,于是孙权不得不诉诸武力了。

孙权的部署:1,派吕蒙率领鲜于丹、徐忠、孙规等领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2,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3,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这样,以关羽一人的势力,是不能分兵对抗的,于是紧急向四川的大哥求助。

刘备当然不是吃亏的人,于是迅速作出反应,他亲自率领5万人马赶到公安,驻扎长江北;命令关羽帅3万人马进兵益阳。兄弟二人分居长江两岸,冲击孙权。孙权见形势不好,赶紧命令吕蒙回江北救助鲁肃。双方剑拔弩张,于是,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形势紧张到了极点。

刚巧,北方的曹操这时进兵汉中取张鲁,这可直接威胁到刘备的背后,刚刚到手的四川危急!刘备权衡轻重,还是迅速与孙权讲和,条件是,双方瓜分荆州地区,荆州、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归刘备。双方继续维持了联盟的关系,但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孙权接受这个条件,应该是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1,北方曹操巨大的实力使孙刘联盟的存在仍有必要,这是根本的;2,刘备开出的条件基本可以接受,两方的边界从湖北东部到了湖北中部;3,眼看刘备于曹操的一场战争在即,自己没必要先动手,可以相机而动,坐为渔翁。而如果死磕刘备,刘备必然联曹,自己的压力就大了。

于是,刘备又匆匆入川,经营北路。到219年夏天,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刘备又取得巨大的胜利,刘备与曹操集团的西部边界从此基本也确定了。于是,似乎所有人眼光有一下子又回到了荆州。

从215年与孙权平分荆州到219年,这4年中,关羽的压力继续加大,一是自己的地盘和实力受到削弱;二是孙刘联盟已经危机四伏,不可信赖了;三是曹操方面的压力继续存在,而刘备正在集中精力稳定益州形势,并与曹操争夺汉中。我们对关羽的才干和威望还是要有充分的估计:单刀赴会等小说的情节,暗示者关羽正承受着两方面的巨大威胁,并且斗争形式是多样的。从215年的冲突中可以看出,一旦孙权倾兵来功,荆州只能固守,是没有反击的实力的。

这一时期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当时在实力对比上,刘备对孙权应该已经占有了相当的优势,这从双方215年的军事对峙中孙权的捉襟见肘与接受和约可以看得出来;二是,在215年刘备出川的时候,他有没有与这个阔别已经3年的二弟会面?似乎是个迷,我觉得以二人的关系与感情来说,应该是见了;但当时形势紧急,似乎也不能排除来不及会面的可能――无论如何,这次上兄弟两人最后一次并肩作战了……

三、公元219年刘备集团形势透视

对刘备而言,公元219年的秋天着实是个美妙的金秋。5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样,以益州为本部,荆州、汉中为两翼,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已经全面实现!只可惜,这个“金秋”又是如此的短暂。

1,益州四围形势

按照诸葛亮的筹划,刘备以益州为中心,东据荆州、北占汉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其实西、南两个方向没有大的威胁。诸葛亮后来亲自征南,是为了贯彻和好的思想,“七擒七纵”的故事也是表达的这个初衷;西面的羌人因为得马超的贡献,关系也很不错;219年春,刘备强占汉中,五月,曹操被迫退兵。汉中也是战略要地,关系重大,刘备进行了一个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即超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当时群臣都认为镇守汉中的一定是刘备自己最信任的张飞,张飞自己也是这么预测的,但刘备的这个决定显示了他的眼光,导致“一军尽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由此,魏延成为刘备集团几乎与关羽地位相当的大将,其重用程度超过张飞和马超。在三国里,关羽与魏延似乎个人关系很好,两个人的性格和才干也相似,但是魏延年轻,少关羽约20岁,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主的眼光,在识人用人方面,诸葛亮确实不如刘备;在获取人心方面,刘备更是天下独步。刘备死后,魏延在诸葛亮面前一直吃不开,到死都防范和猜忌。真不知道,如果关羽还活着,不止到诸葛丞相敢不敢惹他?

2,荆州形势

刘备的要害还是在荆州,与215年相比,荆州的形势更加严峻:

(1)荆州已经被孙权割去一半,不但经济、军事力量削弱,战略纵深也进一步缩小;

(2)曹操已经回到洛阳,曹仁占据襄阳、樊城,随时可能发大兵来攻;

(3)孙权看到刘备在与曹操的对抗中战局上风,并取了汉中,夺取荆州的欲望更强烈;

(4)孙权已经于在217年向曹操“请降”,双方“誓重结婚”。随时都可能联合曹操来攻。

(5)荆州对中原、江东来说无险可守,在地理上是暴露的,而荆州与益州远隔数千里,峡江险阻,援助困难,在战略上极其被动。

3,刘备的选择

在上述情况下,个人认为刘备对于荆州的部署应该是相当紧迫的,但也有选择的自由:

其上策是,亲自关注荆州,修复与孙权的关系,当时刘备势力占优,而且有共同抗曹的优势,手里的牌很硬;

中策:马上调拨人马支援荆州,并派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协助关羽;

下策:命令关羽严守荆襄,一旦孙权或者曹操大兵来犯,则坚守待援,刘备的急行军可于3个月左右赶到,危险性不大。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刘备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令关羽以偏师进攻中原,真的是不可理解!刘备于219年5月得汉中,关羽失荆州是在这年闰12月,中间有大半年的时间,刘备在干什么呢?1,夏天,命令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上庸;2,秋天,“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并大封文武;3,“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可能颠沛大半生的刘备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胜利所蒙蔽了;可能是群臣的歌颂使他飘飘然了;可能是益州、汉中的事务太繁重了;可能是关羽在荆州战场一封一封的捷报让他对这个二弟太放心了――无论如何,这半年的疏懒都是不可饶恕的,其后果也难以挽回了。

四、公元219年的荆州战事

关羽攻曹仁,其开始时间具体不明。我觉得应该开始于春夏时候,那时曹操正在汉中与刘备对峙,后方空虚,关羽的出击应该是为了减轻刘备在西线的压力;如果是曹操回洛阳以后出击,那么偏师这么做意义是不大的。很可能出兵是为了牵制,但因为战果很好,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1,第一阶段:攻樊城

关羽手中的兵力约为3万,除去防守后方的部队,这次出兵应该有2万人左右。一开始势如破竹,取襄阳,曹仁在樊城坚守待援。

2,第二阶段:擒于禁

“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这就是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刻,应该在219年夏天。此战关羽俘获曹操3万兵马。这时候,关羽的战略部署为:

(1)战略后方: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守护后方并支援前线(事实证明关羽的后方安排是大有问题的);

(2)正面战场:关羽大破于禁,进逼樊城;

(3)先遣势力:偃城、宛城等地的地方势力造反,杀曹操太守,与关羽呼应;另外,“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关羽俨然成了北方中原地区反曹势力的“通天教主”,洛阳在这些绿林势力的骚扰下肯定形势严峻,难怪曹操准备迁都呢。

这里顺便讲两个问题:第一,关羽在荆州镇守七年,确实不是碌碌无为过去的:他不但保持了荆襄坚如磐石,而且为北伐中原进行了充分的联络和铺垫工作。《三国志》说“权内惮羽,外……”,以区区荆州的一半让孙权害怕,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第二,关羽与江湖势力似乎有很深的渊源。(1)关羽早年杀人,隐约有武林人的影子;(2)“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而《三国志》说关羽武力强于张飞。“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真的有武林高手的风范!(3)关羽身边的廖化、周仓出身都是黄巾军,后来落草的。(4)“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可见关羽在当时中原绿林中的地位和威望。――关羽被尊为武圣人,至今受江湖势力的崇拜,与他的上述因素是大有关系的。

3,第三阶段:战徐晃

关羽和徐晃的战斗并不顺利,徐晃先是攻破偃城,恢复了洛阳周边地区的稳定,又击溃了关羽的先头部队。这时候关羽亲自来迎战,也不顺利。

对于这场战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比较详细,说是大败关羽,是全胜;而《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载是“羽不能克,引军退还”,属于战事不利的退却;而根据《吴主传》,这场战斗基本上被忽略了,说是曹仁被攻的紧迫,“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可见三国各自修史也有不同。我认为,徐晃阻止和击败了关羽的攻势,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其战功也远不会象魏国史书说 的那样痛快:

(1)关羽撤退后,徐晃并没有乘胜追击的成果,而是被孙权窃取了荆州,可见面对强劲的关羽,阻止关羽已经是很好的战果了;

(2)曹操后来赞颂徐晃的话,强调了他解樊城之围的功劳,而没有任何其他表示和说明;

(3)关羽后方不稳,战事不顺引军退守,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徐晃的胜利实际上远远没有关羽“擒于禁”、围樊城的战果巨大,但关羽之所以结局这么失败,是因为他输不起,孙权偷袭、麋芳、傅士仁叛变,以及没有大后方的直接支援。因此,曹仁输得起,于禁输得起,甚至徐晃也输的起(曹操已经命令张辽支援他了),惟独关羽他输不起――因此,以失荆州来否认关羽的能力,理由是苍白的。

4,第四阶段,走麦城

219年闰12月,很漫长,对关羽而言,这个13个月的年份尤其漫长,或许他一旦走出这个年份,他的好运就来了,但是他没有……

对此,《吴主传》记载详细: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仇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关于荆州失守和关羽败亡的责任,我觉得根本原因是刘备、诸葛亮的麻痹和盲目乐观,上面说过,荆州的形势对关羽而言,一直是只许胜不许败的,甚至是只许胜不许不胜!一个国君给大将提供的环境如此苛刻,即使这个将军再优秀也是极其危险的。其实,孙权一直在观望,如果关羽再大败徐晃,他是绝对不会动手的――事实是,关羽的僵持和也会导致灭顶之灾,他只有一条路――速胜,一直速胜下去!

关羽本人傲慢的性格也是他失败如此迅速的原因。孙权因为畏惧关羽,主动和亲,被他拒绝了。麋芳、傅士仁的任用不当;还有对刘备手下其他臣下的傲慢(小看马超就是例子)。我们可以假想:刘备想给二弟加兵却被二弟愤怒的拒绝了,认为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蔑视;刘备想配备大将辅佐他却又实在怕二弟不喜欢……当然都是假象而已。――总之,刘备的战略失误导致了荆州的丢失,关羽的主观错误导致了荆州丢失的如此迅速而不可挽回。后来刘备出兵复仇,但他赢得的只是前年的感叹,失去的却是更多的实利,甚至自己的生命(还有张飞的)。

五,关羽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个话在三国时期从好多人嘴里说过(《三国志》里就不下5处,曹操、张辽、程昱等人传中皆见),可见当时就是公认的了。建安三年(198年?),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关羽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自己身还小沛。建安十七年,刘备入川,留关羽镇守,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依赖是无条件的,也是终生的。这种信任和依赖包括感情和能力两个方面。俗语说“一体君臣”,这个话用在他们之间真的并不感觉有丝毫的夸张的味道。

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友情不但在历代的君臣关系中显得如此难能可贵,即使是亲兄弟之间,有这样充分信任和同舟共济的也实在是难得!刘备与关羽,他们承受了离别的考验(关羽在曹营返回,以及关于在荆州的7年),承受了危难和奔波的考验(30年),承受了富贵的考验,甚至最后承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这样的关系,是左手对右手一样的依赖与信任,是无条件的!人们之所以景仰,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实在是感人至深,因为人们相信人间确实有这样的真挚的存在。而那些提出“置疑”的少数“质疑派“,我并不想劝他们“谨慎考证”,而是想请他们自问: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这样类型的人间感情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即,你根本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这样!

至于关羽的政治、军事、外交能力以及缺陷,上面已经分散涉及,不总结了。

家园 好文章

如同对一盘围棋的点评。精制而深刻。

家园 好文章,顶!
家园 enn, good
家园
家园 说得不错。
家园 好文,从喜欢列1,2,3看

很象燕京晓林大都督的手笔,当有以报之

家园 关羽有没有打一场半战争的实力?

在南面防御北面进攻的势态下,吕蒙得手的必然性居多, 还是偶然性居多?

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失职, 关羽有没有足够的回援时间和余地?

荆州失守, 关羽回军后, 曹军似乎未夹攻蜀军, 是想坐山观斗, 还是和孙吴有默契? 或者力量不足?

家园 cba兄经常都能提出很有深度的问题, 可否讲讲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家园 关羽

关羽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注定成为一个传奇。作者为了成就这个传奇,为关羽做了许多特殊的安排。

1 华雄出来,关羽上去就给砍了,

2 吕布出来的时候,却从来都是张飞上去挑。

3 长板坡摆明了是不胜之仗,关羽于是就去借兵去了,没赶上。所以所谓的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实在大谬,真正常胜的唯有关云长。

关羽也是这样,他上场就横扫一切,白衣渡江写的不是他的败,而是他的死。

家园 介兄怎么看?

刚写了几句,不小心弄丢了.等会有空在说吧.

我三国志只读过几个片段.其实没资格说什么.

老兄有什么高见?

家园 兄千万别客气啊, 我先抛砖引玉一下

关羽有没有打赢1。5场战争的实力?

我认为是绝对没有的。 而且事实上, 他面对的是两场战争--曹操全力守(先后有曹仁, 满宠, 于禁, 庞德, 徐晃, 赵俨, 徐商, 吕建, 殷署, 朱盖, 张辽, 裴潜, 吕贡等军派出, 未全部与关羽对阵。 但曹仁于禁庞德等为大将, 张辽是据敌东吴方面的大员, 徐晃原为撤出关中以后的空出的战略机动部队, 一度甚至连亲儿子曹植都要派出去打, 后来看他不行, 曹操亲自出动, 驻军摩陂,不可谓不全力了), 孙权全力攻的局面(吕蒙, 陆逊为首, 皆一时名将, 宗室孙皎为后援, 朱然潘璋为羽翼, 建业只留吕范镇守, 可见对荆州战事的重视。 事前询于群臣, 全踪, 是仪, 吴范等人都提供过肯定意见, 可见重视)。 这场战争对刘备来说居然成为了一场“局部战争”, 只由关羽所在的荆州军团来应付, 绝对是不够的(根本找不到刘备对关羽的救援, 甚至连刘封辈都“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可怜那, 云长)。

1。 在南面防御北面进攻的势态下,吕蒙得手的必然性居多, 还是偶然性居多?

个人认为是必然性居多的。

我们可以先大致看一下兵力。 关羽有多少人呢, 三国志里没有明确说, 但是我们可以找些参照物来大致估计一下。 先主传里有“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那么关羽多少人呢, 吴主传有说“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 再加上“程黄韩蒋周陈董甘?R徐潘丁传”里的“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的记载, 关羽在刘备割三郡以前兵力大约不及三万人。 在那以后, 刘备是不是给关羽添了更多的兵呢? 我猜测是加了兵的, 否则, 很难在水淹七军之后“生虏三万”的。 那么到底有多少呢? 估计是超不过五万人的。 好比围樊城时, 曹仁手下兵不满万, 而关羽不能速胜, 大体兵力并不雄厚。 而曹操方面前后动员的军队绝对比关羽的军队数目占优势, 至少在7万以上, 而且还有很大的补充潜力(曹瞒老头快拼命了)。 东吴兵力怎样呢? 也没有详细说, 从夺三郡时鲁肃吕蒙各约万人, 夺荆州时痛下决心来看, 兵力也至少在3万以上。 以关羽不足5万的兵力, 又要攻, 又要守, 困难那。

所以陆逊在写了给关羽的言辞卑下的书信以后, “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可见在事前, 陆逊这样比较沉稳的将领也是认为可以攻克的。 糜芳傅士仁的叛变, 其实也不是小概率事件, 可以参看刘封孟达对关羽的态度, 以及潘浚“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 郝普被吕蒙欺骗而投降等事可见, 关羽所在荆州集团的内部是非常不团结, 也是比较没有信心的。 在强敌临境的情况下, 叛变或被诱降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然, 关羽不北伐的话, 守东吴的力量还算勉强。

2。 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失职, 关羽有没有足够的回援时间和余地?

如果这二位爷不叛变, 不失职, 应该是有足够时间的。 关羽临北伐前,在公安、江陵附近江置“屯候”,侦察吴军。 樊城距江陵有多远呢? 看看曹操追大耳贼那段就知道, 关羽如果得急报轻骑回返, 应当能赶在城陷前回。

3。 荆州失守, 关羽回军后, 曹军似乎未夹攻蜀军, 是想坐山观斗, 还是和孙吴有默契? 或者力量不足?

觉得几点因素都有, 但力量不是不足, 而是还没有完成集结进攻准备(换言之, 原本都是用作守备力量来动员的)。

请老兄批评指正。

家园 看来糜芳傅士仁才是罪魁祸首呵
家园 怎么会他们俩是罪魁祸首呢,

我说得很明确亚,首先关羽面临的是两场全面战争, 刘备根本没给他足够兵力和援手, 这是刘备的责任。 其次, 关羽已经出兵攻曹, 曹守孙攻, 荆州军团兵力不足, 内部又不团结, 这种情况下荆州被夺的机率很大, 糜芳傅士仁不投降别的将领未必不投降, 这种局面有刘备的责任, 也有关羽的责任。 第三, 关羽有足够时间赴援不表示他一定能够击退孙军, 也不表示曹军一定不会从北进攻, 有时间, 但没胜算的。 糜, 傅要对荆州失守负责, 但在战略面上要负责的, 首先是刘备, 然后是关羽(不仅内部弄得不团结, 而且两边撩虎须), 作为隆中对的提出者, 孔明也难逃其咎(实行中会遇到面临两场全面战争的困难竟然一点都没考虑过)。

家园 说糜芳傅士仁,是因为

如果他俩不降,关羽至少会有时间部署,或守或撤,能够从容应对。还可以施展已空间换时间的乾坤大挪移嘛,就算最后荆州收不住,撤回四川还是有可能的吧。失荆州,不管他俩的事,但关羽之死,也许他俩的责任大过刘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