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手工印染及其他 -- 平沙落雁

共:💬21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手工印染及其他

我有一件手工印染的花布衣服,确切的应该说是蓝色扎染中式上衣,立领,斜襟,盘扣,领口袖口和衣襟上都有青布滚边,还有盘长结做花边,衣料是蓝色粗布上有一朵朵扎染的小花。

前年我穿着这件去上班,正巧地铁里坐我对面的是一个广东老太,一路上广东老太不住嘴地操着不流利的普通话夸我的衣服:

“哎呀,真好看,太好看了。。。最喜欢这种衣服,做工可以穿,家里可以穿,出去有事情也可以穿。。。”

我同意她说的,手工印染的粗布衣服耐磨耐脏耐洗,平时女人劳作穿很合适,出门作客呢,倒也显的朴素大方,清爽端庄,甚至古色古香。

这些花布甚至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少女穿了水灵,少妇穿了妩媚,中年妇女穿了显得朴实,老太太穿了倒显的俏丽了。

蓝色-------按中国传统的叫法应该是青色,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颜色,在古代,好多颜色都被上层阶级所垄断了,下层官吏和老百姓是不许用的,比如明黄色就是皇帝的专用色,还有腓色紫色都是高官的服色,所以,周朝的“子衿”是青青的,江州司马湿的也只能是青衫,连唐伯虎初见的秋香也只是一名“青衣小环”。青色给人的感觉是庄重,朴素,内敛,寡欲,正是上层阶级希望子民们所拥有的品格。

回过头来再说手工印染。前些日子看了一本书,书是关于讲怎么做扎染的,书里说手工印染大体有三种,前两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蜡染和扎染,这第三种叫夹缬(音鞋),是一种古老的工艺,盛行于唐宋,目前除了极少数地方外基本上在中国已经灭绝了。

夹缬的做法大概是先在木板上头刻上花纹,再把白布折叠好夹到两块木板中间,用绳子捆扎紧,丢到染缸里,由于木板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染料渗透进布去有的地方着色,有的地方留白,这花纹就出来了。

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手工印染特别是扎染蜡染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为中国所独有,直到前几个月我逛街逛到了一家印度人开的小店里,猛然看见那儿挂着一件蜡染的衬衣,不肖说,样式和花样都是印度味儿的,可蜡染却是一点儿不假的。

那天运气特别好,在对过的另一家印度店里又瞧见了一条扎染的长裙子,蓝色的底子上的有星星点点的小花,花很小,可扎染也是一点儿不掺假的。

这下我可糊涂了,蜡染扎染是中国先发明的呢?还是印度先发明传入中国的呢?按说印度在先可能性大些,众所周知,棉花是古印度人最早种植的,棉布也是古印度人最先发明的,唐玄奘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棉布作为珍贵的礼物献给太宗皇帝--------可是,印染作为一种工艺也可以在丝绸上进行,那么倒底谁在先呢?

这以后我注意了一下这里市面上的印度土布,发现有很多是手工印染的,印得都比较粗糙,但颜色要比中国的来的丰富,出来的效果很有点儿中国民间年画的感觉,我怀疑他们是不是也用的木刻套板印刷?

还有一次,看到一块围巾,叫我一下子联想起敦煌莫高窟来了,那围巾的主色是赭石色绿色和黑色,正是敦煌壁画的主色调,连图案的风格也象--------一个民族的相貌体征是会遗传的,那么它的文化风格大概也是会遗传的吧?

我不由得联想,敦煌的壁画会不会有来自印度的画师参与?或着有深受印度画风影响的西域画师?那么手工印染呢?倒底是谁先发明的,又是怎么发展的?

村里的姑娘早早起来,收拾停当结伴去赶集,个个怀里都揣着最得意的绣花活计,预备着到集上去跟别人比高低。

到了大集上,东看看,西瞅瞅,看见邻村姑娘绣的荷包一把抢过来:

“唉呀,你这花样子真好看!是从哪里得来的?”

“我也是刚从人家那里学来的-------你这针法真细巧,教给我好不好?”

“好,不过你得把新鲜的花样子也给我一份。。。”

古代的中国和印度就是这样的两个邻村的姑娘,这个大集大概就在西域敦煌一带吧。

元宝推荐:铁手,
家园 【原创】两只饭碗

我有两只吃饭用的碗,它们的瓷胎是完全一样的,比一般的饭碗略深些,碗口不象菜碗那样张开,而是跟碗身一起直上直下,再加上瓷胎又厚又粗,托在手里圆古笼东,感觉上很牢靠很结实,象是就算不当心摔到了地上也不容易破的。

一只白胎上头用青釉上下错落着画了几个“山”字,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横道上头画了六根竖道,看上去有点象把蒲扇,或者说是扇贝的壳也行,除此之外再无别的装饰。

另一只则要花俏的多,先是碗口边儿上有一圈手绘的“E”字,因为是手绘,可以看得出画碗工人的不耐烦-------有的地方密些,有的地方疏些,更有的地方画出了界限。“E”字下头的地界儿大得多,手勾着好几朵青色的菊花--------我说它菊花也不肯定,因为一勾一挑随意涂抹的几片花瓣儿,只有个大概意思罢了,看不出倒底是什么花。花和花之间只有两三道随便勾出来的绿釉道子,上下点了几点赭石色,就代表树干和枝叶了。碗底倒是涂了厚厚一圈青色,算是给上头的花花草草压压阵。

这两只碗我自打从唐人街买回来搁碗柜里,总觉的它们跟其它碗盘调子格格不入,直到有一天把它们单独放一起才看着协调。

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它们象一对夫妻。

你看那只“山”碗多象一个沉默寡言的丈夫,清清秀秀,很有内涵的样子,而那只花碗倒象个有几分俗气的乡下女人,一面对着镜子插着一头花,一面时不时地歪过头来笑着问丈夫:

“好看么?我好看么?”

为夫的沉静,正印称了为妻的热闹,男人的优雅也称托出女人的俗气,而把它们叠在一起,倒显得无比的和谐,无论是夫抱着妻,还是妻拥着夫,看上去都很舒心。

很想送这样的一对碗给新婚的朋友,可环顾四周,竟没有可送的人-------即便有,正沐浴在爱河里的年轻人也未必能懂得这里头的意思。

碗粗些笨些没关系,只要牢靠就好,人也一样,俗些雅些也没事,只要在一起舒心就行-------有人说,夫妻是最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其实说到底也不过是一口锅,两只碗,两双筷子,一张床的事,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罢了。

我的碗不会说话,它们只是静静地待在碗柜里,安安稳稳的,一只叠着另一只,象是情愿就这么待上一生一世似的。

哎,大家别笑我,自己用的心爱的东西一丝一缕,一盘一盏都觉有情,把饭碗都想成夫妻,倒觉着若是普天下所有的夫妻都这般安稳静好就好了。

家园 【原创】梳头盒子和篦梳

我外婆在世的时侯,有一只红木梳头盒子,一尺来长,半尺来宽,方方正正,上头没有任何装饰,连后面的黄铜铰链都坏了。

早上起来,外婆先要在肩上披一块毛巾,再打开梳头盒子,拿出一把木梳来细细地梳她那几根稀疏的白发,然后再用篦梳慢慢地篦上两遍,一手拿篦梳贴头皮篦过去,另一手紧接着轻掠头发顺势压一压,以便让头发更紧地贴头皮上。

篦梳,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见过,现在的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是一种极细的梳子,长的就跟鱼身上中间的那根脊骨差不多,中间是一根白色或黑色的骨子,两边则是极细密的用竹子做成的梳齿。

我小时候常翻外婆的梳头盒子,记得那两把篦梳中间的骨子都是白的,一把的正面刻了几根柳丝,还用绿色染了,另一把则刻了一枝斜刺出来的桃花,也用桃红色染了,反面都刻着字,上有“扬州某某蓖梳厂“的字样。

后来我看书得知,古代女人讲究的是“头光脸儿净“,头发非得抹上头油,再用篦梳篦得紧紧地贴在头皮上才算美。一套讲究的梳头用具要包适好几把大梳,中梳,小梳,篦梳,还有抿子,刷子等等--------恍惚记得《红楼梦》里林黛玉在嘲笑刘姥姥作”母蝗虫“之后曾借用李纨的抿子抿了一抿边上的头发。

我真的很想要一套这样的梳头家伙,最好再加上一只黑漆镶螺钿的大梳头盒子,嗯,要西番莲花样的,还要有一格格的小抽屉,好放梳子们和胭脂小首饰什么的,把手一定是黄铜的,顶上可以支起菱花镜,也好体会一下古代闺秀们梳妆的感觉。

春雨潇潇。

绣楼上光线很暗。

头已经梳过了,脸也搽过粉上过胭脂了,连唇都点过了,还坐在妆台前迟迟不动,把梳头盒子里的大梳小梳一样一样地拿出来,握在手里细细地把玩翻看,再把它们按大小排列在梳妆台上。

现在手里的是一把象牙骨子的篦梳,上头画的是一个正背身扬着双手扑蝴蝶的花衣童子,童子梳着总角,脑后有垂发,蝴蝶却还在半空中。

拿起另一把,正面是几杆芦苇,芦苇后头掩着一只船头,翻过来再看背面,上头写着“风清月白“。

侧过脸去,低声吩咐:“去,把后窗帘子挑起来些。“

站在身后的养娘答应一声,去了。

房间里的光线亮了些,却又想起一件心事。

那年跟姐妹们游西湖,也是这脑人的春雨天气,船儿贴着岸走,为的是赏花问柳,西湖边上一株柳树夹着一树桃花,新柳蘸了雨气便是一球球绿烟,桃花艳得逼人的眼,不过因是在雨中看倒还好些。

远处一颠一颠地来了个青衣斗笠的货郎,挑着担子唱着山歌,且听他唱的什么:

“。。。叫声阿姐呀,采茶要趁早呀。。。“

“。。。茉莉花哉,插满头哉。。。“

渐渐地走远了,听不清了,姐妹都吃吃地笑,她没笑,只觉的一颗心也随着飘飘悠悠的山歌荡在半空里落不下来。

站起身,踱到后窗前,看了看外头斜风细雨,口里轻轻念一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家园 在一个浮噪而嘈杂的时代

这些一样细腻平凡的文字,让人如饮清茶。

多看看这些,就算不能让高烧的股市平静,至少也可偷得浮生半日闲。

家园 偶曾有个学工艺美术的朋友

自己做过不少扎染的东东.

当时让我很惊讶的发现:原来扎染并不很高难度啊,呵呵

那段时间我们好几个朋友都很热中于寻找质朴美丽的农家土布花纹,找到颜色花纹质感都满意的,就裁来做成各种衣服布包窗帘床单被面儿......

家园 哈,不至于

偶就既看股市,也喜欢宁静澹泊

家园 可我相信

你不会把全部资产投进股市,然后还没问明什么叫股票时就满仓。

上个月,俺在国内,一帮帮来开B股的,拿一万人民币买了美元,两口子一起来入市……中行排大队,把存量现钞给买没了!

怕怕。

家园 好象是不太难,很想学着做,就是不会弄染料
家园 北美就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您在国内?

家园 我在国内,怎么可能天天到论坛上玩儿

我在国内……每天能有两小时完全清醒就不错了

家园 敦煌的壁画深受西域影响

一些画法是先从西域传入敦煌,百十年后中原才出现类似风格。

至于有没有从中原又传到西域去的。。。这个不敢说。

家园 “俩村姑”得比方打得极其恰当!花——
家园 花两个大姑娘
家园 一朵花,俩村姑,一双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谢花。楼下还有一对碗和小古董,请赏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