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说吃(五)之软硬兼施 -- 上古神兵

共:💬6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也说吃(五)之软硬兼施

说完了味道,该说口感了。

唇齿舌颚是体会口感的器官,两软两硬,因此说要软硬兼施。这种软硬兼施之下便有了软、粘、面、酥、烂、滑、脆、艮这么多感觉。而且往往什么味道就要配什么口感,味道再好,口感不佳也是逊色不少;简单的说,再香的鸡肉嚼不烂,或者炒芹菜作成了炖芹菜,其味道可想而知。至于说原因,我猜可能和口腔受刺激不同产生唾液分解酶不同,和食物混合后产生化学反应不同有关。所以口腔保健,保护齿和颚是很重要的,要是牙疼或者口腔溃疡,再好的东西也体味不了了。

软算是最原始的感觉,需要咀嚼而又不费力的都可以叫做软,估计老祖先学着用火烧东西最早的目的就是让东西软而易嚼。所以蛋羹是软,炖鸡块也是软;前者又可以形容为细,后者又可定义为嫩。但软的恰到好处也并不容易,要细而不散,嫩而不烂。前些时老婆给我做了杏仁糕,我一尝便说做坏了,因为本应如肉冻蛋羹般细而有弹性,结果懈散而发面,自然就没有感觉了。

同样是糕,粘和面的往往都是些甜的,或者都要滚糖、蘸糖吃,好多人,尤其是女人更爱吃,所以口味一体看来是有道理的,是否和性格有关就不知道了。女人的偏好又以粘为最,以本人为例,老娘和老婆都是年糕、粘豆包、粽子爱好者。面的最有名的则是烤地瓜,不多说了,街角手推车炉子里挑个红瓤的自己品去吧!

从烹调上讲,酥的火候把握是比较难的。酥要用油煎炸或者火的烘烤才能实现,火候不到自然不酥或者酥不透(外焦里嫩的以后会说),夹生;火候过了就胡了,成了吃烟火灰败火了。

烂容易些,但也不是越烂越好,东西虽烂但要保持能够辨认的形状非常重要,几种菜烂到一起或把炖菜作成羹,那就成了猪食,且恶心呢!当然剁碎了菜加豆粉熬成小豆腐(北方做法)那是另一回事。加说一句,烂和面是不同的,前者多炖,后者靠蒸且不宜带汁水。

滑要靠勾芡才能实现,除了本身就有“滑”这一特性的荸荠这类东西,因此滑的火候掌握和调制芡汁的厚薄很有关系,另外既然要滑,主料就要易消化,并且切的薄,不然直接滑下去就影响消化了。

脆和酥不同,酥是遇唇即碎,脆则是要齿合自离;吃酥的女人是抿着嘴唇、舌齿蠕动而下咽,吃脆的男人是张着大嘴剁齿狂嚼。脆的东西更是以生为主,瓜果自不必说,熟菜做法也大多大火急炒,要的就是保存这个新鲜劲。所以这类菜肴只要不是豆角类的(不熟容易中毒),宁生勿烂。

以上这些口感都依赖所谓火候,就是火的温度和时间,会做饭的都知道,文火、武火的灶上功夫可太奥妙了。其实做什么事,即使是治国安天下这样的大事也不过都是对象和火候问题,不同就只做小灶和做大灶而已;但相比之下,孔子比较虚伪或说形式主义,说什么君子远庖厨,扯什么割不正不食的闲蛋(应为咸淡);老子就比较直接——治大国若烹小鲜嘛!

又扯远了,还有艮没有说,这个艮比较特殊,下次单说它。

关键词(Tags): #闲来无事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又是沙发
家园 推荐到厨师学校当教材,提高文化水平。
家园 【原创】也说吃(六)之文武之道

先接着说软硬兼施的艮。

这个字要读四声便是八卦中的艮卦,象山;读三声,辞典上说是坚硬。我取三声,土语韧的意思,筋为韧,骨为硬,韧和坚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爸爸小的时候认为牛蹄筋是最好吃的东西,现在牙不好已经处理不了了。可见,艮不是人人可以享受的。但艮却是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北京的爆肚里有蘑菇头,那是最练牙口的;无独有偶,据说重庆人涮火锅用了全世界80%的牛肚;广东的牛丸鱼丸最受欢迎的,也是要有咬头,费颚弹齿的;上海的奶油蚕豆真要面乎乎的,估计上海人也就不喜欢了。

艮因为需要强力长时间咀嚼,唾液分泌比较多,以前屡次提过,当唾液分泌增加,必然刺激胃的蠕动和消化加强,看来证明人的食欲和口水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不如我国的美食更直接。

有意思的是,作不熟会艮,作太熟也会艮。视乎材料,视乎火候。而火候,自然有文有武了,说起这个,厨师们比我更权威,那是做的范畴。咱要坚持孔子述而不作的精神,继续讲吃,吃的文武之道。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知道周朝那会吃什么,不过自己的肚子还得自己做主,无论是文还是武,张弛有度总是有道理的。有心情的时候呢,大可吃的精细点,寻点新奇与文化品味;而饿得发慌的时候呢?就不要吹毛求疵了。

换种角度说,这种文武也体现在食品本身。在人们印象中,有些东西是文的,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有些是武的,虽然同样好吃解馋,却只能居于民间。比如体积小的可以视作是文的,江南的小笼包子就可以入席,一江之隔的安徽大包子就只能沿街叫卖了;形状规整讲造型的叫做文,如松鼠鳜鱼可以上大席面,水煮鱼就只能是家常菜馆当家菜。

或者说,不动手的为文,动手的为武。就拿吃螃蟹来说,剁开几块,葱姜料酒爆炒,然后又摆回原状,;即使只是水煮,用精致的小钳子掐碎硬壳,然后用筷子细细琢磨,这自然就是文吃。活蹦乱跳,直接蒸煮,用手甚至用牙齿掰开、嗑开肢螯,掏肉寻黄,这就是武吃了。

从劳动价值观点也可以得出文武之别,这个由附加值决定。一个萝卜洗洗就吃了,武夫所为;刻成花赏玩,没准还有骚客作出首赞品诗来,看着比吃了还饱,这不是文是什么?所以《水浒传》里的好汉们往往大声喝道,“来上一坛上等好酒,再来两斤熟牛肉”,你听,熟就行!《红楼梦》里的小姐太太们可是茶水杯用错了都不行的。当然,这也符合繁文缛节和五大三粗的概念。不过我们中国人自明清以来是重文轻武的,更有人把不同吃法定义为“野蛮与文明”或者“粗俗与高雅”的区别。于是为了符合社会潮流也不耽误口腹之欲,我们很变通的把红烧肘子叫“东坡肘子”,这样就文武双全,皆大欢喜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但据我的经验判断,文武之道和东西好不好吃的关系并不在以上这些因素,而是和东西的材质有关系。一般本身就具备鲜、嫩、香等特色的食物宜武吃,而不宜咀嚼或需要去除异味、毒性的宜文吃;前者如海鲜、牛羊鲜肉、野菜等等,后者有干发参鲍、冬笋猪肉一类,也有不少文武兼宜的,比如豆腐。

当然这是吃客的考虑,要是开饭馆,就要反其道而为之了。因为食客的口味总是要求新求变的,不能让他吃腻了,所以司空见惯的文武之法不妨捡合适的时机调换一下。

这又是更高级的文武之道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妙文,打捞之.
家园 原创妙文,打捞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