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论“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难度:引子 -- 黄河故人

共:💬67 🌺17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进士跟今天上大学没法比

毕竟是全国考试的前几十名,而且是不分年龄组的。如果一定要比难度,应该高于现在读到博士。不过那个时候,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会出现像您奶奶那种书香门第家族中,中许多个进士的情况,不过也应该是上百年的累计吧?

明清朝,科举考试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过后对应秀才、举人、贡士,及进士。

1.童生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秋八月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春季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考中进士后,名字是刻在北京国子监(太学)的进士碑上,永久保存的。进士题名碑

河里老五道口河友的爷爷是清朝的一甲进士——探花,可以看看他的故事:

老五道口:【原创】我爷爷的故事 写于2003-08

家园 天官赐福,进士赐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估计也可能是我奶奶言过其辞

不过给她家看坟的,都繁衍成了一个村,现在是一个镇中心;至今我奶奶的弟弟去给奶奶的父亲上坟,只要说是谁家来上坟的,当地的很多人家,都是农具随便用的。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均也有可能是主要原因的,呵呵。

谢谢解答

家园 嗯,应该是从明末清初算起的,大概200年呢

我算了一下,估计就是每两次出一个人的样子吧。

个人猜测,估计三甲也算在里面了;不过当时只是听听,没敢跟奶奶抬杠的(当然也是不懂,呵呵)。

权当听鬼神故事了,据奶奶说,WG期间,她家的祖坟被挖了,一口气通了底了,里面挖出了很多小鱼小虾的,据说那本来都是后辈能出来的人,那一次通气后,就不再出人了;但是以前祖坟的位置好,所以每年都有鱼虾的,鱼虾就是这些进士什么的

家园 要是三十几个进士确定的话,那很容易找到

你奶奶老家在哪里,姓什么?

200年三十多进士可真不多见。

家园 我也愁这个问题

说了我奶奶那里的,估计我是那里的就很容易知道了,其实我也很想知道我奶奶是不是吹牛皮,小时候经常因为这个那个的被她老人家批评偶们家不懂规矩,然后就会熟落她家里的规矩

胶东半岛上有这样的人家吗?咳咳,似乎范围也很近哦

家园 不猜了,不过烟台应该没有
家园 呵呵,烟台肯定没有了,以前都没有这个地儿

不过我奶奶也是师范毕业,她的堂姐妹和表姐妹,都是读书的

我觉得这个教育资源问题,可能是关键的。

家园 这是名门望族啊,可以查家谱对照这些进士

和清代进士名录

这里是一份明清山东六十三个科举世家,估计您奶奶家族应该在其中。可惜的是很多家族科举统计只到清朝康熙年间,后面的那么多年没有数据。

对普通人来说,三甲进士肯定是进士。但对于都是进士的来讲,“同进士出身”和前两甲就有点儿微妙的区别了,尤其是对于比较爱面子的文人。

故事:有一天,曾国藩的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对联好像是有的,情节应该不像故事里那样。当时非常重视科举名次的,作为幕僚不知道曾国藩的同进士出身,有点儿违背常规。

祖坟里面挖出了小鱼小虾?很有意思,应该是指其它的吧?又不是在水里。祖坟一般是避风避水。

家园 哪个省?
家园 mm是胶东人,您奶奶的老家最大可能是这几个县,

诸城、莱阳、潍县(潍城区)、益都(青州)、胶州、文登,难道是大营王氏?那可是王尚书典故的发祥地啊!

家园 文登的?

一家子30几个太多了,整个清朝文登县才有50个进士。

也许不在一个县?

家园 好像是山东?

山东清朝共出了2270名进士。要是你奶奶说的是真的,那就是出了山东1/10的进士,当为山东第一家族。

家园 古代参加科考有多少人?

如果按照比例来看,古代中进士的难度比不上现在高考各省的第一名。

2009年高考全国报名人数1020万,各省市的报名人数基本都是几十万。古代科举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在网上查不到数字,我用人口比例估算一下。明末清初人叶梦珠在亲历崇祯七年(1634)上海县县试后记到:“是时,应试童生不下二、三千人”,明初洪武年间上海县人口五十多万,清中叶开埠的时候还是五十多万,假设崇祯年间上海县人口50万,那么参加县试的比例差不多是1/200。明末总人口1亿,按这个比例算,也就50万人参加科举,不过现在一个大省的高考考生规模。也就是说,进士放现在不过是省内高考前几十名,河里的牛牛们超过这水平的多啦

家园 你说的对,中进士的难度比不上现在高考各省的第一名

如果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目的就是一定要考进50万人的前几十名才行,这个人还可能不太擅长写作文,甚至痛恨八股文。

而这次没考上,三年后接着去、六年后还得去...,三十年后...,三十九年后,胡子花白,与自己的孙子辈同赴考场,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毕竟作文它不像数学解题那样,解出来就得分;作文写出来得多少分,自己没法说啊。这样的人不是一、两个,许多啊。

了凡四训中明朝的举子袁了凡在52岁中进士,如果从16岁开始考科考,考了三十六年,这还算考上了。那几十年努力还只是秀才、举人的呢?这种连年持续的努力、连续的名落孙山、那若有若无的希望和失望,大半辈子的苦闷,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难度和现在高考没法比?高考很少有人一定要考进50万人的前几十名才行吧?即使有,连考四、五年已经是很特别的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