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随笔围棋 -- 电子赵括

共:💬49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随笔围棋

围棋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并无定论,但其历史相当久远是公认的。历史上说尧造围棋来教他的笨儿子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在春秋时期老子庄子就曾经在他们的著作里对“弈者”进行过评论,确切地说,讥讽。他们对执著于围棋的人评价都不高,但至少说明春秋时围棋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围棋的本身也证明着这一点。围棋最大的特征就是平等,任何子在表面上看不出差别。它们的价值仅仅存在于和其它“同伙”的联系中。综合上面的因素,围棋很可能是在阶级社会还没有产生的年月中就已经定型。在中国的文化中围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琴棋书画”,“善弈”,史书中这样的记载完全是指那黑白两色的小圆石。

一 还棋头

中国古代围棋和现代围棋最大的区别有两项,座子和还棋头。所谓座子,就是指对局双方在对局前先在对角星位上方两子后由白方开局。座子的意义,有网友认为是有效限制了现行之利。和象棋一样,先走的一方“先下手为强”,有某种程度的潜在优势。想象当座子被废除后黑棋大多选择平行型布局回避对角型布局的趋势,这个看法看来还是有道理的。

古代围棋中还有一项很有趣的规定,就是还棋头。对局结束后判定胜负,不但要比地域的大小,还要看有双方各有多少块棋。比如黑181白180的局面本应是黑胜,但如果黑方有两块棋而白方只有一块,因为黑棋比白棋多一块,反过来黑棋必须给白棋一子作为“还棋头”,因此反而成了180对181,白胜的局面。问题就来了,古人为什么规定了这一“奇怪”的规矩?还棋头意味着什么?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还棋头的制度下,这盘棋还没有下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终局的判断问题。现在的终局,实际上是对弈双方都认为没有其他地方能够影响整个局势而同意终局,而至少在理论上,双方还是可以继续,当然是互相送死子或填自己的空。实际上是否还存在影响局势的招数,不下不知道。两个九段认为该终局了,多半就是该终局了;而两个九级认为该终局了,可能在九段的眼里还有招数。反过来,如果有一位九十九段的高手,他在九段的棋局中或许也能发现破绽。唯一能够判断终局的,就是双方不停地下下去,把可能的变化下完,一直到一方无法继续举手投降。

那么好,既然至少我们还有落子的地方,尽管是“无用”的,还是让我们把那局棋下下去。这时的招法,无非是向对手的扔死子或是填自己的空,实际效果一样。那么我们假设仅仅填自己的空。填到最后,黑棋就会很尴尬地发现,他必须保留四只眼而白棋仅仅需要两只。当白棋填掉自己的倒数第三个空点,然后微笑着对黑棋说“您请”时,黑棋要么无以为继举手投降,要么填掉自己的一只眼而被白棋提掉一大片(当然,另一片也完了),没有第三条路。

然而单纯的填死子确实无聊,而且在绝大多数场合也确实没有什么手段,作为和上面的下法等效的还棋头,实际上就是一块棋要贴掉两只眼的制度应运而生。个人认为这就是还棋头制度的根源。还棋头虽然被废除了,但个人认为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它把胜负留在了自然中而不需要人为判定;第二,它相当于承认了兵法中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第三,做棋数子还棋头后宣布的某方胜多少子,其实相当于外交辞令。按照上面的下法继续去,唯一能够出现的比分只有361:0,但胜负不会改变。反过来在现在的制度下,只能人为判定终局,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细小的差距下胜负有颠倒的可能。

顺便说一句日本围棋规则。近代围棋的改革起源于日本,他们在改革中国古代围棋规则时首先就是废除了座子和还棋头。座子的废除使得围棋的下法大大丰富,否则小目目外三三等都无法想象,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进步。但还棋头的废除,是否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不认可?日本规则中人为规定之多之繁,但遇到真正复杂的局面却又无能为力是出名的,其根源是否就是他们连中国古棋中对自然之认可也当作糟粕抛弃了?

二 贴目

现代围棋制度中的另一项改革就是贴目。个人的看法,与其说它反映了棋手对现行之利的探讨,不如说它是现代对局制度下的产物。古代棋手是没有贴目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原因是因为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局,尤其是一决胜负的对局。看过日本围棋故事的朋友们一定有记载,一百年前的日本围棋还是等级森严。道策丈和等人被尊敬为名人,与名人对局时一律要拿白棋,就是说至少是被让先。即使出现平等对局也多为番棋,十盘二十盘下来,谁都不在乎贴不贴目了。无论输赢心服口服,即使是平局也是名副其实的平分秋色。直到日本的第一个新闻棋战本因坊战诞生时,它的决赛还是采取偶数的六盘胜负,而两位对局者的黑棋全胜恰巧打成了3:3,最后只好根据预选赛的成绩决定了关山利一为第一位本因坊。

决赛可以,那么预选赛呢?也采取传统的番棋赛制,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决出一位冠军。尤其是万一出现你一盘我一盘的景象,这个比赛理论上就要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无奈,一盘胜负势在必行,这样给与白旗(后行)的一方一定的补偿才成了问题。而为什么贴目会贴成五目半六目半,偏要带上一个不存在的半目,其实是由贴目的目的决定的。贴目的目的就是为了结束一盘棋,它当然要追求一个不存在的半目之差,这样才能避免和棋而导致赛事的拖延。

吴清源对贴目就相当的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的不贴目对局中黑棋必然求稳,而白棋必然求变,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进了棋艺的进步。道理我也赞成,但毕竟如今的围棋比赛涉及到了太多的利益。

个人的看法,还棋头的取消和贴目的实行对棋艺本身并无积极的作用,不过是反映了我们对围棋不同的认识而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老赵说得很好,请继续

关于还棋头的观点我尤其赞成

家园 后悔了吧,您要是先动笔版权不就是您的了?

鼓励您也写一点.

家园 还棋头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听到,写的好,请继续。
家园 看过一个故事,说曾国藩有一次和周小松下棋

周故意输给曾一个子,但是把曾的棋割成了九块。

家园 赵兄,按日本规则,半目是有可能的。

日本规则是算围的空,打劫后半目是有可能的。

家园 补充

一、明清围棋是白先黑后。

二、关于贴目、贴子。

贴子可以有效的防止和棋,这在商业化比赛阶段的今天已经被认可了,但是贴多少一直是在争论的问题。也就是说黑先到底有多大优势。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贴五目,中国相应的贴二又二分之一子,和棋判白胜。八十年代改为黑帖五目半,即二又四分之三子。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如此黑棋仍然有优势,于是应式杯比赛采用黑帖八目规则。2002年的中国新围棋规则规定黑帖三又四分之三子。

当然也有意外。2002年3月15日的第十五届中国名人赛本赛中,俞斌九段和邱峻六段就下成了和棋。没有谱说不太清楚,但结果是下成“四劫循环”的巨型劫争,白棋占优却杀不死黑棋,欲罢不能,只好和棋。

三、胡说几句

我觉得还子制度并不是“自然胜负”。棋既然是人下的,就已经杜绝了“自然”的存在。棋手已经考虑到了还子的问题,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国手。事实上那个时代下棋的目的除了多占地盘,还会尽量分割对方,让对手的块数尽量多。所以看那时的棋谱多是开局即杀,乱中求胜。“宇宙流”这样的东西那时是不会出现的。如果一项运动存在“自然胜负”,那这项运动必然不会广为传播,甚至生存都成问题。

赵兄说的一直下到底的情况不可能出现。胜就是胜,负就是负,如果明明无棋可下,仍要不停入子,拖延时间,会被认为是很无赖的手法。在棋手看来是一种“不齿行径”。

随想随说,可能对赵兄的文章有误解,希望指正。

家园 嗯,还棋头更好的体现了围棋的精神和规则
补充
家园 这个补充也蛮好的
家园 好文,补充两点与中日围棋有关的

第一,辛亥革命后混乱中,中国围棋能够繁衍生息,需要感谢段琪瑞的保护和提倡,但这不是此处要说的。此处要说的是段在军政上依靠一文一武,武是名将徐树铮,而文呢,就是围棋高手顾水如,此人颇有政治才华,和段合肥以棋交,而得到信任。顾从政之外,依然不失棋手本色,他的两个棋界弟子 -- 吴清源,陈祖德,分别在日本和中国代表了一个时代。

段琪瑞一生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吴清源的一盘棋。此时吴已经是日本的无冕之王,而段早已潦倒,垂垂老矣。这一盘棋可算作围棋界对于段合肥的最后报答。

第二,日本侵华期间,广泛使用围棋作为间谍手段。此事日本大本营和田中隆基的报告中都有提及。这是因为日人以此为发展间谍网的好手段。日本间谍往往选择中国的嗜棋者以下棋开始,行策反之实。这样做有多项好处。第一,这样的接触不容易引起怀疑,易于接近对象;第二,当时中国嗜棋者多游手好闲之辈,生活潦倒,易于利诱;第三,嗜棋者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可以完成需要一定知识的间谍任务。这种发展间谍的手段为中国方面重视,冯玉祥曾就此面陈蒋介石。

文明的代表围棋居然还有这样暧昧的历史,可谓奇哉!

家园 这个“还棋头的取消和贴目的实行”是否反应了中日下棋的心态

古代的中国,可能是把下棋作为修养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手段,自然是需要从棋来取道自然。对一片棋和两片棋的重要性不同,大概也有“统一”比“分裂”要境界高的理念在吧。

至于日本的棋,恐怕功利性要强的多。中国的围棋传说中,观棋者可以命过几百,而在日本的棋史上,为棋呕血的不在少数。

哪个好,哪个不好,还真不好说

家园 中国历史上好象是乱世围棋兴,盛世围棋衰。可能盛世时大家都有事做,没时间下棋。
家园 可能.围棋本身就是个很深奥的问题.
补充
家园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欢迎大家发表各自的看法.

家园 吴清源是顾水如的弟子?不然!

这是个广泛流传的谣言,主要原因是后来顾的弟子陈祖德的广泛宣传。

吴清源得到顾水如的推荐去日本学棋,但吴本人从没向顾学过棋。吴少年神童,我记得吴清源全集的第一盘棋是他和当时国内的高手下的,当时吴还不满10岁,下惯对子棋的国内高手已经不是对手,顾和吴下过让子棋,棋没下完,估计顾也很难应付的了.

=================================================================

第一,辛亥革命后混乱中,中国围棋能够繁衍生息,需要感谢段琪瑞的保护和提倡,但这不是此处要说的。此处要说的是段在军政上依靠一文一武,武是名将徐树铮,而文呢,就是围棋高手顾水如,此人颇有政治才华,和段合肥以棋交,而得到信任。顾从政之外,依然不失棋手本色,他的两个棋界弟子 -- 吴清源,陈祖德,分别在日本和中国代表了一个时代。段琪瑞一生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吴清源的一盘棋。此时吴已经是日本的无冕之王,而段早已潦倒,垂垂老矣。这一盘棋可算作围棋界对于段合肥的最后报答。

第二,日本侵华期间,广泛使用围棋作为间谍手段。此事日本大本营和田中隆基的报告中都有提及。这是因为日人以此为发展间谍网的好手段。日本间谍往往选择中国的嗜棋者以下棋开始,行策反之实。这样做有多项好处。第一,这样的接触不容易引起怀疑,易于接近对象;第二,当时中国嗜棋者多游手好闲之辈,生活潦倒,易于利诱;第三,嗜棋者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可以完成需要一定知识的间谍任务。这种发展间谍的手段为中国方面重视,冯玉祥曾就此面陈蒋介石。

第一次听到,长见识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