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甲骨文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字。(上) -- 猫元帅

共:💬12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甲骨文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字。(上)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想必大家都已经熟悉了,那么甲骨文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字呢?

自从十九世纪末发现甲骨文以来,共发现甲骨十六万余片,发现单字四千余,已辨识1752字。这些甲骨和青铜器一起成为我们了解商代宫廷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要从甲骨文的产生说起。

《尚书?多士》里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朝人写的“册”字,是细长的竹木被绳带编串的形象;“典”字是双手拱“册”的形象。但是商人的“典册”写于竹木之上,极易腐朽,到了春秋时期已经见不到多少了,所以孔子才发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也。(《论语?八佾》)”《史记?殷本纪》虽然有个大致的轮廓,但全篇仅两千余字,仍显简略。

还好,商人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两种东西,可以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甲骨和金文。“金文”就是铸于铜器上的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多为商王占卜的记录,称“卜辞”,也有一些和占卜无关的东西,所以统称为“甲骨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整理】甲骨文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字。(下)

商人极为尊崇鬼神。《礼记?表记》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垄断了人神交流的途径---祭祀,以显示他是上天派来统治人间的“天子”。既然有这种权力,那就要用。于是,占卜成为商王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大到征伐、气象、年成,小到疾病、生育、梦幻、牙疼都要占卜,几乎是“每事问”的程度。因此甲骨文保存了有关商王活动的最原始资料,可以说是皇家秘密档案,而且不加修饰,不同于金文那种官样文章,所以说甲骨文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

卜辞是随卜随刻,直接刻于卜纹旁边,属于说明类的文字。和金文比,甲骨文还有简化的情况。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手写体”,有学者称为“俗体”。而铸于礼器上的“金文”则是“印刷体”,或叫“正体”。正俗两体贯穿于中国书法史。篆书、楷书属于“正体”,而隶书、行书、草书就是“俗体”。比如秦代用小篆,篆书写起来很费时间,日常使用中有很多不便,所以当时必然有一种相对简化的书体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我怀疑这种书体是隶书的前身。而楷书出现前隶书的主导地位只是新的“正体”没形成前的权宜之计。大家知道,隶书的黄金时代很短,楷书一出现,隶书马上退出常用书体行列,而楷书则成为“正式书体”直到今天,这就是“正体”的生命力。所以说,中国书体的体系是这样:

正体:大篆---小篆---楷书

俗体:甲骨文---?---隶书---行书、草书

(甲骨文和隶书之间缺失的部分还有待发现。)

小知识:“顶烟”:墨的品种之一。用极细的烟子制成的墨。

小问题:何谓“书裙”?

家园 从最后一段来看,老兄好像反对简化字

“大家知道,隶书的黄金时代很短,楷书一出现,隶书马上退出常用书体行列,而楷书则成为“正式书体”直到今天,这就是“正体”的生命力。”

没专门研究过书法。不过我看到过的隶书的写法和楷书并无多大不同。我觉得隶书和楷书的区别只是隶书比较扁,楷书瘦长一点。

楷书是不是比隶书好写?未必。是不是比隶书美观?可能。但是楷书最终取代隶书是不是有容易辨认,不易混淆的成分在内?

家园 【讨论】隶书是俗体吗?说说篆隶的过渡 - 拙见与jue兄商榷

其实各种“正书”都由“俗书”发展规范而来。天真烂漫的甲骨文、金文变为整饬的秦篆;意趣昂然的秦简、汉简文字变为端方的汉隶;仪态多姿的北碑文字、钟王小楷逐步变成唐楷的法度森严;两晋的行草风流变成了明朝的馆阁体;直至现代,于右任老先生还年年不忘地要把变化万千的草书变成“标准草书”,真可谓用心良苦…… (现在好了,大家都在电脑上打字了,用的都是GB_2312或GBK,就也不用再争正书俗书什么的了……)

******

秦汉之际的书风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写工具的变化。大小篆的黄金时代是两周及秦。那时候主要的书写工具是刀凿。从大小篆线条来看,其笔笔中锋、“锥画沙”的线条完全是适应于刀凿的特色。到秦一统天下,秦始皇号召“书同文”,这时整饬规矩的小篆就成了正式的官方文字,承办者李斯也成了第一个知名的书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泰山刻石。传为李斯所书

然而在民间,不照李总理的意思规规矩矩写字的实在是大有人在。看下图的秦诏版文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 秦诏版文

在这里,字型仍是篆书。然而为了书写(刻写)快捷,这里完全没有标准小篆的圆润之意,代之以大量的方笔。这样的东西有不少,另外在秦印、汉印中也可找到大量“急就章”类型的印章作品可为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从东周起出现了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毛笔的开始应用。这样一来书写材料除了传统的骨甲、石板、陶板、铜器外,木简和竹简开始被大量应用,富有的贵族阶层还时不时地用点帛书。图3、4和5是早期的毛笔作品,书体仍然是篆(大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 侯马盟书。一九六五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写在玉石片上,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多为朱书,少为墨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4) 楚简。战国时期竹简,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简文字是战国时期楚国古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5) 楚帛书。三十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一座楚墓,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帛书。

从这里可以看到,民间书写的也是篆体,也就是jue兄所说的“俗体”。只不过结体可能不如铜器或石鼓上的那样规整而已。

黑女是一直相信所谓“懒汉推动历史发展”的。写过篆书的朋友都知道,用柔软的毛笔要笔笔中锋地写出齐整规范的篆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于是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这个时期,作为隶书特色的“波磔”出现了。从笔法的角度看有两点创新:一是出现了折笔(提按),二是偏锋与露锋的应用。这两点也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下图是战国末期秦初的木简,基本上仍是篆书的圆转,但已有了许多的隶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6) 云梦睡虎地秦简。书写于战国末年(BC217年?)

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在甘肃发现的大量居延木简显示,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秦和西汉时期隶书的基本特征已成熟,颇为可观了。见图(7)。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7) 居延汉简。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是驻军屯田之地,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西汉初期的官方正式书体仍然是小篆。然而许多考古的证据表明,从西汉中期开始,隶书正式逐步进入官方的碑版和文件,并开始取代篆书成为“正书”。下图是西汉成帝时期的诏书,已经是较为成熟的隶书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8) 武威王杖诏令册。

在随后的两百多年里,隶书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改良和规范化。字型方扁,蚕头雁尾的风格被进一步确定。到了东汉时期隶书已经成了普遍认同的标准化的字体,并被广泛运用在了各类的正式场合,并出现了如乙瑛、孔庙、礼器等被认为是隶书高度成熟的代表作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9) 乙瑛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其书法厚重酣畅,方整谨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0) 礼器碑。 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现存山东省曲阜孔庙内。此碑书法端庄工整,瘦劲刚健,富丽典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0)孔庙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七月立。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在汉隶碑刻中属于左规右矩,法度森严一派,为官定的标准书体。

三国时期楷书开始逐渐出现并走向成熟。然而隶书作为官方的“正书”,其影响一直保持到两晋,图11的好大王碑为东晋的东西,虽然波磔不显,然而结体仍然是明显的隶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1)。好大王碑。据考为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立。

拉拉杂杂讲了一大堆,无非是两个观点:1. 隶书曾经是“正体”,而且影响比小篆长得多;2. 正体都是从俗体来的。黑女的这些破烂文字,贻笑于方家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讨论书史变迁最好的一本书是

沙孟海先生的《中国书法史图录》。观点精辟,资料翔实。

家园 精彩备至。佩服!
家园 佩服并请教

汉字之所以叫做汉字,大概和汉人一样是因为汉朝的原因。今天的文字看上去和汉代文字没有多大变化。

但是看篆字和隶书风格和写法的区别,中国文字仿佛

在秦汉之间很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不知到是什么原因 ?

家园 【补充】篆隶的变迁

由篆到隶的变迁,黑女的观点主要是两点,在上贴中多少已有说明:一是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传说是秦大将蒙恬制笔,其实毛笔在战国已经出现,秦朝加以改良,而汉朝是毛笔定型并得到大规模普及的时代。毛笔柔软的特性不并不适宜日常做曲铁般的小篆(换言之,写不快)。而清末民国时期篆书复兴,出现了如邓完白、吴熙载、吴昌硕等篆书名家,那纯粹是属于艺术创作领域,与日常应用的书法没什么关系。毛笔的应用使得笔法上出现了许多创新。篆书(大小篆皆然)主要是直笔和曲笔,用刀刻自然没有问题,而用毛笔写就只能是笔笔中锋。而隶书中更多地显示了毛笔的特性,折笔、侧锋、露锋都开始应用于书法当中,并逐渐被广泛接受。

二是篆隶的变迁是渐变,不是突变。上贴中的图3至图8正是试图说明这样的一个渐变历程。有些图片很不清楚。等黑女有空了去扫描一些大的局部照片,风雨兄一看便知。

家园 我并不反对简化字,好识好记当然是好的。但是

简化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一些坏影响,使得古籍的阅读出现障碍。还闹出“不知所云”的笑谈。

家园 懒汉推动历史, 就是就是!
家园 精彩,这几篇看下来真是长见识
家园 简化字会使阅读古籍出现障碍?

又掺加私货。

不知什么理由会导致简化字使得阅读古籍出现障碍?

难道你在阅读古籍之前专门去学习过繁体字?

阅读古籍有如下一些难点:1.古籍为文言文,与现代书面的白话文有所区别;2.古文中有些汉字,现代不常用,造在不认识。

记得当年我借的香港版本的金庸小说,全是繁体字竖体排版,虽说看得费劲了点,可也没影响我阅读完整本的小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