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国]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 -- 诸葛丞相

共:💬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三国]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

曹操的为人在三国志里说的很明白了。许子将曰:“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而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围绕着这两句话来。曹操被成为是三国里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后人对他的极公正的评价。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在年轻时的不务正业为时人所不屑。不过这些缺点恰恰是他成功走上政治舞台的必须有的素质。所以曹操首先必须是个政治家,然后才能说他是军事家,文学家什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必须要做的一切。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逸才令》或《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在对人才方面更是极端的渴望。两出求贤令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曹操一生对于“人才”的处理在历史上一直是个争议最多的。他爱人才,似乎没有人能超过他,像对郭嘉,丁仪,崔琰……等,而他的忌才,也是出了名的,像对杨修,司马懿,张松……等。

但我认为曹操的人才思想并没有什么是非可言,他对人才的的最集中的,也是最伟大的体现就是在他的《求贤令》中提出的“唯才是举”。这个就是价值论。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唯才是举,是曹操既处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向来事业之争就是人才之争,事业的成就也就是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成就。三国曹、孙、刘三个集团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使用都各有千秋,断难贸然说谁就绝对要高明些。但相对来说,曹操的军事指挥才能,处事临机应变能力,乃至政府体制建设能力,都明显要比孙刘强的多。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几乎可以说是全能来论处,一生胜仗无数,平定整个北方,为统一天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真正的战役失败也仅有赤壁一战。争汉中一战虽说是败局,但并不是战败,而是主动退让,并在撤军时迁走了当地大量的百姓,这也为后来的诸葛北伐留下的兵源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隐患,所以说并不能算是惨败。

其次,唯才是举,是曹操尊重人才,实际,不苟求,不求全责备的眼光,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这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的一种变通,一种创造性的灵感。曹操的第一次求贤令是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这时是赤壁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东吴大都督周瑜病逝,刘备占有南郡等地,立足于荆州。此后建安十九年,二十年曹操又两次下求贤令,当时刘备已攻破成都,占有两川之地,三分天下局面已经形成,而曹操也已有六十三岁,壮士暮年,却大业未成,内心忧虑,求贤辅佐。但曹操的爱才并不是说因为形势所逼,唯才是举这个思想是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的。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几欲白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的份上的。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都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颌;或从行伍之中提拔上来,如于禁,乐进。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当然,这也是事业的需要。

同时曹操是个政治家,在政治上的决策他必须把握好分寸。“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政治上最成功的一笔,当然也有人才的提议。在政治上,曹操可以说是霸术兼糅王道。封建时代的开国君臣在手段上,无论是对敌人,对手下,对治下的民众,无不采用明与暗,软与硬,宽与严,刚与柔这两手。争民心,得天下,都需要这两手。曹操也同样如此。而且更深谙此王霸之术。

●《述志令》或《让县自明本志令》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好一个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个实便道出了曹操的王霸之目的。也就是说曹操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实在的价值论。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可以和董卓决裂,首举讨董义旗,为天下倡,他有雄才大略,在陈留举兵,成,可为汉室扫平董卓,重整河山,做一个大大的忠臣;不成,则可拥兵自重,任天下之智力,与群雄争霸。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可以冒死亲率士卒攻打乌巢,官渡之战后,又把袁军七万降卒一举坑杀,是为了拿稳既得的胜利,防止袁兵的叛乱。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可以光着脚丫去迎接来投的许攸,并谦卑问计。试想,若没有许攸,曹操即便可以打败袁绍,其难度也要增加好几倍。

为了实在的利益,他敢冒天下只大不韪,倡“唯才是举”之一说,并以此为招纳人才之方针。但走到他身边的人必须为他的实利服务,一旦他看出人家敢违逆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业的饿话,他就务必去之而后快。他逼死荀??,崔琰,孔融便可见出其功利观念的急切和残忍。

总之而言,对待曹操的为人和性格也不能单指一方面。从整个局面来全面的了解曹操的为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点子正。“唯才是举”,对曹操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个“用”字

人材这个概念,也要看是对谁而言,衡量起来主观的成份要比客观的评价来的多一些,分量可能也大一些。

在别人眼里来看是人才,在曹操的眼里未必;在别人眼里看来不是人才的人,在曹操眼里也许是个大人才。

曹操怎么判断?

一个“用”字。

曹操令人佩服的地方是不拘泥,这个,后世的邓公可以媲美,那就是实用为上。一个人是不是人材,得看他的作用能不能发挥出来。在一个团体中能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这点来看,曹操在古代就可以上现代管理的课

如果一个人大家看起来很聪明,但是很刺头,把谁都不放眼里,曹操大概不会把他看作是“人才”;如果一个人有些小聪明,但是不能和别人配合不能和别人很好相处,恐怕也算不上人才。

曹操有个全局的眼光,也一直把人才的效果从全局的角度来看,也因此从来没有特别依赖某一个将才、某一个谋士,这个和刘备有所不同。也因为有这个全局的眼光,对于一些从道德上当时不能接受的人来说,曹操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可以使用,前提是,产出远远大于投入,颇有经济头脑。魏公司因此蒸蒸日上。

三国中求贤若渴的人很多,有水平“用”人的不多,曹操是高手之一。

家园 还有一个控字

袁本初得才非不用也,用而不能控,待许攸如袒臂饲鹰,狐兔未逐,己已倾危,待田丰如鸵鸟埋沙,素受其轻,难求莫逆。

今天的公司里也一样,用人才,不见得就能成事,还要人才听调度。

家园 好一个“为了实在的利益”!

看待曹操用人,应分两个阶段来区别,这也是其用人的两面性。当创业时,曹操为了扩充实力,想尽一切办法,耍尽一切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招揽各类人才,故其用人有高出他人之处。当三国鼎立之势已成,曹操再无往外扩张可能,便将注意力转向内部,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其用人也不再是“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而是采取一些剪除异己的措施,说到底也是为了其政治目的。《求才令》的“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也有号召臣僚勿以舍汉为不忠不义、取讥惹辱之行为的意图。

家园 还有一个字是公,

公,天下为公的公。

公生明,廉生威。

道理人人懂,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个。但是,真心为公,自然可以海纳百川。纵横天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