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神武不可测的汉世祖―刘秀 -- 何足道

共:💬55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汉武的历史地位

我不同意何兄对汉武的评价,何兄仅仅着眼于汉武备受垢病的穷兵黩武,却忘了这对中国历史和民族的影响,也丝毫未提及他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制度上抑制相权、中朝出现,这些对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

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应劭曰“世宗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曹植说得更详细“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辩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可以说,武帝是从文化上、制度上、疆域上都影响后世各个朝代,是故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称“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相比而言,光武的个人能力或许更强(政治能力和眼光不见得),但能给后世带来影响的除了集权统治政治外,寥寥无几,抛开中兴的过程,光武只能看做一个守成的明君,这就决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如秦皇汉武。

至于世人的眼光,看看足球场上,大家聚焦的是精妙的进球,追捧的是优秀的前锋,留给后卫们的掌声寥寥,一个带来胜利,一个只是不败,理之然而。

家园 多谢科、何二兄。但我还是怀疑

一,看光武知道“伏波将军千里传书以戒儿孙”后的举措,光武应该很看重马渊想法。

二,以“伏波将军千里传书以戒儿孙”的做法,以及“戒子书”中的内容来看,很难想象马渊会与很多人关系不好。(该文被选入“古文观止”。)

三,马渊死后,女儿进宫,是“圣眷未衰”,应不能作为光武不喜马渊的凭证。事实上我认为这正说明两家关系不同一般。

四,关于“猛将不让哙勃,谋臣不下良平”,我只是引用武侯原话(个别字可能有误),没有真去比较。相信诸葛丞相见解高于曹植而已。若一般地看名声,何兄是有道理的。

家园 嗯,偶也觉得对汉武的评价过低。

就算汉武的很多事干得和秦末差不多吧(其实还是有差别的),我觉得就凭他晚年还知道下“轮台诏”悔过和“顾托得人(指霍光)”就很伟大了。

不过要说到和人共事的话,那我当然还是选择光武帝。

家园 汉武帝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历来是见仁见智。看过杨生民的《汉武帝传》和其实人写的汉武帝。好多秦汉史的专家好象都有这个特点,就是捧汉武的,一般都贬低光武。贬汉武的,都捧光武。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并没有认真执行。尊儒确实,但百家也没被禁止。

汉武恐怕自己也没想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回这么高,其实这些都是他无心而为的。历史到了那个时期,即使没有刘彻,也会有王彻,李彻去做的。汉武的大气性格和光武的内敛性格确实对比很有意思。有时在想,如果汉高后,中间没有文,景。直接就是汉武的话,会怎么样呢?汉武所为,在后人看来确实影响巨大,但当时的老百姓也被他害得不浅。让当时的百姓都为后人着想,也有点过高估计他们的觉悟。

关于轮台诏,好象大家对他评价不低。但明太祖曾说,汉武之轮台诏,虽翻然悔悟,然与事无补。

家园 马援是当事者迷

二,以“伏波将军千里传书以戒儿孙”的做法,以及“戒子书”中的内容来看,很难想象马渊会与很多人关系不好。(该文被选入“古文观止”。)

他自己劝儿子时清醒,到他自己时又对人说三道四了。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谓者杜?衷唬骸拔崾芎穸鳎?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夯蛟谧笥遥?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另外兄台,你可以看,最后梁诬陷马援时,马武他们也是附和的啊,不光梁和窦啊。所以说他和很多人关系不好。

最后看看王船山的评价。 光武之于功臣,恩至渥也,位以崇,身以安,名以不损,而独于马援寡恩焉,抑援自取之乎!

 

宣力以造人之国家,而卒逢罪谴者,或忌其??,或恶其不孙,而援非也,为光武所厌而已矣。老氏非知道者,而身世之际有见焉。其言曰:“功成名遂身退。”盖亦察于阴阳屈伸之数以善进退之言也。平陇下蜀,北御匈奴,南定交耻,援未可以已乎?武厍之乱,帝愍其老而不听其请往,援固请而行。天下已定,功名已著,全体肤以报亲,安禄位以戴君,奚必马革裹尸而后为愉快哉!光武于是而知其不自贵也;不自贵者,明主之所厌也。夫亦曰:苟非贪俘获之利,何为老于戎马而不知戒乎?明珠之谤,有自来矣。老而无厌,役人之甲兵以逞其志,诚足厌也。故身死名辱,家世几为不保,违四时衰王之数,拂寒暑进退之经,好战乐杀而忘其正命,是谓“逆天之道”。老氏之言,岂欺我哉?

 

易之为教,立本矣,抑必趣时。趣之为义精矣,有进而趣,时未往而先倦,非趣也;有退而趣,时已过而犹劳,非趣也。“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援之谓与!

 

〖三五〗

 

事难而易处之则败,事易而难图之亦败。易其难者,败而知其难,将改图而可有功;难其易者,非急悔而姑置焉,易者将成乎难,而祸不息矣。

 

武陵蛮之叛也,刘尚之全军偾焉,马成继往而无功焉,马援持之于壶头,而兵之死者大半,援亦殒焉。及乎援已死,兵已疲,战不可,退不能,若有旦夕歼溃之势;而宗均以邑长折简而收之,群蛮帖服,振旅以还,何其易也!其易也,岂待今日而始易哉?当刘尚、马援之日,早已无难?b伏,而贪功嗜杀者不知耳。使非均也,以疲劳之众与蛮固争,蛮冒死以再覆我军,虽饥困而势已十倍矣。

家园 汉武酷似清高宗

清高宗也事事学汉武。何兄的假设好,如果汉武直接继承汉高,可能西汉就此灭亡了,因为没有他的祖、父二人给他储蓄了这么的财物挥霍。清高宗也这样,如果没有清圣祖,清世宗的积蓄给他挥霍,清朝气数也就尽了。

汉武、乾隆二人都是自视甚高,以自我为绝对中心,好大喜功,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主,而且过则归人,功则归已,这种主中国历史上多得是,可这两人运气是奇好,有祖、父的家业可供其败家,所以也就成就了他们的“功业”,而不是成亡国之君,屁股让子孙为他们擦。

汉武与乾隆比起宋太祖,清圣祖,汉文、光武差得都不是一点点,人格上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家园 获益良多,多谢赐教。
家园 轮台诏还是有很大用的吧?

我不想贬光武或者捧汉武,实际上我觉得两个人都很伟大,他们干的事儿性质不太一样,也不太好相比。我也觉得过去的传统史书可能对刘秀低估了,但高没高到一定能超过汉武的程度还难说。

轮台诏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用处的,这以后汉武确实“改过”了,而且他也看出自己来日无多,在安排继承人上反复考虑后选了霍光,事后证明他的选择也是对的,霍光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昭宣中兴”有相当作用(当然刘彻杀了钩弋MM实在是过分残忍了)。

想到这儿,突然想到有没有人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说说“盐铁论”和“盐铁会议”,我想用现代金融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看看那次会议一定很有趣。

家园 我觉得蛮像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汉武帝搞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的收入来对付匈奴。共产党搞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则是为了对付所谓的美帝。共产党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进程,提前完成这一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当时中央财政的吃紧。

这种搞政府垄断的做法,在我看来是违背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自由竞争原则的。这些政策看起来似乎有点像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涉主张,但确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量上的调控,一个是质上的改变。还有就是因政府垄断而带来的腐败和暴利,也是这些政策的致命缺陷。

家园 油油你又大放厥词了

社会主义改造怎么能称之为仅仅是为了对付美帝国主义呢?你忘记了当初的共产党人的信仰,那是追求共产主义的,是为了广大群众的。虽说先是定位在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说先进入资本主义再进入共产主义,但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苏联老大哥出现的种种问题,逼得中国共产党人提前进行这一不,完全不是你所说的“美帝国主义”。

还有,不要言必称自由竞争原则,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又不是就他们一家,而且这东西又不是严谨的科学,没有必然的谁对谁错,拿来指责共产主义方向下的经济政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能说明什么呢?

家园 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我们和苏联的关系还蛮好的

我也没有指责什么啊。只是说一个事实而已。至于社会主义改造是不是真的用来对付美帝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看过去的报纸、文摘啊什么的,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如此。

如果说真的是追求共产主义的话,列宁和毛泽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者。至于这个背叛是对还是不对,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自由竞争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还是其派生出来的其他主义,诸如货币主义、自由经济主义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至于经济学是不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没有必然的对错,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不过现在经济学研究中注重数据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统计学和实分析的引入已经越来越让经济学向一门真正的科学靠拢了。你说你是对的,请拿出事实依据来,这已经是经济学研究中通用的方式了。

家园 狠狠顶一下!

好久没顶西氏的帖子了,这篇文章好看!

家园 船山之议可谓未得豪士深心

伏波老骥壮慨,曾激励了多少中华豪杰。

本不想再说。跋兄之论,深合吾心,不顶不快。

家园 不妥

汉武帝毕竟将汉朝的疆域扩大了一倍。

历史上汉人政权有效统治区就是汉武帝

的时候打下来的。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万

世不易的基业。

不妥
家园 在开疆方面汉武远不及清高宗

中国现有疆域形成了于清高宗时期,虽然近代丢了外蒙、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等处,但仍然留下了一千万平方公里的雄鸡。

汉武开拓的疆土有西南夷(云贵川)、岭南、福建,以及河西走廊,如果算上西域,它也只是中国的势力范围。除了岭南和福建外,其他疆土并未能保持,不久就相继脱幅而去,与现代的中国版图没有关系;而岭南和福建也是秦始皇开拓的,汉武是恢复。

中国现代版图的形成以下几个人的功劳最大:

第一,秦始皇。奠定了“中国本部”的范围,在七雄版图之外,加上了“河南地”和岭南,大约相当于有清十八行省的范围,这是中国的核心,居住了90%以上的中国人口,传统中国历史上,中国本部统一,就可以称作是天下一统了,这一核心区域基本上没有变化

第二,元世祖。自他攻占了大理,云南自此入中国版图。

第三,清圣祖和清高宗。清圣祖将外蒙古、青海、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清高宗将古西域纳了版图,改名“新疆”(新开拓的边疆)。另外,有清入关,东北地区也自此成为中国版图一部分。以上除外蒙古脱幅外,其他和中国本部一起形成了目前中国的版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