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就事论事说李陵 -- 电子赵括

共:💬40 🌺6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就事论事说李陵

李陵“转会”匈奴前,作为西汉的将军出击匈奴的举动不过一次,居然也能成为热门话题。就凭这一点,李少卿九泉之下也该知足了。

言归正传。这一战发生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朝最初的部署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出击匈奴,在酒泉守卫的李陵率领的五千步兵为辎重保障部队。李陵不愿意为李广利作后勤,要求单独出击。《汉书》记载: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注意这里李陵要求单独出击的理由,是“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意在分散匈奴兵力,为李广利牵制敌军。《史记》中没有这段对话,但是也记载: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

无论李陵不愿意为李广利作后勤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他自己提出的理由是单独出击可以分散匈奴兵力,为李广利减轻压力。汉武帝同意李陵出兵的初衷,也很显然在此。那么李广利什么时候出兵的呢,《汉书》记载得很清楚,“夏五月,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以及胜败战果。可是李陵什么时候出兵的呢,诏命是九月出兵。其间发生了路博德“羞为陵后距”而推托,引发汉武帝怀疑是李陵自己反悔,发怒的事情。此时诏命应属于下诏催促,显然李陵迟迟未动。责任虽然不全在李陵,骑兵本来比步兵跑得快,还早出师了四个月,正常情况下仗都该打完了。李陵的“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已经成空话。武帝无论对李陵有无成见,此时对其不满并不是没有道理。

顺便说一句,李陵不愿给李广利打下手,路博德也不愿意给李陵打下手。看上去都是互相看不起,个人很怀疑是和汉朝的封赏制度有关,即所谓非军功不侯。给人做后盾打下手,怎么可能斩将立功,这应该是“将恶相属”的根源。

李陵奉命九月出兵,“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千里走了三十天,属于正常行军速度,没有遇到匈奴。这里应该注意到的是“至浚稽山止营”,看上去李陵还是很谨慎的,知道孤军不可深入,因此停在了千里之外的浚稽山并没有进一步北上。话又说回来了,既然知道不能深入,怎么就敢保证能分兵为李广利减轻压力?难道要三万骑兵根据你五千步兵的作战半径安排计划?到浚稽山后李陵派部下陈步乐回去报告经过的山川地形,“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陈步乐的报告应该是李陵的本意,至少汉武帝有理由这么认为。“陵将率得士死力”的牛皮已经吹出去了,陈步乐本人还得到了晋升。

接下来就是遭遇匈奴大军。李陵的部队虽然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但是终究孤军难立,中间又出现了有人跑去投降匈奴,透露详情的事件,终于战败后“无面目报陛下”而投降。乍看和战斗间隙的别人奉劝他“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时“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表态相左,实际上都说明了李陵很高傲的性格,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灰头土脸”地回到长安。汉武帝登基以来从卫青李广等四路第一次出击匈奴开始到李广利赵破奴这一代,打败仗的人不少,坐死罪的人也有,真正被处决的可数不出来,后来没有被启用过的也似乎没有。他爷爷李广本人被俘后逃命,坐死罪赎为庶人不久仍被启用,最后还做到了前将军,位比九卿的高官。汉武帝时期对败军之将实际上是板子举得高,屁股打得轻。李陵本人兵败后回到长安,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处罚。这一点他的手下看得很清楚,但是或许李陵高傲的性格使得他不愿意兵败回长安,因此投降了匈奴。

下面就是汉武帝听说后的反应了。“上欲陵死战”,注意不是战死而是死战。到李陵为止在和匈奴作战中打败仗的西汉将领不少,没有一个不是死战想尽办法逃脱的。李广,苏建,赵破奴,何况陈步乐刚刚报告过“陵将率得士死力”,汉武帝抱有如此期望很正常。结果,李陵投降了,汉武帝大怒之余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另外写一点个人的猜测。上面已经列举过了,过去将领无论打败仗也好全军覆没也好被俘逃回也好,按照西汉法度是要治罪,有的是死罪的,但是汉武帝时期实际上一个都没有处理。汉武帝对兵败被俘的李陵本意上恐怕也不见得要严惩,但是这有个条件,就是李陵总要有些作为,这才好有理由为其从轻发落。而李陵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不但造成匈奴人马伤亡一万,最后弹尽粮绝还有四百多人突围成功了。可是李陵最后关头晚节不保,投降匈奴,前功尽弃。不但当年李广苏建赵破奴的条件全都没有了,还开了出击匈奴将领战场投降之先河。就是公事公办,不处理李陵对朝廷恐怕也无法交待了。廷议时“群臣多罪陵”,汉武帝震怒之余处为李陵开脱的司马迁以宫刑,但是仍然不曾处理李陵的家族。此后有悔意,“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又派公孙敖领兵试图接李陵回来,还任命司马迁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偏偏公孙敖又带来了错误的情报,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终于被灭族。此后李陵也死心塌地为匈奴效劳,为右校王,带兵与汉军作战,有大事入议等等,在匈奴二十多年后去世。

从《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看来,李陵倒是和他爷爷李广很象,武勇而高傲。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他爷爷单独出击匈奴遭遇劲敌时被活捉了,他也没能避免同样的下场。他爷爷冒着死罪逃回来了,他投降了。这样的子孙,李广本人是不会以为荣耀的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埋雷先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先花。李陵后来估计是跑不了才降的呀,

“虏骑数千追之”。匈奴已经领教了李陵得厉害,怎么会轻易让他跑掉。电子兄文中所说的回去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能逃得回去。其后,李陵身在匈奴大营,估计在有机会回去前,其家三族已经被诛,成了无法回归的死棋。

其实,那时候,除非是万不得已,虽愿意留在塞外呢?电子兄要是有机会能在阴山之北待过,就知道那里和内地的反差还是挺大的。要不,5。60十年代支边的内地干部,人们也不会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啊。

家园 逃不掉的选择又不是只有投降

此前的张骞赵破奴,此后的苏武,哪个当时逃掉了。就是他爷爷李广,要不是武勇过人也逃不掉。匈奴对抓到的西汉将领还没有一刀两段的先例,不过是看管流放,监禁的都没有。这也投降了,连贪生怕死都算不上了,怎么能让人高看他。

另外补充一点,汉武帝处司马迁宫刑的直接原因是“欲沮贰师”,却没有处罚李陵的家族,其中味道还是有一些的。汉武帝时代对军人政策上非常优惠,看看赏军功花了多少钱,封了多少侯,而同时对天下增了多少税,自己从少府捐了多少钱,罢了多少无功受禄的刘姓诸侯就知道了。汉武帝实际上军功阶层非常优待,这是他当时没有处理李广利和李陵的根源。汉武帝时代的根本国策为耕战,这一点还是很清楚的。

电子赵括:【原创】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政策简介

家园 慷慨就义易,苟且偷生难

你以为匈奴比美军还按国际法办事啊,”对俘虏只是看管流放,监禁的都没有“。说的轻巧,“匈奴对抓到的西汉将领还没有一刀两段的先例”,匈奴对投降的西汉大元帅都可以在招为驸马一年后杀了祭祀,不用我说是谁了吧!在极北苦寒之地对苏武的折磨,那叫生不如死!有些汉军俘虏可能会求匈奴兵,你给我一刀吧。用“连贪生怕死都算不上了”的评语,是不是有些过于苛责一战声名裂的李陵。

我重读李陵答苏武书,他对当时孤军惨烈死战的沉痛以及身在蛮夷无知之地的无奈让人不得不遐想,他应该不会甘于做“叛国变节的小人”,5千健卒的覆灭是他心中最深的痛,也许他想证明什么,在等待什么,但是刘彻老儿不给他机会了。

士可杀不可辱,在特定条件下,“慷慨就义易,苟且偷生难”。

勾践,苏武其实也算苟且偷生之辈,不同的是,他们都等到了翻本和正名的机会。

家园 好比风险投资,如果公司老亏,风投也是没法继续

对汉武来说,是个很简单点投入产出的问题。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吧。比如说吧,一个人想投资到股市,但是亲自上阵炒股票,难度太大,要找基金代理。这种情况下,该用什么策略呢?

如果找的基金把你钱亏了,而在同一时期别的基金却在大赚,你是“疑人不用”死扛呢?还是另外找表现好的基金?如果你找到的基金一直都给你带来不错的收益,你还会换来换去换基金么?

汉武帝用了很多人,但是最后用定了卫青、霍去病,无非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他要放着 卫青、霍去病不用,反而给 败将或者投降的将领,除非是汉朝当时真的是吃饱了没事干,他根本就耗不起。

打仗是需要财力、物力的巨大投入。机会主义者:【原创】帝国双璧――卫青与霍去病 风险绝对不比现在的风险投资找公司去投资要小。更何况那个时候汉朝的家底也并不厚实,汉武算是个成功的风险投资者。

好比总有一些公司要垮,总有一些将领无法获得胜利。太正常不过了。

家园 和铁老大小抬一下

围绕李陵的问题,其实和卫霍二人并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提到李陵,总是免不了提到他那个更有名的祖父,而且显然,李广李敢的遭遇对李陵的心理状况产生了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最终的命运。

当然,偶了解铁老大所要表达的是汉武帝不重用李陵是有道理的,并且偶先妄加猜测铁老大认为李陵客死塞北也是其自作自受(参见此文)。但是偶以为,真实的历史是唯一的,确定的,无争议的,所不同的是看历史的视角。铁老大很显然是完全站在当时汉朝的皇帝的视角去看待李陵。

但是,历史并不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如果什么事情都只能站在最高统治者的角度去看的话,那么当初铁老大又何苦保卫西西河呢?顺从ZF自生自灭多好。跑题了。包括李陵在内的所有为皇帝打工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价值观。楼下赵括已经说了,当时的奖励机制是唯军功论的,所以李陵不甘只做接应,所以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到了塞北,所以李陵率步兵抵抗十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数日,所以李陵被俘后投降,所以李陵投降后没有为匈奴练兵,所以李陵得知家族被诛后拒绝归汉。。。

已经发生过事情才是历史,围绕历史所产生的是是非非,其实不过是今人自己价值观的表达罢了。争来争去,无非是想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征服别人的价值观。有什么意义呢?又改变不了历史。可是大家都乐此不疲。为何?因为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所崇尚的,就像李陵一样。鄙视李陵,也否定不了曾经发生的那场悲壮的战争。仅从这场战争来说,李陵对得起英雄这个称号——只不过是悲剧的。

家园 李玲是悲剧英雄
家园 照你的逻辑,北京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都该改名了,

照你的逻辑,北京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都该改名了,改成孙殿英路,孙良诚路,庞炳勋路。你不觉得荒唐嘛?

家园 我更愿意去看成功者为什么成功

坦白说,我对李陵是好是坏,一点看法都没有。对是是非非,其实兴趣也不大。当然,从道义的角度来看,李陵的投降(不是简单的被俘)这个可以有所争论。

我看汉武、卫霍、李陵,更多的是希望从一个管理的角度去看事情。这个方面,最近看大家的讨论,感觉很有一些想法,准备写个帖子到管理那里,抛砖引玉。

家园 李陵充其量是“曲线救国”未遂,还不如后世的庞炳勋呢

李陵抗击匈奴是光荣的,投降匈奴是可耻的;

庞炳勋在临沂抗战是光荣的,在新乡投降日寇是可耻的。

家园 期待老铁的大作
家园 这点倒是和老铁差不多

我也比较注重探讨成功者为什么成功,失败者为什么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去争取自己的成功。历史上的成功者失败者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因,这我不回避,但是把一切都归结于客观条件的优劣至少对自己的进步是没有意义的。

家园 张自忠就是在北平苟且偷生,背着汉奸的骂名

你看看史料,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北平落入日军的掌握之中,他便在那时走马上任,当了第一任北平市长,兼冀察政务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和冀察绥靖公署主任。他所代理委员长的这个冀察政务委员会,本身即有相当的“汉奸”嫌疑...."

其实他是代表国民政府与日军应付,所以他后来有意一死来洗刷“罪名”,在当时的处境,他肯定体会到慷慨赴死比苟且偷生容易的多。

同样,在文革中,如翦伯赞,老舍,傅雷等等大批文化精英纷纷自杀,他们肯定也体会到慷慨赴死哪怕自我了断也强过苟且偷生,因为活下去需要面对精神和肉体的无休止的摧残,一句话,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刚强的意志。呵呵,扯远了。

我承认,我的帖子从逻辑上讲不严密,一点感想而已。如果你从中看出我在鼓励投降,上纲上线了,对不起,恕不奉陪了。

家园 赵兄分析的很好

李陵投降在先,武帝开始并未拿他怎样,反而派兵营救。应该说对他不薄,其他被俘将领和使者可没有这个待遇。最后得到错误情报后才处死人质。李陵若对此事稍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应该知道恨谁。呵呵,就算汉武帝中了匈奴的离间计好了,李陵不恨匈奴,反而怀恨自己的故国,岂非莫名其妙?你别说,这种莫名其妙的逻辑还是有不少市场的。《水浒》中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侠女中真有不少就是被梁山弄得家破人亡的。可是人家不是也在梁山排座次的排座次,嫁仇人的嫁仇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