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原创】有些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 -- wanderer

共:💬37 🌺5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原创】有些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

今天在美国之音看到一篇文章外链出处,介绍北美和欧洲一些大学教授谈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从好的方面看,中国留学生,人数众多,而且勤奋。不好的方面当然也有。

比如,瑞典皇家工学院的特乌特教授说,中国留学生更愿意单独学习,不太适应小组讨论等形式的集体学习。

再比如,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迈卡钦教授说,中国留学生似乎对教授、对权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崇拜感,而这对培养创新思维是不利的。

有专家说,要打消中国留学生对权威的崇拜,培养勇于挑战的精神,首先要从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性和自主性)做起;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敢于怀疑、勇于挑战。

俺就不明白了。中国留学生愿意单独学习,不就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显示,不也是一种独立性吗?说到敢于怀疑,俺是学理工的,俺的体会就是:在大学里,俺们就已经通过一字一句地怀疑,然后才达到学习和理解各门学科中的一个个原理和定理的。俺们知道怎样怀疑。至于挑战,不就是通过消耗大量的试验经费,完成一次次挑战性的试验的吗?那是国家研究经费少造成的,跟学生自身没关系。

不知西西河里是否有人了解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这位迈卡钦教授。

关键词(Tags): #中国留学生#独立性#挑战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来俺不是中国留学生

我就喜欢小组讨论,喜欢和教授顶牛。

很多好主意都是在讨论中产生的。

家园 我觉得不敢挑战权威应该与我们从小就受到的诸如不要和大人包括家长老

顶嘴什么的教育有关;而喜欢单独学习,不喜欢参加集体讨论,我觉得一方面跟我们从小学特别是高中时候的学习有关,为了竞争考试,大家都是单打独斗地拼,并且学校的环境也不能提供集体讨论,另一方面还是跟语言有关,外语不能熟练运用,当然就不敢也不能畅所欲言

家园 好像俺知道的大部分中国学生都觉得自己教授不怎么样

除非确实是牛人。美国大学里混饭的教授着实也不少。

家园 语言因素可能是重要的,至少俺是这样。
家园 在俺的印象中,大多数教授都是固执己见的。

跟他们顶牛,很难掌握尺度。你要是把他给顶急了,吃亏的不还是学生。

家园 问题是,如何以及怎样给教授们下挑战书?
家园 俺是从来没有俺要和他竞争,所以俺不和他讨论

这样的想法的。可是俺们打小上课就不能说话,作业要独立完成。学校里不让互相讨论,放学了各回各家,那时候家里都没电话,没有群体合作的土壤啊。

家园 干嘛挑战啊

饭桶教授一般教的也都是饭桶学生,比如俺这样的。大家一团和气他混饭我混成绩就行了。就算我知道他错了,我也没必要告诉他嘛,是他教我,不是我教他,没有工资拿的,还伤老人家面子,划不来。

家园 我们现在项目组开会和吵架差不多

可能和不同地方的风格有关系。事归事,人是人,不往一起混。

我国内的组也这个风格,不过国内这样的比较罕见。

家园 看来,你缺少两小无猜的“纯情”体验。
家园 鲜花。为了“上岗证”,俺会跟你一样想法。
家园 俺这里,大声论述观点都不行。

谁敢吵架,谁先走人。好象比较时髦小声来一句狠的,然后就PASS一个想法。

家园 那就混呗

学位到手,挣钱要紧。

赶上这样的,咱小人物哪有什么办法。

家园 小组讨论等形式的集体学习

就是tmd的南郭先生的乐土,基本上就是一些sb在凑答案的干活。这样的“优秀学生”我见多了,平时作业靠抄,靠考古,一到考试就成sb了。

感情独立思考还成了罪过了,我koa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