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国宝曾侯乙编钟出土秘闻 -- 西河伯

共:💬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国宝曾侯乙编钟出土秘闻

国宝曾侯乙编钟出土秘闻

  20年前,在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是的空前发现,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在过去的十个春秋里,曾侯乙编钟那古朴、粗犷的千古绝响荡乇寰宇。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风雨沧桑,二十年,当年参与发掘的人们已是白发苍苍,忆起当年,他们无不为之振奋,那是他们生命中闪亮的时刻,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八十厘米千钧一发 国宝编钟险些被炸.

  说起20年前的往事,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时任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的谭维四教授白发颤动,仍激动不已;那真是“一波三折、千钧一发”。

  1979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冈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径庭的“褐土”。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并迅即向随县县委汇报。

  县里派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现场,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是年3月,接到报告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率勘察组赴随州实地勘测。

  当勘探小组发现这片“褐土”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时,谭老断定:“褐土”之下必有奇珍的古墓难逃灭顶之灾。

  水中摸出中华瑰宝 一根木柱暗藏机关.

  “开棺了,擂鼓墩要出大宝贝啦!”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围观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单,睡在部队营房门口,等逢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稀罕”物。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物资后勤供应的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老人回忆,当年县城只有4、5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主考古队员始料不及。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5吨吊在这些大家伙面前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临时开来的黄河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得以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有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的浮在水面上。

  当工作人员清理出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时,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西半球青年发掘队员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在小伙子兴奋地喊叫声中,人们惊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知道,在这么高的位置出现成组编钟,再往下走肯定还有“大家伙”。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横梁旁轻轻晃动的那根柱子,竟让此次发掘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木柱折断千古遗憾 秦汉盗墓望水兴叹.

  在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中,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为之争论的疑团,也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因之惋惜的遗憾。

  最早出现在墓室水面上的那根木柱,待到水落石出时竟酿成了此次考古发掘中的千古遗憾,原来,这根木柱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乐器“建鼓”的支架,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地面,因此人们看到水面上的木柱时,建鼓已在水中耸立了两千多年,当积水逐渐抽去时,由于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受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折断倒地。这个极具考古价值的场景被当时考古发掘摄制组的“编外组员”随州市群艺馆摄影师余义明无意中拍摄下来,一直珍藏至今。

  让考古学者争论了近二十年的疑团,源自曾侯乙墓椁盖板上的一个盗洞。在勘探之初,考古人员曾在曾侯乙墓中室上方的椁盖板上发现一个80厘米见方的盗洞,造成一根椁木塌陷和泥土涌入。根据现场遗留的一些盗墓工具分析,此墓大概在战国晚期至秦汉时被盗墓贼光顾过。曾侯乙墓中的文物是否完整、墓室积水是否因盗洞造成是考古学者争论的焦点。

  前不久,湖北省博物馆、地质大学等有关专家对曾侯乙墓墓区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实地勘探研究,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曾侯乙墓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千百年来保持了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的形成是在盗洞被挖之前,所以可以推断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

  说起墓室积水,不仅挡住了盗墓者而且还从另一方面保护了墓中的大部分文物。历经2400多年,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这恰巧验证了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钟乐绕梁举世无双 国际壮歌震惊东方.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都被这前所未见青铜铸器惊呆了。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后音乐家黄翔鹏、王汀寺人闻讯赶来现场,日发继夜地对全套钟逐个进行测音。当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时,两位专家喜得手舞足蹈。经与考古专家们分析论证后,大家决定“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不算认识编钟,要敲响它,才能体现价值。

  1978年8月1日。建军节。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日下午,历史上的第一场,也是惟一的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忆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场独一无二的音乐会,是担了风险的。重新组装复原后的编钟重达10吨。木质横梁在水中泡了两千多年如今能否支撑得住;尤其是部队礼堂的地板,能否担得起这前所未有的重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们在礼堂舞台的地板下层层加固。

  首次奏响编钟应该敲什么曲子?作为音乐会主持人的谭老经反复思考决定曲目要表现“古今中外”。于是,音乐会发《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反映共产主义的《国际歌》乐曲落幕。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听从竟一时“痴迷”,停顿数秒,才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

  编钟是“国宝”,“国宝”当然不能随便敲击。自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经过4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当年研究及复制所耗资金达百万之巨。

  二十春秋改革开放 沧桑中华情有独钟.

  如今,曾侯乙编钟(原件)、尊盘及大量同时出土的珍贵文物保存在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内。该馆共收藏了19件(套)“国宝”级文物,其中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物就有8件(套)之多。但当年编钟从随州运抵武汉,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

  曾侯乙墓考古的重大发现,轰动全国。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治秋从北京赶赴现场视察。根据国家文物法规,王老就文物的保管总是提议:“要赶快做木箱,放在一起集中保存。”此语一出,考古现场的“大管家”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警觉地意识到,编钟很有可能运至武汉。他以上向县委汇报。

  “编钟出于随州大地!理当留在随州!”这是当时随县人上上下下的朴素想法。为了留下编钟,随县采取了种种措施。作为县里考古现场“特派员”的周永清也反复同考古发掘队队长谭维四教授交涉,双方难免唇枪舌剑。当时随县的一位负责人在讨论编钟去留问题时,激动之下对周老说:你就是坐在车头前,也要留住编钟!

  然而,当时随县没有博物馆,无法保存这批国家文物,也无科技力量进行研究。最终,关于编钟是留在随州还是运往武汉的报告,摆在了当时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的办公桌上。陈丕显书记当即“拍板”,电令随县县委协助考古队将编钟等出土文物运往武汉省博物馆集中保存。

  在省委指令下达考古现场的那个夜晚,谭维四与周永清这两位在编钟去留问题上的“对头”,坐在擂鼓墩的山坡上,推心置腹促膝长谈。仰望夜空,繁星点点。周永清双眼闪出泪花:“作为随州人,我对编钟有着独特的感情,作为党员,我无条件服从党的安排。”次日清晨,老周二话没说,亲赴大洪山为文物出运武汉准备包装木材。在100多天的考古发掘中,随县人心地高洁,功不可没。

  编钟启运之日,细雨霏霏。数千人伫立随县街头目送车队缓缓驶去。有人泪洒衣襟,这表达了随州人对编钟的感情,也昭示着随州人对编钟的责任。

  二十春秋弹指一挥间。“编钟故里”的随州人对编钟至今魂萦梦绕。不久,随州这块当年楚国的土地上,将耸立起一座编钟造型的博物馆,曾侯乙墓墓坑原址也将完成原地脱水保护,复原当年出土时的盛况。

  编钟出土二十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风云际会,两千年后,编钟的身上映射出中国国运的沧桑巨变。在香港回归之日维多利亚海湾上空回荡的世纪强声,是编钟的声音,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呐喊。

  编钟,是我们的先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一个复兴的中华民族,也必将为世界贡献得更多。

  昭王有难奔随国 骖钟一尊谢曾侯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65件曾侯乙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的,自成一体。这件钟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最下层中间最显眼的位置。钟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其形制独特,花纹繁缛,制作精美,是青铜器中的精品。骖钟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其意思是说,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骖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铭文的内容与其他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是涉及乐律方面的。说明骖钟与曾侯乙编钟无关,原本就不是一套的,可能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经研究,学者们发现,它把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挤掉了,将其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七雄中的强国,在楚怀王以前,楚国是相当强大的,所以苏秦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支十年。”如此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给小小的曾侯送那么厚重的礼品呢?

  《史记》和《楚世家》都记载了楚昭王奔随这个故事:公元前506年(即楚昭王10年),吴王阖闾和他的同胞兄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五战获胜,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即现在的江陵)。当时,吴国手握军事大权的统帅伍子胥都参与了这次伐楚战争,占领楚国后,伍子胥和伯嬉?捍蠓蛭?了报杀父之仇,于是命士兵将楚平王的坟墓掘开,拖尸于棺外,用皮鞭抽打其尸体,然后曝尸于荒野。

  破城之时,楚昭王慌忙从郢都逃走,逃到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这时,楚昭王急忙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来不及喘息,又急急忙忙逃到随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随”。吴王阖闾听说楚昭王逃到随国,立即率兵赶到随国。这时随侯(即曾侯)禁闭城门,调遣兵力,加强防卫。吴王阖闾赶至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你随国(即曾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你还是早点把他交出来,让我杀掉他。吴王阖闾并且要率兵亲自进城寻找,随侯坚决不肯,并说:“随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没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回到楚都郢去了。就这样,随侯保护了楚昭王,楚昭王因此而感激随侯。恰在这时,楚国的援军赶到了,将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大势已去,自己带兵回到吴国自立为王去了。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了楚国的郢都回到吴国。这时,楚昭王才得以保全性命,回国复位。

  骖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救父之恩,楚惠王才将这如此精美的骖钟送给曾侯乙,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江汉诸姬尽灭于楚,唯曾独存,也可能就是因为曾、楚两国世代友好的原因。

来源:东方网

家园 【文摘】随、曾之谜

一、曾与缯、曾阝及其姓氏

曾,周初铜器铭文作“曾”。其姓氏文献无载,只有求诸文物资料。解放前安徽寿县楚墓出土一件《曾姬无恤壶》, 其铭文为:“ 圣(走亘)之夫曾姬无恤。”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据刘节先生考证,此器时代为战国中期,系(走亘)圣之夫人所作器。圣(走亘)即声(走亘),楚自惠王以后其小君可称声(走亘)者。声王之夫人娶于曾,故称曾姬。无恤,其名也。刘节:《古史考存?寿县所出楚器考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975年,随州?难舫鐾烈慌?青铜器,其中有一件时代为春秋时期的《曾子原彝〓》,铭文为:“唯九月初吉庚申,曾子原彝为孟姬〓铸媵〓。”程欣人:《随县?难舫鐾脸?、曾、息青铜器》,《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此器是曾子为其长女孟姬铸造的陪嫁媵器。从这两件显示曾、楚通婚的铜器铭文分析,曾国应为姬姓。1979年,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随县博物馆:《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两件戈铭中的季怡,无疑是指的同一个人。从前一件戈铭看,他肯定是姬姓,因为他是“周王孙”,至于“季”,则应为其氏;从后一件戈铭看,他不仅是曾国的大工尹,还是曾国的公族,因为他的先辈是“穆侯”。季怡既是曾国公族,又是姬姓,那么其出生国曾国无疑应当是姬姓。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上),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ノ南字胁患?国名“曾”,却有“缯”的国名出现。《国语?郑语》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韦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史记?夏本纪》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氏,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说明司马迁已认为缯为姒氏,而《史记?周本纪》记同一内容则将“用国为氏”改为“以国为姓”,说明太史公时有“姓”、“氏”互用的情况,故此“姒氏”,也即姒姓。又《史记?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均说缯为国名,夏禹后,姒姓。

?ノ南字谢褂幸浴霸?阝”为国名者。《国语?晋语》记:“申人、曾阝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韦昭注:“曾阝,姒姓,禹后也。缯字又作曾阝。”韦注甚确。因为《国语?晋语》此处所记同上引《史记?周本纪》所记显系同一件事,此“曾阝”当即彼“缯”。《说文?邑部》说:“曾阝,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

?プ凵弦怨郜出土铜器之“曾”为姬姓,文献记载之“缯”或“曾阝”为姒姓,二者姓氏不同,不可能是同一国名。

二、曾与随

文献中未见曾国,却有一个与曾国在姓氏、疆域、年代诸方面均十分吻合的随国,而且,在随国的都城附近,竟然发现了曾国国君和朝臣的墓葬。这一奇特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如曾和随为两国,何以在一地?如曾和随为一国,何以有二名?这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谜。1978年,李学勤先生首倡“曾随合一”说,李学勤:《曾国之谜》,《光明日报》1978年10月4日随之,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为了便于对随州历史的探讨更可能接近真实,我们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从以下方面对曾随关系作些探索。

(一)曾随姓氏相同

夏为姬姓,这在上文业已论定。随的姓氏,也见于文献记载。《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本》说:“随国,姬姓。”高诱注《淮南子?览冥训》“随侯之珠”,也称随为姬姓。《国语?郑语》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回答郑桓公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由此可见,曾、随都是姬姓,即二者姓氏相同。

(二)曾随疆域相合

?? 曾国由于文献无载,其疆域也只有根据出土文物考查。据初步统计,现已发现的曾国有铭铜器共12批,其分布范围,大致是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李学勤:《续论曾国之谜》,《江汉论坛》1990年增刊随国的疆域,文献无明载,但据记随事较多的《左传?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汉淮之间”、“速杞”等地名来看,其境域当包括今汉水以东,桐柏山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由此可知,曾、随疆域相合。

(三)曾随年代相当

已出土曾国青铜器的年代,从东周初到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到两周之际。但是,前引“安州六器”铭文记述周昭王在南征途中,经历过唐、厉、曾等国,还提到汉水,前文已论证唐、厉为汉东封国,周人经唐、厉而后至曾,可见曾的位置确在汉水流域。江鸿:《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安州六器”为周昭王时器,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辑说明姬姓曾国始封的时间应在昭王之前,很可能就在周初大封姬姓之时,或者稍后。总之,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姬姓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灭亡于战国中期偏晚。姬姓随国立国的时间,文献无明载,但据《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分析,至迟西周晚期已有其国,而其始立时间或许更早一些。姬姓随国灭亡的时间,文献无载。《水经注??乃?》说“楚灭之以为县”,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引姓氏书谓“为楚所灭”,但均无灭年。根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载分析,姬姓之随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而考虑到此时它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国祚当会延至战国。由此说来,曾、随存在的时间相当。

?フ?是由于出土铜器上的曾国同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姓氏相同、疆域相合和年代相当,所以,我们也倾向于曾随一国二名的说法。但对于何以会一国二名,学术界仁智互见。

?ビ械难д咭晕?,“曾”为国名,“随”为曾都,因而文献又称其国为“随”,这就像杞国都于淳于又称淳于、魏国都于大梁又称梁、韩国都于新郑又称郑一样。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以为魏国迁都于梁才兼称梁,韩后迁都于郑才称郑,而随与曾既未互迁,与魏之于梁、韩之于郑不能相提并论。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如果认为曾即随,这又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ニ淙弧霸?随合一”说的和者甚众,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舒之梅、刘彬徽:《论汉东曾国为土著姬姓随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但持异见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说来,这些意见有以下几种:

?ケ、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至于何以不见随国遗物,有待今后考古发现。杨宽、钱林书:《曾国之谜试探》,《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ゲ、曾灭随,据其国土。顾铁符:《笔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期??

3、随灭曾,延姬姓宗嗣。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1辑

?? 4、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徐扬杰:《关于曾侯问题的一些看法》,《江汉论坛》1979年第3期

?サ、可能因随被楚灭后,楚以随地与地处楚边陲的曾国西阳相换;或者曾国国境直向西楔入随国境内。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サ比滑在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以前,上述几种情况也并非毫无可能。但问题的彻底解决,仍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バ枰?说明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个姜姓随国。《元和姓纂》“随”下引《风俗通》:“炎帝裔随侯之后。”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说:“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梁)为大贤。”《路史?国名纪甲》亦谓“随侯,炎裔”,是为“姜姓”。尽管文献未明言这个炎帝之后的姜姓随国的地望,但考虑到李白将“神农之后”同“汉东之国”并称对举,其地当位于汉东,立国时间大约与汉东的另一姜姓国家厉相当,可能早至商代。无独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辞中,也有一个曾(按卜辞作“〓”)国,地域也在汉东。我们以为,此卜辞之曾就是上述文献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说,这同前述姬姓“曾随合一”一样,是又一个姜姓“曾随合一”。不仅如此,周代汉东姬姓之曾还应当是在兼并商代的汉东姜姓曾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但由于姜姓曾随史料奇缺,难究其详,故下文的论述专指姬姓随国。

三、随楚关系寻绎

随国自从西周早期登上历史舞台始,便同楚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ブ芪渫蹩松塘⒐?后,曾先后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而作为“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其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疆。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昭王之世。学术界大都认为,“安州六器”所载,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事,而据“安州六器”所载昭王南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并于唐国整治军队分析,昭王的这次大规模行动无疑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这说明当时的随国同楚国已存在着矛盾。

?ブ苁叶?迁以后,诸夏大一统、小分裂的局面已改变为小统一、大分裂。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周公东征、昭王南征之类赫赫扬扬的壮举已没有重演的可能,楚人再也用不着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了。然而,生产发达、文化先进、军事实力雄厚的随国则依然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于是,楚武王末年,楚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 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尽管随人奋力抗楚,充分显示出其抵御外敌的“汉东大国”的气魄与胆识,但由于楚国势力强大,最终还是同楚人订立盟约。《左传?桓公八年》到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随人公元前640年“以汉东诸侯叛楚”,《左传?僖公二十年》但终被楚令尹子文击败,境土日月削,国势衰落。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左传?哀公元年》杜注成为名副其实的附庸之国。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左传?定公四年》吴人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个中奥秘,随人已有揣测:“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而未灭,“楚实存之”。这段话虽然是吴师入郢前随、楚关系的写照,也同样可以用来说明进入战国后汉东唯随国独存的缘由。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フ焦?时期,随国史事文献无载,只有凭考古资料推测。公元前433年,随国国君曾侯乙死后,楚昭王的儿子惠王以楚人最为珍重的礼乐器编钟相赠,楚国的令尹、封君等也纷纷给曾侯乙赠送铜器、车马,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公元前407年左右楚声王娶曾姬无恤为夫人,刘节:《古史考存?寿县所出楚器考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说明战国早期随楚关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郊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墓主地位约相当于国君一级。此墓下葬时间晚于曾侯乙墓,考古界定在战国中期前段,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表明此时随国尚存。晚于擂鼓墩二号墓下葬年代的曾姬无恤壶,铸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声王夫人无恤为宣王祖母,无恤尚在,宣王当不会灭其祖母故国。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发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号墓和六号墓为楚墓,时代为国中期,十三号墓的下限到战国中期与晚期相交之际。刘彬徽、王世振:《曾国灭亡年代小考》,《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1984年,随州安居又发现一座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武汉大学荆楚史地考古教研室:《随州安居遗址初次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楚人墓葬出现于随国城郊甚至国君陵区之内,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这无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楚人已占有随都,随国已不复存在。随国灭亡的年代,应介于擂鼓墩二号墓与十三号墓下葬年代之间,或者是在楚威王晚年至怀王初年之际,即公元前328年前后。这就是说,经过随、楚关系最为融洽的曾侯乙、楚惠王时期之后,楚人还曾保留随之社稷达百年之久。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兵败,“东北保于陈”〖ZW(5〗《史记?楚世家》。〖ZW)〗;秦师“东至竟陵”,《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又“攻安陆”。湖北省博物馆等:《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记》,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竟陵在今随州西南,安陆在随州东南,秦师显然越过了随国故都。1981年,随州市东北角环城砖瓦厂发现秦墓,出土铜扁壶铭文记载该器铸造于秦昭王“三十六年”,左德田:《湖北随州市发现秦国铜器》,《文物》1986年第4期即元前271年,距秦师陷郢仅7年。秦昭王三十六年之后不久这一带就出现了秦墓,可见秦师在“东至竟陵”、“攻安陆”之际,也趁势占领了故随国地区。但是,无论是《史记》的《楚世家》、《白起王列传》,还是云梦秦简《编年记》,在关于秦师进军汉东的记述中,对随却无片只语提及。这也足以说明在此之前随国早已亡国绝祀。何浩:《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家园 2000年12月,中央台有发现实录的电视剧播放

记得是12月初的每晚12点左右,从70年代末发现开始叙述。当时偶住在一家小旅店里,看得惊心动魄。非常精彩,可惜没看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